人物:张宗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陈大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河南汝宁人。
咸丰十年于张家乡结捻起事,转战河南各地,立营于平舆故乡。
同治元年兵败,家属被惨杀,乃率部远走。
后与张宗禹、赖文光合兵,不知所终,一说败死于山东曹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6—1878 【介绍】: 清河南项城人,字小午。袁甲三子。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先后从父及李鸿章镇压捻军。又从左宗棠赴陕,督西征粮饷。官至刑部左侍郎。卒谥文诚。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
袁保恒,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刑部侍郎。谥文诚。
维基
袁保恒(1827年—1878年),字小午,号筱坞。
河南项城人。
晚清大臣,官至刑部左侍郎。
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父。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
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随父袁甲三在安徽随大臣周天爵辨理团练。
咸丰九年(1859年)回京供职。
咸丰十年(1860年)覆命再回袁甲三军营帮办军务,旋即回京任职至翰林院从四品侍讲学士。
同治二年(1863年),袁甲三病殁,朝廷乃命其接统其父淮北所部,多行不法之事。
隔数年,遭御史参劾,朝廷命所部由各巡抚衙门接管,降一级,在京候补。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张宗禹犯京,袁保恒乃自请效力戎行讨捻。
朝廷命赴李鸿章大营委用,不数日,即遭释出,乃又回京候补。
隔数月,左宗棠入京觐见,袁保恒又自请效力戎行入陕。
左宗棠乃上摺请朝廷奏请其协办陕甘军务,朝廷允准,赐袁保恒二品顶戴,派入陕甘,诫袁保恒于安徽所为,仍无办理军务之权。
后经左宗棠保举,出任西征粮台总办,再兼西安制造局总办,最后又取原陕西布政使林寿图而代之,一肩三职。
然袁保恒统军之心未亡,先是于刘松山战殁时谎称:「湘,卓二军受此大创,兵额仅存十之五六,请将两军归并。
」后又未经左宗棠同意,擅调旧部入陕,私划粮饷与之。
此时陕甘战事正酣,左宗棠闻之怒不可遏,连夜拜发两摺,加急送往朝廷。
朝廷接摺得知袁保恒私掌军权,急下圣旨痛斥袁保恒,命其不得再轻率行事。
左宗棠遂将袁保恒旧部人马打散,派往各军。
又密保祝垲代袁保恒行西征粮台总办和西安制造局总办二职。
袁保恒正式退出左军幕僚,后官至刑部侍郎。
光绪四年(1878年),逝世。
谥文诚。
张宗橚 朝代: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张宗橚(1705-1775) 一名东橚,字咏川,号思岩,又号藕村,室名红药山房、研古楼。
海盐人。
张芳湄六子,张宗楠弟,张嘉榖嗣祖父,张元济六世祖。
太学生。
性恬淡,不求闻达,惟以诗词自遣。
有《藕村词存》2卷、《词林记事》32卷。
朴仁老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简介
朴仁老(1561-1642),朝鲜李朝著名诗人,字德翁,号芦溪、无何翁。
庆尚北道永川郡人。
少年求学时期,曾习骑射。
13岁时写出了“啼彼汉阳华屋角,令人知有劝耕禽”的诗句,嘲讽不问耕稼的达官贵人的寄生生活,初步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出身两班。
胡从简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
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
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
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
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
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
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
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
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
这两支也迁到新津。
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
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
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
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
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
”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
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
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
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
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
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
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
”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
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
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
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
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
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
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
”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
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
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
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
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
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
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
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
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
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
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
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
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
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
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
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
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
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
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
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
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
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
西汉学者后苍开创《》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
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
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
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学大师。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
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
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
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
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
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
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
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
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
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
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
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
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
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
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李民寏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简介
李民寏(이민환,1573年—1649年),朝鲜王朝中期文臣。
字而壮,号紫岩,本贯永川
官至刑曹参判。
他曾在萨尔浒之战中作为朝鲜军都元帅姜弘立的从事官助明围剿后金,兵败投降,扣留一年多以后被放回国。
他在这期间所撰的《栅中日录》和《建州闻见录》是研究后金初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吴应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 【介绍】: 清江西南城人。
道光元年举人。
十三年,以知县拣发四川。
历署天全、涪州、永川、安岳、蒲江、新津、绵竹、仁寿诸州县,补石泉,调彭县。
仕蜀先后二十年,所至修塘堰,浚河渠,平治水陆道路,皆有实政。
张禹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8 【介绍】: 清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本名张五孩。
张乐行侄。
乐行殉难后,袭爵为太平天国幼沃王。
同治五年秋,捻军分东西两支时,属西捻军,地位仅次于张宗禹。
后于直隶饶阳战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6—1873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字孟容,一作孟蓉,号霞仙。
诸生。
少时与曾国藩、罗泽南讲学,咸丰四年,佐曾国藩幕府。
十一年,受骆秉章聘入蜀,由知府擢至布政使。
同治元年,在大渡河战地受石达开残部降,槛送达开至成都杀害。
旋任陕西巡抚,镇压捻军及回民起事。
五年,为张宗禹所败,罢归。
有《养晦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八
刘蓉,字孟容,号霞仙,湘乡人。诸生,官至陕西巡抚。有《养晦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 【介绍】: 即任化邦。
清安徽蒙城人。
幼年家贫,父母早卒。
咸丰初,与叔父任乾起义,为捻军蓝旗将领,势力逐渐壮大。
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与张宗禹等推赖文光为首领。
同治五年,捻军分为东、西二支,与赖文光统率东捻军,曾在湖北安陆府尹隆河大破刘铭传军。
后在山东为李鸿章所破。
转战至赣榆,被叛徒刺死。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