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左光斗弟。由举人官御史,巡按浙江。镇压东阳许都起事。福王时,反对起用阮大铖。后大铖得志,欲捕光先,因缇骑追索不得而止。
人物简介
字晦夫,朝鲜状元,有《西坰集》。西坰集·序
一日。湖西吴按使来。授以诗集一通曰。此吾外王父西坰柳公之遗稿也。今刊工告讫。盍为一言以弁诸首乎。不佞受而卒业而叹曰。人有其身。而有其才者难也。虽有其才。而有其时者尤难也。盖我明宣之际。本朝之文治隆矣。公以词学名家。与一时诸公。润色王猷。奎章钟奏。郁郁乎洋洋乎。后世无能望焉。岂所谓天使鸣国家之盛者耶。其有才有时。何其全胜欤。盖其才宜有其时也。公最与五峰李公。诗名相埒焉。不佞虽未涉声病之流。而尝闻前辈谭艺之馀论。西坰不如五峰之天才。而五峰不如西坰之人功。评者以为知言云尔。不佞于此复窃有所感焉。集中所咏退陶先生者甚多。而其一绝有云。动察恒资静养多。岂尝抠衣于函丈之间耶。不然。当日微言。何自而得也。前哲益远。妙旨无传。一言之几乎道者。不可复见。此余之所感者也。圭庵宋先生受祸最酷。亲知莫或省顾。而公于其所寓遗宅。吟咏发挥。以寓其追慕之诚。窃念前辈风流笃厚如此。而十数年间。已有今无之叹。此余之所感者也。凡集四编所与酬唱。盖多中朝文苑之士。昔缟纻之事。犹为今古之胜谈。况珠玑锦绣之什。投报于皇华大雅之伦。相得如期牙。相须如埙篪秀句佳篇。脱于口而脍炙于天都搢绅之间。则其荣耀于今与后。奚独公一身为哉。久矣此事之不能复睹也。此余之所感者尤深也。不佞少读退陶书。其高山景行之思。老而弥深。而圭庵又余曾考之家弟也。则其爱玩是集。岂必多逊于按使。而按使独于皇华之什。不遗一言半句。不与诸作从其删略者。得无意乎。抑亦同余之所感者乎。聊书此以归之。且因以问之。时崇祯壬寅仲秋。恩津宋时烈。序。西坰集·跋
外王父晋原府院君西坰柳公尝语曰。文人遗集之刊行。子孙事。吾不复望也。幸而皇华集一编在。后之知我者。观此足矣。先母常诵此言而诏之。辄泫然。不肖藏之心上矣。王父平生文字不知几千篇。而摭拾于兵燹荡佚之馀者。仅什之二三。恒恐并与是而无传焉。而况皇华集。伊时朝家命秘书印以铸字。而布之不广者。行于世已无多。斯岂但一家之恸惜而已哉。今不肖按臬湖西。时则屈而举不至嬴。遂捐俸倩工。开板于公山南南穴寺。未一月而断手。于戏。是岂非圣恩之所及。而天亦使作者不朽也耶。王父之文章。特馀事耳。一时之入金石垂后世者。盖不出他手。其必比家有之。遗编剩馥之在人口者何限。而家庭之所掇缉。若是之鲜。亦幸而不失其传。不幸而不传其多也。谨将家藏诗藁若而篇及皇华集所载诗。分为上下卷。拟寿其传。藏诸始安翠屏书院。即吾外王父之祠宇也。先母追慕之志庶乎无憾。而小子夙昔之愿亦可以偿矣。时壬寅秋七月上浣。外孙通政大夫守忠清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吴挺纬。拜手谨识。西坰集·识
惟我外曾王考西坰府君。自博士弟子时。已负艺苑重望。甫释褐。即被湖堂之选。逮夫中年以来。主盟词坛。再傧华使则平生所著述。不啻累千篇。而皆散佚不收。今之所存。才十之一二。可胜惜哉。公之没几四十年许。所遗篇馀什。将湮没无传。幸而公之外孙吴留后挺纬甫。先年按节湖西。湖西即公再莅之地也。毋论内外。子孙之继先业已可贵。而又能捐捧锓梓。以寿其传。使四十年未遑之役。一朝办出于公所憩之处。噫。斯集之始行于今。岂非有待而然欤。但窃惟念诗集二卷。虽已传布。而伊时边当岁饥。事力有不逮者。如馆阁应制文字及碑状疏劄。皆未及焉。不肖常欲得一弊县。了是事者久矣。岁癸卯冬。恭承朝命。出宰陟州。州有若干匠手。是亦一幸也。遂取未及刊者。付之剞劂氏。才阅月。工告讫工。于是乎公之诗文并行于世。而不肖之志愿毕于此矣。然所本草中次序颠倒者有之。鱼鲁相杂者亦多。簿书之睱。再三校正。而尚有讹谬处。就其已甚者。不得已或删全篇。或阙一二字。此乃不肖之罪也夫。仍念不肖曾为湖岭二倅。今又东来海邑。前后刊行我两世家集。是岂不肖之所能致。秋毫莫非国恩。祖孙幽明之间。只自感涕而已云。时乙巳孟夏下浣。外曾孙通政大夫行三陟府使金震标。拜手识。
人物简介
【生卒】:1555—1636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词学图录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多书画论著。其"南北宗"画论影响深远。工书画,名重当世。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玄宰,华亭人。官礼部尚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玄宰,松江华亭人。万历己丑进士,改授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召为太常卿历迁礼部尚书追谥文敏有容台集维基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书画家。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家。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董其昌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应天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戊子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636年10月26日)戌时,董其昌病逝于松江居所,享寿八十一岁。身后谥文敏。
人物简介
史继偕(1561年—1635年),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福建晋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人,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榜眼及第。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充会试同考官。奉诏出使粤西。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乞休,不准。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署都察院。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爆发萨尔浒之役,辽阳经略杨镐告急,明神宗不予临朝,继偕连同吏部尚书赵焕会同九卿科道请天子视朝,跪候皇宫文华门至晚,神宗仍不为所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为吏部右给事中阮大铖所诬,致仕归里,家居六年。崇祯二年(1629年)与泉州知府蔡善继建溜石铳台。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以奢安之乱荡平,加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卒谥文简,赐祭葬。墓在晋江磁灶马四行山铺烛台山。
人物简介
易应昌(1566年—1645年),字瑞之,一字瑞芝,号白楼,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易应昌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举人,次年(1607年)联捷进士,授福建瓯宁知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升河南道御史,理顺漕政;天启元年(1621年)改为巡按应天,很快改任督学,提拔为大理寺丞,进少卿、大理寺卿,阉党弹劾他是东林党人,被革职。崇祯二年(1629年)起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晋左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和曹于汴扶持史𡎊、高捷起用官务一事上甚为出力,不久因为以救刑部尚书乔允升而逆旨,遭下诏入狱论死。崇祯帝采用大学士成基命言论,将易应昌送往三法司审讯,被谪罚戍边守卫。弘光帝继位,将他官复原职,升任工部右侍郎,被阮大铖列入大悲案的十八罗汉之一,南京失守后去世,虚岁七十。
人物简介
【生卒】:1572—约1646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沾化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初为兵科给事中,魏忠贤党“十孩儿”之一,献计汰军以削经略孙承宗之权。又劾罢周启元、韩爌等,代主事曹钦程疏劾周宗建、黄尊素等。崇祯间入逆案。入清,在乡杀李自成所置县官,得授顺天府丞。以老乞休。寻以故革职为民。维基
李鲁生(1572年—1646年),字尊尼,山东济南府滨州沾化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山东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历鱼台、邯郸、祥符、仪封知县,天启三年考选,六月授兵科给事中,投靠魏忠贤,列“十孩儿”之一。当时京城有“官要起,问三李”之说,“三李”即指李鲁生和礼科给事中李恒茂、御史李蕃。顾炎武在《圣安本纪》中也有“一周二李,其权莫比”的记载,其“一周二李”即指周昌晋、李蕃、李鲁生。四年弹劾应天巡抚周起元,致其削籍。荐举阮大铖、陈胤丛、陈尔翼、张素养、李应荐、马逢皋、李嵩、杨春茂、高弘图、王大年、张捷十一人。五年廷推,疏议大学士韩爌,削其籍。十二月议改书院为忠臣祠,祀故辽阳死难文武诸臣。六年二月升吏科右给事中,十一月升兵科左给事,疏请用蒙古攻东奴,以舒属国之困。七年与检讨李明睿典试湖广,八月叙宁锦大捷功,升一级,赏银十五两,升太仆寺少卿。崇祯元年(1628年),以阉党被弹劾,削籍为民,遣戍山西平定州,遇李自成乱,逃回故里。顺治元年,在乡杀李自成所置县官,受王鳌永招抚,授顺天府丞。二年七月,升顺天府尹。三年五月,以年已七十五告老。七月由于受到顺天督学曹溶滥送贡监贪腐案牵连,被削籍为民,寻卒。著有诗集《海月楼集》。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启东,绍兴山阴人。万历辛丑进士,自行人迁礼部主事历官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有蕺山诗集维基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于蕺山书院,后人称其为蕺山先生。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市)人。明末哲学家、文学家、政治人物。“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奥难解著称。刘宗周为遗腹子,自幼随母养于外祖父章颖家。章颖颇有学问却屡试不第,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人均出其门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刘宗周中式丁酉科浙江乡试四十六名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不久因母丧,守孝三年。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为官刚正,敢于直谏,官太仆寺少卿,“必三四辞而后受事”。天启时,因得罪魏忠贤,削籍。明思宗继位,替杨涟、左光斗等平反,命宗周为顺天府(今北京)府尹。崇祯元年(1628年),刘宗周指出崇祯帝施政弊病,上疏言:“陛下救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崇祯帝以为他迂阔,但仍叹其忠。崇祯二年己巳之变起,京师被围,米价腾跃,刘宗周上疏请罢九门税,又修贾区以处贫民,为粥以养老疾,严行保甲之法,安定民心。刘宗周在任京尹期间,政令一新,力挫豪强。对太监无理请求都不答应,而被指责攻击,宗周治事如常,武清伯手下殴国子监学生,宗周捶之,枷武清门外,又持明法纪,周恤贫民,后谢病归,都人为之罢市。崇祯九年下旨起用,授工部左侍郎,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繁,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罪饰非,不肯尽职业,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流寇本朝廷赤子,抚之有道,则还为民”,屡次直言上疏,每受贬斥。崇祯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祯帝上朝时叹气说「刘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常起常罢。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缢煤山,刘宗周徒步荷戈,诣杭州,责巡抚黄鸣骏发丧讨贼,又与故侍郎朱大典,故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召募义旅,以备勤王。五月,福王朱由崧登极于南京,以宗周为左都御史。宗周自称草莽孤臣,屡次上书讨贼复仇,后因劾马士英、阮大铖,被黜归里。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陷杭州,刘宗周正在进餐,闻讯推食恸哭:“此余正命之时也”,决定绝食殉国。其门人王毓蓍率先投水自尽,他说:“吾讲学十五年,仅得此人。”有门生劝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答道:“吾固知图事贤于捐生,顾余老矣,力不能胜。”遂绝食二十日,闰六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八。另一门生祝渊,在刘宗周卒前两日,亦自缢死。
人物简介
字谁誉,江阴人。万历己未中会试天启壬戌赐进士出身除南户部主事累官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维基
张有誉(17世纪—17世纪),字难誉,号静涵,直隶江阴县人,明朝及南明政治人物。张有誉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张履正的儿子,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成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为官清廉。崇祯年间曾出任饶州知府、江西督粮副使和四川按察使,任内施行德政。郑三俊举荐五名官员时将他排在首位,升任南京户部右侍郎、佥都御史、总督仓场,到任时弘光帝已经即位,转为左侍郎。宦官张执中收取白粮超越旧制,打死解户,张有誉就将他的差役囚禁,并上奏朝廷,于是张执中行为收敛。马士英推荐阮大铖任官,使朝臣不满,于是传旨任命张有誉为户部尚书,不久加太子太保衔;当时四镇需要粮饷二十万,他无法拨出,致令他呕血,上书请求辞官,但不获允许。南京被清军攻陷,他逃到武康削发为僧人,法号「大圆」,之后回到故乡,八十一岁时逝世。
人物简介
钱元悫(16世纪—1645年),字孺愿,湖州府归安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钱元悫是万历八年进士钱士完的儿子,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获授国子博士。当时魏忠贤势力嚣张,他却能阻止请立嗣太学,并改任武选主事。崇祯帝继位,他上疏请求诛杀魏忠贤,使其恐惧,党羽吴淳夫、李夔龙、田吉、阮大铖、田尔耕等人自陈去官,自此魏忠贤势力衰败。次年(1629年)遵化士兵缺乏粮饷而哗变,抚臣无法制止,他奉命宣谕平定,很快改任文选,转为员外郎,请求辞官归乡;不久朝廷召任考功,掌管京察。其时刑法日益严苛,政府以严酷得以亲近,厂卫恐吓人民获利。钱元悫因此上疏朝廷应该拒绝私人情面、广阔搜求采集,杜绝匿名帖子,公正审察核实。很快他因为京察得失朝廷,被下旨苛责,再升为文选郎中。适逢汝宁、颍州、陈州、许州、凤阳、安庆被入侵缺官,崇祯帝每夜批文要求具疏推补,他能从容处理,再因事连坐降为行人司正,不久再召任尚宝丞。弘光帝即位,升任他为尚宝卿,晋太仆少卿,与张淳、陈济生同时任命。钱元悫深沉有智慧,可是性情孤僻,然而志节宏大不可抹杀;南京沦陷后去世,有儿子钱价人。
人物简介
【生卒】:1582—1664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受之,号尚湖,又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编修、詹事,崇祯初为礼部侍郎,因事罢归。以文学冠东南,为东林巨子。娶名妓柳如是,筑绛云楼,藏书极富。南明弘光帝时,起为礼部尚书。清兵渡江,出城迎降。顺治三年,授礼部侍郎,任职五月而归。后两次以大案牵连入狱,均得幸免。七年,绛云楼毁于火,藏书悉成灰烬,晚境颇颓唐。诗文极有造诣,入清后所作多抑塞愤张之语。有《初学集》、《有学集》、《国初群雄事略》,又编《列朝诗集》。清高宗列谦益入《贰臣传》,焚其书,虽屡禁不绝。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九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万历庚戌一甲三名进士,历官礼部侍郎。福王时,为礼部尚书。入国朝,以礼部侍郎署秘书院学士。有《初学集》、《有学集》。词学图录
【钱谦益】(1582-1664) 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虞山蒙叟。常熟人。崇祯初官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官礼部尚书。降清官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旋告归。与郑成功等秘密抗清。明清之际文坛宗主,学殖宏博。其诗博大闳肆,以杜为宗而出入韩、苏,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词作仅数首。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杜诗笺注》。编有《列朝诗集》。词在《有学集》中。清诗别裁集
字受之,江南常熟人。成历庚戌,赐进士第三人。国朝官至礼部尚书。著《初学》、《有学》二集。○尚书天资过人,学殖鸿博。论诗称扬乐天、东坡、放翁诸公。而明代如李、何、王、李,概挥斥之;馀如二袁、钟、谭,在不足比数之列。一时帖耳推服,百年以后,流风馀韵,犹足詟人也。生平著述,大约轻经籍而重内典,弃正史而取稗官,金银铜铁,不妨合为一炉。至六十以后,颓然自放矣。向尊之者,几谓上掩古人;而近日薄之者,又谓澌灭唐风,贬之太甚,均非公论。兹录其推激气节,感慨兴亡,多有关风教者,馀靡曼噍杀之音略焉。见《初学》、《有学》二集中,有焯然可传者也。至前为党魁,后逃禅悦,读其诗者应共悲之。○牧斋诗,如“吾道非欤何至此,臣今老矣不如人”、“屋如韩愈诗中句,身似王维画里人”,“工致有馀,易开浅薄,非正声也。五言平直少蕴,故不录。维基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初号尚湖,又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引领文坛长达五十年之久。在政治上钱被视为东林党或复社人士钱谦益与东林党或复社皆有密切来往,但却遭周延儒排挤,入南明又依附马士英、阮大铖。。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有“贰臣”之目。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