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466—1560 【介绍】: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一字原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全粤诗·卷一九一
湛若水(一四六六—一五六〇),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明孝宗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以书经魁东省,登孝宗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迁南祭酒,进礼部侍郎。累迁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致仕,居天关讲学。卒年九十五。赠太子少保,谥文简。若水从陈献章游,潜心理学,一时学者称为甘泉先生。前后开讲席,来学者,每示以澄心见道设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从游至三千馀人。所著有《甘泉问辨》、《心性书》、《遵道录》、《樵语》、《古小学》、《四书测》、《五经测》等。诗文集有《甘泉集》。《明史》卷二八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有传。湛若水诗,以明嘉靖十五年刊《甘泉先生文集内编》、《外编》,嘉靖刊、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为底本,内编、外编、续编未收诗,以康熙二十年黄楷刊《湛甘泉先生文集》所收诗补全。泉翁大全集·序
吾师甘泉先生倡明斯学于时。四方学者各以其所●见先后编次,或自刻于其乡,以淑诸人。散漫不一,年久易亡。后有作者,其考弗究,不能不重贻无极之疑。垣奉上命,按兹岭南,与少汾冼子遍访同志,乃得十有九册,八十五卷,汇梓于朱明书院,谓之大全,以其全集诸子之所录也。而先生之学之全体,见于语默辞受、仕止久速之间者,亦在兹矣!亦在兹矣!夫道无多少,亦无小大,语默辞受,仕止久速,无先后,亦无彼此,而求之以其●也。何居?曰非以其道也,以言先生之学道者●●●●身也。非以其学也,以言观先生之者之以会●●●犹之天地然,观天者以春,观地者以冬,冬与春焉,尽之矣。然必合春、夏、秋、冬四时以为言者,见天地之全体,自元至贞,流行而不息也。观先生之用者,以语以受以仕以久,观先生之体者,以默以辞以止以速。四者观其一焉,尽之矣。然必合体用始终彼此以为言者,见先生之学之全体,自少至老,流行而不倚也。是故不观归鲁,则栖栖者佞矣;不观无言,则终日言者支矣;不观辞万钟,则后车数十乘者泰矣。归与不归、言与不言、辞与不辞,时也;一辞一受、一言一默、一归一出之间,阖辟交成者,中也。中即天理别名。自孔、孟、周、程、而后,知此懿者,鲜矣。先生崛起数千百载之后,痛斯道之失传,遂毅然以兴起为己任。虽其所得于白沙、阳明师友之间者,固有所自;至其潜心默会,洞见道体,以上接精一执中之传,则有非诸儒所及知者。故其学以理为至,以勿忘勿助,不著丝毫人力为功。止至善者,止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言行顺应者,言行乎此者也。至近而远,至博而约,即事而理存焉,即体而用在焉,体用而中见焉,即中而功夫不外是矣。是故观先生之问辩,与其欲无言欲无作文之类也,语语默默,全体之中焉见矣。观●●●从者数百,与其辞赙、辞有司之馈之类也,辞辞●●●。全体之中焉见矣。观先生之居樵,与其应召出,出而求归之类也,而其仕止久速,全体之中焉见矣。中无不在,观者或昧焉,故不得不集其全以示之。见其全焉,虽一言至道可也。若徒以文求之,斯末矣。先生所著,有古文小学、遵道录、白沙诗教、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易经传测、学庸训测、圣学格物通,此则各为全书云。 皇明嘉靖十九年,季秋朔后二日,赐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门人新安洪垣撰。泉翁大全文集·序
闻人子曰,书以纪言也,言以达意也。是故有德者必有言,德成则言不期文而自文矣。有刻甘泉先生文录于维扬者,间尝取而阅之,渊渊乎!至理之言也,道德显矣。而辑之者若漫而无纪也。有刻樵风于嘉禾者,沨沨乎!乐进之言也,情性顺矣,而辑之者若举而未备也。有刻两都风咏于吴门者,便便乎!时出之言也,感应通矣,而辑之者若偏而匪全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而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而后货财殖焉。先生之学,随处体认天理,片言单词,罔非斯道之发,固无俟于博求尽取。犹之为卷石勺水焉耳矣,学者窃睹一斑,未必不为坐井之见,固不可谓之非山与水,欲求见夫宝藏货财之兴殖,则眇焉无所于得。是故君子之志于闻道,每恨无以窥见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诠窃忧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简、乡进士沈子珠,博采精较,汇类编摹,去分部之烦,合诗文之粹,定为内外两编。会同统异,若网在纲;以帙叙年,如鱼在贯。先生身体力行之实,立言垂训之意,灿然明白。诠举而伏读之,乃知古今圣愚,本同一性,随处体认天理之外,真无馀学。内编所载,说理为详,而子臣弟友之道无不尽;外编所载,纪事为悉,而鸟兽草木之类无不该。大之则有以尽天地之变化,小之则有以穷万物之幽微。远不禦,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集诗文之大成,阐德礼之精蕴,夫岂卷石勺水而已哉!读之馀月,肉味俱忘,犹惧所传之不广也,仍命江都学火生增刻梓,寘诸新泉精舍,俾来学者咸得有所宗云。 时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三
维基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南祭酒,擢礼部侍郎、进尚书,改兵部。谥文庄。有《甘泉集》三十二卷。田按:甘泉诗莫名共体,似道家演诀而非诀,似禅家说偈而非偈、盖参合宋击壤、明定山诸派而成者也、若「北风吹湖船,帆挂南岳树」,「桃李默不言,流莺语春风」,「渼陂名胜在,不欠杜陵诗」、「夜瓮分江水,春茶煮楚云」、何尝不清脆,但集中不可多得耳。
湛若水(1466年11月20日—1560年5月16日),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更名为雨,后又更名为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学者称甘泉先生,晚号默翁,广东增城人,祖籍江浙莆田(今福建),明朝理学家。进士出身。生于成化二年十月十三日(1466年11月20日)。弘治五年(1492年)中广东乡试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当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湛若水、吕楠与其相唱和。不久,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年间,母亲逝世,丁内艰归乡,为其守墓三年。守丧结束后卜居西樵山讲学,来此求学的书生,湛若水会先要求其学习礼仪,而后才能入席听讲,兴起者甚众。嘉靖初年入朝,升翰林院侍读,不久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后致仕归乡。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1560年5月16日)逝世于番禺的禺山精舍,享耆寿九十四岁,后归葬故乡增城天蚕岭。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
人物简介
唐皋(1469年—1526年),字守之,号心庵(一作新庵),别号紫阳山人。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岩镇(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明正德年间状元,官至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曾奉旨出使朝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明史稿》有传。唐皋出身于程朱理学思想积淀深厚的徽州李唐氏文献世家。他“生而英迈”,但因家道中落穷迫难以为生,靠宗族亲友和乡邻方音等人救济度日。于是,他发奋读书,胸怀抱负。乡人方富祯、方銮父子,累世积书,为岩镇著姓,他常往借阅,遂博极群书,又与乡人程元俊等友善。他名理宿识、文采敏捷,“下笔立就,或请改窜,辄迅笔更撰,不袭前篇一字,人以是服其才”。时任徽州知府彭泽称其为“状元才”,“延礼甚厚” 。唐皋“尝以年家好谒浔阳守。守一见,期大魁,赠百缗。途次,知同行友窘状,怆然曰:‘公贫倍我,何不罄持去为婚养资!’竟垂橐归。自身困穷不济却资助他人,体现出唐皋仗义疏财的品格。安贫读书的唐皋,治《春秋》经,但他的科举之途并不顺利。正德五年(1510年),新任徽州知府熊桂履任。熊桂任内大兴文教,重建紫阳书院。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院成,熊桂“拨七校士合四十人”,亲自讲道其中。唐皋就是这四十人之一。据传说,熊桂其人“长于青乌之学,相其家(引者注:谓唐皋宅),称善地,所未足者,前宜浚水一道,为御阶水,必登高第。因为买其邻之地,凿水如法”。作为知府,竟然亲自帮助唐皋完善风水,可谓对其才学十分推重,对其中举也十分期待了。正德八年(1513年),在从紫阳书院肄业后,唐皋再次赴应天府参加乡试(时任主考官为伦文叙、贾咏等人),结果得中第二名亚元、《春秋》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唐皋赴京师参加甲戌科会试,又获得第四名、《春秋》第一名(主考官梁储、毛澄等人)。同年三月殿试(读卷官杨廷和等人),中甲戌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据说,放榜前有人先后驰告唐皋中了探花、榜眼,他都认为“不止此”,最后果真高中状元。原来,他多次梦见“面前列瓜锤一对”,这正是他中状元后游街归第的仪仗。有司送状元归第以黄盖、瓜锤为导从,就是从此科开始。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唐皋以翰林院修撰、承务郎的身份同主丁丑科会试。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新登极的明世宗任命唐皋为正使,著一品服,出使朝鲜。在出使期间,唐皋与李朝著名文臣李荇、苏世让、郑士龙、李希辅、南衮等人唱和,并首次在官方层面上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介绍到朝鲜,对李朝中后期文学复古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朝后,唐皋参修《武宗实录》。《实录》成,晋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受赐白金二十两、文绮二表里、罗衣一袭。这部实录是在“大礼议事件”这一特殊环境下撰写的,且总裁、纂修诸臣大都是武宗朝反对正德弊政者,故而一反“臣为君讳”的作法,对武宗违背“祖训”之荒唐政治和荒诞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作为始终参与其事的纂修官,唐皋对《武宗实录》这部明代史学重要著作的成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唐皋卒于官,年仅五十八岁。“临终犹进《君子小人章》”,“用不尽其才,朝野惜之”。明世宗“以其讲读效劳,特与祭一坛”,归葬歙县。“前七子”之一的王九思作有挽诗。消息传到朝鲜后,曾和唐皋唱和的李朝文学家李荇、郑士龙等人也都作诗寄托缅怀之情。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生卒】:1473—1529 【介绍】: 明陕西庆阳人,徙居开封,字献吉,自号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武宗时,为尚书韩文草奏疏,弹劾宦官刘瑾等,下狱免归。瑾诛,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倚恃气节,陵轹台长,夺职。家居二十年而卒。尝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是为前七子。梦阳己作,诗宗杜甫,颇狂放可喜,文则诘屈警牙,殊少精彩,时人则视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李梦阳(1473-1530) 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徙居河南扶沟。卒后门人私谥文毅。天启时追谥景文。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开明代诗文复古运动之先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延相并称"前七子"。文沉博伟丽,诗雄浑豪壮,才力富健,笼罩一时。亦能词。有《空同集》,词在集中。
李梦阳(1473—1530) 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祖籍扶沟(今河南开封)。弘治五年(1492)山西乡试解元,弘治六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官终江西提学副使。后为权贵所恶,去职家居二十馀年卒。卒谥景文。工诗、古文,与徐祯卿、边贡、何景明并称四杰,明“前七子”之一,又为明“十才子”之一。曾多次游览黄鹤楼,吟诗作赋。所作七律《登黄鹤楼》《汉江》、七绝《夏口夜泊别友人》等诗情深意隽,跌宕有致。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天赐,更字献吉,庆阳人,徙扶沟。弘治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历郎中罢归复起江西提学副使天启中追谥景文有空同子集明诗纪事·丁签·卷一
维基梦阳字献吉,庆阳人。弘治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以劾张鹤龄系狱。寻宥出,代韩文草疏劾刘瑾,谪山西布政司经历,复摭他事下狱,得释。瑾诛,起故官,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坐作宸濠《阳春书院记》削籍。天启中,追谥景文。有《空同集》六十六卷。(《四库总目》:梦阳才力富健,足以笼罩一时。《横云山人史稿》:弘治时,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除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十才子。又典景明、祖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大复集》:空同有超代轶俗之见,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下者已践近代。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空同丙寅间诗为「合」,江西以后诗为「离」。丙寅间作,叩其音,尚中金石,江西以后之作,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铎耳。《国宝新编》:李献吉朗畅玉立,傲睨当世。读书断自汉、魏以上,故其诗文卓尔不群。晚始泛滥诸家,益济宏博,或失则粗,矫枉之偏,不得不然耳。王廷相《家藏集》:李献吉以恢阔统辩之才,成沈博伟丽之文。游精于秦,汉,割正于六朝,执符于雅谟,参变于诸子,用成一家之言,遂能掩蔽前贤、命令当世。黄省僧《五岳山人集》:先生古赋《骚选》、乐府古诗、汉魏览眺诸篇,逼烦东乐。近体歌厅,少陵、太白,往匠可淩,后哲难继。明兴以来,一人而已。《升庵集》:唐子元荐与馀书论本朝之诗,李、何一出,变而学杜,壮乎伟矣!然正变云扰,而剽袭雷同;比兴渐微而《风骚》稍远。《艺苑卮言》:李献古诗如金鳷擘天,神龙戏海;又如韩信用兵,众寡如意,排荡莫测。国朝习杜者凡数家华容孙宜得杜肉,东郡谢榛得杜貌,华州王维桢得杜筋,闽州郑善夫得杜骨。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唯献吉具体而微。《四溟诗话》:李献吉极苦思,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弃之。田深父见两惜之,献吉曰:「是自家物,终久还来。」 《国史唯疑》:正德七年、九年黄河连清,李梦阳诗云:「今瑞定于今帝运,世人休拟圣人生。」盖婉辞也。至嘉靖改元,始直书其事,为入继大统之祥云:「紫盖复从嘉靖始,黄河先为圣人清。」 《诗谈》:关中李梦阳崧高之秀,上菁青冥;龙门之派,一泻千里。独其论黄、陈不香色,而时不免自犯其言。《诗薮》:李献吉诗文山斗一代,其手辟秦、汉、盛唐之派,可谓达磨西来,独辟禅教。又如曹溪卓锡,万众皈依。冯时可《元成选集》:空同歌行,纵横开阖,神于青莲;七律雄浑豪丽,深于杜陵。异色绝焰,吾无间然。张伟《谈艺录》:李献吉雄豪壮丽,如长江巨浸,滔滔千里,虽有枯槎败筏,无妨飘荡。《明诗选》:陈卧子曰:「献吉志意高迈,才气沈雄,有笼罩群俊之怀。其诗自汉、魏以至关元,各体见长,然峥嵘清壮,不掩本色。其源盖出于《春风》。」李舒章曰:「献吉以雄厚之思,发清刚之气,如华岳秋高,奇云秀彩,变动不竭。古诗、乐府纯法汉、瑰,下及阮、谢,无不神合。近体则专宗少陵,然于合处反见其离,于离处反见其合。」 孙枝蔚《四杰诗选》:王元美谓律至献吉而大。其大者若《冬日象山书院》:「人亡故国还祠庙,世异阴崖尚品题。」《台寺夏日》:「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熊监察至自河西》:「封事几腾天北极,筹边真历地西头。」《繁台次秦氏韵》:「草绿梁台犹殿阁,花残宋苑只宫墙。」皆气象高古者也。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钱牧翁撰列朝诗,大旨在尊西涯,贬李空同、李沧溟。又因空同而及大复,因沧溟而及弇州,素垢指瘢,不遗馀力。夫其驳沧溟古乐府、拟古诗是也,并空同《东山草堂歌》而亦疵之,则妄矣!所录《空同集》诗,亦多泯其杰作。黄省曾吴人,以其北学于空同,则摈之,于朱淩溪应登、顾东桥璘辈亦然。子窃非之。《明诗别裁》:空同五言古宗法陈思、康乐,然过于雕刻,未极自然。七言古雄浑悲壮,纵横变化。七言近体开合动荡,不拘故方,准之杜陵,几于具体,故当雄视一代。钱受之诋其模拟剽贼,等于婴儿之学语。至谓「读书种子从此断绝」,吾不知其为何心也!马星冀《东泉诗话》:北地七言歌行最为擅场,如《汉京篇》、《去妇词》、《土兵行》,皆有杜陵之风。起调尤工,其《送李中丞赴镇》:「黄云横天海气恶,前飞鹙鸧后叫鹤。阴风夜撼医无闾,晓来雪片如手落。」《送李帅之云中》:「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起调相同,亦有辙迹可寻。田按:空同志壮才雄,目短一世,好掊击人,而受人掊击亦甚。然究一时才杰,亦不能出其右也。成、弘之间,茶陵首执文柄,海内才俊,尽归陶铸。空同出而异军特起,台阁坛坫,移于郎署,始犹依违,不欲显然攻之也。赠昌谷《峥嵘百年会》诗云:「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大贤衣钵岂虚掷,应须尔辈扬其尘。」至西涯六十寿诗。则仅「文章班马则,道术孟颇醇」二句颂其文章。而「绝艺邕斯上,高情颉籀邻。一挥惊霹雳,只字破风尘。绚练玉侯宅,苍茫海岳滨。幽刂光沕窟,巨榜照嶙峋。星灿将军碣,云垂学士珉。崖题半吴楚,墨刻遍齐秦」等句,专颂。扬其书法,轩轾已见微意。及西江放废后,茶陵已殁,乃放言不讳,作《朱淩溪墓志》云:「一时笃古之士,争慕响臻,而执政顾不之喜,恶抑之。北人朴,耻乏黼黻,以经学自文,曰:后生不务实,即诗到李、杜,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离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见淩溪等古文词,愈恶抑之曰:『是卖平天冠者。』凡号称文学士,率不获列于清衔,阴欲困之。」北人谓刘文靖,柄文者谓茶陵也。平心而论,茶陵诗文固自可传,而空同复古之功,亦不可没。从古文人相轻。由来已然,论者固不必为之左右袒矣。)
李梦阳(1472年—1529年),字献吉(一说又名献吉,字恩赐),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今甘肃)人,祖籍河南扶沟,明朝文学家、诗学家、诗人、政治家,弘治六年癸丑进士,官至江西副使。因事还归故里,家居十余年而卒。他以作为前七子领袖统领文坛、掀起明朝文学复古运动而著称,与何景明并称“李何”,两人又与王世贞、李攀龙并称“李何王李”,是为“明朝文坛四杰”。在诗文上,李梦阳竭力反对台阁体绮靡不实、千篇一律的诗风,主张通过“宗汉崇唐”的复古以臻风雅。他以此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最终使得明朝诗风发生大变,掀起了持续一个世纪的诗文复古运动。李梦阳以一生不畏权贵著称,亦因此而五次入狱,最终被朝廷除名,放归乡里,郁郁而终。作为明朝诗坛领袖与复古运动的主导者,李梦阳一直饱受争议。文学界历来对他评价不高,多以“剽窃套作”“诗作毫无灵魂”对其定论。赞扬者则认为他的诗歌并不局限于拟古,多揭露现实、抒发真情的佳作,并称他为“晚明文学的先驱”。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德涵,武功人。弘治壬戌赐进士第一,授翰林脩撰坐累落职有对山集明诗纪事·丁签·卷三
维基海字德涵,武功人。弘治壬戌第一人及第,授修撰。以救李梦阳,坐刘瑾党,落职为民。有《对山集》四十四卷。(《四库总目》:海以救李梦阳故失身刘瑾,瑾败坐废,遂擦浪自恣,徵歌选妓,于文章不复精思,诗尤颓纵。《艺苑卮言》:康德涵诗如清康中宰相,非不处贵,恇扰粗率,无大处分。德卤既罢官,居鄠、杜,葛巾野服,自隐声酒。时有杨侍郎庭仪者,少师介夫弟,以使事北上过康。康故契分不薄,大喜置酒,至醉,自弹琵琶唱新词为寿。杨徐谓;「家兄层恒相念君,但得一书,吾为道地史局。」语末毕,康大怒,骂:「若伶入我耶?」手琵琶击之,格胡床迸碎,杨踉跄走免。康遂入,口咄咄「蜀子」,更不相见。《静志居诗话》:德涵坐援献吉,遂挂清议。归田之后,耽心词曲。其小令云:「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徯落了膺和滂。荒唐,周旋了籍与康。」论者原其心而悲之。没时家无长物,腰鼓多至三百副。留心风雅之日少,宜其所就止此尔。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浒西山人,陕西武功县人,明朝状元、文学家。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二十日出生,自幼慧敏,以冯寅为师,弘治七年(1494年)入县学。弘治十一年(1498年)陕西乡试第七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中式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宦官刘瑾乱政,爱慕同乡康海之才,意欲网罗,康海不肯。李梦阳下狱,写纸条向康海求救。康海于是拜谒刘瑾,刘瑾大喜,为倒屣迎。康海藉机为李梦阳求情,梦阳得释。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事败,康海反被李梦阳归为刘瑾党,罢黜为民。此后,康海寓居扬州,置女乐,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主盟艺苑,垂四十年”,为秦腔之霸主。康山以此得名。
人物简介
沧海遗珠【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十五(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诗文与李梦阳齐名,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由中书舍人转吏部员外郎历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山人集明诗纪事·丁签·卷一
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吏部员外,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巢》三十八卷。 (《四库总目》: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覆诘难,龂龂然不相下。平心而论,摹拟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坊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空同集》:大复诗徒知神情会处,下笔成章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势如搏巨蛇、驾风螭,步骤即奇,不足训也。 《国宝新编》:仲默弱冠入京,身不胜衣,驰才长赋,便淩作者。观其与李氏论文,直取舍筏登岸为优,斯将尽弃法程,专崇质性。赋咏著述,互见短长,自古恒然,匪徒今日。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 《王氏家藏集》:大复欱骚俪《选》,挽视六朝,温醇典雅,丰容色泽,靡不备举。 《升庵集》:仲默枕藉杜诗,不观馀家,其于六朝、初唐末数数然也。与予及薛君采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 《诗谈》:何景明上追汉、魏,下薄初唐。大匠挥斤,群工敛手。 沈恺《环溪诗话》:何仲默诗如玉工治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得心应手。神授非人力也。 《艺苑卮言》:伺仲默诗如朝霞点水,芙蕖试风。又如西施,毛嫱。毋论才艺,却扇一顾,粉黛无色。仲默才秀于李氏,而不能如其大,故有弱调而无累句,诗体翩翩,俱在雁行。 《四友斋丛说》:顾东桥语客曰:「何大复诗虽则稍俊,然终是空同多一臂力」。 《诗薮》:李以气骨胜,何以丰神胜。学何不至,不失雕龙;学李不成,终类画虎。 赵彦复《梁园风雅》:大复诗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务在舍筏,而自见神情。与献吉分镳异轸,各臻其极。一以为霆惊电煜,骇日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国史唯疑》:何大复父为渭源驿丞,太守李纪闻丞有佳儿,召与其子同学。丞致仕归,贫甚,具车马集街官郊送之,举酒酌丞曰:「吾老友。」酌大复曰:「吾小友。」前辈风流可慕。 李开先《中麓闲居集》:大复病危,属墓文必出空同手。时孟有涯、张昆仑并其侄某在侧,相与私议曰:「自论诗失欢后绝交久矣,状去空同文必不来。吾辈并樊少南、戴仲鹖亦可攒辏一空同。」 《四溟诗话》:何仲默诗曰:「元日王正月,传呼殿晚班。千官齐鹄立,万国侯龙颜。辨色旌旗入,冲星剑佩还。圣躬无乃倦,几欲问当关。」李献吉改为「不敢问当关」,曹仲礼曰:「吾舅所改未若仲默元句。」 《明诗选》:陈卧子曰:「仲默姿制羸秀,神气和朗,发徽音,吐芳讯,令人有形秽之耻。」李舒章曰:「仲默才为风始,学擅雅宗。如长江春泛,草木鱼龙咸怀凫藻。古诗上睨子建,下拂土衡,清美合度,与李竞爽。近体则初盛诸家无所常师,意之所寓,工丽即臻。惟七言律与献吉同源而异流,婉佚胜之,高深不及,似稍有伯仲之分。 王土禛《分甘馀话》:胡元瑞论明人歌行,既尊空同,而略于大复,不知何《听琴》、《猎图》、《送徐少参》、《津市》、《打鱼》诸篇深得少陵之体,特以秀色掩之耳。胡专举《明月》、《帝京》,陋矣! 《东泉诗话》:信阳古体,佳句如《种麻篇》:「孤生易憔悴,独立多忧患。」《捣衣》诗:「君子万里身,贱妾万里心。」《咏怀》诗:「浮云蔽江皋,白日忽已晚。」皆力摹六朝。 田按,大复骨清神秀,龙凤之姿。如虬髯公见太原公子,令人气夺。与空同固是劲敌。)维基
何景明(1483年—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朝作家。明朝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幼时聪慧,弘治十五年(1502年),20岁即中进士,授为中书舍人,但因向朝廷上书指控宦官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1511年)复职,十二年升为吏部员外郎,十三年迁陕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年)病故,年仅三十九岁。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487—1556 【介绍】: 明陕西长安人,字孟独,号太微山人。正德九年进士。授长垣知县,迁刑部主事。不乐为官,引疾归。数与王九思、康海等论诗文。有《太微集》。
字孟独,一字时济,长安人,正德甲戌进士。授长垣知县,迁刑部主事,有《太微前后集》。维基
张治道(1487年—1556年),字时济,改字孟独,别号太微山人,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人。正德八年(1514年)癸酉科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五月授长垣县知县,升刑部主事(1550年左右),因病辞官还乡。与乡人康海、王九思等交往密切。
人物简介
【生卒】:1488—1523 【介绍】: 明陕西朝邑人,字汝度,号五泉。韩邦奇弟。正德三年与兄同登进士。授工部主事。上疏指斥时政,触怒武宗,下狱,夺职为民。嘉靖初起为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岁饥,力请发帑赈饥,不报。遂乞归。抵家病卒。有《朝邑志》、《五泉诗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汝庆,邦奇弟。正德戊辰进士,除工部员外以言事夺官复起山西左参议有五泉集明诗纪事·丁签·卷十六
维基邦靖字汝庆,邦奇弟。同榜进士,授工部主事。迁员外,应韶陈言系锦衣狱,夺职为民。起故官,擢山西参议。有《五泉集》。田按:五泉子七古摹初唐,极富才情:五言亦窥盛唐格律:惟旱伤萎护;未见其止。)
韩邦靖(1488年—1523年),字汝庆,号五泉,陕西朝邑县(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山西参议。韩邦奇之弟。生于弘治元年(1488年),幼年聪悟。十四岁即举于乡。正德三年(1508年)二十一岁中式戊辰科会试一百十一名,二甲九十五名进士。由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正德九年(1514年)京师地震,乾清宫火毁,因为触怒明武宗,被下诏狱,最后削职为民。正德十三年(1518年)应朝邑知县王道约之请,撰《朝邑县志》。嘉靖初年,起任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时山西大饥,邦靖为饥民请粮上疏未果,遂乞归,嘉靖二年(1523年)正月,回归故里,军民夹道相送,四月病卒。
人物简介
周仲仁(1488年—1550年),原名周道,字少安,别号午谷,又号子午山人,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人。原籍长兴,明初时高祖周敬从军西征,遂占籍西安前卫。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进士。吏部观政,授镇江府推官,丁祖母忧归,服阕,复补真定府推官。迁苏州府同知,专督粮饷,兼督水利。都御史刘璘举荐,升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寻升本司郎中。以不合于时罢归。与乡人张治道、康海、王九思等交往密切。
人物简介
【生卒】:1490—1559 【介绍】: 明陕西咸宁人,字东侯,号少华。正德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历官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辽东。开府雄边,多所建置。致仕归,构草堂,积图书,置酒赋诗,作词曲为乐。书法尤善。有《少华集》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诚,一字东侯,咸宁人。正德丁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监察御史,累官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归后起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有少华陵下、辽海、归田诸集。明诗纪事·戊签·卷七
维基宗鲁字伯诚,一字东侯,咸宁人。正德丁丑进士,选庶吉士,改云南道御史。历湖广按察佥事、霸州副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以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进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有《少华》、《陵下》、《辽海》、《归田》等集五十二卷。(王维桢《槐野存笥稿》:《少华集》婉麓秀俊。乔世宁丘隅集:少华诗足继唐音。《艺苑卮言》:许伯诚持如贾胡子作狎游,随事挥散,无论中节。列朝诗集:东侯才气宏放,开府雄边,多所建置。家本奏人,承康、王之流风,罢官家居,日召故人酒赋诗,时时作金、元词曲,无夕不踪倡乐。关中何栋,西蜀杨石浸淫成俗,熙朝乐事,至今士大夫犹艳称之。《香祖笔记》:弇州卮言载:「李沧溟在关中,遇许中丞宗鲁伯诚,许问今天下名能诗何人?沧溟曰:」惟元美,次则宗于相。」许请子相诗观之,沧溟勃然曰:「夜来火烧却。」许面赤而已。」余尝嗤之。夫子相诗未必能过伯诚,即索观亦属恒事,何至怫然如此。特著以为文人相轻之戒。静志居持话:少华诸体皆工,寓和婉于悲壮之中。譬之秦筝,独无西气。足与边廷寅、王于衡并驱。田按:东侯固是关中之俊,音亮气道,对山、渼陂皆在下风。)
许宗鲁(1490年—1559年),字伯诚,一字东侯,号少华,又别号思玄道人、青霞道人,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今属西安市)人,书法家、诗人。正德丁丑进士,嘉靖间官至辽东巡抚。陕西乡试第四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按宣、大。次年升湖广提学佥事。六年二月升山东按察司霸州副使,十月调任湖广提学副使,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升太仆寺少卿。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四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十二年六月以拾遗致仕。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围攻京师后,许宗鲁被起用为右佥都御史,驻守昌平,拱卫皇陵。三十年十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虏酋把都儿辛爱率二万馀骑入寇辽东,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月给事中朱伯辰弹劾其衰残不职,被令致仕归,筑草堂,置酒赋诗而终,享年七十。
人物简介
【生卒】:1511—1590 【介绍】: 明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冯惟重弟。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保定通判。能诗文,尤工乐府。所著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盛行于时。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沧海遗珠
冯惟敏(1511-1590)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官涞水知县,改任保定通判。诗文雅丽,独工近体乐府,著有《前山堂辑稿》《海浮山堂词稿》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汝行,惟健弟。嘉靖中举人。除知涞水县,改镇江儒学教授,迁保定通判。有海浮集。明诗纪事·戊签·卷八
(《艺苑卮言》:冯汝行诗如幽州马客,虽见伉𠋡,殊乏都雅。《大泌山房集》:汝行文不为刻削语,情事若指掌上,填词尤号当家,西北人往往被之弦索。《海岳灵秀集》:海浮词虽逸而气弱、律虽协而调卑。《列朝持集》:汝行善度近体乐府,盛傅于东郡。王元美谓李尚宝先芳、张职方重、刘侍御时达,此调皆可观,而惟敏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擒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以发之。馀所见《梁状元不伏老》杂剧,当在王渼陂《杜甫游春》之上。诗虽未工,亦齐、鲁间一才人也。《山左明诗钞》:张廷寀惠夫云:海浮山在临朐县南二十五里,石青色,无寸土,上有古松数百株;松下野生迎春,花时望若金岭。下即海浮先生别叶,危楼三楹,颜曰「凭襟」,取《水经》郦注语也。左右古木千章,修竹数十亩,干霄蔽日,夏不知暑。旧署杜句为联云:「名圜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可谓切矣。北临冶泉,一名熏冶水,发源山之西麓冶官祠下,汇为巨浸,大百顷,渊深渟泓,游鳞可数,中产鲫,最美,客至,主人举纲为脍。又有卧云、即江南等亭,并在竹林中。石门亦胜地,似灵岩而差小。先生集名以此。田按:临朐四冯,朱中立首推汝强诗。王秋史谓汝威为四集之冠。朱竹坨谓汝言诗华整可观,其贾氏之伟节乎!馀谓终不若汝行之才气纵横也。)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