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奭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属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之龙池。
请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龙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龙。
受三皈戒。
龙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王。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异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宁。字一源。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宁七传至无用宽。宽乃永宁之师也。宽居舒州太湖。门士不满百。皆峣然自肯之辈。其得宁最晚。而宽特注之。以为可继开福。而阐东山法门。初永宁。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辞亲弃俗。依禾州之广慧寺。寺为州之望刹。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前一夕。寺众同梦肇公来。次日独宁至。众欣然。疑为肇公再世也。及为大僧。汗游禅社。走舒州见无用宽公。公问。何来。对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对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宁拟进语。公又喝。宁拟退。公连喝之。宁大骇而趋出。自是罢游。坚依席下。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宁闻之脱然。公乃召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对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公喝。宁曰。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扁担。宁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久之辞去。公曰。逢龙即止。遇水即居。金鸡玉兔。鞭影长驱。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龙池致宁。宁以为符其师谶。欣就之。连三载成丛林。南国高人。以见𣆶为感。同曰龙池尊宿。不敢名之。宁慕高峰之为人。别业高崖。至正间。紫书三至。不赴。诸方勉之。始受朝旨。号佛心了悟禅师。然足不越阃。顺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问宁之行略。金对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华岳迅烈风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东山是其远祖。宽无用容其入室。虽经三诏下龙池。野老不知尧舜力。洪武元年。宁嘱制纸衣木龛。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龛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无用嗒然一笑。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逢池便居。”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学侣闻风,遐迩奔赴。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归龙池。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乃蹶然起赴。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壬寅,退归龙池。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未几,成大丛林。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寿七十八,腊六十五。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裕。
字约之。
毗陵陈氏子。
其母。
感庞眉僧入梦而生。
生而体弱。
十日而九疾。
父母以梦故。
冀徼灵释氏愈之。
命为沙弥。
寻受具为大僧。
鞠明究曛。
唯以观心为务。
见元叟端公。
又见佛慧义公。
淬砺益力。
虽金墙铁壁。
必欲拓开乃已。
二公。
亦期师有立。
所以警发者甚至。
师急于求證。
复走中天竺山。
参广智䜣公。
留侍十馀年。
尽得其道。
御史中丞张公起岩。
问广智云。
选佛场僧伽。
如此之多。
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
戒律精严。
言行不相背驰。
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
胁不沾席三十年矣。
张公深加奖叹。
师之声光。
自是日起丛林中。
始出世太平南禅。
黑白翕然宗之。
一日令圬人塓壁。
壁中隆然如有物。
抉之获悉达太子像。
乃佛牙所刻成。
师召工傅以黄金。
金迸裂。
舍利从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
亦师道法精诚。
所感而致也。
寻迁九江圆通。
宋之初。
有神僧道济德公。
将示寂。
累青石为塔。
语其徒曰。
此塔若红。
即吾再来。
暨圆机旻公来镇法席。
塔果红色。
人异之。
公人号为古佛。
其临终复尔。
悬记。
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
师入院之夕。
众僧梦公至。
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
人尤异之。
谓自旻公至师。
正踰三百之数。
其能动物。
盖不徒然也。
寺当菑毁之后。
师大兴土木。
幻出天宫。
荣国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
总戎江西。
申弟子之礼。
暨我太祖兴隆释教。
开善世院。
命大浮屠统之。
诸方以师名上闻。
移主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寻被旨。
与钟山法会。
而师居其首。
召至便殿。
问佛法大意。
师以偈献。
上览之大悦。
因命师书天界寺额。
赐食上前。
师或假寐。
鼻息微有声。
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
此老人无机心。
诚善知识也。
师容貌魁梧。
日用之间。
服粗食粝。
一出于天性。
无所勉强。
每欲挝鼓而退。
为众所拥留而止。
生于大德甲辰。
未详所终。
三会语。
各有录。
行世。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姓陈氏,毗陵人也。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资识明敏,迥超群童。年十六,解通儒家言。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院有大梨,三十年不花,及裕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越二年,未有證入。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裕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裕不觉下拜。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裕曰:“拜者非是他人。”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裕曰:“慎毋欺人。”广智首肯者久之。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翔集庆于金陵,召广智开山,裕复往依焉。选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领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裕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云裕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多异之。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裕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其能感物盖非偶然。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裕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时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有明初兴,崇筒佛旨。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移裕住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继席颇难其人,闻裕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裕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裕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后数年,弟子师秀乞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释智顺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顺。
字逆川。
永嘉陈氏子。
其母奉佛甚谨。
梦一僧佩圆光。
如满月形。
溯江流而上。
谓吾当为尔子。
寤而有娠。
既生。
美质夙成。
自少不喜畜发。
随长随剪。
父母了其宿因。
听出家。
受具戒于天宁院。
诵法华经。
与按句以讲。
深得经旨。
既而曰。
学尚多闻。
焉了生死。
遂更衣入禅。
走闽之天宝山。
参铁关枢公。
欲依公而住。
公叱曰。
丈夫于世。
不于大丛林。
与人相颉颃。
局此蠡壳中耶。
拂袖而入。
师下旦过寮。
潸然而泣。
公闻之欢曰。
吾知其为法器。
姑相试耳。
乃延入僧堂中。
师壁立万仞。
无所回挠。
虽昼夜明暗。
亦不能辩。
踰月。
因如厕旋睹中园瓠瓜。
触发妙机。
四体轻清。
知新浴出室。
一一毛孔。
皆出光明。
目前大地。
倏尔平沉。
喜幸之极。
亟上方丈求證。
适公入府城。
师不往见。
水滨林下。
放旷自如。
已而历抵诸师。
皆不合。
又谒千岩长禅师。
见其所应酬者。
皆涉理路。
飘然东归。
然指作发愿文。
必欲见道。
乃已复自念。
非公不足依。
荐走闽中见焉。
值公出游。
遥见师喜曰。
吾子今来也。
勉师弃前解务寔参。
厉精五月而大悟。
公始与印可。
令掌藏室。
寻命分座说法。
及公去世。
师嗣主院事。
师握祖佛心印。
既已升座说法度人。
而往往出馀力。
庄严塔庙。
使人为远罪迁善之归。
浙福二地。
师所兴建大道场。
凡十馀处。
其馀葺宗补旧。
盖不可枚举。
师有才。
为一事则挥金如土。
竟不知其所从来。
其为温城净光塔也。
方参政初尝戍其地。
欲赋民钱葺之。
命师莅其事。
师曰。
民力凋弊。
火𦦨炎炎。
而复加薪。
吾安忍为之。
必欲见用。
官中勿扰吾事。
若无所闻之可也。
方诺之。
师乃定计城中之户。
馀二万户。
捐米月一升。
月获米二百石。
陶甓抡材。
若神运鬼输。
纷然四集。
镇心之木。
以尺计者。
其长一百五十。
最难致之。
师谈笑趣办。
七成既粗完。
其下仍筑塔殿。
宏敞壮丽。
九斗之势益雄。
一旦飓风作其上。
一成挟之。
以入海涛。
众咸伤之。
师曰。
塔终不可以就乎。
持心益固。
遣其徒如闽。
铸露盘轮相。
及𦦨珠之类。
未几。
一一就绪。
金碧鲜明。
犹天降而地涌。
辨章燕只不花镇闽。
欲阅大藏尊经于家。
或以几席什器难具为辞。
师令浮屠一百七十人为什。
分办于各刹。
表以题号。
一时毕集。
仍画为图。
使按图序次列之。
给役于饮馔间者。
亦更番而进。
每以钟鼓为节。
后先不紊。
辨章悦曰。
使吾师总戎。
则无败北之患矣。
时东海有警。
元帅达忠介公。
帅师镇台。
遣使聘师入行府。
师以达公方有事干戈。
绝之弗见。
达公慕咏弗置。
篆逆川二字遗之。
师因饭囚。
戒其勿萌遁逃心。
即重见日月。
不久而赦书至。
周吴二囚。
以师为神。
其后山寇窃发。
所经之处焚毁。
欲尽归原报恩二刹。
以师故独存。
朝廷为降院额。
赐师号佛性圆辩。
及金襕法衣。
师曾不以为悦。
悉散其衣盂所畜。
退居一室。
掘地为炉。
折竹为箸。
意淡如也。
后与钟山之选。
大驾临幸。
慰问备至。
竣事还钱塘。
清远渭公。
方主净慈。
举师以为代。
净慈当兵后。
凋落殊甚。
师召匠计佣。
竭其筐箧。
欲大有设施。
而诸僧负官逋者。
系累满庭。
师为之出涕。
悉代偿之。
会中朝徵有道浮屠。
以备顾问。
众咸推师。
师至南京。
仅四阅月。
沐浴书偈而逝。
阇维于聚宝山。
获舍利无算。
师有五会语。
及善财五十三参偈。
皆传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逆川禅师。名智顺。又字澄垢。东瓯瑞安陈氏子也顺母有懿德。谨于事佛。梦僧项有圆光。逆汪洋之流。而招曰。烦为母我。莫辞劳也。寤即有娠。顺生七岁。神悟特异。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牧为沙弥。诲以大法。顺信受顶戴。刻无惰容。耆老多器之。顺为大僧。辞空行脚。见诸大有道者。入闽抵天宝。参铁关法枢禅师。枢。署此庵元七世之传。寻常好问禅者。老僧舌头在么。而禅者多被抑。不敢犯其锋。顺得参堂踰月。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入室呈所得。枢公曰。乍入门耳。何足重哉。曰。堂奥更有何法。乞师揭示。公大笑而罢之。于是。顺括磨究竟。盥漱悉忘。夜深常入枢公之室。参请古德因缘。或至晨钟鸣。乃趋出。枢心嘉之。一夕徐问曰。曾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未知于何机下。得彻本源也。枢公曰。我当时往华藏。受业于竺西和尚。便知有此事。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受具后。参中峰及庵诸老。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我只不能领会。乃走石门。见我元翁先师。先师亦无长语。惟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作么生会。其时前后际断。一日斋后下床。忽踏著实地。急走方丈。先师遥见而笑曰。作么。我进曰。南泉被我捉败了也。先师曰。南泉即今在甚么处。我便喝。先师曰。离却者一喝。南泉聻。我拂袖而出。自后执侍巾瓶。一十五载。我事且置。你向何处见南泉。顺词色俱丧。愧无所容。又一夕闻参钟拟离榻。豁然大悟。趋告枢公曰。南泉败缺今已见矣。枢曰。心佛物俱不是。是个甚么。对曰。地上砖铺。屋上瓦覆。曰。即今南泉在何处。对曰。鹞子过新罗。曰。错。顺亦曰。错。明日。枢命挝鼓勘验。顺扼腕上下。顾视曰。和尚眼在甚么处。枢助喜曰。也要大家知。至正六年庚辰秋。枢公迁化。顺继天宝之席。于是。此庵之宗大振。自顺溯此庵元。其世有八。元得焦山体。体三传天竺有。有传天池元翁信。信之嗣二人。曰。大慈成。曰。铁关枢。顺既受枢公正印。号令人天。海内改观焉。从天宝迁报恩。又移居归原。而机用纵夺。益慎于居天宝时也。当是时。南北衲子骈集。朝廷知顺。乃赐衣。加号佛性圆辨禅师。顺即退居东瓯之罗山。穴地为炉。折竹为箸。不设卧榻。不贮宿舂。或以矫世讥之。顺弗顾也。平章燕只不花。镇闽。坚起顺住闽之东禅寺。又移雪峰。顺之法政。善巧圆融。座下不规而肃。听顺说法。各有领解。雪峰数百年来。称顺为中兴矣。明洪武初。诏顺升座于钟山。上临听法。悦如旧识。顺每对上。称僧而不臣。或忘而称我。上以真率美之。已而还南。南国以净慈留顺。居无何。有司复以朝旨。强顺抵京。经四月。书偈而逝。时洪武十三年夏也。阇维。所获舍利。迸若明珠。其六坐名蓝之语录。盛著于世。但颇有异迹。人以为神。且又尊之为肉佛。愚不敢赘。惧亵也。 赞曰。顺公望隆两朝。其胸吞须弥。而舌倾沧海。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公却素履萧然。不忝嗣祖乞士。诚有坦然与世共。信者区区。以生平异迹。而颂铢两。其然。岂其然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顺,字逆川,姓陈氏,瑞安人也。父道羡,母娄氏。生子辄殇,屡哭失明。其情不胜哀,乃塑智者大师像事之。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谓之曰:“吾当为汝子。”寤而有娠。顺既生,美质夙成。年五岁从季父学,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顺欲相随,季父麾之还。俄而溪暴涨,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发,翛然有麈外趣。七岁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于天宁禅院。习《法华经》,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无相院,觉源璿喜其俊朗,引为己徒。会横云岳大宏三观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说,众推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双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举为纲维,轨范肃然。毒海入寂,感世无常,叹曰: “义学虽益多闻,难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阶渐。一日因触瓠瓜之机,地倏平沈,毛孔发光,举以求證。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汝可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阃奥矣。”由是精求,将踰半载,忽焉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厉声告枢,曰:“南泉败阙,今已见矣。”枢复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语相诘难,顺迎机契合,遂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宗门元旨,应答如响。寻请分座说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备,多所规画,择地构亭,以增胜槩。众方赖之,忽尔弃去。过杉关,抵百丈,上迦叶峰,渡江入淮,礼诸祖塔,经建业回浙中,超然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及反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顺主之。参徒寖盛,至八百指,为建僧堂居之。石室岩主江心,仰其高风,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几,又以何山精舍,栋宇湫隘,不足以容,众拓之为大伽蓝,殿堂院庑之制,灿然毕具,像塑壁绘,次第告完。而平阳吴德大创归源寺,亦请开山。至则为造钟鼓法器,授职分班,动合规则。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邀顺入行府,顺辞不见,达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尝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当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为神。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地,焚毁略尽,而报恩归源以顺故独存。朝廷闻之,为降寺额,赐以“佛性圆辩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顺曾不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怡然自适。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修葺粗完,忽飓风大作,其上一乘挟之入海。顺精诚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燄珠之类,终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输神运,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镇闽彊,道过东瓯,夜观塔镫荧煌,知顺所造,命驾造访,与谈《般若经》,心相悦怿,呼舟同载入闽。宣政分院请居东禅废刹。不一载,殿宇庑库,森如煜如,梵容穆冲,随相变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补刊“开元藏经”,仍印施之。先是,净业、庆城、东报国、舶塔、宝月、松峰诸寺,兵燹之馀,鞠为荒榛。福建行中书省将籍其产于官,顺言于辨章,得仍其旧,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顺为剔除荒莽,一弹指顷,高阁立成。俄而东瓯内附,潜居林泉,若将终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顺与其列,升座演讲,听者数千人。事已还钱塘,复振钖往净慈,以兵燹凋残,欲大有设施,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聚咸推顺。顺至南京仅四阅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维得舍利无算,其徒文显兴富持灵骨归,建塔藏焉。著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
裴衷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裴衷(1425年—1484年),字秉彝,广东省廉州府石康县人,民籍,治《易经》,年三十岁中式景泰五年甲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进士。
九月十四日生,行八,曾祖裴奭,大使;祖裴删;父裴康宝;母洪氏。
具庆下,妻李氏,兄裴福;裴瑜;裴瑛,弟裴宥。
由国子生中式广东乡试第十名举人,会试中式第六十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