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中道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王仲简 朝代:后周末宋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7 潭州(今湖南长沙)人。
少修进士业,未及随计应试。
后周世宗显德中摄长沙县丞。
宋太平兴国二年病卒。
诗话总龟》卷三五引《郡阁雅谈》载其事迹,并录诗1首,云是卒后其兄王仲伟于梦中所得。
《全唐诗续拾》录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会稽人。
幼攻书史。
嫁燕客为妾,受大妇虐待,遂题诗亭壁自尽。
钱谦益为作《新嘉驿壁和袁三小修题会稽女子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0—1600 【介绍】: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
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
授编修,官终右庶子。
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
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
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
有《白苏斋类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修,公安人。万历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庶子赠礼部侍郎有白苏斋集
维基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号玉蟠,一号石浦,湖广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县)长安里人,文学家,进士出身。万历七年(1579年)湖广乡试第八名举人,十四年(1586年)会试第一(会元),殿试成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吏部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六年十月授翰林院编修,充经筵展书官,十九年十月编纂六曹章奏,二十三年充正使纂修官,二十四年五月管理诰敕,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充东宫讲官。二十六年七月升左中允,二十六年九月与范醇敬充武场考试官,二十七年五月升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掌司经局篆,纂修、讲读如故,二十八年四月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掌本坊印信,二十八年十一月病卒,终年四十岁。天启初年赠少詹事。宗道以右庶子任东宫讲官时,“省交游,简应酬”,办事“鸡鸣而入,寒暑不辍”,致积劳成疾。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他同时也是“公安派”文学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主张文章自要发挥性灵,研究古文不可全模仿拘泥,而是要「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与弟宏道、中道并称“公安三袁”,著有《白苏斋集》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南充人,字平倩,一字昭素。
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时同馆诗文推陶望龄,书画推董其昌,辉诗及书与之齐名。
袁中道称其诗奇而藻,但佳作多散佚。
官终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有《贻春堂集》、《铁庵诗选》。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平倩南充人官少詹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万历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有怡春堂集
维基
黄辉(1562年4月12日—1612年),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人,明朝文学家,公安派成员之一。少时在顺庆府金泉书院读书,入翰林任瀚门下。万历四年丙子中乡试,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中进士二甲二十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辛卯八月编修,推崇乐天、东坡诗文,是为“公安派”。迁右春坊右中允。万历二十五年,李贽居京郊,士大夫谈禅大盛。公安三袁、黄辉、江盈科等人在京结葡萄社,以禅证儒。大学士沈一贯憎恶黄辉等狂禅。二十七年己亥升右中允,充皇长子讲官,二十八年庚子升右谕德,三十年壬寅升右庶子,掌司经局。是年,李贽遇难,同年十月,黄辉请辞归里。万历三十九(1611年),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官。葬南充县东十五里。
释法瑄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法瑄,字玄彻。
幼栖燕山,托身桑门。
明万历时,南游至当阳,止于玉泉。
会无迹重修殿阁,及十方堂成,将弘讲席,造就新徒,欲得大藏,以饟学者。
以瑄来自都门,谙识旧事,使慈航偕之赴京。
仆仆风尘,舟船南北,终遂所请,并载而归。
玉泉之右,林谷幽秀,有峰名紫紫,流水环绕,其下乡贡袁君中道,别治一庵,读书其中。
丙辰岁,袁君捷南宫,成进士,以庵付瑄而去。
逾年,瑄复谋于袁君曰:“凡兰若,当具三宝者也。
今佛相修矣,法典备矣,独往来游侣尚无一粥饭,为栖息之地,可奈何?
”袁君闻而善之,为文徵诸善信,卒置田百有馀亩,以赡行者。
瑄勤于护法,严于律身,凡所综营,利财不苟,人多敬服。
主紫紫庵十馀年,谆谆以念佛为第一义。
后无疾诵佛合掌而化。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袁中道游居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8—1610 【介绍】: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
万历二十年进士。
知吴县,官至吏部郎中。
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称三袁,抨击王世贞、李攀龙复古之风,主张诗文以抒写性灵为主,时称“公安体”。
有《瓶花斋杂录》、《破研斋集》、《袁中郎集》。
沧海遗珠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荆州府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著有《袁中郎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吴县知县,历国子博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袁宏道曾多次游览黄鹤楼,将黄鹤楼、岳阳楼、晴川阁和荆州仲宜楼称誉为“楚四名楼”,并作七绝《偕王章甫陈公弼登黄鹤楼》二首,介绍黄鹤楼的建筑艺术等。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中郎,公安人。万历间,官稽勋郎中。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中郎,宗道弟。万历壬辰进士,除知吴县改京府学官历吏部稽勋郎中有锦忛解脱潇碧堂瓶化斋华嵩㳺草破研斋广陵桃源敝箧诸集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兖东新嘉驿中,壁间有题字云:“余生长会稽,幻攻书史。
年方及笄。
适于燕客。
嗟林下之风至,事腹负之将军。
加以河东狮子。
日吼数声。
今早薄言往诉,逢彼之怒,鞭箠乱下,辱等妇奴婢。
余气溢填胸。
几不能起。
嗟乎!
余笼中人耳,死何足惜!
但恐委身草莽,湮没无闻,故忍死须臾,候同类睡熟,窃至后亭。
以泪和墨。
题三诗于壁,并序出处。
庶知音读之,悲余生之不辰,则余死且不朽。
”天启初,余与袁小修北上见之,各有和诗。
再过之,则已圬墁不可复迹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公安人,字田祖。
袁中道子。
天启四年举人。
有孝行,富于著述。
有《小袁幼稿》、《近游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8—1641 【介绍】: 明湖广武陵人,字文弱。杨鹤子。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杭州府教授,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崇祯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围攻农民军。闻熊文灿在闽办海盗有成效,荐之总理六省军务。文灿专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为之解。十一年,夺情入阁,仍掌兵部。是年清兵再次入关,卢象升主战,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军战殁,嗣昌贬三秩,戴罪视事。十二年,文灿招降之张献忠等再起。崇祯帝特旨命嗣昌督师。次年,经襄阳入川驻重庆,追击献忠军。而献忠“以走致敌”,明军疲于奔命。十四年,献忠军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时李自成亦破洛阳,杀福王。嗣昌闻之,畏罪自杀。有《杨文弱先生文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弱,武陵人。万历庚戌进士,历官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
明末政治、军事人物。
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
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
葬桃源金厂溪。
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
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
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
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
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升山海关巡抚。
官至兵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至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
”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
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
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
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由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
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
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
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
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
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
后李自成往河南发展。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
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
”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
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
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
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
”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烹福王朱常洵。
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
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
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
”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
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
兵部尚书陈新甲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
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