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采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吴昌时(?
—1644年),字来之,浙江秀水人,一说嘉兴人。
明末政治人物。
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等十一人组织复社。
崇祯三年(1630年)应天乡试举人。
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吏部郎中。
崇祯十年(1637年)薛国观因收受吴昌时的赂金,事发被弹劾免职,最终自尽死。
昌时后依附周延儒,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经张溥、吴昌时的竭力策划,周延儒任相,昌时为文选郎中。
昌时与董廷献狼狈为奸,把持朝政。
最后吴昌时用药毒害张溥,“以一剂送入九泉”。
亲家徐汧见昌时结怨太多,料定必定遭祸。
祁彪佳首劾吴昌时紊制弄权,随意将御史外调。
御史蒋拱宸弹劾吴昌时赃私巨万,牵连周延儒,给事中曹良直亦劾周延儒十大罪,朝廷遂削周延儒之职,遣锦衣卫逮其入京受审。
昌时百般辩解,称“祖宗之制,交结内侍者斩,法极森严,臣不才,安敢犯此?
”明思宗亲自审问吴昌时,命用刑打断了吴的小腿, 阁臣蒋德璟、魏藻德奏道:“殿陛之间无用刑之例,伏乞将昌时付法司究问。
”思宗怒批:“此辈奸党,神通彻天,若离此三尺地,谁敢据法从公勘问者!
”二阁臣奏道:“殿陛用刑,实三百年来未有之事!
”明思宗说:“吴昌时这厮,亦三百年未有之人。
”二臣哑口无言。
崇祯十六年冬十二月(1644年1月),吴昌时被斩首示众。
方以智撰《哀吴江》诗悼之。

人物简介

简介
字云子,江苏长洲人。
治博士业。
明天启中,吴中复社扩至百多人,隗与张溥、张采、顾梦麟等分主五经。
诗宗中、晚唐,时人称为徐桢卿、唐寅流亚。
晚岁当贡,隐居不出。
(有《咫闻斋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云子,长洲人。有咫闻斋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41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天如,号西铭。
幼即嗜学,读书每反复手抄,因以“七录”为斋名。
天启四年,同创应社。
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归,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创立复社,并与应社合而为一。
三年,与吴伟业同中举人,并于南京开复社大会。
四年中进士,改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
六年,复社苏州虎丘之会,到者数千人。
于是复社之声气通朝右。
同里监生陆文声与张采有隙,求入社不许,乃诣阙告“溥、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
严旨穷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
诗文敏捷,对客挥毫,俄顷立就。
有《七录斋集》,又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词学图录
张溥(1602-1641) 字天如,号西铭。
江苏太仓人。
崇祯进士,选庶吉士。
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
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
崇祯元年(1628)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之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由是"二张名重天下"。
崇祯二年(1629)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天如,太仓州人。崇祯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有《七录斋集》。
维基
张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侯在,改号西铭,直隶太仓州(属今江苏太仓市)人。
明代文学家、学者,复社领导人。
张溥幼年好读书,所读书必手抄写一遍,朗诵过后焚烧,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笔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指受冻皲裂,每日用热水洗手数次,后来将幼时读书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即来缘于此。
与同邑张采同学齐名,时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1628年)两张以选贡入京考试,张采成进士,两人名声大振于都下。
二年(1629年),张溥归乡,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以复古学为名,称为复社,成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
崇祯四年(1631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
张溥得授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里。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
同乡监生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乱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经担任苏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职,怀疑是张溥所为,听闻陆文声举报复社,也弹劾张溥等人把持计典,复社等人恣横之状,章表送到巡抚张国维手中,张国维言周之夔去官并不关张溥之事,提学倪元珙也出面维护复社,俱遭到崇祯皇帝下旨斥责。
吴昌时对张溥下毒,张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
,无子嗣,学者私谥仁孝先生,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九七
李贞(一六一一— 一六七二),字定夫,号萍庵。
东莞人。
弱冠游学国子监,与张采、陈子龙、徐世溥相善。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有诏荐才,有司以贞荐之。
北京陷,感愤激烈。
后闻清兵围攻赣州急,贞举兵往,授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督粤东义旅。
赣州破,复同张家玉起兵,兵败被执,备受毒刑,后幸得释。
旋投奔永历帝,授兵科给事中,转户科。
鼎革后,秃发僧服家居,自号大呆和尚,年六十二卒。
著有《寄远楼集》。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俨思堂吟稿
金鉴才,字明斋,更字明庐、明甫,号白峰。工行书及篆刻。1943年生于浙江义乌,先世本姓刘,系西汉中山靖王苗裔,为东阳十三居第三居俨公后裔。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潘天寿、吴茀之、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诸师,又尝问业于张宗祥、韩登安先生。曾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国画研究室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杭州吴山书画院院长。现为西泠印社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长于书法篆刻、大写意花鸟画,喜吟诗填词,才思清畅。
俨思堂吟稿·序
岁癸巳。明庐师以俨思堂吟稿绣梓命序。予何人斯。而敢序公之诗文。固辞不获。因摭拾所闻诸公者。略赘数言弁诸卷端。公以书画名世。故公之诗文。有不尽为世所知者。盖为书名所掩。予特表而出之。公尝盛推文人书法之说。古未有文人书法。盖以书名者皆文士。以文章勋业取重当世。而时贤多不学。师心自用。公乃不得已而辨之。予尝以侍次。从容请于公曰。先正云诗能穷人。况今者书贵诗贱。清诗百首曾不能易斗粟。夫子力倡书家学诗。亦有说乎。公曰。吾国自文明以来。其荦荦大者实为士大夫文化。诗特其嚆矢也。击壤、卿云尚矣。春秋之世。礼崩乐坏。而郑伯享赵文子于垂陇。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皆赋诗明志。犹有古意存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后二千年无改辙。即以书家论。右军、鲁公、宋四家、赵文敏诸公皆以能诗名于当世。盖诗为文人品格修养之一端。有此修养方有此胸怀眼界。发于腕端乃不落俗格。公以亥始习旧体诗词。集中所存以自题白描水仙为权舆。虽造语稚嫩。而高致有不可掩者。癸卯入浙江美院。师从平湖陆微昭、萧山朱家济二夫子。二公皆当世硕儒。非特书坛山斗而已。以公为好学可教。悉心授之。诗乃大进。又从海宁张宗祥、宁海潘天寿、浦江吴茀之、安吉诸乐三、鄞县沙孟海诸老游。杖屦追陪。倡和无虚日。此数公者。皆后世所谓大师也。红羊劫起。为宵小所搆。缧绁中惟以吟咏为事。未几事果白。而诗益进。壬戌。以舟行长江咏怀古迹五首发表于新民晚报。笔力沉雄。直摩浣花之垒。自是三十年间。犹精进不已。先是。公得浦江吴刚如先生相与唱和。夏瞿禅先生高第弟子也。亦我浙江古籍出版社之前辈学人。乙酉。刚如先生遽归道山。公哭之哀。又次韵其临江仙以为挽词。情辞俱苦。予适在旁。见公沉吟点易再三。盖有不忍言者。未几。予负艺北游。公手绘江南山水赠之。又媵以诗。盖意存规劝者。予不寤。卒铩羽归。又为予谋事奔波。公处盍簪之道率如此。今集中鸿雪俱存。兹不赘述。予不能文。故略述公之诗如右。 岁在癸巳上巳后六日。钱唐钱之江子南拜手序。
俨思堂吟稿·跋
予少读虞书。
至尧之君天下也。
始则曰。
允恭克让。
克明俊德。
而又以敬授人时为先。
心窃怪其非政务之急。
而圣人乃揭橥以诏后世者。
及治传记。
至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然后涣然知尧之为圣。
在知本耳。
盖万物之理难尽。
而人事之变无穷。
一间未达。
则流弊四出。
其所以能俯仰万机而从容自若者。
无乃在知本欤。
虽然。
道体浩渺。
知本其亦难矣。
岁甲申春杪。
予始拜明庐师于吴兴逆旅。
秉烛论诗。
自宵达旦。
先生谦不自胜。
亹亹述其平生所授受。
及诵其自作。
声阆阆而中节。
予乃知先生固亦诗人也。
洎后书札往还。
教炙愈频。
此倡彼和。
刻时以就。
已复受读全稿。
清辞满纸。
声韵铿尔。
几何不入于古人之堂室欤。
予乃甚怪先生之诗之佳如此。
而独以书为世知。
及予客杭。
日亲几砚。
文事艺苑之馀。
时及乎古今学术之变。
天道人心之微。
先生高论宏通。
若雷殷殷发于岩壑。
启人蒙蔀。
深中乎时弊。
予以是知先生愈深。
非夫学之深、思之睿。
其孰能及于此乎。
殆亦古人所谓学以尽心。
知其性然后反而诚之也。
然则其为事之本欤。
若先生者。
真知其本者也矣。
然而诗虽小道。
亦必本于性质。
达于学思。
而别于遭遇也。
故高下浅深纯驳之际。
皆视乎其人也。
明庐师生婺东之地。
得江山和萃之气。
少濡乡风。
立身有本。
弱冠之年。
又亲承朱馀清、陆微昭诸先生之教。
䌷绎经史。
讨论诗文。
其为人也笃于根本。
至性至情。
发而为诗。
故其旨温厚。
其意沉著。
其气清刚。
其辞醇雅。
兼有古今体势之长。
造诣深沉。
脱尽肤言。
以自树于一格。
自其学其诗以洎乎其书。
斯皆一以贯之。
然则不知先生之学。
又乌从尽其诗其书耶。
今年冬月。
先生当杖国之庆。
门弟子谋所以为贺。
或以刊诗为请。
予亦极从臾之。
先生初不许。
至请再三。
乃授予属读。
予在门下久。
受先生知最深。
又习闻先生教旨。
故于校稿既竟。
乃就其平昔一二绪论。
引而发之。
俾世之学者略觇涯略。
得稍知其诗其书之旨。
芜词赘言。
顾不能尽万一。
先生其察亮之。
壬辰岁晏。
及门吴兴钱伟彊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