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瞻墡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8—1457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十九年。
正统末年召为兵部左侍郎。
十四年,尚书邝野从英宗北征,留谦理部事。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监国,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迁尚书,为中外倚任。
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帝。
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
论功加少保。
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上皇(英宗)得归。
英宗复辟,石亨等诬谦议改立太子,又谋迎立襄王子,被杀害。
弘治谥肃悯,万历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廷益,钱塘人。永乐辛丑进士,除山西道御史。景泰初,拜兵部尚书,加少保。英宗复辟弃市。成化中,赠太傅,谥忠悯,复改谥忠肃,有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一
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辛丑进士。宣德初,除御史,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中,迁左侍郎,以事系狱,左迁大理寺少卿。复出巡抚河南、山西,寻内召。景陵践阼,拜兵部尚书,加少保。英宗复辟,弃市。成化初,复官。弘治初,赠太傅,谥肃湣。万历中,改谥忠肃。有集十三卷。 (《四库总目》:谦诗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志存开济,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乃转出文士上。)(《西湖志馀》:于肃湣高风大节,不在词华,而其断简残篇得于煨烬之馀,往往脍炙人口。如「萧飒行囊君莫笑,独留蔓卷倚青天」,「天外冥鸿何缥缈,雪中孤鹤太清臒」,「风穿疏牖银灯暗,月转高城玉漏迟」,「渭水西风吹鹤发,严滩孤月照羊裘」,皆直写胸臆,不当以风云月露比拟也。 陶元藻《全浙诗话》:《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中载于忠肃《落花吟》云:「昨日花开树梢红,今日花落树头空。花开花落寻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风。人生行乐须少年,老去看花亦可怜。典衣沽酒花前饮,醉扫落花铺地眠。风吹花落依芳草,翠点胭脂颜色好。韶光有限蝶空飞,岁月无情人自老。眼看春尽为花愁,可惜朱颜变白头。莫遣花飞江上去,残红易逐水东流。」忠肃墨迹世不多见,此诗为汪玉水所藏,今不知归于何所矣! 田按:辛丑一科有三伟人:薛文清、刘忠湣、于忠肃也。科目得人,于斯为盛。忠肃绝句,极有风致。)
维基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大臣,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傅。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朱高煦之乱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明景帝时,于谦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下狱,抄家弃市。成化年间获得平反。现北京、杭州西湖旁均有纪念于谦的祠堂、故居。
张克俭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1 【介绍】: 明山西屯留人,字禹型。崇祯四年进士。授卫辉知县,擢湖广佥事,监郧襄诸军。十四年,因张献忠令人假督府军符诳入襄阳城,被诱杀。
维基
张克俭(1592年—1641年),字禹型,号镜龛,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群牧所籍,明末政治人物。
累官湖广佥事,擢河南巡抚,未及上任,张献忠破襄阳,张克俭不屈而死。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山西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
兵部观政,授河南辉县知县。
六年(1633年)春,农民军犯武安,守备曹鸣鹗战死,既而犯辉县。
张克俭乘城固守,敌军不能克,屯驻百泉书院,三日而去。
张克俭迁兵部主事,被荐召对,称旨。
十二年(1639年)考选,历兵部车驾司、职方司主事,擢湖广岳州兵备佥事、改襄阳兵备佥事。
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为督师以襄阳为军府,张克俭深得其倚仗,加湖广右参议。
十四年(1641年)二月,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
未及上任,张献忠虏获杨嗣昌的特使,取得军符,密令二十八骑改易官军衣饰,持符入襄阳城。
张克俭不能辨,半夜敌军纵火焚襄王府,张克俭被杀。
推官邝曰广、摄县事李大觉、游击黎民安皆殉职。
朱瞻埈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6 【介绍】: 明宗室。
仁宗第二子。
永乐二十二年封郑王。
仁宗死,与襄王朱瞻墡同监国。
宣德四年就藩凤翔。
正统八年迁怀庆。
性暴厉,英宗以御史周瑛为长史,稍收敛。
卒谥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6—1646 【介绍】: 明陕西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人,字秉吾,号敬轩。
曾隶延绥镇为军。
崇祯三年在米脂起义,号“西营八大王”。
次年,成为以王自用为首的三十六营之一。
转战陕、晋、豫各地。
八年,与高迎祥、马守应等东进破凤阳,烧明皇陵。
继与迎祥分兵,南下庐州,纵横于蕲、黄一带,然后回师入秦,威胁西安,转而东出潼关,转战河南、湖广及江北各地。
十一年,在谷城降明。
次年再起,击败左良玉所率追兵。
十三年,与罗汝才联军入川,以走制敌,使明军疲于奔命。
十四年初,长驱出川,破襄阳,杀明襄王朱翊铭,使明督师杨嗣昌畏罪自杀。
旋与汝才分军,东下英、霍一带。
十五年,转战江北,破庐州,南京为之震动。
十六年,西进取武昌,杀明楚王朱华奎,并一度攻占湖南各地。
十七年,再入川中。
克重庆,杀明瑞王朱常浩。
八月,克成都。
十月,建立大西政权,称西王,年号大顺。
杀明宗室,籍没官绅财产,责令富商助饷。
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清肃亲王豪格自汉中进攻四川,率军抵御不利,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被擒旋卒。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献忠(1606—1647) 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崇祯十六年(1643)连克蕲、黄、湖广等地,崇祯十七年入川称帝,年号大顺。据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记载:在占领武昌期间,张献忠曾登临黄鹤楼,作诗《题黄鹤楼》,并令其下属和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觉成,襄阳僧也。
少怀幽隐,决志弃俗。
超然高蹈,寄迹桑门。
泛读经论,妙解天成。
发语惊人,若有神悟。
每执事辨理,刋断祸福,瞩于机先。
事后按之,莫不符验。
然独处茅茨,萧条物外,不轻许诺。
湘藩仰其风徽,更番迎迓,底于荆郡。
又复偕至京师,觉成请别止上方山。
敷坐讲说,平易可亲。
虽玄机密运,晦匿自深,而弘旨提挈,宣谭曲尽。
由是海内闻风,四部云集,万指堵环。
已而言返旧里,兴复承恩寺,更于别墅,自造寿塔,中有藏石,不令人知。
后无疾化去,门人即就其塔瘗焉。
后三十年,襄王薨,卜壤于此,欲毁其塔为兆域。
举锸发土,掘起一碑,视其文曰:“地本襄王地,住我三十年。
襄王来葬此,移吾向东边。
”观者惊异,叹为神僧。
于是依迁灵骨,奠址东方,更造新塔,规制严廓,胜于旧矣。
事载《襄阳县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1 【介绍】: 明宗室。
仁宗第九子。
永乐二十二年封梁王。
宣德四年就藩安陆。
性友爱,襄王瞻墡过安陆,留连不忍去。
卒谥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3—1457 【介绍】: 明保定府束鹿人,字千之,初名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历大理寺卿,迁右都御史,镇守陕西,进左都御史。景泰改元,召学院事。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为人有城府,廷臣无敢干以私,然中实柔媚。议奉迎英宗还京时,厉声言上皇未必能还;后又率先赞成景帝以己子为太子。及英宗复辟,言官诬劾文与于谦谋立外藩,按问无迹,仍同斩于市。
维基
王文(1393年—1457年),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直隶束鹿县人(今河北辛集)。
永乐辛丑进士。
景泰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兼谨身殿大学士。
英宗复辟后与于谦同被问斩。
王文之父王绪,原籍霍丘(今安徽省霍丘县),入赘束鹿彭家庄(今属河北辛集市辛集镇),在村中开办私塾,并行医济人。
王强为家中第三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王强中进士,授监察御史。
宣德十年(1435年)十二月,真定卫军张普祥利用白莲教“以妖书惑众”,自称“七佛祖师”,派遣党徒在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等处度人,约定“先取彰德城,以次攻夺诸城”,形成反朝廷骚动,事败后被诛。
其间,王强受命审理“张普祥案”,结案后,宣德皇帝钦赐王强更名为“王文”。
英宗即位后,王文历任陕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兼宁夏巡抚、大理寺卿、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剌俘虏。
英宗之弟郕王即位,是为代宗。
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
景泰三年(1452年),加太子太保。
不久,经高谷推荐及宦官王诚帮助,代宗诏王文入阁,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
二品大臣入内阁,自王文始。
历加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大学士。
传闻瓦剌要释放英宗回京,群臣商议奉迎还朝礼仪。
王文时任都御史,厉声道:“公等谓上皇果还耶?
也先不索土地、金帛而遽送驾来耶?
”众人一向畏惧王文,都因惊愕而不再商议。
景泰帝有病,群臣欲复立沂王为太子。
王文认为上意不可知,仅上疏请求早立太子。
朝廷内外纷纷传闻王文和宦官王诚计划迎立襄王之世子为储。
景泰八年(1457年),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代宗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
英宗复辟后,石亨和曹吉祥等唆使言官弹劾王文伙同于谦等人谋立外籓。
王文据理有力地辩驳道:“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
”言辞激昂壮烈。
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进行讯问,确实没有动用牌、符的证据。
但仍判于谦和王文阴谋未遂,因此把王文和于谦同斩于西市。
王文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疆。
王文之死,人们皆知其冤,但因其人品颇受争议,因而不若于谦被世人所鸣冤。
成化五年(1469年)王文之子王宗彝(原名王伦),伏阙替父陈冤,宪宗皇帝予以平反,特进太保,谥毅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8—1641 【介绍】: 明湖广武陵人,字文弱。
杨鹤子。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除杭州府教授,累进户部郎中。
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围攻农民军。
闻熊文灿在闽办海盗有成效,荐之总理六省军务。
文灿专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为之解。
十一年,夺情入阁,仍掌兵部。
是年清兵再次入关,卢象升主战,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军战殁,嗣昌贬三秩,戴罪视事。
十二年,文灿招降之张献忠等再起。
崇祯帝特旨命嗣昌督师。
次年,经襄阳入川驻重庆,追击献忠军。
而献忠“以走致敌”,明军疲于奔命。
十四年,献忠军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
时李自成亦破洛阳,杀福王。
嗣昌闻之,畏罪自杀。
有《杨文弱先生文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弱,武陵人。万历庚戌进士,历官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
明末政治、军事人物。
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
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
葬桃源金厂溪。
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
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
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
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
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升山海关巡抚。
官至兵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至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
”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
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
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
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由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
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
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
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
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
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
后李自成往河南发展。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
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
”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
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
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
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
”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烹福王朱常洵。
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
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
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
”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
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
兵部尚书陈新甲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
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