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稚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徐胤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豫章南昌人,字季登。
徐稚子。
笃行孝悌,隐居不仕。
太守华歆礼请相见,不诣。
献帝建安中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吴人,字孝则。
顾雍子。
少有声誉,与舅陆绩齐名。
孙权妻以兄孙策之女。
年二十七为豫章太守。
下车祀徐稚墓,禁淫祀,举善以教,风化大行。
又能甄识人物,提拔后进。
在郡五年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胤。
南朝宋平原鬲人。
明僧绍兄。
能玄言。
仕宋为江夏王刘义恭参军。
王别为立榻,比之东汉徐孺子
位冀州刺史。
释明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明彻俗姓夏,吴郡钱塘人。齐永明中受学僧祐,随出扬都,住建初寺,后往荆州。天监初还都,二宫供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夏氏。吴郡钱塘人。六岁丧父。即出家于上虞王国寺。性好学。尤多感激奋厉。尝遇客读晋道安传云。少孤为外兄所养。因歔欷呜咽。良久乃已。他日究寻。见安弘法之美。抚髀叹曰。人生斯世可不尔乎。自是专志。不弃寸阴。其房屋朽故。风吹且仆。众皆惧其压而去。彻习业其下自若。会稽孔广闻以为当成名器。齐永明十年。竟陵王请律师僧祐讲。彻从受十诵。随至杨都。居建初寺。建武初。依旻法师更业经论。太傅萧颖胄领荆州。𢹂以俱就第开净名。太傅薨。赠麈尾软几以别。天监初。反都邑。常为旻公覆述。武帝钦待不次。诏于华林园宝云僧省类集毗尼简要。将成。忽遘沈疾于寿光殿。帝躬临尉问。迁就医于所住寺。中使参候不绝于道。彻有遗表。文多不录。帝省表哀动左右。诏于寺设三百僧斋。帝为制发愿忏悔文。普通三年十二月七日也。诏给东园秘器。窆于定林寺墓。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明彻。
姓夏。
吴郡钱唐人。
六岁丧父。
仍愿出家。
住上虞王园寺。
学无师友从心自断。
每见胜事。
未曾不留心谛视。
遇客读释道安传云。
闻安少孤为外兄所养。
便歔欷呜咽。
良久乃止。
他日借传究寻。
见安弘法之美。
因抚膝叹曰。
人生居世。
复那可不尔乎。
自是专务道学功不弃日。
尝与同学数辈住师后房。
房本朽故。
忽遭飘风吹屋。
欹斜欲倒。
师行不在。
无物支持。
众人皆走。
彻习业如故。
会稽孔广闻之叹曰。
孺子风素殊佳。
当成名器。
时伦因事推伏。
驰名东越。
齐永明十年。
竟陵王请沙门僧祐。
三吴讲律。
中涂相遇。
虽则年齿悬殊。
情同莫逆。
彻因从祐受学十诵。
随出杨都住建初寺。
自谓律为绳墨宪章仪体。
仍遍研四部校其兴废。
当时律辩莫有能折。
建武之中移业经论。
历采众师备尝深义。
以旻法师标正经论妙会机神。
谭思通微易钩深奥。
乃从其成业。
齐太傅萧颖深相钦属。
及领荆州携游七泽。
请于内第开讲净名。
每日诸经文句。
既是应机所说。
或有委曲深微。
或复但拘名字先来英旧人各厝情。
谬当今日望此玄宗。
远无髣髴深怀愧恻。
时咸重其谦退。
及萧氏将薨。
赠别麈尾软几。
彻以遗命所留。
凭抚以尽其寿。
天监之初始返都邑。
又从旻受业。
少长祈请常为覆述。
究博深文洞明奥旨。
盘根交结了无遗滞。
远树名闻徵屈重叠。
乍经乍论四时不辍。
听受之众不远云集。
武帝钦待不次长名进于内殿。
家僧资给岁序无爽。
帝以律明万行条章富博。
愿撮取简要以类相从。
天监末年敕入华林园。
于宝云僧省。
专功抄撰。
辞不获免。
每侍御筵对扬奥密。
皇储赏接特加恒礼。
故使二宫周供寒暑优洽。
当时名辈并蒙殊致。
未有恩渥如此之隆。
以其鸠聚将成。
忽遘疾沈积。
于寿光殿移还本寺。
天子亲自怡色温言躬临慰喻。
知当不振退而流涕。
中使参候晨宵不绝。
彻自惟将卒奉启告辞。
皇心载轸于万寿殿。
时内外枢揆一时恸绝。
以呈彻表故也。
其文曰。
因果深明倚伏何逭。
明彻虽复愚短。
忝窥至籍。
将谢之间岂复遗吝。
但知恩知庆。
辄欲言之。
明彻本出东荒贱民而已。
微有善识得厕释门。
契阔少年绸缪玄觉。
虽未能体道。
微得善性。
运来不辍。
遇会昌时。
遂亲奉御筵。
提携法席。
且仁且训备沐恩奖。
恒愿舒慕丹诚奉扬慈化。
岂意报穷便归尘土。
仰恋圣世何可而言。
特愿陛下永劫永住益荫无涯。
具足庄严道场训物。
天垂海外同为净土。
胜果遐流雍容远集。
明彻以奉值之庆论道之善。
脱亿代还生犹冀奉觐。
惟生惟死俱希济拔。
临尽之间忽忽如梦。
虽欲申心心何肯尽。
不胜悲哀之诚。
谨遣表以闻。
敕答省疏增其忧耿。
人谁不病。
何以遽终过甚。
法师至性坚明道行纯备。
往来净土去留安养。
方除四魔理无五畏。
唯应正念诸佛不舍大愿与般若相应。
直至种智发菩提心。
彼我相摄方结来缘。
敬如所及。
菩萨行业非千百年。
善思至理勿起乱想。
览笔悽懑不复多云。
帝因于寺为设三百僧会。
令彻忏悔。
自运神笔制忏愿文。
事竟遂卒寺房。
即普通三年十二月七日也。
窆于定林寺之旧墓。
敕给东园秘器。
凶事所资随由备办。
主者监护有崇敬焉。
杨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弘农华阴人,字孝璋。
隋末为上津令。
因乱去官,与李世民同里居。
高祖武德初,为秦王府参军,兼库直。
李建成事平,诏亲王、宰相一人入宴,而琮独预。
历沔、绥二州刺史。
姆馈孺子以饼,妻伪受而弃之垣外,人称其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标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标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用养浩气焉。
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有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竹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拜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释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游方至京,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岁出家。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文宗曾召之顾问。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后曾游泽州。僖宗幸蜀时,曾召其谈法。《宋高僧传》卷六有传。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曾祖图南。梓州射洪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梦月入怀而娩。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五岁。祖指花令赋诗。不数步即就。且有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之句。祖吟咏久之。叹曰。吾望汝登高第雪耻。今如此。其志见矣。则终将归于空门乎。所居邻宁夷寺。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忽若有所寤。夜又梦。其寺之殿佛。手为摩顶。因力求出家。不可禁止。年十一。诣唐兴四安寺落发。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𮗿公圆旨授之。皆习复无遗误。年十三。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时丞相杜公元颖。方出镇蜀。闻其名而命之。听者万计。率骇服。自是不敢斥其名。而呼之为陈菩萨矣。或传其前身。盖汉州三学山知铉也。尝讲十地经。感地变琉璃云。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于是抵三峡。历荆襄。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获依安国信法师。究唯识论。旁攻外典百家之言。然以乡音不类忧之。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中夕梦僧易其舌。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儒者杨茂先。留意竺坟。慕谢康乐之为人。注释经义。时就质问。及终。玄独见其服紫衣。戴碧冠。前拜谢乘空而去。讣至。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碧芙蓉冠敛。且曰。吾非簪裳累。则提瓶挈屦。侍玄公久矣。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后惑邪说。故群臣莫之谏。尝以德阳节。会缁黄麟德殿。诏玄独抗道众。帝躬发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义。使相问答。玄所对凡数千言。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非帝王所宜行。上大怒。左军仇士良。内枢杨钦义。惜其才美。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玄即日归乡里。既而以巾栉。游湘湖间。方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迎止开元寺。属宣宗龙飞。内枢杨公统左禁军。以定𠕋功。请复教。首乞访玄声迹。诏居宝应寺。寿昌节讲赞。赐紫伽黎。署三教首座。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则上于藩邸所造者。大中三年。诏悉兴建天下废寺。至图玄肖象禁中。以存模楷。八年上章乞还山。广明二年春。僖宗远难幸蜀。遣郭遵泰。以玺书诏。赴行在所。仍许肩舆自随。上降接勤重。谈论颇悦。且欲赐美号。顾问诸学士。学士未及奏。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开示悟入法华之旨。其宜号悟达国师。以表朕意。玄陈让再三。不允。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正月二十七日。见所居之室。悉现微妙胜境。二月七日。忽空中有声曰。必生净土。问谁为此声者。则应曰。佛也。若菩萨降庭。明珠堕膝。是岂娑婆报尽。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七月中。召弟子慈灯。作遗表。嘱后事。以尸施鱼鸟。叮咛告戒。右胁面西而寂。寿七十三。腊五十四。 玄生平谨于持守。而笃于进脩。然其利物之效。尤多著见。骆谷真符县雍氏者。宅当大潭上。潭有鱼。足而齿。异甚。或欲网钓。则兴云雾拥蔽。雍氏日豢之四世矣。玄适抵其地而知之。为授归戒。出水鼓跃逝去。夜梦雍氏曰。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益昌北郭龙门神。皆受戒。徵验见弟子僧彻传。兹不复录。塔在今茶陇山祐圣寺。秦蜀间。户图事其像。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以侍立者。则商隐亦尝为之役也。商隐号义山。能辞章。玄居京师兴善寺时。商隐居永崇里。尝苦眼疾。望祷玄。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疾遂愈。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祖令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玄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玄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玄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有杨茂孝者。
鸿儒也。
就玄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玄宴坐。
见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玄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帝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玄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玄声迹。
玄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诏玄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玄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帝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撰玄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玄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玄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休。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若苏秦遣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玄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神李冰庙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有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玄。
时居永崇里。
玄居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玄生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命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著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著法苑以错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秦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茶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法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玄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法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神僧传·卷第八
悟达国师知玄。与一僧邂逅京师。时僧患迦摩罗疾。人莫知其异也。皆厌恶之。知玄视候无倦色。后别僧谓知玄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有二松为志。后知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座。恩握甚厚。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求医莫效。因忆旧言。乃入山相寻。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无伤也。山有泉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未可洗。公曾读西汉书不。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为冤矣。时知玄魂不住体。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其疮亦旋愈。回顾寺宇莽不复见。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知玄感其异。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因述忏法三卷。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觉。姓陈。眉州洪雅人。母魏氏。梦月入怀而诞。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寺与居邻。玄日就讲集所。一聆法语。若睹前因。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窹启祖父。乞为勤策。亲党听之。年十一削发。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授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空师圆旨。共一百二十五万言。皆囊括深奥。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众。日计万人。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蜀人重其名。号陈菩萨。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才听毗尼。续通俱舍。复从本师下三峡。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甚惬皇情。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叉研外典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梦神僧截舌换之。明日俄变秦语。武宗御宇。初尚钦释氏。后纳蛊惑。议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终不回上意。因诏玄与道门敌言。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帝又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共黄冠往复。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术。乃山林间。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而又必资宿因。非王者所宜。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闻者为之股慄。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惜其才辩。恐有厈逐之命。乃密讽贡祝尧诗。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览诗微解。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延至开元佛寺。属宣宗龙飞。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奏公访玄声迹。玄归上国宝应寺。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诏玄居寺之。玉虚亭。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议。大悦帝情。因奏天下废寺基。各敕重建。大兴梵刹。命𦘕工。图形于禁中。其优重如是。与相国裴公休友善。同激扬中。兴教法事。八年。上章公归故山。大行利济。受益者多。僖宗令诸学士。撰玄师号。赐悟达国师。玄陈让不遂。乃乞归九陇旧庐。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圣境名迹。皆见在前。二月七日。闻空声曰。必生净土乃讯云。孰之语耶。空又应曰。佛也。七月中闻户外有声。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渐迫玄身。叮咛赞喻。勿以此苦为累也。言讫而没。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苦楚万端。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国反。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故为婴挠耳。召弟子慈灯。附口上遗表。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言讫。右胁面西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来鹏。
唐洪州豫章人。
家于徐孺子亭边,以林园自适。
师韩、柳文,大中、咸通间颇著才名。
因家贫不达,为诗多存讥讽,为权臣所忌,屡试进士,皆不第。
僖宗乾符间,福建观察使韦岫爱其才,欲纳为婿,不果。
广明元年,避地荆襄。
后东归。
中和间,客死扬州。
有诗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鹄。豫章人。咸通举进士不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邵州邵阳人,号秋田。懿宗咸通中举进士不第。路岩为西川节度使,辟曾为掌书记。高骈镇蜀,又辟之。时南诏遗书不逊,曾答书,南诏屈伏,由是笺奏皆出曾手。僖宗乾符中,高骈移镇荆南,曾辟为荆南从事。又尝为延唐令。有《咏史诗》,《安定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举进士不第。懿宗咸通末,尝为山南东道节度从事,入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幕。僖宗乾符中,在高骈西川幕。喜游历,足迹遍四方。生平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全唐文》卷八一一胡曾文。作《咏史诗》七绝约150首,颇为后人称赞,辛文房曰:“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唐才子传》卷八)《咏史诗》有三卷本传世。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3首。
唐诗汇评
胡曾(约840-?),字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举进士,不第。咸通末,入钊南西川节度使路岩幕。乾符中,复佐高骈西川幕。又尝为汉南从事。曾作《咏史诗》一百五十馀首,均为七绝,传诵甚广。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胡曾)作《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
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
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
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传诵。
后有拟效者,不逮矣。
至于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
惜其才茂而身未颖脱,痛哉!
四溟诗话
史诗勿轻作,或己事相融,或时政相关,或独出断案。若胡曾百篇一律,但抚景感慨而已。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旧见胡曾集一卷,皆《咏史》诗,浅直可厌,遂屏而不录。后读《才调集》所载,顾有可观者,如《塞下曲》:“晓侵雉堞乌先觉,春入关山雁独知。”《赠渔者》:“往来南越谙鲛室,生长东吴识蜃楼。”《独不见》曰:“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俱佳句也。《安安集》中必尚有佳者,惜未之见。
石洲诗话
胡曾《咏史》绝句,俗下令人不耐读。
《东目馆诗见》
胡曾《咏史》以地名为题,平铺无味,不如曹唐《游仙诗》时有新意。
丁思觐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思瑾、思仅。
五代时人。
仕楚。
马希范用为牙将,累官天策副都军使。
希范奢欲无厌,作含春园、嘉宴堂,费资巨万。
思觐上书切谏。
希范怒,削其官。
思觐嗔目视希范曰:“孺子终不可教!
”乃扼喉而死。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思觐为楚文昭王牙将。累官天策副都军使。谏文昭王不听。扼喉而死。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