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陆光祖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刘钟麟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钟麟(1822年—1891年),号玉亭,顺天府昌平州(今北京市昌平区)人。
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及经学家。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
官至山西屯留县知县。
调补永济县知县、五台知县、长子知县等。
其书法作品,近年来也曾出现在拍卖会上。
据其直系后裔刘元正教授亲自鉴定属于真迹,是文革期间被抄家流失之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9—1603 【介绍】: 明山东淄川人,字子修,号秋澄。
隆庆五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万历间为吏部文选郎中,佐尚书陆光祖澄清吏治。
万国钦因直言被贬,教以推举国钦,被斥革为民。
有《铨部王先生集》。
维基
王教(1540年—1604年),字子脩,号秋澄,山东济南府淄川县人,民籍。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式甲子科山东乡试第十七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二甲第七十名进士。礼部观政,万历元年(1573年)初任户部主事,榷浒墅钞关。七年仍补户部,次年赴江西监税。丁母忧归,服阕,改补吏部考功主事,转文选主事,调考功员外,十三年以正主考典试山西,升郎中。十八年夏起补考功司郎中,调文选清吏司郎中。万历十九年十二月(1592年),为给事中胡汝宁弹劾。斥归。录直臣,复冠带。没后十七年,恤抗言,降斥臣,赠太常寺少卿,赐谕葬,专祠祀。乡贤名宦,载县志名臣、府志清正通志艺文、明史列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兴人,字纯父,号继山。隆庆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以廉洁闻。万历初,举卓异,入为刑部主事,累官右都御史。素以直节高天下,然负气好胜,颇遭人讥评。有《晋录》、《溪山堂草》。
槜李诗系·卷十四
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与人。隆庆戊辰进士。神庙初,为刑部主事。疏论江陵夺情,杖八十,戌广东神电卫。踉跄万里,徒步行乱山深树间,就獠族寄食。比至,刘抚令囚致之,思孝乃仗剑往。至恩平,谓县令毛凤彩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耳。但不知若何面目见天下士大夫。毛与刘皆楚人,见思孝意不善,遂款之,驰书止刘。蔡观察文范作仗剑行,指此也。江陵没,赐归。晋尚宝丞。历迁府尹。思孝感上恩,益发舒无少顾忌,浸失当事意。调南太仆卿。时御史房寰以私憾诋海忠介。有三进士上书直忠介,俱罢去。思孝疏救,有旨切责。乃叹曰:时事如此,不去将自及!遂拂衣归。久之,起右佥都,出抚陜西。宁夏难作,思孝躬擐甲胄,出穷塞,转饷济师,而为督臣所挤,移河南,不赴。寻召为大理卿。论杀内官郝金,后晋工部侍郎,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疏减羊绒及止盔甲之请,省金钱无算。日本封贡议起,上疏力争,不得,乞归。家居萧然,筑绣野庄以老。天启初,赠太子少保。著有行戌郊居、西征、陆沉漫稿、溪山堂、吾美堂等集。其诗格调幽疏,声文华洁,长于近体。使先生不以功名显,犹当独立词场,孤游艺圃,况矫矫者耶?求诸文行之途,可谓全人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纯甫,嘉兴人。隆庆戊辰进士,累官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赠太子少保有行成郊居西征陆沈诸槁溪山堂吾美堂诸集
维基
沈思孝(1542年—1611年),字纯父、纯甫,号继山,浙江嘉兴县人。
明代政治人物。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生。
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浙江乡试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联捷戊辰科三甲64名进士。
高拱想要用他为属官,但被思孝拒绝,出京为广东番禺知县,并纠正两广总督殷正茂与洋人通商的政策。
沈思孝认为此举易引来海盗,加以阻止。
万历初年,升为刑部主事。
万历五年十月二十日,因与艾穆一起上书,反对张居正夺情,说是“位极人臣,反不修匹夫常节。
”结果艾穆、沈思孝各受刑八十杖,昏死过去,三天后才苏醒过来。
张居正死,起复原官,升任光禄寺少卿,又迁太常寺少卿,被御史龚仲庆攻击,改任顺天府尹,又被弹劾,改调南京太仆寺卿,最后沈思孝告病辞官。
吏部尚书陆光祖起用为南京光禄寺卿,又升任佥都御史,陕西巡抚。
在宁夏征讨叛乱时与魏学曾意见不合,而后被给事中侯庆远弹劾,说思孝放弃边关,只敢躲在内部,守著妻小。
朝廷将思孝改任为河南巡抚,思孝推辞,而后被改为大理寺卿。
宦官郝金假传太后旨意被捕,刑部为郝金脱罪,但沈思孝反对,说要处以极刑,皇帝提拔沈思孝为工部侍郎。
陕西必须进贡大量羊绒,是当地的一大负担,思孝上奏求情,朝廷同意减少四成,升右都御史,协助办理马政。
给事中杨东明、邹廷彦相继攻击,皇帝处罚了杨东明与邹廷彦。
万历二十三年,日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是为朝鲜之役,明朝官员们打算媾和,说要封秀吉为日本国王,沈思孝奏请力战,斥责主和派。
此时其友丁此吕被吏部尚书孙丕扬藉由考察的机会贬斥,沈思孝因而捲入党争,与孙丕扬等人争执,蒋时馨也怀疑自己遭到沈思孝陷害,于是陷入大量的阴谋论。
沈思孝辞官归里。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
天启年间,赠太子少保。
思孝以正直闻名于天下,然而其重义气、又好胜,动辄得罪朝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 【介绍】: 明僧。
苏州府吴江人,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
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从讲师受具戒参。
五台,至京师,归吴重建楞严废寺。
后游大房石经,进隋僧净琬所藏佛舍利。
旋以狱词牵连论死,索浴说偈端坐而逝。
有《长松茹退集》。
(《光绪苏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俗出吴江沈氏。
尝居嘉善荒墩,五岁不语。
有异僧过其门,摩顶谓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遂能言。
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勒。
年十七,仗剑游塞上。
至苏州,遇雨,宿虎丘。
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悦,即薙发。
尝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老发明大事。
还。
住嘉善景德寺,掩关三年。
郡城楞严寺久为势豪割其半,志欲复之。
万历壬辰至京,于石经山得佛舍利玉函。
闻于慈圣太后,赐紫伽黎迎供,因奏请兴复楞严。
又刻藏经于径山,复戒坛于檀柘。
西游峨眉,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复归宗古寺。
后闻憨山师以弘法被难,远戍雷阳。
叹曰:“法门无人矣。
”南康太守吴宝秀,以矿税被逮,其妻投缳死。
叹曰:“阉人横行至此,世道不可为矣。
”乃决筴入都,曰:“海印不归,我为法一大负。
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
传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
舍此一具贫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城矣。
”及妖书狱起,逮入诏狱,执政意在钩党,欲牵连杀之。
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说偈,坚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师因神宗皇帝。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疑更当易函遣近侍质师。师进偈曰。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帝大悦。癸卯秋。忽妖书发。帝见章奏甚怜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讯。时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腊月五日入狱。法司定罪论死。师说偈曰。一笑繇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说偈端坐而逝(观千五台山。累载藏经板至径山重刻书本。转发楞严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吴江大湖滩畔。
母梦异人授以桃实,枝叶相附,色鲜而大,寤而有娠。
生时香气盈室,人多奇之,虽在襁褓,貌若潜沈,五岁不语,父母忧之。
有异僧过门,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
真遂发语,不异成人。
先是庭中时见巨人迹,尔后不复见。
髫年嬉逐,性独雄猛,状貌魁杰,不喜见妇人,浴不许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亲戚妇女莫敢近。
稍长,志益壮,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姑苏闾门,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冒雨来,相顾遌间,壮其貌,因蔽之以盖,遂同归寺。
具夕餐驩甚,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悦之。
侵晨入觉室,解腰缠十馀金授觉,请剃度,因礼觉为师。
是夜,即兀坐达旦。
觉尝欲募铁十万两,造大钟,真曰:“吾助之。
”径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进食不为动,问:“何所为苦行乃尔?
”曰:“欲得铁十万两,造大钟。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载铁回虎邱,归即闭户读书,年馀不越阃,人多敬惮之。
年二十,从讲师受戒具。
尝至嘉兴东塔寺,见僧书《华严经》,跪诵良久,叹曰:“禅者不当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辞觉曰:“吾将行脚诸方,历参知识。
”遂仗策去。
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书二语于壁间,默思潜索,头面俱肿,偶尔举箸,忽焉而悟。
淩跞诸方,尝言:“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为。
”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进类此。
五台至峭壁空岩,见老宿孤坐,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
”宿竖一指。
又问:“既生后如何?
”宿展两手。
豁然领解,迹之失所在。
至京师参遍融,问荅之间机锋敏捷,融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复归虎邱省觉。
更至淞江掩关百日,寻至嘉兴见太宰陆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衾披剃于南海,闻真风,往归之。
真知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
真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属开任其事,陆太宰弟云台为建禅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法诋佛犹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赀重脩之,盖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叹道法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
遂与太宰陆公及司成冯公梦祯、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万历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既成,开以病隐去。
初桐城吴公用先为仪曹郎,参道入室,从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与此法有大因缘。
”真化后,吴公出长浙藩,用冯司成初议,脩复化城为径山下院,藏贮经版,人以为真预谶云。
尝于于园书《法华经》,颜书经处曰“墨光亭”。
闻妙峰建铁塔于芦芽,乃送经置塔中,且与计藏事。
复之都门访憨山于东海,遂走海上至胶西,秋水泛涨,众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众,水已及肩,真跃而前,既渡,顾谓弟子曰:“死生关头,须直过为得耳。
”众皆钦服。
及底都门,访石经山,礼隋琬公塔,念琬公虑三灾劫壤,正法澌灭,创刻石藏于岩洞,感其护法深心泪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归豪右,矢复之而未果。
乃决策西游蛾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蜀,礼普贤。
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将伐之,有乞者怜而乞米赎之,树赖以存。
真闻而兴感,树根为樵斧剥斲,势将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兆。
后树日长,寺竟复,其愿力固如此。
过安庆,阮君自华请游皖公山马祖庵,喜其超绝,属建梵刹。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最后弟子也。
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
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
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
”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
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
”遂长别。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
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
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门。
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
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
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
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
”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
”因说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
”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
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
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
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济。字法舟。张氏子。生𭬥李思贤里。少爽拔。未尝入乡较。而义辩宿成。为里中所异。年十八忽猛省。白父母求出俗。勿许。遂日夜坐。不事生产。又三年。潜入天宁寺为行者。时默堂宣禅师。受月舟和尚法印。归自繁昌。法筵龙象。跄跄济济。师服勤之馀。多所咨访。久之。诣东禅。依昂公薙染。昂法叔吉庵祚禅师者。默堂子也。知见精确。而道行清苦。师折节事之。古德入道因缘。朝夕参叩。以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偶行廊庑间。闻佛殿磬声。豁然契悟。寻趋方丈。庵望见笑曰。子著贼也。师曰。贼已收下。曰。赃在甚处。师振坐具曰。狼籍狼籍。曰。这掠虚汉。狼籍个甚么。师一喝归众。庵喜印可之。继谒古印云峰诸师。日益深奥。自是应机演化。雷动电激。章缝缁素。诸乞言者。憧憧然水陆并凑。无虚日矣。嘉靖初。众请出世于金陵安隐寺。上堂举拂子。召大众云。见么。又击拂子云。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着便闻。妙真如藏。非思非议。应用灵灵。奇哉奇哉。汝诸人。自不丈夫。顾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也。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便担荷去。其指法径要。大都类此。性恬静。未尝误干谒。随缘迁转。前后二十馀所。解包之后。不更出门户。处大众折大疑。无碍之辞。波腾云涌。夜以继日。曾不少倦。而燕间之日。泊然危坐。若不解语者。此其大凡也。师心精泯合时灵感通。以至咒移井石。锡出山泉。说法则蛙入晨窗。入定则神来夜室。自避倭之后。任真而放。雅同流俗。嬉笑怒骂。纵横自调。而人不能测矣。庚申秋。寝疾且革。或劝起坐说偈。师曰。此皆文饰。非吾事也。以手摇曳而逝。年七十四。腊五十二。茶毗后。塔其骨于别室中。所说法语偈颂等若干言。门人正雨辈。集而梓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名道济。
字法舟。
嘉兴人也。
受业于东禅昂。
以向上宗乘。
走叩吉庵祚禅师。
遂得道焉。
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
初悟以断桥正脉。
付广善潭。
潭付默庵宣。
宣付吉庵祚。
由潭至祚。
垂百年来。
其家声几不振矣。
济承之。
出世金陵安隐。
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
恢述其志。
刻如履冰。
每以隔宿挂上堂牌。
衲子阴笑之。
尝举拂子召众曰。
见么。
又击曰。
闻么。
既是举起便见。
击著便闻。
妙真如藏。
应用全彰。
是汝诸人。
自不丈夫。
故乃傍人门户。
求知求见。
韬晦家珍。
甘为寒乞。
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
广额屠儿。
飏下屠刀。
便云。
我是千佛一数。
岂有曲折作知见耶。
丈夫子。
何不恁么担荷去。
于是。
学流爱慕而亲之。
吏部陆公光祖
邀济还里。
以天宁居之。
祖既笃于真乘。
常游天宁。
恨见济之晚。
因问曰。
画前元有易否。
济曰。
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
曰。
画后如何。
济曰。
元无一画。
曰。
现有六十四卦。
何得言无。
济曰。
莫著文字。
曰。
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
济召公。
公应诺。
济曰。
者一爻从何处。
起公大笑而谢。
自称五台居士。
遂多出入丛林。
而击节焉。
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
设有将剑来取师头。
师还避否。
济曰。
若有杀人不眨眼地将军。
便有不怕死和尚。
沙作挥剑势。
济放身便倒。
沙曰。
好个师僧死在剑下。
济起。
呵呵大笑曰。
作么作么。
济。
任缘挥麈。
惟津津焉。
提唱纲宗而已。
稍不如意。
飘然去之。
或舟或廛。
或破寺村庵。
前后凡迁居二十馀所。
但其为人真率閒雅。
胸无隐事。
耳目交接。
使人忘其名势。
以故。
贤彦追崇之。
其于院务。
凡百阔略。
知友常以书勉济。
济笑曰。
牙筹算计。
俗尚为讥。
况道人乎。
古制不立烟㸑。
草衣树宿。
闻道益广。
行道益多。
今人。
动以规法相绳。
礼乐铿锵。
举一狗子无佛性话。
求其不惑者鲜矣。
尤云。
我能据守祖庭。
利其徒属。
能作能为。
破律丧行。
恣彼陷溺。
是何益也。
济。
晚年閒著异迹。
机不厌繁。
有道人拈拄杖问曰。
者是谁底。
济曰。
是山僧底。
曰。
既是师底。
因甚在我手里。
济呼曰。
度拄杖来。
道人度杖与济。
济曰。
汝底在甚么处。
道人整冠。
济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道人大笑。
又指吉祥草。
问傍僧曰。
是甚么。
曰。
吉祥草。
曰。
更有吉祥者否。
僧以足按地。
道人曰。
狮子窟中。
果无异兽。
济摈僧出院。
又僧问。
得何三昧。
便乃随波逐浪。
济曰。
两岸春风香不断。
一溪流水落花新。
曰。
怎柰学人不会。
济曰。
蜻蜓飞尚缓。
蛱蝶舞偏忙。
曰。
和尚莫将境示人。
济喝。
僧便作礼。
济曰。
啼得血流无用处。
不如缄口过残春。
济二十二出家。
殁年七十有四矣。
众知济有厌世意。
请留偈。
济以手摇曳曰。
何多事也。
乃趋寂。
时嘉靖。
庚戌之秋也。
得法者二人。
一居胥山。
曰云谷会。
一居精严寺。
曰冬溪泽。
俱以严标行话于世。
赞曰。
济公近继无际。
远续断桥。
历观其始末。
机智毫忽不爽。
然前后居无定相。
惟激励学者为要务。
诸庄旱损。
略不干怀。
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
尚有以不事事短之。
所谓盲人问豹。
与语奇斑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新建人,字二愚。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婺源知县。征拜御史。言事峻切,不避当道。以抗疏劾首辅申时行,帝谓其淆乱国事,谪剑州判官。后迁南京刑部郎中。
维基
万国钦,字二愚,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新建县(今江西省南昌市)。
万历庚辰进士,曾官监察御史,因疏劾首辅申时行被贬。
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江西乡试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庚辰科进士,授直隶婺源县知县。
万历十七年,征召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言事慷慨,不回避权贵。
万历十八年,弹劾吏部尚书杨巍,被责备。
居住乡里的尚书董份是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的座主,嘱咐浙江巡按御史上奏请问。
万国钦说董份谄媚严嵩,又娶尚书吴鹏已嫁的女儿,居于乡里多有不法行为,不应当予以加礼,事情方才停止。
起初,吏部员外郎赵南星、户部主事姜士昌上疏责备执掌朝政任用唯亲。
给事中李春开越权检举赵南星、姜士昌,而其党羽陈与郊暗中帮助。
刑部主事吴正志上疏,称李春开、陈与郊谄媚当权,扰乱清议,同时弹劾林祖述包庇大臣的过错。
于是御史赫瀛集合其他御史,在朝堂上商议合疏纠劾吴正志,称他不顾惜台谏体统。
但是万国钦与周孔教没有署名。
赫瀛非常生气,盛气凌人地责备万国钦。
万国钦说:“戴豸帽,穿豸服,我以保留正直为己任,不敢与你们苟同。
”赫瀛沮丧,果然没呈上奏疏,可是吴正志竟然被贬为宜君典史。
宦官袁进等打死平民,万国钦再次上疏弹劾。
万历十八年(1590年)夏,火落赤各部频频进犯临洮、巩昌。
七月,皇上在皇极门召见申时行等,咨询策略,说:“边境守备废弛,督抚缺乏调度,想大力整顿。
”申时行说和议通贡足够。
皇上称:“和议通贡并不足以依赖。
假若专门迎合敌人,使他更为骄傲自大,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申时行等听令退下。
未有多久,警报不断传来,于是推选郑洛为经略尚书巡边,实际上是使用通好主张。
万国钦上疏弹劾申时行,说:“陛下以西事棘手,特地召见辅臣商讨战守,而辅臣在召见时却粉饰蒙骗皇上。
陛下对敌人的侵犯很愤怒,辅臣则主张攻打地区是汉化番人居住,临洮、巩昌果然是番地吗?
陛下责备督抚丧失时机,辅臣则以为过错在武臣。
边疆之事,督抚难道不参与吗?
陛下说和议通贡难以依靠,辅臣则称通贡二十年,使百万生灵得以存活。
西宁的失败,肃州被抢掠,就不是荼毒生灵吗?
陛下决议为战,而申时行不想打仗;陛下的意思是断绝往来,申时行想与他们讲和。
九边将帅,每岁送的金钱,已不计其数。
敌人已毁坏了城堡,残杀官吏、百姓,还说计策已实现。
三边总督梅友松专谀媚敌人,前次上奏说顺义已谢恩西去,为什么又包围我临洮、巩昌呢?
后又上疏极力夸耀战绩,为何景古城全军覆没呢?
甘肃巡抚李廷仪引贼入关,没有听说有奏疏报上,辅臣反代他求情请求宽恕罪过。
统计马牛布帛不到三十金,而被杀被掠何止万计。
还想让他们互市,臣不知国法究竟怎样了?
这三个人都是申时行的党羽,所以敢于祸国殃民。
”因此列上申时行接受贿赂的几件事。
皇上认为他混淆国事,诬陷大臣,将他贬为剑州判官。
起初,万国钦奏疏呈上,许国责备他说:“这个举动,是为名节,还是为国家?
”万国钦称:“哪敢为名节,只为国家。
即使言语不当,生死利害听天由命。
”许国无法难为。
万历二十年(1592年),吏部尚书陆光祖拟将万国钦改为建宁推官,饶伸为刑部主事。
皇上以二人都是特地贬职的,不应提升,严厉责备陆光祖,将文选郎王教,员外郎叶隆光,主事唐世尧、陈遴玮等全部免职。
大学士赵志皋上疏申救,也遭到责备。
万国钦后任南京刑部郎中,死于任上。
天启二年,赠光禄寺少卿。
朱国俊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朱国俊(16世纪—17世纪),字冰壶,后军都督府兴州后屯卫籍,北直隶顺天府通州三河县人。
朱国俊是天启七年(1627年)的举人,顺治三年(1646年)成进士,先在户部观政,后获授五台知县,八年(1651年)因事被降为猗氏县丞,士民哭著为他营办举所,他恐怕违背人情于是暂居,执经问字者接踵而来,后来他辞官回乡,士民泣送数十里,恬淡自如,不接受铨选,在家中种花和竹,把酒长吟,有潇然尘外之意。
王之栋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之栋(1553年—1610年),字养隆,号柱石,直隶宁晋县人。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
万历十一年(1583年)联捷癸未科进士。
初授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十三年(1585年),擢福建道监察御史,巡视东城、宣大、淮扬。
不久告归。
再入京,补江西道御史。
陆光祖荐赵锦为刑部尚书,王之栋上疏反对,谪交城县尉,不久升潞安府推官,再升礼部主事,改吏部。
闻父病重,辞官归里。
安贫数载,卒于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志若,字耶溪,姓姚氏,山阴人也。
母晏氏尝祷于白衣观音,祈生佳儿,梦跣足头陀谓之曰:“吾与汝作狮子儿。
”觉而举。
若性机颖,幼喜念佛,合掌趺坐,貌如老僧。
父早丧,母孀居,七岁母病,日夜悲泣,母临终嘱曰:“汝宿僧也,无负本愿。
”言讫而逝。
若以遗命,寻礼会稽华严贤出家,年十七始薙染,居常切念生死,即之牛头山矢念参究。
未几,从荆山法师听《法华经》于天台,即隐山中愤求向上,单栖六载,偶触境有省。
年二十六,闻雪浪恩开法于南都,乃瓢笠而往,先从栖霞素庵受具,遂依雪浪座下,执业十有二载,研穷诸经论,深造玄奥。
明万历己丑,携李创慧华庵,沈司马岳水部延若居之。
庚寅,陆太宰五台管佥宪东溟刘柱史子威,请讲《楞严》于吴门。
壬辰,讲《法华》于杭之灵隐。
明年,讲《楞伽》于净慈。
壬寅,栖息武林飞来峰,北有永福寺故址,废入民间,潘太常赎建佛阁禅堂,既成以若居之。
三吴两浙皆宗若教化,随在列刹开演诸经论者三十馀处,坐禅五十馀期,称一代师匠云。
寂于万历丁巳某月九日,寿六十有四,腊四十有七。
先一日示微疾,手书遗憨山,嘱弟子曰:“我留最后供,必为献之。
”明日索浴,自起更衣,端坐而逝。
生平清节自守,应世皦然,三衣之外无长物,临化脱然无挂碍,盖乘夙慧般若根深,人未易察也。
憨山为撷其芳菲,以诏后来。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
云谷其号也。
嘉善怀氏子。
二十受具。
修天台小止观。
往郡之天宁。
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
公曰。
夫学以悟心为主。
止观之要。
不离身心气息。
何能脱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师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尽而不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梦觉。
公与印可。
自是韬晦丛林。
陆沉贱役。
阅镡津集。
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顶戴礼诵。
至终夕不寐。
入京。
寓天界毗卢阁下。
精进行道。
尝入定数日不起。
三年人无知者。
复爱栖霞幽深。
结庵于千佛岭下。
始为陆五台公见知。
时栖霞久废。
陆公矢兴复之愿。
请师住持。
师举嵩山善公应命。
移居山最深处。
曰。
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宰官居士。
因陆公开导。
多造岩参。
请师一见。
即问。
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
入室略无寒温。
必展蒲团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观甚至。
终日竟夜无一语。
临别必叮咛曰。
人命无尝无空过日。
再见。
必问别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无以应。
即欲见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规益重。
虽无门庭施设。
使见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师一以等心相摄。
从来接人。
软语低声。
一味平怀。
未尝有辞色。
时士大夫归依者。
日益众。
又不能入山。
愿请见者。
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
岁一往来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则在家二众。
归之如绕华座。
师一视如幻化人。
曾无一念分别心。
故亲近者。
如婴儿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鹤悦公。
实出其教。
师悯禅道绝响。
于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天界。
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
师曰。
举不顾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终日吃饭。
不嚼粒米。
终日行路。
不踏穿地。
终日穿衣。
不挂寸丝。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应。
有宰官问。
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
有水皆含月。
无山不带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师曰。
不得将龟作鳖。
师护法心深。
不轻初学。
不慢毁戒。
僧有不律。
亦不弃之。
委曲引诱进于善。
或有干法纪者。
师闻不待求而往救。
必恳恳当事。
乃曰。
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
唯在仰体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闻者莫不改容。
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
然竟罔闻于其人。
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
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时。
参师于山中。
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师问曰。
公何无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无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无他妄想耳。
师曰。
我将以公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岂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过积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进士。
有子嗣憨师。
为小师时。
侍师弥谨。
一日请曰。
说者谓。
某甲寿不长奈何。
师曰。
寿夭乃生死法。
参禅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则鬼神觑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师将北行。
师诫之曰。
古人行脚。
单为提明。
己躬下事尔。
当思。
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
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其善诱掖人类如此。
岁壬申。
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
刑部尚书澹泉郑公。
太仆五台陆公
与弟云台。
同迎师归故山。
诸公。
时时入室问道。
每见必炷香请益。
执弟子礼。
紫柏师。
同平泉陆公。
思庵徐公。
谒师叩华严宗旨。
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
皆叹未曾有。
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出入多口之地。
始终无一议之者。
则师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年。
所蒙化者千万计。
一夕四乡之人。
见师庵中发火。
及明视之。
师已寂然而逝矣。
时万历乙亥正月也。
世寿七十五。
僧腊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
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复请益舟,乃印可。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
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
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
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
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
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
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
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
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
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
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
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
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
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
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
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