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元广昌人,寓盱水上,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有《盱里子集》。元诗选
祐民,广昌人。丰颔修髯,长身如鹤。泰定中,官邵武经历,延平太守桀骜自用,祐民直气待之。三至京师,公卿多乐与游,程承旨钜夫尤敬礼焉。后寓居旴水上,号曰「旴里子」。晚年自病狷介,又称「希韦子」。族子徯斯为作《旴里子传略》云:旴里子性抗直,仕闽海间二十馀年,称能官。北游燕、赵,东至辽,览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泛黄河,作《河上赋》。过海口,作《海口赋》。遇空同子,作《空同子传》。腾掷宇宙,陵轹今古,颠倒万类,出无入有,如惊龙飞兔,不可羁而绁也。今录其诗,豪荡激昂,可想见其人矣。
人物简介
【介绍】: 元明间松江府华亭人,字景文,号海叟。性诙谐,博学有才辩。洪武初授御史。会武臣恃功骄恣,罹罪者渐众,凯请延名士为诸将讲书,以保全功臣,帝纳之。后帝恶凯言事持两端,凯惧,托疾告归,得以寿终。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有《海叟集》。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三
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洪武三年举人,荐授监察御史,以病免归。有《海叟集》四卷。(何景明《大复集》:我朝诸名家集,独海叟诗为长。叟歌行、近体法杜甫,古作不尽是,要其取法亦必自汉、魏以来者。其所造就,盖具体而未大耳。陆深《金台纪闻》:国初高季迪与袁海叟皆以诗名,而云间与姑苏近,殊不闻其还往唱酬,若不相识然,何也?都玄散尝道季迪有赠景文诗曰:「清新还似我,雄健不如他。」今其集不载。是诗玄敬得之史监明古,史得之朱应祥岐凤。岐凤吾松人,以诗自豪于一时,为序《在野集者》。其事虽无考,然两言者盖实录云。《国雅》:袁侍御景文才清遒拔,往往有奇语,尤闲于咏物。其题《白燕》、《闻笛》,颇为时口脍炙。《香祖笔记》:明初诗人,共推高季迪为冠,而大复独以海叟为冠,空同许为知言。今读其诗,古诗学魏、晋,近体学杜,皆具体而微耳。遽跻之青丘生之列,未免失伦。《明诗别裁》:李献吉谓海叟师法子美。何仲默谓歌行得杜之体。鄙意伤于平直,未极变化。若七言断句,在李庶子、刘宾客间,青丘、孟载俱未及也。
人物简介
【生卒】:1365—1444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英宗嗣位时方九岁,内廷有异议,赖士奇推戴,浮议乃止。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初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时以辟召入翰林永乐初改编修入直文渊阁累官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贞有沙羡石台东里诸集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时,以荐授教授,旋入翰林充编纂官。试吏部,授吴府审理副,仍供馆职。永乐初,改编修,入内阁典机务。历侍读、左中允、左谕德学士,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隆庆初,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傅,兼兵部尚书。正统初。进少师。卒赠太师,谥文贞。有《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四库总目》:明初三杨并称,而士奇文章特优,制诰碑版,多出其手。仁宗雅好欧阳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纡馀,得其仿佛,故郑瑗《井观琐言》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杂录细事极平稳不费力。后来馆阁著作沿为流派,遂为七子之口实。然李梦阳诗云;「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亦不尽没其所长。盖其文虽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辈典型,遂主持数十年之风气,非偶然也。《水东日记》:《二月二日秋官郎中彦谥贤友南行诗以识别》:「杨生青云器,文彩辉白璧。腰间龙泉剑,别我有远适。吾闻禹徂征,舞干致苗格。所以宣尼训,服远修文德。好谋而有成,明明垂警饬。如何才智士,宏议薄古昔。怀忿忽远图,急功幸苟得。宁论万里行,糗长豫峙积。汉廷所遣帅,孰是赵充国?子行职赞襄,黾勉摅良画。虽有斗酒饯,安能写胸臆?临歧念素交,聊赠绕朝策。卢陵杨士奇。」右诗见杨氏《世美录》。初麓川之议盖有主之者,内阁未之听,而兵部和之。于是王忠毅公有总督之命,此诗大意具矣。后来忠毅西巡一奏,此事愈明。他日岂无秉公是于彤简,而致深慨于是诗者乎!《麓堂诗话》:杨文贞公《东里集》手自选择,刻于广东,为人窜入数篇,后其子孙又刻为《续集》,非公意也。文贞亦学杜诗,古乐府诸篇,间有得、魏晋遗意者。尤精鉴识,慎许可,序《唐音》谓「可观世变」,序张式之诗称「勖哉乎楷」而已。何孟春《馀冬序录》:《晋天文志》,瑞星凡五。宋《中兴天文志》,瑞星十有二,详减不一。其三则皆曰含誉。宣德五年冬,是星见于九斿。朝臣表贺,上谦不居,赐之玺书,相为戒饬。时杨文贞在阁,进诗一章,有曰:「宣德庚戌,月惟己丑。其日丁亥,名瑞在酉。大星如丸,九斿之旁。有彗若射。金玉其煌。厥名含誉,太史敷奏。百辟嵩呼,贺祥献寿。皇德仁圣,谦让是崇。归功穹祗,归功祖宗。归功圣母,亦及臣子。伸命饬励,敬哉勿怠!」数句善写圣君之心。《翰林记》;太宗在北京,有白鹊之瑞。行在礼部行南京庆贺,自皇太子监国以下,及五府六部例各进表。时杨士奇以病在告,监国表命庶子、赞善呈稿,殿下不怿,命尚书蹇义持以示士奇,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题,似贺白龟、白鹿皆可。」因命改益。士奇改一联云:「望金门而送喜,驯彤陛以有仪。」后增一联云:「与凤同类,跄跄于帝舜之庭;如玉之辉,翯翯在文王之囿。」义以进,殿下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鹊。」适内使陈昂进禦馔,彻以赐之,且有旨使勉进药食,早相见也。《菽园杂记》:东里杨先生尝见昆山屈昉送行诗,有佳句,默识其名。一日,知昆山县罗永年以事上京投谒。东里问:「昆山有屈昉,何如人?」永年茫然无以对。东里云:士人尚不知耶!」永年惭赧而退。及还任,乃求昉识之。未几,有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昉应,除南海县丞,卒官。前辈留心人物如此。《悬笥琐探》:况公钟治苏,刚果敏达,不畏强毅,有惠政。九载满去,郡民赴阙留者八万馀人,遂再遣任。杨文贞赠以诗曰:「十年不傀赵清献,七邑又迎张益州。」在郡十有一年,卒于官。士民绘其像,祀于范文正公祠。《艺苑卮言》:杨文贞文尚法,源出欧阳氏,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台阁体」。诗如流水平桥,粗成小致。《诗薮》:永乐中,杨文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皆大臣有篇什者,颇以位遇掩之,诗体实平正可观。《西江诗话》:何乔远《文苑记序》云:「士奇台阁之体,当世所推,良以朝廷之上,但取敷适,相沿百馀年,有依经之儒,而无擅场之作。」似讥其稍涉浅显也。然以语文贞制诰文字,则有然,若其诗,清真丽则,悠然而有馀思,逼真唐人气格,殊非苟学所能到者。当有知音味馀此言。田按:文贞晚年思归,尝自述:「胡光大语馀:『术者言同官中,吾两人将老得退。果若其言,即各具小舟可二僮操者,舟中贮书册、楮笔、壶觞、棋局。如广访君,舣舟君门外一里所,遣童子招君,君径入舟,同溯流至五云驿,望夫容峰,则返棹及君入舟处。君独归,广不过,君竟去;君访广亦然,但沿流至玉峡而返。岁必五六过访,用此共适馀年。』他日,又语予曰:『吾两人情义实儿弟,后死则铭。』予诺之,顾时亦谩言耳,岂谓光大先,予后也。没后半岁,馀夜梦偕光大泛舟,自快阁至郡城下,同载甚乐。共联诗,光大起首句,仆续第二、第三,光大续第四、第五,仆又续第六、第七,光大结终句。既觉而忘第五至第七三句,馀悲怆不胜,遂补之。诗曰:『金螺潇洒对夫容,鹭渚渔舟窕窈通。远树白云秋色净,故人清兴酒船同。河山梦冷讴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犹想胜缘如夙昔,并骑黄鹄过江东。』」厥后年几七十,又作《归田趣四时满江红》词四首,今录其《春牧》云:「霜鬓萧萧,皇恩重、赐归田里。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绿水。好鸟好花春似昔,同时同辈人无几。一布袍、棕帽,任逍遥,东风里。芳草岸,平如砥、垂杨径,清如洗。散牧处、冉冉晴霞飞绮。江色比于怀抱净,都无一点闲尘滓。更小儿,牛背有书声,清入耳。」秋渔》云:「七十归来,西江上、堪游堪钓。秋水共、天长一色,也堪吟啸。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小儿自理会热香炉,烹茶灶。蘋花渚,云争耀,枫叶岸,霞相照。山无数、清比方壶员峤。放浪不知天地外,萧闲底用玄真号。听数声,长笛白鸥前,江南调。」正统初,数以高年辞,弗许,仅得还乡展墓,数旬即来京。前诗见自题《雪夜清兴倡和卷》。永嘉谢廷循为作《雪夜清兴图》,后词见《归田图卷》后,卷首沈民则隶古;词及自序,钱塘蒋廷晖书,画四段,则华亭朱孔易笔也。)
人物简介
【生卒】:1379—1439 【介绍】: 明宗室。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长子。号诚斋,又号全阳子、老狂生、锦窠老人。洪熙元年袭爵。博学善书,留心翰墨,集古名迹十卷,手自临摹勒石,名《东书堂法帖》。尤工词曲,著《诚斋乐府》,杂剧今存三十一种,音律谐美,流传内府,有金元风范。《关云长义勇辞金》、《豹子和尚》、《团圆梦》等均为佳作。另著有《诚斋录》、《诚斋新录》、《诚斋牡丹百咏》等。明诗纪事·甲签·卷二(上)
王周定王长子,太祖孙。洪熙元年袭封,景泰三年薨。有诚斋录、新录诸集。(朱谋㙔藩献记:宪王好文辞,兼工书画。《书史会要》:宪王集古名迹十卷,手自摹临,勒石传世,名曰东书堂法帖。沈德符顾曲杂言:周宪王所作杂剧最夥,名诚斋乐府。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列朝诗集》:宪王遭世隆平,奉藩多暇,制诚斋乐府传奇,音律谐美,流传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云:「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王诗如春日云:「深巷日斜巢燕急,小楼风静落花闲。」春夜云:「彩槛露浓垂柳湿,珠帘风静落花香。」秋夜云:「梧桐露滴鸳鸯瓦,杨柳风寒翡翠堂。」牡丹亭书景云:「莺啼小院穿青柳,燕蹴飞花过粉墙。」日暮云:「林鸠唤友常知雨,海燕将雏不避人。」云林清趣云:「采药一僧云外去,巢松双鹤雨中还。」送人云:「南浦断虹收雨去,西风新雁带霜来。」漫兴云:「南国音书归雁尽,西园风雨落花愁。」和王长史云:「采得药苗还竹径,著残棋子坐花阴。」红心驿云:「枕上梦回莺语滑,窗前凤定柳阴凉。」横堤晚望云:「神如秋水十分净,心似中原万里平。」皆风华和婉,沨沨乎盛世之音也。)
人物简介
秦用中(1446-1516),字择之,号豫斋。明无锡人。璠子。弘治十八年(1505)贡生。官安仁训导、泰顺教谕。工诗,攻古文。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相唱和,尤善边贡,才望重于一时。
人物简介
【生卒】:1447—1516 【介绍】: 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与谢迁同日登用,对时弊多所匡正。十七年,赴阙里祭孔。还,上疏言沿途所见民生困苦状。受顾命,辅佐武宗。刘瑾入司礼,东阳悒悒不得志,而常设法保全善类。正德七年,谏武宗调边将江彬等入卫,不从。乃以老病辞官。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年,清节不渝。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之后,东阳而已。罢政家居,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为生活待客之费。卒谥文正。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词学图录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荼陵人,迁籍北京。历官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澜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居相位十五年。谥文正。以宰臣而领袖文坛。其诗开"荼陵派"。有《怀麓堂集》,词在集中。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东阳(1447~1516) 明代官员、学者。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传胪),授编修,充东宫讲官。弘治七年(1494)入内阁,参预机务。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为宰辅长达十五年。卒赠太师,谥文正。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为“茶陵诗派”领袖。有《怀麓堂集》等。青年时代曾游览黄鹤楼,所作七古《寄题黄鹤楼简秦开府》,描绘当年登楼揽胜的情景,其后有秦金、王守仁、聂贤、邵宝、夏言等二十馀位当时高官名流与此诗唱和,迹近小型同题诗会。李东阳致仕后曾在蛇山住过,高观山龙华寺后有“东阳洞”。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宾之,茶陵人。正德时,官少师,谥文正。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宾之,茶陵人,天顺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累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正。有怀麓堂前后集、南行北上诸槁。明诗纪事·丙签·卷一
维基东阳字宾之,茶陵州人。天顺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历左庶子,太常少卿,擢礼部侍郎,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再加少师。卒赠太师,谥文正。有《怀麓堂集》一百卷。(《四库总目》:东阳文章为明一代大宗,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古学,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才学足以笼罩一世,茶陵之光焰几烬。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摹拟,流弊浙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以相撑拄。平心而论,何、李如齐桓、晋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气终存。东阳如衰周弱鲁,力不足禦强横,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遗风。殚后来雄伟奇杰之才,终不能挤而废之,亦有由矣。杨一清《石淙类稿》:西涯先生高才绝识,独步一时。诗文深厚雄浑,不为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古意独存。《笔谈》:长沙李东阳《大韶》一奏,俗乐俱废;中兴宗匠,邈焉寡俦。《馀冬叙录》:西涯先生晚年耽对棋酒,春不善棋,然寿付有客,未尝不与,颇以为劝。先生曰:「将何消日?」春曰。「词翰熟自天成,足娱日力,既惠后生,又垂远世。」先生笑曰:「此后生计,吾老不暇为此。」一日先生在棋酒间,有奉当道命以巨轴乞词翰者踵至。先生弗怡,大书一绝云:「莫将性命作人情,写字吟诗总害生。惟有围棋堪遗兴,客来时复两三枰。」春观之悚然,知先生前意之所在也。《升庵集》:唐子元荐与予书,论本朝之诗,弘治间文明中天,古学焕日。艺苑则李怀麓、张沧洲为赤帜,而和之者多失于流易。《梦蕉诗话》:弘治庚戌殿试进士,李西涯与诸老读卷,相与倡和,有云:「国有祯祥非物宝,天将吾道付儒绅,」「云边晓日中天见,梦里春雷昨夜声。」「星辰画下尚书履,风日晴宜进士巾。」诸作中最为警句,人多诵之。《翰林记》:弘治初,上注意讲学,遣太监戴义传示圣意,命学士李东阳等各撰诗十首,用寓启沃。东阳拟十题,各撰七言律诗一章,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务学」、曰「任贤」、曰「讷谏」、曰「节用」、曰「爱民」、曰「恤刑」、曰「讲武」,上嘉纳焉。《艺苑卮言》:李文正为古乐府,一史断耳,十不能得一。黄才伯辞不称法,顾华玉、边廷实、刘伯温法不胜辞,此四人者,十不能得三。王子衡差自质胜,十不能得四。徐昌谷虽不得叩源推委,而风调高秀,十不能得五。何、李乃饶本色,然时时已调杂之,十不能得七。于鳞字字合矣,然可谓十不失一,亦不能得八。《弇洲读书后》:向者于李宾之拟占乐府,病其太涉议论,过尔剪抑,以为十不得一。自今观之,奇旨创造,名语叠出,纵不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间一种文字。崔廷槐《楼溪集》:西涯乐府优于诗。《四溟诗话》: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祇是酒徒。」李空同谓刘因噎废食是也。西涯久于相位,陆沧浪以诗讽之曰:「声名高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回首湘江春草绿,鹧鸪啼罢子规啼。」 《四友斋丛说》:李西涯当国时,其门生满朝。西涯又喜延纳奖拔,故门生或朝罢,或散衙后,即群集其家,讲艺谈文,通日彻夜,率岁中以为常。一日有一门生归省兼告养病还,西涯集同门饯之,即席赋诗。诸人中独汪石潭才最敏,诗先成,中有一联云:「千年芝草供灵药,五色流泉洗道机。」众人传玩,以为绝佳。西涯将后一句抹去,令石潭重改,众皆愕然。西涯曰:「归省与养病是二事,今两句单说养病,不及归省,便是偏枯,且又近于合盘。」众请西涯续之。西涯即援笔书曰:「五色宫袍当舞衣」。众始叹服。《存馀堂诗话》:李文正公《怀麓续稿五月七日泰陵忌日》诗云:「秘殿深严圣语温,十年前是一乾坤。孤臣林壑馀生在,帝里金汤旧业存。舜殿南风难解愠,汉陵西望欲销魂。年年此日无穷恨,风雨潇潇独闭门。」读之使人掩卷流涕。《诗薮》: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独文正才具宏通,格律严整,高步一时,兴起何、李,厥功甚伟。王兆云《乌衣佳话》:西涯李公曾与客联句,拆敝褥中故絮以代烛。人或谓其好奇之过。馀曰不然,亦古人刻烛之遗意耳!其《次白洲留别》诗有「看花不厌伤多酒,燃絮还供未了诗」,盖纪其实也。《国史唯疑》:李长沙云:「馀今年作《诗止诗》自戒。越两月,为鸣治、师召所督,得联句四章。鼎仪闻之,拆简告罚。乃以鸡酒往受盟,鸣治、师召以猪红三斤、蛤蜊数十为助。亨父、明仲闻亦来稽。」师召,太常音;鸣治,谢文肃铎。太平休暇,词臣共诗酒为乐,最福德事,所饮馔仅尔,俭质具见。《列朝诗集》:文正以金钟玉衡之质,振朱弦清庙之音,含咀宫商,吐纳和雅。沨沨乎,洋洋乎,长离之和鸣,共命之交响也。《明诗选》:陈卧子云:「文正网罗群彦,导扬风流,如帝释天人。虽无宗派,实为法门所贵。」 《池北偶谈》:海盐徐丰医《诗谈》云:「本朝诗莫盛国初,莫衰宣、正。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复继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为烈。」当时前辈之论如此。盖空同、大复皆及西涯之门。牧斋撰《列朝诗集》乃力分左右袒。长沙、何李,界若鸿沟,后生小子竟不知源流所自,误后学不浅。高士奇《天禄识馀》:明朝典礼中有庆成宴,每宴必传旨云「满斟酒」,又云「官人每饮乾」。故西涯李文正公诗云「坐拥日华看渐进,酒传天语饮教乾」,盖纪实也。《明诗别裁》:永乐以后诗,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后李、何继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称一代之盛矣!王元美谓长沙之于何、李,犹陈涉之启汉高,此习气未除,不免抑扬太过,宜招后人主掊击也。田按,西涯宏才硕学,汲引风流,播之声诗,洵足领袖一时,惟相业差有可议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县(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卫(今属北京市)军籍,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长大,自幼即以才华之名。天顺甲申进士,正德初累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首辅,文坛领袖。卒谥文正。
人物简介
【生卒】:1447—1519 【介绍】: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鸣。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寺卿。时刘瑾专权,李东阳依违其间,玘虽为东阳所举,仍贻书责之,且请削门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为僚属所敬服。七年冬,考绩赴都,引疾致仕归。博学好古文,追求奇奥,学者称圭峰先生。卒谥文肃。有《类说》、《圭峰文集》。明诗纪事·丙签·卷九
玘字景鸣,商城人。成化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南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归。嘉靖初,谥文肃。有《圭峰集》三十卷。 (《艺苑卮言》: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玘好为奇古,而率多怪险饾饤之辞。居金陵时,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成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都少卿穆艺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 《国史唯疑》:罗圭峰由输粟入监,年四十馀。祭酒丘文庄公议南士不听北留,罗固请至再三,受扑不挫,面数之曰:「若能识几字?崛强乃尔!」大声应曰:「唯中秘书未读耳!」丘异之,识其名堂柱。再试义奇甚,六馆士莫有及者。惊叹为延誉于朝,遂以其年发解联第,蔚为名儒。 田按:景鸣乡举出西涯之门。西涯依违刘瑾,景鸣寄书责之云:「屡更变故,虽尝贡书,然不敢频频者,恐彼此无益也。今则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无所措手矣!《易》曰:『不俟终日』,此言非欤?彼朝夕献谄以为当依依者,皆为其身谋也。不知乃公身集百诟,百岁之后,史册书之,万世传之,不知此辈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谁复言之?伏望痛割旧志,勇而从之,不然请先削门生之籍,然后公言于众,大加诛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此书可以报举主矣。景鸣文章绰有矩范,诗非所长,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刘彦和文章伤命之戒,谅哉!)维基
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号圭峰,江西南城睦安乡磁圭人,是明朝中叶政治人物和学者,成化丁未进士。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见陈学霖《宋明史论丛》(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85页「明朝「国号」的缘起及「火德」问题」。学者称他为圭峰先生。罗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罗网、罗坦、罗经、罗纯)排行第二。罗玘自幼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年少时,他入国子监。祭酒丘浚试其文章,结果令人甚为叹服。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罗玘中式顺天乡试解元。次年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进侍读见黄佐《翰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经筵恩赉〉)第966页:「正德元年〔1506〕,开经筵,赐宴及白金䌽币有差。知经筵事者,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张懋,‧‧‧‧‧‧太常少卿兼侍读费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毛澄,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毛纪、傅圭,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讲蒋冕,侍读罗玘,修撰石宝也。」。。他从此更加钻研古文,经常手不释卷,诵读不辍。另外,罗玘为人严谨,勤政务实,勇于直言正谏,所以为世人敬畏。弘治九年(1496年),武冈知州刘逊被岷王膺鉟诬陷下狱。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前来进谏,同囚于狱中。见《明史》(四库全书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冈州知州刘逊、给事中御史庞泮、刘绅等諌下锦衣卫狱」。于是,罗玘进言应以宽容态度去处理国家事务。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广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杀身亡。他遗下一书记述群臣与其交往之事。明孝宗阅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党羽。罗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广的遗书去治大臣罪,否则延祸无辜。他建议只要密加查访就可以迫使确实牵涉在内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责他们,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户部郎中李梦阳应诏上书,却遭寿宁侯张鹤龄诬陷下狱。罗玘为其申诉得以保全。及后罗玘升为侍读。见《明史》(四库全书本)卷286:「罗玘传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在正德元年(1506年),罗玘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时正值宦官刘瑾乱政,大学士李东阳依附权势,逢迎刘瑾。但朝政多有微言。罗玘虽然为李东阳所推荐,反而能弃私交而不毁大义。他修书予李氏,责备他助纣为虐,并与他断绝交往。不久,他升为太常寺卿。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当时宦官刘瑾导明武宗享乐、矫旨行事,以致国库空虚。而朝臣亦上疏劝谏,言辞激切。但明武宗不纳谏,罗玘因此而常常忧虑国事。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绩,托病辞官归隐,从此潜心学问。他于《红梅》一诗曾抒发了他当时托病辞官的心境:「西湖残雪候多时,却恨前年被雪欺。且学杏花红似锦,暂邀啼鸟到南枝。」另外,罗玘辞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对百姓不断加重苛捐杂税而深感不安。在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朱宸濠图谋叛逆,他因素仰罗玘名声,便派人送来厚礼以结交罗玘。但罗玘坚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发动叛乱。罗玘虽然抱恙,仍然修书一封声讨宁王,并与朝廷守臣相约讨伐之事。但是还未成事罗玘便病殁。其遗体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张公岭项山寺左侧。以上资料根据罗玘《文肃公圭峰罗先生文集》整理而成。罗玘在家乡创办了圭峰书院,著书立说。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续集》14卷,《类说》2卷及《圭峰奏议》等。
人物简介
李永敷(1455年—?),字贻教,号鹤山,湖广郴州永兴县人,民籍。湖广乡试第四十一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会试第六十名,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十三年(1500年)授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德年间,因反对刘瑾篡权,被罢官归乡。创建石屏书院,担任教员,著《鹤山集》、《石屏文稿》。正德十二年(1517年),主修《永兴县志》。与王阳明、李东阳、何孟春、李梦阳、杨一清等交往甚深。
人物简介
【生卒】:1467—1532 【介绍】: 明广西梧州人,字献臣,号东湖。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顺德知县,拒修中贵人先祠,毁淫祠二百五十所,用其材作堤,修学宫、书院。御史汪宗器以为必有所中饱,欲借此倒之,执下狱,查核无所得。正德中历广东副使,发中官潘忠罪,为忠反讦下诏狱,刘瑾矫诏,枷濒死,戍雁门,旋赦免。杨一清荐之,擢江西右参政,从陈金、俞谏破姚源。擢右副都御史,上疏陈防范宁王朱宸濠逆谋。嘉靖初以右都御史致仕。卒谥清惠。有《西巡类稿》。明诗纪事·丙签·卷九
维基廷举字献臣,梧州人。成化丁未进士,除顺德知县。迁成都同知,改松江,擢广东佥事,历副使,劾中官逮系狱,戍雁门。赦免,擢工西右参政?乞休。起广东右布政使,召为右副都御史,迁工部侍郎,改兵部、南工部、户部,迁右都御史,巡抚应天,进南工部尚书。谥清惠。有《东湖奏疏》、《西巡类稿》。(《列卿记》:廷举作诗效陈白沙。(《国史唯疑》:「吴廷举初请从李献吉学诗,音响不谐,为所哂,怒相排抵,免官去。后顾疏荐李。馀诵李《放歌》云:「东湖子,君非淟合涊沕之丈夫,馀亦岂卑卑与世而浮沈。恂复共斗非庸劣,廉蔺终投万古钦。」吴亦报之诗:「夫既觏颜面,岂不惬素心!如何异同论,三两相参差。」盖两公皆伟人,负气不下,微生睚眦,旋消释久矣!)
吴廷举(1459年—1527年),字献臣,号东湖,祖籍嘉鱼,广西梧州府苍梧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广西乡试第十七名举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进士,授广东顺德县知县。在任期间阻挡中官乱政,下狱后释放。十年后,出为四川成都府同知。改任直隶松江府同知。因尚书马文升、刘大夏举荐,升任广东佥事。从总督潘蕃讨平南海、清远诸盗乱。正德初年,任副使,检举揭发总镇中官潘忠二十罪。潘忠则诬陷其其他事情,被逮捕入诏狱。当时刘瑾矫诏,枷之十馀日,几乎死去。戍守雁门关,随后释放。因杨一清举荐其才,升任江西右参政,在连河击败华林贼乱,先后跟从陈金平定姚源盗乱,再跟从俞谏击退。当时胡浩三既然接受抚恤后又叛乱,吴廷举前往谕令被逮捕。三个月后,劝胡浩三后被释放。胡浩三果然杀其兄胡浩二,贼军内乱。官军趁胜追击获胜。但吴廷举与副使李梦阳不协,上奏李梦阳侵官,因乞休未批准,坐停一年俸禄。起用为广东右布政使,再次辅佐陈金平定府江贼乱。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赈灾湖广饥荒,再次出巡湖南定诸夷疆地。宁王朱宸濠有谋反之谋,其上疏陈江西军政六事,设防备方略。明世宗即位,召吴廷举为工部右侍郎,随即改兵部右侍郎。上疏诋毁陆完、王琼、梁储及少傅蒋冕,而自以为己昔居宪职无一言,乞罢黜以儆幸位。当时陆完已经得罪,王琼、梁储已经罢免,吴廷举借以诋毁蒋冕,蒋冕遂求罢。明世宗则降吴廷举为南京工部侍郎,而挽留蒋冕。嘉靖元年,吴廷举乞休。改南京户部右侍郎,迁右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定,吴廷举揣测世宗心意而奏定称本生考。给事中张原、刘祺因此交劾弹劾他,世宗没有批报。再改南京工部尚书,吴廷举辞不拜,称疾乞休。嘉靖七年卒,享年六十九,总督姚镆治其丧。隆庆年间,追谥清惠。
人物简介
【生卒】:1468—1551 【介绍】: 明陕西鄠县人,字敬夫,号渼陂。弘治九年进士。授检讨,以附刘瑾为吏部郎中。瑾败,降寿州同知,勒致仕。盛年遭摒弃,以重资聘乐工学弹琵琶,善作词曲。有《碧山乐府》、《碧山续稿》、《碧山新稿》等,与康海为曲坛宗匠数十年,作品有愤慨不平之气。另有《渼陂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敬夫,鄠县人。弘治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调吏部主事历郎中谪寿州同知有渼陂集续集明诗纪事·丁签·卷三
维基九思字敬夫,鄠人。弘治丙辰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改吏部主事,历郎中,坐刘瑾党降寿州同知,寻勒致仕。有《渼陂集》十六卷、《续集》三卷。(《艺苑卮言》:王敬夫诗如汉武求仙,欲根正染,时复遇之,终非实境。敬夫名位少亚对山,而才情胜之。倡和章词,流布人间,遂为关西风流领袖。《国史唯疑》:王九思《游春记》,或谗之,云「内李林甫拟长沙,杨国忠拟新都,贾婆婆拟临颍」,当国惧甚。王实寓意于此。时处分逆党,独待对山、渼陂过严,宜无以服其心。《国雅》:王敬夫才隽思逸,锐于绮丽,譬之湖外碧草,海东红云,流彩夺目。其五言如「云压岭头树,草连烟际村」,「金马当朝彦,银鱼隔岁焚」,「山云睛见楚,烟树远浮秦」,「飞鸟三峰外,孤城落照前」。七言如「天外行云难入梦,手中团扇易惊秋」,直造盛唐隹境。田按:刘瑾请建义勇武安王庙于陕西兴平县马嵬镇。仍乞颁敕防护立碑,碑文李茶陵笔也。王敬夫《马嵬废庙》诗云:「秋风落日马嵬道,道南废庙颜色新,立马踟蹰问野叟,野叟须臾难具陈。请予下马坐树底,展转欲语还悲辛。正德丙丁戊己年,寺人气焰上薰天。寺人原是马嵬人,大筑栋宇求福田。马嵬镇里东岳祠,一时结构何参差。渎神媚鬼意未休,浸淫及汉寿亭侯。占民畎亩不与直,费出帑藏多蟊贼。工徒淋漓血满肤,昼夜无能片时息。东楼西观对南山,巍巍新庙成何棘。翩翩羽客招呼至,考钟击鼓空坐食。更有文章颂功德,穹碑大书为深刻。我本田家孟诸野,但认犁耙字不识。往往才士过吟哦,尽道台臣与秉笔。听来依稀记姓李,云是文章名第一。豪华转眼不足恃,乾坤变化风雷异。寺人已作槛中囚,道路忽传邸报至。当日台臣尚秉钧,寄语县官碑可掊。横曳碎击亟掩藏,至今文石埋郊薮。子闻野叟言,坐来生感激。赫赫台臣苟如此,寺人微细何嗟及!月明骑马陟前冈,仰天一笑秋空碧。」茶陵于东德涵、王敢夫为馆师,德涵丧母,人谓铭表碑传必求当时钜公。德涵曰:「传其亲者,在文章耳,官爵何为?」自述状遍送诸公。德涵又与李空同倡为文必秦、汉,诗必汉、魏、盛唐之说,诋茶陵为靡弱。由是茶陵益憾康生。及逆瑾诛,德涵坐落职,敬夫亦牵连降免。德涵以救空同得大名,又坐事彰著,敬夫因事波及,于茶陵不能无深望。感事诗云:「中林有巨鸟,自矜毛羽贵。一朝振翮飞,忽与飘风会。展转万馀里,下息丹山背。栖止青桐柯,渴饮醴泉濑。久假不自知,殊非惊鹭类」。又《漫兴》绝句云:「不有李康持藻鉴,豪杰争趋怀麓堂。」又《答王德徵书》云:「自归里舍,有所述作,拟为传奇,纾情畅志。不意亲朋指摘瑕颣,投诸馆阁,发怒起祸,幸以消阻。」盖指《游春记》事也。敬夫于乐府为当家,诗亦富有才情,惜质地粗漫,未尽脱秦声耳。)
王九思(1468年—1551年),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今户县)人,明朝官员、文学家、戏曲家,是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陕西乡试第二十一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进士。由庶吉士授官检讨,正德初年,谄附刘瑾,升吏部郎中。刘瑾被杀后,降为寿州同知。不久又被追论,勒令致仕。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