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名一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释护德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护德,字明觉。
姓李氏,首阳人也。
父曰得仁,母施氏。
世有隐德,同抱慈心,故护德生秉懿质,赋性恬安。
幼而沈重,恒寡言笑,时或怪之。
乃道机潜伏,欻厌世烦,就昭化寺卫生落发。
蔬食苦行,专持神咒,屡感异徵,秘不示人。
或有知者,即而訉之,则相视默然。
光绪戊子,始来燕都,止于法源寺。
深閟禅房,略无表见。
己丑,受具戒于静涵律师,寺中老宿也。
既习昆尼,因历名山,东践补陀,西指峨湄,南极衡岭,北履台山。
行脚六载,精究一乘,以佛法玄旨,净心为本,财利炫俗,颇乖教化。
欲以积苦,动其观感。
甲午之秋,复来法源,屈职钟寮。
鸿昏乌显,应时无爽。
寒暑不易,几三十年。
寺为唐太宗所创,旧号“悯忠”。
前院古柏参天,清阴夏寒,游侣避爇,多憩其下。
护德鬻茗陈几,不惮烦辱,人或施予必辞谢,受之则尽以市香烛,爇诸佛前,朝夕膜拜。
禅悦之馀,喜种花草,阶前数弓,环植玉簪、凤仙、紫菊、红药,春秋相代。
而林中故有榆梅、银杏、丁香、海棠花。
时裙屐蹁跹,掩映其间。
一见护德,面黧神隽,仪观秩秩,如亲古佛,莫不心折神旷,敬仰弥殷。
尝植牡丹一株,初开白花,逾年变为绿萼,主僧静涵异之,移诸内院。
然知护德非凡夫也。
未几,静涵寂,主席数易,护德遂终于钟寮。
首阳诸弟子,岁时觐省,欲迎居昭化,以怡老寿。
护德殊不谓然。
终日兀兀守此,追蠡响,答海潮,韵以神超,百年旦暮,与钟俱迥者也。
甲寅八月秋,一日侵晓,钟声初竭,方起扫院,见乌鹊千百成群,飞鸣树顶,如有所俟。
别有三鹊,从西而来,爪连翅交,共衔一物,集于钟楼前小树。
群鹊欢鸣,护德知有异。
趋𧦝门寮寓客湘中两生。
俄而铿然坠地有声,惊视,则阿难铜像一躯,高才五寸许,重三十两。
两生迎入寮厅,顷之,户外蛛网万丝,结成罗幔,两生不敢近。
护德洒以香水,礼拜而去,蛛网自散。
无何,两生还湘,竟携以归。
寺主道阶,欲置护德于理,使讼两生,护德默然。
桂阳夏内史寿田与书道阶,谓:“三鸟衔来,于师何亲。
两人持去,又于师何怨。
佛若有灵,以世界为传舍。
佛若无灵,直与人争铜耳。
愿息心无闷,以参大道。
”且作歌以广其意,歌曰:“寺中老鸦梳翅翎,忽然如有人使令。
飞入何王宫殿里,衔出宫中铜佛子。
众雏鸣绕诵贝多,欲依云树作禅窠。
挂钵人出鸟惊散,舍得潜将置空殿。
殿古苔深香火无,唯有蟏蛸守户枢。
夜吐天经为布施,珠网四垂云覆地。
端严螺髻坐中央,遍与虫天作道场。
老僧一见惊突兀,灵异从来无此物。
诸天涕泪倾海潮,万人膜拜法坛高。
誓倾宝藏为璎珞,不惜精金铸鹊巢。
行脚住持争供养,各求胜地安龙象,朝呗罢失云踪,香花犹在佛床空。
道俗人天莫惆怅,去来总在灵山上。
世人结念向真如,岂识真如一相无。
禅堂自宿虫檀越,戒树还栖鸟苾刍。
苾刍檀越无烦恼,人生那得如虫鸟。
”湘潭杨京卿度以歌和之,曰:“城中乌鸦衔佛像,坠在城南寺阶上。
寺僧供养空殿中,宵蛛网覆千重。
我闻灵异来瞻拜,僧告前宵失所在。
即今城野方寻取,我语诸僧无复尔。
人天虫鸟幻中缘,去住无心只偶然。
即随鸟喙原游戏,纵惹蛛丝不挂牵。
来处来,去处去,缘尽还空无觅处。
”复有恩施樊方伯增祥作息讼词,多方譬晓,其祸始寝,文具寺志。
而护德不问也。
盖佛之来,为护德来,而人不知。
故佛之去,亦为护德去,而人复不知。
幸寺主一怒,以守舍责护德,使诉两生,而夏杨诸贤乃歌咏其事,反为护德證明。
灵异感召,吁亦神矣。
然自是护德益洒然,凡有物故,必先知之。
寺前西南院曰“万寿宫”,旧有井。
嘉庆时甘泉涌出,号为“龙王灵井”,灾旱请雨辄有应。
今宫毁井荒,且二十年矣。
榛莽芜秽,人迹罕到,而地接鼓楼。
护德于定中见物自井出,逐一僧,审其状,似衡山游僧,寺主弟子也。
护德以身蔽之,而与物斗。
明日,诫游僧勿妄出。
无何,竟以微故,忿其师,自投于井死焉。
有夏生者,萧县人,求友京师,不遇。
然工刀笔,故律师也。
寺主方以增租,与田者讼,得夏生,喜延之丈室,寝食与俱。
会天寒风冽,单衣楚楚,忍冻以待。
又自以积劳当酬,寺主必不恝视,竟以寒病死。
先是,夏生方寝疾,护德夜提镫,自前院追入,及内廊而止,一寺皆惊。
或曰:“夏生曾为军事执法,杀人累千。
仇家迹之,乃逃于禅以自忏。
护德所见,殆宿冤也。
”有问之者,但默然颔之而已。
人由是知护德能见鬼物。
衡阳程肃政崇信,生有夙慧,不昧因果。
尝叩以定中所见景象,及神鬼形状,护德初亦默默不言。
久之,往还频数,请益再四,始述所见鬼神出入,皆至天王殿前礼拜,以次进退。
虽达官贵人亦然。
及叩以有识者乎,复默然。
已而为程长娣诵《金刚经》部,祓除畏恶,事有应验,深相叹服。
遂归依佛法,长持戒珠,优入净域。
如斯感化者,亦复不鲜。
然护德不欲人知,多秘而不传。
壬戌秋七月十六日,寂于法源钟寮。
年六十有七,腊三十有四。
茶毗有舍利,红如赤小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
字明道。
俗姓戴氏。
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
讳烈。
渡江乃为永嘉人也。
总角出家龆年剃发。
心源本净智印全文。
测不可思解甚深义。
我与无我恒常固知。
空与不空具足皆见。
既离四病亦服三衣。
德水沐其身。
所以清净。
良药治其眼。
所以光明。
兄宣法师者。
亦名僧也。
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
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
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
遂于岩下自构禅庵。
沧海荡其胸。
青山拱其背。
蓬莱仙客岁月往还。
华盖烟云晨昏交集。
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
神钟震来妙屋化出。
觉居其间也。
丝不以衣耕不以食。
岂伊庄子大布为裳。
自有阿难甘露作饭。
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
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
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
或曰。
觉振锡绕庵答对。
语在别录。
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
然终得心于曹溪耳。
既决所疑能留一宿。
号曰一宿觉。
犹半遍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
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
怡然不动僧侣悲号。
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
春秋四十九。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
望所住寺喟然叹曰。
人物骈阗花舆蓊蔚。
何用之为。
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
数人同闻皆莫测之。
寻而述之曰。
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
远望一山忽而唱曰。
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测。
后匪久此师舍寿。
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馀程。
送殡繁拥人物沸腾。
其感动也若此。
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
侍人曰。
此将何来。
空中有声云。
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
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
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
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
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
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
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
朗贻书招觉山栖。
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
拘情于讲。
回书激劝。
其辞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
趣入之意暗诠于是。
达者韪之。
终敕谥号无相。
塔曰净光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端裕(一○八五~一一五○),号蓬庵,俗姓钱,吴越王之裔,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法真一禅师。后竟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晚见克勤于钟阜,顿去所滞,侍克勤居天宁。后开法邓州丹霞佛智寺,冷迁虎丘,又庵于西华。敕居建康保宁,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贤沙、寿山西禅。复被旨补灵隐,乞归西华旧隐。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四明育王遣使固邀,月馀始就。二十年卒,年六十六。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 【介绍】: 宋僧。会稽人,俗姓钱氏,号佛智。吴越王之裔。年十四出家,十八得度受具。往谒众寺院,皆以颖迈见推。晚于钟阜事圆悟,道声大著。奉召演法,赐金襕袈裟。高宗绍兴间居育王山,唱道无倦。卒谥大悟禅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端裕。
号佛智。
吴越钱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
师生而岐嶷眉目渊秀。
十四驱乌于大善寺。
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净慈一禅师
未几偶闻僧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
裕忽有微省。
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
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于钟阜。
日悟问。
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即今是灭不灭。
曰请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
此犹未出常情。
裕拟对。
悟击之裕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
寻分座道声蔼著京西。
宪请开法丹霞。
次迁虎丘径山。
谢事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
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
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慈宁。
皇太后幸韦王第。
召裕演法赐金襕袈裟。
乞归西华旧隐。
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
上堂曰。
德山入门便棒。
多向布袋里埋踪。
临济入门便喝。
总在声尘中出没。
若是英灵衲子。
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
拈拄杖卓下喝喝曰。
秖这个何似生。
若唤作棒喝。
瞌睡未惺。
不唤作棒喝。
未识德山临济。
毕竟如何。
下曰。
总不得动著。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裕曰。
尔是田库奴。
僧曰。
如何是宾中主。
曰相逢犹莽卤。
僧曰。
如何主中宾。
曰剑气烁愁云。
曰如何是主中主。
师曰。
敲骨打髓。
裕莅众色必凛然寝食不背众唱道无倦。
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
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请遗训。
师曰。
尽此心意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
火后目睛齿舌不坏。
其地发光终夕。
得设利无算。
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裕。
适外归独无所获。
罗念勤切。
方与客食。
咀噍间若有物。
吐哺则设利也。
大如菽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
遂再拜于阇维所。
闻香箧有声。
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
谥大悟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端裕出钱氏。
吴越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
因家焉。
师生而秀异。
十四驱乌于大善寺。
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净慈一禅师
闻僧击露柱曰。
尔何不说禅。
师忽微省。
历谒龙门远。
甘露卓。
泐潭祥。
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于钟阜。
日悟问。
谁知正法眼藏。
向者瞎驴边灭却。
且道即今是灭不灭。
对曰。
请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
此犹未出常情。
师儗对。
悟击之。
师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
命掌记室。
寻分座。
道声蔼著。
出世屡住大道场。
如丹霞虎丘万寿保宁。
及闽中玄沙寿山西禅。
平江道俗。
请庵于西华。
有终焉之志。
俄被旨补灵隐慈宁。
皇太后请说法。
赐金襕衣师号。
乞归西华。
未许。
且下育王之命。
师莅众。
色必凛然。
𥨊食不背众。
唱道无倦。
将化。
弟子请遗训。
师曰。
尽此心意。
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
火后。
目睛齿舌不坏。
其地发光终夕。
得舍利者无数。
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
平日问道于师。
适外归。
独无所获。
道念勤切。
方与客食。
呾噍间若有物。
吐哺则舍利也。
大如菽。
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
遂再拜于阇维所。
闻香奁有声。
亟开所获如前。
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于鄮峰西华。
谥大悟禅师。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端裕。会稽人。吴越钱王之裔也。年十四。驱乌于境之大善寺。目光外射。有异量。每闻灯笼露柱佛殿山门之语。则罔然。行脚经宿净慈。有僧击露柱云。如何不说禅。裕有省。谒诸名宿。皆以特迈见推。裕终歉然。别见佛果勤和尚于钟阜。勤每瞬目顾之。裕不领。一日勤问曰。谁知正法眼藏。向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裕对曰。和尚合取口好。曰。此犹未出常情在。裕拟进语。勤击之。裕顿去所滞。自此当机敏绝。会朝廷加勤圆悟师号。主天宁。裕以毫彩。典记室。价倾一时。初出住丹霞。众盈千辈。每挂牌入室。罕有搆机者。裕垂涕长叹不已。众俱愤发自新。及迁虎丘双径。成大器者数十人。尝示众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是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涂辙。卓拄杖喝云。秖者个何似生。若唤作棒喝。瞌睡未醒。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复卓拄杖喝云。总不得动著。又曰。动则影现。觉则冰生。直饶不动不觉。犹是秦时𨍏轹钻。到者里。便须千差密照。万户俱开。毫端拨转机轮。命脉不沉毒海。有时觉如湛水。有时动若星飞。有时动觉俱忘。有时照用自在。且道正恁么时。是动是觉。是照是用。还有区分得出么。铁牛横古路。触著骨毛寒。又曰。行时绝行迹。说时无说踪。行说若到。则朵生招箭。行说未到。则神锋划断。就使说无渗漏。行不迷方。犹滞壳漏在。若是大鹏金翅。奋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驹。驰骤四方八极。不取次啖啄。不随处埋身。且总不依倚。还有履践分也无。刹刹尘尘是要津。又曰。尽大地是沙门眼。遍十方是自己光。为甚东弗于逮打鼓。西瞿耶尼不闻。南阎浮提点灯。北郁单越暗坐。直饶向个里。道得十全。犹是光影活计。摵拂子云。百杂碎了也。作么生是出身一路。掷拂云参。绍兴庚午十月。示微疾。尤示众谆切异往时。众多涕下。门人法全请垂遗训。裕振色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讫而逝。茶毗。目睛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舍利者无计。踰月不绝。弟子分塔于鄮峰西华两处。有黄冠罗肇常。频经问道于裕。适远归。独无所获。慕念诚切。方与客食咀嚼间。若有物吐哺。则舍利大如菽。色如琥珀。遂再拜于茶毗所。闻香奁有声。函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裕凡十历名刹。赐号佛智禅师。终于育王。谥曰大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端裕,字佛智,吴越钱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
裕生而岐嶷,眉目渊秀。
十四驱乌于大喜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禅师
未几,偶闻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
裕忽有微省。
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于钟阜,日问:“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
”曰:“请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此犹未出常情。
”裕拟对,悟击之,裕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
寻分座,道声蔼著。
京西宪请开法丹霞,次迁虎邱径山。
谢事后复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
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更移姑苏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慈宁皇太后幸韦王第,召裕演法,赐金襕袈裟。
乞归西华旧隐。
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
”遽起,拈柱杖卓下,喝喝,曰:“秪这个何似生?
若唤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
”卓下,曰:“总不得动著。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
”裕曰:“汝是田库奴。
”僧曰:“如何是宾中主?
”曰:“相逢犹莽卤。
”僧曰:“如何主中宾?
”曰:“剑气烁愁云。
”曰:“如何是主中主?
”曰:“敲骨打髓。
”裕莅众,色必凛然,寝食有常度,唱道无倦。
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请遗训,裕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火后,目晴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设舍利无鼻,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裕,适外归,独无所获,罗念勤切,方与客食,咀噍间若有物,吐哺则设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闇维所,闻香箧有声,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大悟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与咸(?~一一六三),字虚中,别号泽山叟,俗姓张,黄岩(今属浙江)人。住上天竺,持戒修身,时称第一。然以净土为归,后迁赤城。孝宗隆兴元年圆寂。著有《菩萨戒疏》。《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与咸(?——一一六三),字虚中,号明祖,晚号泽山叟,俗姓张(张一作章),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七岁入道,九岁进具。住上竺,持戒修身,时称第一。后迁赤城,尝于法轮寺施戒。隆兴元年圆寂。著有《菩萨戒疏》。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氏疑年录》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与咸。
字虚中。
黄岩张氏子。
住上竺。
持戒修身。
时称第一。
然以净土为归。
常曰。
佛国。
在十万亿刹外。
而提封不越方寸。
若克循观道则往。
彼非遥也。
后迁赤城。
尝于法轮寺施戒。
当请圣师。
众睹宝光下烛。
有梵僧立空表。
禅宴之馀。
常讽空品。
至本性空寂。
则入定数日。
至死生无际。
则大恸不已。
其体法真切若此。
一日万年。
一禅师来访。
见床上小册。
记回买。
尝住物钱不遗。
叹曰。
我于道无愧。
行不及师。
郡太守入山。
见池中红莲。
问曰。
既是白莲因。
甚却开红华。
师曰。
山中并喜君侯至任。
是无情亦改容。
又指看经罗汉曰。
既是无学。
如何看经。
师抚罗汉背。
云何不祇对。
其慧才辩妙。
又如此。
隆兴元年。
圆寂。
茶毗获五色舍利无算。
所著有菩萨戒疏。
师精于易。
因名以卦。
别号泽山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于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遍游历。而无所恋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著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于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于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居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然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在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在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见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印自江陵入蜀。
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印化缘将毕。
于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圆惺,字鉴庵,一号传真,姓苏氏,西蜀通江人也。
幼失恃怙,依于外宅。
九岁避寇梁山旁,匿沙河菩提庵,礼偶然师出家,后为破山老人行者。
清顺治三年,出蜀入楚,谒玉泉恒河律师,潜心向学,五年进具,肄习律仪,兼穷贤首,二时听受。
十有七年,尝参耳根圆通,猛然开寤,为主僧一真所知。
真本当阳刘氏子,初习贤首教观,洞明经旨,尝讲《楞严经》,说三聚戒,得圆通法门及体性三昧者,不可胜数。
惺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有省,作偈呈真,有云:原来在者里,何须向外求。
烂嚼人糟粕,驴年未了休。
真为印可,付以衣法。
康熙元年,湖南九溪镇将郝公请演《金刚》、《楞严》。
二年,土司宣慰向 公延讲《法华》,皆能阐明秘奥,妙入几微。
教海神龙,无以踰之。
三年,游金陵,见华藏大咸,问讯之馀,喝云:“汝兴教乘,此喝应如何讲?
”惺曰:“下文繁冗,附在来日。
”归寮,呈颂曰:“晴天轰霹雳,平地起波涛。
欲晓如斯旨,冢头渰莱蒿。
”咸览之,嘿然。
翌日,咸复问曰:“《楞严经》空有俱非,汝试说之?
”惺答以偈曰:“说有不有,说空不空。
行住坐卧,常在其中。
”咸厉声曰:此子大有悟入。
已而入两浙,谒玉琳(日”+“秀”) 于天目,遂参木陈老人,为道玉泉山水之胜曰:“堆蓝出仙掌,泉吐漱玉珠。
”语意隽绝。
四年,由四明礼南海,拜舍利,越石梁。
五年,复至华藏,代座说法。
咸付以衣拂,惺辞不受,咸曰:“宗教兼弘,说行并用,古今昭然,何用辞为?
”惺拜而受之。
六年,登九华、清凉,道出终南,至峨嵋。
十三年,乃旋玉泉,结茅山腰。
川湖总督蔡公毓荣,重辉殿宇,广增香田。
十八年,提督徐公请开堂弘法,时贤俊如慧目具拙宗乘,鹤飞梅谷,照玉莹石,皆当机演唱,王公士庶亦乐闻法要。
二十二年,创修珠桥。
二十八年,增筑十方堂。
三十五年,邑侯以关陵请,为建坊表。
三十七,葺观泉亭,董治唐贤碑碣。
三十八年,复神州,刻惠王所书《法华经》板。
其维持象教,不惮勤苦。
四十年三月八日,说偈而逝。
先数日,自知期至,力疾还玉泉,与众䛡别,语音琅琅,其病若失。
众方冀其延年,乃如约而去。
世寿七十四,僧腊五十四。
门人建塔于罗汉山,荆州释天茨为之铭,以彰盛德。
天茨文词尔雅,别有传,具弟十科。
惺著有语录二卷。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休静 西山大禅师 字玄应。
又号清虚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参奉世昌。
母金氏。
有异梦。
生师于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卅一中禅科。
选至禅教两宗判事。
己丑之狱。
被诬逮狱。
宣庙即命释之。
曰赐御画御诗。
仍许还山。
壬辰之乱。
师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总摄。
师率门徒。
分僧与天兵助援。
进战斩馘甚夥。
乃扈驾还都。
请还旧栖。
宣庙许之。
赐号曰国一都大禅师。
禅教都总摄。
扶宗拊教普济登阶尊者。
甲辰于妙香圆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
所著禅家龟鉴。
禅教释云水坛。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虚堂集八卷。
刊行。
笔迹疏劲有致云。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阳表忠祠。
𪯩仡进曰。
世出世法。
外内不相反。
自昔空门耆宿。
鲜有寘力王事者。
吾师以穷衲子。
一言而受知圣祖。
蒙宸翰之穷。
及倭难之作。
卒能奋羲。
聚众恊助天讨克䝺。
恢复之烈。
名闻华夷。
夫吾师之心。
何尝有所作也。
随缘应迹。
功用卓然。
心寘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义。
敢藉是以固请。
母金氏。
娠师有异梦。
生三岁。
忽有老叟来曰。
委访少沙门耳。
遂提儿咒数声。
摩其顶曰。
宜名以云鹤。
言讫出门。
不知所之。
儿时嬉戏。
必以佛事。
稍长风神颖秀。
出语惊人。
为州牧所爱。
称以奇童。
十岁表怗恃伶仃无所依。
州牧携至京。
就学于泮齐。
屡试辄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游入头流。
穷岩洞之胜。
遍阅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辞诀同伴。
有诗云。
汲水归来忽回首。
青山无数白云中。
遂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时嘉靖庚子。
师年二十一岁矣。
寻参灵观大师。
得印可。
后因游行村落。
闻午鸡忽然有省。
叹曰。
宁作一生痴呆汉。
不欲做铅椠阿师。
拈笔题落叶曰。
发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泄。
今听一声鸡。
犬夫能事毕。
自是云游关东诸名山。
偶入京师。
赴禅科中选。
升至禅教两宗判事。
无何拂衣入枫岳。
作三梦吟。
一禅师临灭有谶云。
单衣有债。
木人争青。
不是无胫。
来自南溟。
会师自某至。
为祷舍利。
灵应赫然。
师虽藏踪晦彩。
而道誉益隆虚骄我慢之徒。
望风心醉。
争就北面。
己丑逆狱起。
为妖僧所诬。
被逮。
对狱明畅。
宣庙素闻其名。
即命释之。
引见。
赐御制色。
及御画墨竹障子。
师立进诗谢恩。
上益称赏。
厚赍还山。
壬辰之乱。
宣庙西幸。
师出山诣行在上谒。
上曰。
国有大难。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师挥涕对愿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总摄。
师分命诸上足。
紏众义徒。
于是惟政起关东。
处英起湖南。
与权公慄合兵。
鏖战于幸州。
师自率门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进克平壤。
天朝经略宋应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协总兵以下诸将佐。
闻师名争送帖致敬。
或赠诗称美。
辞礼甚虔。
京城既复。
上将旋轸。
师率徒数百。
扈驾还都。
请于上曰。
臣老且死。
愿以兵事属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归。
上嘉其志许之。
因赐号。
将示寂于圆寂庵。
是日肩舆冲雪。
遍访诸山近庵。
拜佛说法。
还方丈颒盥。
兴威仪焚香佛前。
或笔自题画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后我是渠。
又寄书诀惟政处英二门人讫。
趺坐就化。
世寿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异香满室。
累日乃歇。
阇维得灵骨片。
舍利三粒。
就普贤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顶骨片。
来枫岳。
得舍利数颗。
窆于榆岵寺之北冈。
师少从灵观得法。
而宗风之振。
近代无弟子千馀人。
知名者七十馀。
其能领袖后学。
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谓盛矣。
晚节通脱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识者不以为病焉偈爽朗多警语。
笔迹疏劲有致云。
状之所述。
如是亦备矣。
噫。
师之幻身。
既而化为灰尘矣。
其未幻者。
未尝随而变灭。
片之石。
数纸之文。
何足为师不朽计。
虽然。
尊其道则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传于来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许也。
庄周有言曰。
莫足为也。
而不可不为。
其是之谓欤(并张维拼碑)。
休静。
善书与诗。
为丛林所宗。
其游金刚山诗曰。
舞月跃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声滩(芝峰游说)。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颇解禅家学。
有声于缁流。
且善诗。
自号清虚子。
尝在香山。
绝云。
万国都城如蚁垤。
千家豪士若醢鸡。
窗明月清虚枕。
无限松风韵不齐。
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
时意会作也(西厓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满洲人,字锡祺。
康熙五十二年进士。
累官翰林院侍读学士。
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静坐三月,遂悟诗法。
维基
春台,字锡祺,号顾斋,索佳氏,满洲正黄旗人。
康熙辛卯举人,癸巳进士。
后官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年间曾任日讲起居注官。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八·三五》中记载:“学士春台典试福建,过吴下买妾方大英,美貌能诗;以南北地殊,服食不惯,雉经(自缢)而亡。
搜其遗稿,有句云:“户闭新蛛网,梁空旧燕泥。
” ”《随园诗话卷九(四)》:“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
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
一禅师静坐三月,颇以为苦。
夕,提刀欲杀禅师。
仰头见月,忽然有悟,赋诗便工。
”《塞外》云:“野水吞人面,青山瓮马声。
浮云连帽起,残雪带鞭行。
”殊雄伟。
公爱永之与枚,以为两少年必贵;每至,必留饮、留宿,遣妾捧觞。
女嫁乾隆丙辰进士全祖望为继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