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吕汝玉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890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伯寅,号郑盦。
潘世恩孙。
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数掌文衡典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
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
卒谥文勤。
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
有《攀古楼彝器图释》。
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吴县人。咸丰壬子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谥文勤。
词学图录
潘祖荫(1830-1890) 字伯寅,号郑盦。吴县人。为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辅潘世恩之孙。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以疾卒于位,赠太子太傅,溢文勤。好金石,图书金石收藏甲于吴中,闻名南北,有"潘神眼"之称。《清史稿》有传。李慈铭为撰《潘文勤公墓志铭》。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及外集二卷、《滂喜民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等,诗无专集,《晚晴簃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
维基
潘祖荫(1830年—1890年),字伯寅,一字东镛、凤笙,号郑盦、龟盦、龙威洞天主,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为状元潘世恩孙,曾任晚清政府要职,赐谥文勤。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参加顺天乡试挑取[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019/?index=8 誊录]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获恩赏为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选任为国子监学正学录。咸丰二年(1852年)考上壬子恩科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后左迁侍读,入值南书房,任日讲起居注官。历任侍读学士、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上疏力保被弹劾的左宗棠,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光绪八年(1882年),任军机大臣;次年(1883年)正月,服父丧去职。光绪十六年(1890年),忽感寒身,热汗不止,十一月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太子太傅,谥文勤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4—1895 【介绍】: 清广东顺德人,字仲约,号芍农。咸丰九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礼部左侍郎。卒谥文诚。工诗善书,精碑版之学,尤深于辽金元史,于典章舆地考索精详。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耶律楚材西游录注》、《和林金石考》、《宗伯诗文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六
李文田,字仲约,号芍农,顺德人。咸丰己未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谥文诚。
维基
李文田(1834年—1895年),字畬光,一作仲约,号若农、芍农,谥文诚,籍广东顺德均安上村,广东近代著名文人,为清代翰林,著名蒙古史研究专家和碑学名家、书法家等,曾为《蒙古秘史》作注。
其于咸丰九年(1859)高中探花而名扬广东,官至礼部右侍郎。
1895年在北京逝世,灵柩运回广州,葬于白云山。
其在官途时曾多次充任乡试考官、阅卷大臣,故有「叠掌文衡,学问渊通」之誉;其通晓兵法、经史、天文、地理之学,对金、元故实,西北水地尤有研究,著述甚多。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傅于天(?
~?
),字子亦,号览青,咸丰至光绪初叶人士。
清彰化东势角(今台中东势镇)人,一作朴仔口庄(今丰原市朴子里)人,又作翁仔社人。
为邑生员,二十六岁卒。
曾构草堂于东势峰下、大甲溪边,额曰「肖岩」,躬率子弟耕读于其间。
吕汝玉〈追怀诤友傅子亦〉诗云:「傅子揽青亦自奇,甲溪筑室水之湄。
性情果毅难容世,风度孤高弗入时。
眼似金刚常怒目,心如菩萨不低眉。
珊珊傲骨谁能近,悦服延陵芸阁师。
」可见其人品高学邃,性情果毅,一身傲骨。
独与三角仔庄筱云山庄吕汝玉、汝修、汝成昆仲交游,相与唱和,亦与丘龙章、逢甲父子交笃。
同门中辈分较高,丘逢甲《柏庄诗草》屡屡称之为「揽青叔」。
光绪初,吴子光讲学于文英书院,馆于吕家筱云轩,子亦与吕氏兄弟、丘逢甲等受业焉。
与吕氏兄弟、丘逢甲曾同游台南,唱和之作集为《竹溪唱和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竹《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
光绪年间秀才。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
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
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
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吕汝修(1855~1889),官章赓年,号宜寿,又号餐霞子,以字行。
神冈三角仔吕炳南次子。
光绪元年(1875)生员,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
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
师事吴子光。
与其兄吕汝玉、其弟吕汝成合称「海东三凤」。
著有《餐霞子遗稿》、《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
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
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
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
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
兹以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餐霞子遗稿》为底本,参照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高火顺《卅韵诗钞》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吕汝诚(1860~1929),名松年,字汝诚,又字鹤巢、赓馥,号锡圭。
神冈三角仔吕炳南三子。
光绪年间廪生。
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
师事吴子光。
与其兄吕汝玉、吕汝修合称「海东三凤」。
乙未割台后,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担任葫芦墩保甲局,明治三十年(1897)授绅章,并任三角仔区区长,在职五年。
作品收录在《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
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
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
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
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
以下作品辑录自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以及馆森鸿、尾崎秀真合编的《鸟松阁唱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