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衡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亶诵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人。
安帝延光间为中谒者,与张衡、周兴等共论历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5—162 【介绍】: 东汉安定临泾人,字节信。
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张衡等友善。
耿介不同于俗,终生不仕。
著《潜夫论》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得失,议论治国富民之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3 【介绍】: 三国吴沛郡竹邑人,字敬文。
士燮召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趾太守。
从吕岱南征,还为守谒者仆射。
建昌侯孙虑辟为长史。
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累迁尚书仆射,太子少傅。
曾注张衡《二京赋》,并撰有《私载》、《五宗图述》。
全三国文·卷六十六
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避地交州。孙权召为五官中郎,除合浦交阯太守,迁守谒者仆射。黄龙中为孙虑镇军长史,入守贼曹尚书,徙选曹尚书,拜太子少傅。有集三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字法祖。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文章知名。州县辟皆不就。远才俊绝人。既出家。日诵几万言。方等经论。世间坟典。研味贯穿。皆知其要。尝译唯达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经。造精舍于长安讲解。禀受其义者。常千人。河间王颙镇关中。敬仰以为师友。每宿西府讲道时。俊乂毕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远以方事争战。欲遁去。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载与俱。辅以远有盛名。欲缝掖之。以为己僚佐。远不答。辅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论议尝屈于远。以是谗毁。无所不至。远至洴。谓弟子曰。更数日。我对当至。便分长物作别。翌日诣辅。语忤其意。收付史。一众惊问。远曰此宿负。非今事也。乃呼佛发愿。尽此报已。当为辅善知识。无使其受杀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辅旋悔。 远道化关陇。羌晋奉之如神。闻者为流涕。羌以精骑五千。欲迎远西归。中途闻遭横逆。咸愤。欲为报雠。辅遣军禦陇上。羌逆击之。会辅帐下督富整斩辅。羌遂解去。分远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誉。以博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化被关陇。梁州刺史张光。尤敬事之。每说令返服。光以祚将惩其兄之见杀于辅也。必从己言。然祚终无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时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后为武都王杨难敌所围。发愤死。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帛远字法祖。
本姓万氏。
河内人。
父威达。
以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发道心。
启父出家。
辞理切至。
父不能夺。
遂改服从道。
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坟素多所该贯。
乃于长安造筑精舍。
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
晋惠之末。
太宰河间王颙镇关中。
虚心敬重。
待以师友之敬。
每至闲辰靖夜。
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
能言之士。
咸服其远达。
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
志欲潜遁陇右以保雅操。
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俱行。
辅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
欲令反服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
由是结憾。
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
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
祖行至汧县。
忽语道人及弟子云。
我数日对当至。
便辞别。
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都讫。
明晨诣辅共语。
忽忤辅意。
辅使收之行罚。
众咸怪惋。
祖曰。
我来此毕对。
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
乃呼十方佛。
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
愿从此以后与辅为善知识。
无令受杀人之罪。
遂便鞭之五十。
奄然命终。
辅后具闻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
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晋嗟恸行路流涕。
陇上羌胡率精骑五千。
将欲迎祖西归。
中路闻其遇害。
悲恨不及。
众咸愤激。
欲复祖之雠。
辅遣军上陇。
羌胡率轻骑逆战。
时天水故涨下督富整。
遂因忿斩辅。
群胡既雪怨耻。
称善而还。
共分祖尸各起塔庙。
辅字世伟。
南阳人。
张衡之后。
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横杀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
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
后少时有一人。
姓李名通。
死而更苏云。
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
讲竟应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
求祖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匹嵇康。
论云。
帛祖衅起于管蕃。
中散祸作于钟会。
二贤并以俊迈之气。
昧其图身之虑。
栖心事外经世招患。
殆不异也。
其见称如此。
祖既博涉多闲。
善通梵汉之语。
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
又注首楞严经。
又有别译数部小经。
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祖弟法祚。
亦少有令誉。
被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关陇知名。
时梁州刺史张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
光又逼祚令罢道。
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
遂为光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经。
及著显宗论等。
光字景武。
江夏人。
后为武都在杨难敌所围。
发愤而死。
时晋惠之世。
又有优婆塞卫士度。
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
士度本司州汲郡人。
陆沈寒门安贫乐道。
常以佛法为心。
当其亡日清净澡漱。
诵经千馀言。
然后引衣尸卧奄然而卒。
钱乐之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人。
仕太史令。
张衡所造浑天仪,传至魏晋,没于北方。
晋安帝义熙中,刘裕平长安,得旧器,仪状虽举,不缀经星七曜。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诏更铸。
后又作小浑天仪。
全宋文·卷四十九
乐之,元嘉中为太史令。
僧会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会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门之内。其将逝也。谓其人曰。吾吴之康僧会也。苟能奉吾遗身于尔伽蓝。则顾为福。且未慗。其人因坚以胶漆而迁祠之。其灵迹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军旅屯寓。娶妇产子。杀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时李公若初方廉问闽。忽僧有自会稽来谒者曰。越于浙东为大藩。君侯行将领之。其教条之下。愿必尽屏旧习。而军旅之寓佛寺。最为急务。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诡曰。诺。未几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预言今日之除者乎。应验若此。凡所授记。敢不听。于是顿绝其弊。会昌六年。永欣毁迁遗身于大善寺。会昙休律师。创堂宇。治供具。乡里之祈福禳灾者。举归焉。世号超化大师。其前身行事。史有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后僧会者。
本康居国人也。
以吴赤乌年中谒大帝。
初吴人未识僧形。
止曰胡人入境。
乃祈舍利。
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
会尸解真身隐焉。
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
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
真梵容也。
见者悚然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厥由。
骂而驱逐会行及门。
乃语之曰。
吾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
躧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焉。
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
人力殚矣略不倾移。
虽色身坚牢而彊事胶漆。
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时越人竞以香华灯明。
缯䌽幡盖果实衣器。
请祈心愿。
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淹秽。
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即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事讫便谒灵迹认于时言者则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疋妇夜临蓐席。
且无脂烛。
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
认会貌即是授火救产厄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属会昌毁永欣也。
唯今大善独留号开元矣。
遂移会身入是寺中。
大中之后有昙休律师。
为会别创堂宇广其供具。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月*(夸-大+八)]蚃。
各赴人家不可周述。
今号超化大师。
从永徽至今未尝阙其供施焉。
沙门虚受为碑纪述焉。
系曰。
蔡邕是张衡后身。
智威本徐陵前事。
验皆昭晰理且弗虚。
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
利见无方。
僧会捐世既遐唐来化越。
立逝屹然异中之异。
苟非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孰能预于是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6或627—684后 【介绍】: 唐婺州义乌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四杰。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扬州反则天,宾王为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说 排行四,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出身寒门,其父为青州博昌令,早卒。7岁能诗。高宗朝,初为道王府属,后历任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为奉礼郎时,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塞外还,又曾宦游蜀中。调露元年(679)冬,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下除临海(今属浙江)丞。睿宗文明中(684)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之天下斥其罪。敬业兵败,宾王被诛(一说逃亡不知所之)。《本事诗·微异》言宋之问于灵隐寺吟诗,遇骆宾王隐迹为僧,为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句,传播甚广,而不可信。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纵放,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为代表作。其诗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层妇女爱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题材较为广泛。笔调宏肆,风格雄放。《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其诗集以清咸丰年间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为最通行。
唐诗汇评
骆宾王(638?—685?),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弱冠为道王(元庆)府属。高宗咸亨年间,从军塞上。上元元年回京参选,历武功、长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诬下狱。后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怏怏失志,弃官去。文明元年,从徐敬业讨武,兵败,被杀。或谓“投江而死”,或谓“亡命不知所之”。宾王兼擅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四杰”。有《骆宾王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清陈熙晋有《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宾王。婺州义乌人。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调长安。武后时数上书言事。下除临安丞。怏怏失志。弃官去。徐敬业举兵。署为府属。军中书檄。皆其词也。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世称“王杨卢骆”,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
诗人玉屑
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张逊业《骆宾王文集序》
宾王五言律诗,秀丽精绝,不可易及。然《帝京篇》尤一代绝唱也。
《艺苑卮言》
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内子安稍近乐府,扬、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
诗薮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骆宾王篇什独盛。佳者:“二庭归望断”、“蓬转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开天府”,皆流丽雄浑,独步一时。
唐音癸签
义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正以太整且丰之故,得擅长什之誉,将无风骨有可窥乎!
三唐诗品
其源亦出阴、何,特能清远取神,苍然有骨,虽才非纯雅,面于胜处见优。存诗甚少,特见一斑,缘在初唐,仍称家数,
《诗学渊源》
(宾王)诗不减齐梁诸人,而古质不及卢升之。近体如《北眺》、《夏日》诸作,立意炼辞,实开盛唐之先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68 【介绍】: 唐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茂挺。萧晶孙。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名闻天下,号萧夫子。史官韦述荐其自代,召诣史馆待制,因忤李林甫,罢。林甫死,调河南参军事。安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不用,因走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后授扬州功曹参军,到任两夜即去。客死于汝南旅舍。门人谥为文元先生。擅古文,与李华齐名。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0 字茂挺,排行十,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历仕桂林参军、秘书正字。天宝八载(749)为集贤校理,受李林甫排斥,调为广陵府参军事,十载转河南参军事。肃宗至德元载(756),山南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永王乱平,淮南节度使表为扬州功曹参军。乾元三年(760)归葬先人,客死汝南。门人共谥为文元先生。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旧唐书·韦述传》、李华《萧颖士文集序》。萧名重于时,人称“萧夫子”,与李华齐名,时称“萧李”。日本遣使入朝,自述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有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萧颖士(717-759),字茂挺 萧梁宗室后裔,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居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四岁能文,十岁入太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对策第一,授金坛尉。历桂州参军,丁家艰去职。天宝初,任秘书正字,搜求遗书,因“慢官离局”被劾免,居濮阳,以教授为生,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资参广陵军事。十载,因人荐入史馆待制,复调参河南府写事。安史乱起,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洧卒,入淮南李成式幕为扬州功曹参军,掌书记。乾元中,为诸道租庸使第五琦从事,赴嵩条迁祔先人遗骨,客死汝南逆旅。颖士工文能诗,奖掖后进,名重一时。文章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有《梁萧史谱》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补秘书正字。劾免。留客濮阳。学者皆从授业。号萧夫子。召为集贤校理。尝作伐樱桃赋讥李林甫。见疾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安禄山有宠。颖士知将乱。托疾游少室山。乾元初授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信宿去。客死汝南。年五十二。门人共谥曰文。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李华序其文曰:开元、天宝间,以文学著于时者,曰兰陵萧颖士,字茂挺……君谓:六经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厥后有贾谊、文词详正,近于理体。
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然而不近风雅。
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嵇康标举,此外皆金相玉质,所尚或殊,不能备举。
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绝无闻。
近日陈拾遗文体最正。
以此而言,见君述作。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人有一时负重名,既久而声暂歇者,唐之萧茂挺,宋之梅圣俞是也。诗文具在,不知当时何以倾动蛮貊如此!萧尝谓“屈、宋雄壮而不能经,贾生近理,枚马瑰丽而不近风雅。”然其《江有枫》、《菊荣》、《凉雨》、《有竹》诸篇,岂遂真《风》《雅》乎?于《三百篇》虽具孙叔之衣冠,尚无优孟之抵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蜀人。字求古,一作承古。太和进士。历忠、建、江三州刺史。终御史中丞。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 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
文宗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
历司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杭州、忠州、岳州、江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七。
与李商隐、许浑、温庭筠、杜牧等诗人交游。
许浑以“赋似相如诗似陶”称之。
《郡阁雅谈》谓“李远体物缘情,皆尽臻妙”(《诗话总龟》卷四五引)。
又引卢尚书哭李诗云“洛下已传平子赋,临川争写谢公诗”。
与许浑齐名,当时号“浑诗远赋”。
李远诗赋俱有佳作,而赋更为人称道。
今人李之亮有《李远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入1首。
唐诗汇评
李远,生卒年不详,字求古,蜀(今四川)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大和五年(831),登进士第。开成中,为监察御史,佐福建幕。入朝,会昌元年,为尚书司门诗外郎。大中十二年,宰相令狐绹荐为杭州刺史。又曾任岳、忠、建、江诸州刺史,终御史中丞。远善棋工诗,情地闲雅,与杜牧友善。有《李远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远。会昌九年官尚书司门员外郎。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世谓“(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教化也。
《诗史》
许浑诗格清丽,然不干教化。又有李远以赋名,伤于绮靡不涉道。故当时号“浑诗远赋”。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言》
李远体物缘情,皆为臻妙。尝有《赠筝妓伍卿》诗云:“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五卿。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咏鸳鸯》云:“鸳鸯离别伤,人意似鸳鸯。试取鸳鸯看,多应共寸肠。”
唐才子传
少有大志,夸迈流俗,为诗多逸气,五彩成文。早历下邑,问名卓然。
一瓢诗话
李求古《赠写御史客李长史》一篇,法律井井,不减开、宝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景文。工诗文。监饶州酒务,题诗为王安石称赏,遂知名。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兼东南第三将。苏轼荐其才,除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全宋诗
刘季孙(一○三三~一○九二),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平子
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季孙诗,据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