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孔炤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1—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号鹿起。入清为僧,名大智,字无可,别号有药枕、弘智、愚者大师等。少为复社名士。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南海,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学问广博,于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药卜,无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学和哲学,重视“质测”,意即实验。与利玛窦交往甚密,通晓当时西方科学知识,对神学多所批评。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东西均》、《浮山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弘智,字无可,别字药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祯庚辰进士,官检讨。初为报恩寺僧,后开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
词学图录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逃禅以后名行通、无可、五老、弦智、愚者、墨历、木立、药地、极丸、浮庐等。安庆人。崇祯十三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著述百余种,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识》,又有《药地炮庄》、《东西均》哲学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
维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科学家。
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
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
方以智幼禀异慧,六岁知文史,博览群书。
早年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直隶、燕京等地,见名山大川,与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交往,并阅西洋之书。
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
崇祯七年(1634)桐城民变,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随家人避居南京。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己卯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严刑拷打。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趁乱逃往南方。
入南明永历朝,除经筵讲官,因伪书案被免职。
自行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出家为僧,改名换姓,人称“药地和尚”。
因“粤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狱,又押往广东对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殉国。
一说坐化。
据说,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时,在社会底层,推动了秘密结社天地会的发展。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祯庚辰进士,授翰林检讨,有《浮山全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字君静。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有《田居乙记》、《方大理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静,桐城人。万历己丑进士,除大名推官擢江西道御史历大理少卿有方大理集
维基
方大镇(1560年—1629年),字君静,号鲁岳。
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进士,授大名府推官,擢拔为江西道御史,升迁大理寺丞,历官左少卿。
天启元年(1622年),邹元标、冯从吾于北京创立首善书院,邀集同志讲学,高攀龙、钟羽正、叶向高等相继在此议论时政,方大镇亦应邀参与。
遭给事中朱童蒙等弹劾,谓有东林之嫌,请予以禁毁。
朝廷阉党下令捣毁首善书院,邹、冯皆去位。
大镇又卜卦得“同人于野”,遂引疾归里,隐居浮山下的“此藏轩”,与吴应宾论学,再后隐居“白鹿山庄”。
大镇天性至孝,母丧,守母墓,过度哀伤而卒,享年七十岁。
著有《方大理集》。
有子方孔炤,孙方以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8—1703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顺治九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居朝中十五年,尤留意刑狱,以老成厚重,为圣祖所嘉许。卒谥文端。
维基
伊桑阿(1638年—1703年),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满洲进士出身,历任吏、户、礼、兵、工五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深得康熙帝倚重,死后谥文端,乾隆年间入祀贤良祠。
其妻为清代女诗人乌云珠(又名蕊仙),着有《绚春堂吟草》,封一品夫人,乌云珠是康熙朝大臣索额图之女儿。
伊桑阿家族世居瓦尔喀,祖父卓礼喀跟随族人赫臣于后金初期归附。
伊桑阿为顺治乙未科(1655年)满榜进士出身,以礼部六品笔帖式转授礼部主事。
康熙十二年八月(1673年),屡次升迁至内阁侍读学士,十月,为内阁学士,次年(1674年)十二月,充任经筵讲官。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升任礼部右侍郎,不久调户部,十五年(1676年)十月,奉命同工部尚书冀如锡视察淮河、扬子江各处河道工程。
十六年四月,转任户部左侍郎,不久升工部尚书,八月调户部尚书。
当时恰逢三藩之乱,吴三桂盘踞湖南,清廷决定创建舟师,自岳州入洞庭,断吴军饷道,命伊桑阿赴江南督造战舰。
次年(1677年),又奉命同刑部侍郎禅塔海拜谒茶陵、督造战舰。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黄河决堤,伊桑阿奉命赴江南视察,不久又奉命筹备海运,上疏说道,“黄河运道,非独输挽天庾,即商贾百货,赖以通行,国家在所必治。
若海运,先需造船,所费不赀;且胶、莱诸河久淤,开浚匪易。
”康熙帝表示认同。
同年冬天,俄罗斯侵犯边境,命伊桑阿往宁古塔造船以备征调,再调吏部。
二十三年夏(1684年),时逢干旱,与王熙等清刑狱。
秋天,随康熙帝南巡,命阅视海口。
伊桑阿历兵、礼二部尚书,二十七年(1688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充《三朝国史》总裁。
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命伊桑阿往宁夏设驿站,其后与大学士阿兰泰充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伊桑阿主政十五年,特别留意刑狱,每当康熙帝有问题,伊桑阿都能对答,同僚也佩服其对刑狱的了解。
康熙帝勾决死刑时,伊桑阿与大学士王熙、吴琠及学士韩菼等以折本请旨,康熙帝说,“人命至重,今当勾决,尤宜详慎。
尔等苟有所见,当尽言。
”伊桑阿乃举出案情可疑者十余人,皆得缓死。
康熙帝缓缓答复,“此等所犯皆当死,犹曲求其可生之路,不忍轻毙一人。
因念淮、扬百姓频被水害,死者不知凡几。
河患不除,朕不能暂释于怀也。
”伊桑阿遂讲述灾民困苦的情形,康熙帝下诏免淮、扬来年田赋。
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伊桑阿以年老乞休。
康熙帝对阿兰泰谈道,“伊桑阿厚重老成,宣力年久。
尔二人自任阁事,推诚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无不知者。
伊桑阿虽年老求罢,朕不忍令去也。
”四十一年(1702年),伊桑阿因病再度请求退休,康熙帝诏许以原官致仕。
次年(1703年)病卒,年六十六岁,谥文端,乾隆中期,入祀贤良祠。
任《大清会典》(1690)编纂总裁。
伊桑阿有子伊都善、伊克善、伊都立。
其中伊都立之子福增额为怡亲王胤祥女婿,封和硕额驸。
伊桑阿之墓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进贤人,字良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由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旋掌科事。疏陈时弊,言极危切。天启时,官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被指为东林党人,革职戍边。崇祯初,召还,累官至兵部尚书致仕。明亡后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良,进贤人。万历辛丑进士,除长兴知县升礼部主事擢兵科给事中历官右佥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拜南刑部尚书改兵部尚书有绿雪楼槁
维基
熊明遇(1579年—1649年),字良孺(一字子良),号坛石山主人,江西南昌进贤北山人(今属江西南昌县泾口乡东湖村)。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江西乡试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联捷辛丑科三甲139名进士,三十三年任浙江长兴知县。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擢兵科给事中,多所论劾,疏陈时弊,言极危切。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礼科给事中亓诗教怀疑熊明遇与东林党通,上书弹劾他,建议将其外调。
后历任福建佥事、宁夏参议。
天启元年(1621年)以尚宝少卿进太仆少卿,不久,擢升南京右佥都御史,天启五年(1625年)被魏忠贤革职,并牵连汪文言案,被贬到贵州平溪卫。
崇祯元年(1628年)起复,任兵部右侍郎,次年进为左侍郎,迁南京刑部尚书,崇祯四年(1631年)任兵部尚书,次年清军入关劫掠,巡抚沈棨与中官王坤私自与清军议和,被给事中孙三杰弹劾,明思宗将其解职,不久以兵部尚书衔致仕。
致仕多年后又被人推荐起复为南京兵部尚书,改任工部尚书。
后因病归家,明亡后隐居不仕。
熊明遇在万历年间已与耶稣会人士庞迪我(Didacus de Pantoja, 1571-1618)、阳玛诺(Emmanuel Diaz, 1574-1659)、毕方济接触,并与徐光启往来。
对于西方科学有颇为深入的了解。
在福建佥事任内,他曾向方孔炤与方以智父子前展现他所接触的西学。
方氏父子与熊明遇曾一同登临游览太姥山并大谈西学,可说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格致草》和《则草》,是两部介绍西学的重要著作,于万历末年刊刻的《则草》是第一本由中国士人完成与出版的西学作品。
他又工诗善文,当时颇享盛名。
著有《南枢集》、《青玉集》、《格致草》、《绿云楼集》、《罗岕茶记》等。
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直行书》与《绿雪楼集》被列入禁燬书。

人物简介

维基
顾宗孟,号岩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
少孤,母庄氏守节教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授定海知县。
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有调援之役,定海兵怒其帅贪婪侵吞军饷,鼓噪劫掠,变起仓卒,宗孟至武场,谕以大义,即解散就伍,乃按藉抽选,严队进发,而潜疏渠首于巡抚正法焉。
滨海多盗,潜侦关上多见擒,当事以为被虏冤民,行县释放,宗孟于众中忽识一人,叱之曰:若非周某乎?
周叩头请死,盖其先被擒,既释而复为盗者,立斩之。
在任五年,及去,民争攀留追送。
天启五年四月考选,擢广西道御史,首疏参赵彦父子并方孔炤各启贿门武官有定价。
又疏陈铨政。
周顺昌逮下诏狱,宗孟力任橐𫗴之事,寻乞终养归。
崇祯初,起为福建参议,以母老恳辞不赴,居丧哀毁,三年不御酒肉。
卒年五十二,人称孝介先生。
当时与文震孟、姚希孟并称“吴中三孟”。
墓在匠门塘,杨果撰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