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402 【介绍】: 明江西鄱阳人,字松友。洪武四年,郡举秀才,授都督府都事,迁经历。建文时,官至大理少卿。靖难之役,日夜与齐泰等筹划军事。燕兵入南京,不屈死。
字松友,鄱阳人。举秀才授都督府都事进经历建文中官右补阙升大理少卿靖难兵入不屈及难明诗纪事·乙签·卷一
闰字松友,鄱阳人。洪武初举秀才,授都督府都事,迁经历。建文初,迁右补阙,进大理寺少卿。靖难师入,召闰,不屈死。 (《槜李诗系》:逊国诸臣疏属,一丁一地,分戍剧边,一遇绝丁,辄行句补,飞符所到,冤结二百馀年。屠公叔方令鄱阳,适有符句鄱人胡闰绝丁者,屠愤然掷符于地曰: 「彼死忠何罪!使吾有言责,必碎首争之矣!」擢御史,即具疏请谥、请祠、请修治冢墓、恤录子孙及交游姻党之株累编戍者,一体赦宥。神宗感动,蒙宥者千六百馀人。京师张赦榜时,忽风发榜飞,转展天际,观者如市,自午至未仍还故所;鄱阳张榜亦然。事见顾宪成《英风纪异录》。)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乙签·卷一【生卒】:1350—1402 【介绍】: 明江西分宜人,名湜,以字行。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授编修,进修撰。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诸藩王。燕王朱棣起兵,京师城破,子澄被执不屈,磔死,族人皆斩。
维基子澄名湜,以字行,更字伯渊。洪武乙丑进士,授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大常寺卿。建文初,兼翰林院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燕兵起,以诛齐、黄为名,谪外,谋起兵,被执不屈死。田按:子澄荐李景隆为将,景隆败走,请诛以厉将士。帝不听。未几江淮诸将相继溃败,子澄拊膺痛哭曰:「误荐景隆,万死不足赎也。」赋诗云:「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馀谓子澄首事发难,颇类晁家令,赖其后死事甚烈。朱平涵云:「太常文章泯灭,单词片语,流落人间,气焰光华,固不必多。」馀险曾宾谷《江西诗徵》,录诗甚夥。《赏芍药》一篇,尤清婉动人。)
黄子澄(1350年—1402年),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县(今大冈山乡大坑村)人。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生卒】:1360—1424 【介绍】: 即朱棣。明朝皇帝。太祖子。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至封地北平。屡率诸将出塞击北元。建文元年,起兵号“靖难”。四年,陷京师,即皇帝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尽灭其族,坐“奸党”死者至众。次年,定年号永乐,改北平为北京顺天府。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在位时,开会通河,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五次亲自领兵出塞击败鞑靼、瓦剌二部。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管理。自永乐三年起,派宦官郑和下西洋,终永乐之世,远航六次,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又用宦官监军,为明朝重用宦官之始。命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定文臣入直文渊阁,预机务之制。永乐二十二年,北征还至榆木川,病死。
成祖讳棣,太祖四子,初封燕王。靖难兵入,革除建文年号,建元永乐。在位二十二年崩,葬长陵。有集。 (《翰林记》:永乐四年二月,上视学,服皮弁,御宸翰,赋长诗赐太子、亲王。祭酒胡俨、司业张智坐讲,文武三晶以上及翰林儒臣皆赐坐以听,讲毕赐茶。 何乔远《名山藏》:文皇御制条达宏远,如万骑千乘,驰骤植立于平沙大漠之中。 《弇山堂别集》:永乐五年,授交趾明经甘润祖等十一人为谅江等府同知,赐敕慰勉,仍赋诗一章各送之。 沈德符《野获编》:永乐十一年五月午节,车驾东苑观击球射柳。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大喜。射毕,进皇太孙嘉劳之,因曰:「今日华夷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上喜,赐名马、锦绮、罗纱及番国布,因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363—1435 【介绍】: 明四川巴县人,初名瑢,字宜之。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颇称帝意。建文时超擢吏部右侍郎,于齐泰、黄子澄等兴革事宜无所建明。燕兵入京,迎附。永乐时历进吏部尚书,辅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与户部尚书夏原吉称“蹇夏”。其后历侍仁、宣二帝,并见倚任。卒谥忠定。
蹇义(1363年—1435年2月12日),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庆路巴县(今重庆市)人。明朝永乐、洪熙、宣德年间重臣、进士出身。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明太祖赐名“义”。建文年间,官至吏部右侍郎。永乐年间,晋升吏部尚书,并负责辅导皇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晋升少师,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根据蹇氏族谱记载,蹇氏家族的蹇政福在南宋末的1260年从江西迁移到重庆,蹇瑢是蹇政福的四世孙(玄孙)。洪武、建文年间洪武十七年(1384年),蹇瑢中式甲子科四川乡试,洪武十八年(1385年)联捷进士,授中书舍人。他奏事很合明太祖心意。明太祖问道:“你是蹇叔的后代吗?”蹇瑢叩头不敢回答。明太祖喜欢他的诚实,为他改名为“义”,并亲手写下蹇义之名赐给他。他任满三年应当升迁,明太祖特命满九年后再升,说:“朕将要用蹇义。”因此他朝夕侍从明太祖左右,小心敬慎,不曾触怒明太祖。明惠帝即位后,推测明太祖之意,升蹇义为吏部右侍郎。当时齐泰、黄子澄执掌政权,外兴军事,内改制度,蹇义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国子监博士王绅写信去责问他,蹇义无法回答。
人物简介
【介绍】: 明凤阳府盱眙人。小字九江,李文忠子。读书通典故。历掌左军都督府事。建文时以肺腑受亲任。燕王起兵南下,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受命为大将军北伐。景隆世家子,不知兵,诸宿将不为用,围北平,大败;会诸军进营白沟河,再战又大败。燕兵至京师,开门迎降。永乐初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朝廷有大事,仍以班首主议。诸功臣皆不平,连疏劾之,乃夺爵禁锢,永乐末卒。
人物简介
黄鹤楼志·人物篇【生卒】:1377—1402 【介绍】: 明朝皇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标死,被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齐泰、黄子澄计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师。帝在宫中自焚死,传说谓从地道出走为僧,流浪各地,其说难信。原无谥,清乾隆时追谥“恭闵惠皇帝”。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称明惠宗。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史称“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乐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踪后下落成谜。据清初傅维麟所撰《明书· 忠节传》之《程济、叶希贤、杨应能传》记载,宣德七年(1432)“五月,师(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有‘何年化鹤归’之句”。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释应能伪姓杨氏。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 系曰。建文君既继大统之二。应与贤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补其未逮。则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乌有靖难兵破金川门哉。为其一旦误用方黄辈。讲周官行井田。变更旧制威逼亲王文皇乌能坐视大宝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缚耶。今数百年国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诚赖靖难之一旅耳。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难必无出家之理。既出家必无还宫之事。杨应能牒是冒之也。斯据国朝典故皇明通载及宪章录思恩志等说录之。固于僧传是不可缺。君子详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伪姓杨。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卒于宫中。
释应能,姓杨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名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对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历滇闽,复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能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能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能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六【介绍】: 明浙江秀水人,字德夫。万历二十年进士。授溧水知县。筑石臼湖堤,奏除齐泰姻戚子孙军籍。天启初累官至右佥都御史督操江军,击破进向徐州之白莲教军。迁兵部侍郎,以拾遗罢官卒。有《南京都察院志》、《光禄寺志》等。
必达,字德夫,号玄丈,嘉兴人。万历壬辰进士。初令太湖、溧水,以廉能称。升考功,掌计典,一秉至公。累擢太仆卿兼光禄。其条陈白粮赔累守侯之苦,力阻巡漕雇船渡淮之议,皆江南所永赖。改府尹,晋佥都,提督操江。值奢贼陆梁于重庆,连妖变起于山东,密迩留都。达度量防剿,机宜甚备。随升兵部侍郎,告归。卒赠兵部尚书。有南州草、南州诗说。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德夫,嘉兴人。万历壬辰进士,历知太湖溧水二县升南吏部主事累官南兵部左侍郎有南州草维基
徐必达(1562年7月27日—1631年6月17日),字立伏、德夫,号玄仗,浙江嘉兴府嘉兴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式浙江辛卯科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联捷壬辰科进士。初授太湖县知县,丁母忧归。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任直隶溧水县知县。擢吏部主事,晋考功司郎中,升光禄寺少卿,四十五年为太仆寺少卿,仕至南京兵部侍郎。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