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孔昭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8—1646 【介绍】: 明山西阳城人,字金铭,号藐姑。
为诸生时,遍游吴越名胜。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除寿张知县,调曹县。
泰昌时,擢御史。
天启初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可垦。
以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遭陷害,戍肃州。
崇祯时起故官,擢刑部侍郎,以谳狱不称旨,落职。
再起为工部侍郎,调南京吏部尚书。
福王立,命理部事,上中兴十议。
为勋臣刘孔昭等指为“奸邪”,乞休。
国亡后,疽发背卒。
有《泊水斋文钞》。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金铭,阳城人。万历庚戌进士,除知曹县擢御史寻谪戍崇祯初起太仆少卿官至南吏部尚书有泊水斋集
维基
张慎言(1577年—1645年),字金铭 ,号藐姑,山西省泽州阳城县屯城人。
早孤,由祖母抚养。
自幼颖悟,万历三十五年丙午山西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三十八年庚戌科(1610年)会试82名、三甲118名进士。
通政司观政。
任山东兖州府寿张县知县,便有居官能干的声誉。
四十一年,调任曹县,任内申明乡约,赈济大饥,亲尝其粥,又开垦荒田三千亩,治行第一。
四十六年行取考选,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陕西道御史。
生性耿直,不事阿奉。
天启五年(1625年),为曹钦程所诬,下诏狱,戍肃州。
崇祯元年(1628年)召还,补湖广道御史,历官太仆寺少卿、太常卿、刑部侍郎。
无何,遣归,再召工部侍郎,累官南京户部尚书。
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即位南京,张慎言理吏部事。
为勋臣刘孔昭等所忌,乞休,加太子太保,荫一子,避居宁国府。
国亡后,疽发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四川忠州人,字枝楼。天启五年进士。历德清、金华知县。崇祯四年,授御史,敢直言。以巡视草场,坐失火下狱。逾年释归。寻起官,累迁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弘光帝拜刑部尚书,清兵破南京,自缢死。
维基
高倬(?
—1645年6月7日),字枝楼,四川重庆府忠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高倬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成进士,授浙江德清知县,调任金华,又改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蓟辽总督曹文衡与总监邓希诏互相上奏举报对方,他表示应该撤换邓希诏,让曹文衡安心;若曹文衡不称职应该换人,不要让宦官参与。
奏疏一上表,高倬被贬一级,不久因为草场失火,被指巡视不谨慎连坐罢官,贬谪为光禄寺监事。
之后得起用上林苑丞,转大理右寺副。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火星发生逆行,高倬请求清理刑部的积案,升任南京太仆寺卿,驻在滁州,招募州人当兵保障当地获允许。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高倬出任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秋天时,朝廷改任勋臣刘孔昭担任提督操江,召高倬转官,但未赴北京就已经失陷。
弘光帝继位,高倬升任工部右侍郎;御用监的宦官要求设立宫殿摆放玩物,光禄寺又要求办理御用器物,他上表应该奉行节俭。
之后宦官又催徵大婚费用,他说:「这是什么时间?
国土缺半,民力枯歇,兵马粮钱尚欠二百五十万,户部存银只有千多,请求节用。
」未被采纳。
解学龙被削籍,高倬转任左侍郎,晋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他坚持不作冤狱,遭马士英憎恨。
南京沦陷,高倬自缢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仲嘉。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以屡上疏坚持恢复《光宗实录》被魏忠贤削改前之原录,为辅臣温体仁所阻,乃具揭争之,触怒体仁,出为南京国子祭酒,进尚宝少卿,卒。
维基
许士柔(1587年—1642年),字仲嘉,号石门,晚号朗庵,南京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六十五名,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
吏部观政,改任庶吉士,四年授翰林院检讨,五年养病。
崇祯元年补原职,升侍讲,管诰敕撰文,充经筵日讲官。
四年顺天同考,六年升右中允,七年升右谕德,八年充经筵讲官,升任右庶子,负责右春坊事务。
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实录》的记载和《要典》相矛盾,于是称叶向高等人所编撰的不真实,应该重新撰写,恣意篡改删削与《要典》相抵触的地方。
崇祯改元,烧毁了《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实录》如故。
崇祯六年,少詹事文震孟奏称:“先帝实录是阉党的曲笔之作,应当改正依照原来的实录。
”当时温体仁当权,与王应熊等人暗中阻挠,事情便沉寂下来。
许士柔愤然地说:“如此,则《要典》也不必焚毁。
”于是上奏说“先帝的实录的总记,唯独省略了世系。
皇帝孕育的年份,诞生的日期,没有记载。
命名的大典,养育的府邸名号,没有记载。
皇帝母亲出自哪个家族,封号是什么,没有记载。
这些都是原实录详细记载的,而篡改的实录有意删除了。
原实录的修成,在皇帝进入养育府邸的日子,犹且详细慎重如此。
新实录的呈奉,在皇帝登基之初,却怎么如此粗略草率,使本朝的皇父子、母后、兄弟等大伦,都含混不明,空缺而不做考察。
它怎么称得上是信史?
”奏疏皇帝,庄烈帝并未省悟。
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明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详细做揭文与他争辩:“先帝的实录与列位先圣的条例不同。
列位先圣在位时间长,登基后的事,编年的排比编纂,总记可以不做书写。
先帝在位一个月,三位太后养育圣上都是在皇帝没有登基之前,不记录在总记,将记录在什么书中?
穆庙大婚的礼仪,生育皇子,在嘉靖年间,所以总记没有记载,至于册立大典,编年没有不详细记载的。
先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辞世,熹庙的册立应该记载,皇帝的册封唯独不应该记载吗?
”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被同僚阻止了。
许士柔又上奏说:“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
我所以选择抉发篡改实录事,正是因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
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母亲,原实录详细记载了她保护先帝的功绩,而修改的实录删去了,为什么?
当时,太子险些不保,坤宁皇后从中调理保护,真是达到孝义、慈善的最高准则,父母养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轻易就用笔将它们抹杀了,这最不可理解。
”奏疏呈上,庄烈帝答复同意。
温体仁更加不高兴。
正好温体仁教唆刘孔昭弹劾国子监祭酒倪元璐,就称许士柔的族子许重熙私自撰写《五朝注略》,准备株连许士柔。
许士柔赶紧将《注略》呈献上去,才得以解脱。
不久,在崇祯九年出京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温体仁离职后,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
在此之前,高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交内阁,没有发给高攀龙家里。
旧制,追赠官职的诰令,属于诰敕中书负责。
崇祯初年,对各位忠臣的褒扬、抚恤,翰林中能够行文的人有时行使了此事,而中书认为这是侵犯了权限。
崇祯三年,禁止诰令中使用骈体、华丽语句。
高攀龙的家人请求追赠,离许士柔草拟诰令已有几年,主事的人仍然将许士柔先前的撰文呈入。
中书黄应恩将此事告知张至发,张至发因此很高兴,接机弹劾许士柔,将他降了两级官阶调用。
司业周凤翔上奏争辩说:“词林的旧制,内阁大臣份内是撰写文字,或者亲自详细审定,或者进行篡改,没有亲自纠劾的。
诰书敕令用御印,每年有固定时间,没有十年之后加盖御印呈献,还溯及既今的。
赠封诰令专归中书负责,是崇祯三年才开始强调。
不能追究崇祯元年的史官,反而定罪他们越俎代庖。
”崇祯帝没有答复。
许士柔不久于崇祯十四年补任尚宝司丞,十五年升任少卿,不久告病归乡,直至去世。
他的儿子到朝门申辩冤枉之事,方才给士柔恢复原职,追赠詹事兼侍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