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释觉成,襄阳僧也。少怀幽隐,决志弃俗。超然高蹈,寄迹桑门。泛读经论,妙解天成。发语惊人,若有神悟。每执事辨理,刋断祸福,瞩于机先。事后按之,莫不符验。然独处茅茨,萧条物外,不轻许诺。湘藩仰其风徽,更番迎迓,底于荆郡。又复偕至京师,觉成请别止上方山。敷坐讲说,平易可亲。虽玄机密运,晦匿自深,而弘旨提挈,宣谭曲尽。由是海内闻风,四部云集,万指堵环。已而言返旧里,兴复承恩寺,更于别墅,自造寿塔,中有藏石,不令人知。后无疾化去,门人即就其塔瘗焉。后三十年,襄王薨,卜壤于此,欲毁其塔为兆域。举锸发土,掘起一碑,视其文曰:“地本襄王地,住我三十年。襄王来葬此,移吾向东边。”观者惊异,叹为神僧。于是依迁灵骨,奠址东方,更造新塔,规制严廓,胜于旧矣。事载《襄阳县志》。
人物简介
先生讳方善。字子继。柳氏初贯文化。高丽名臣讳车达。其鼻祖也。奕世圭簪。谱不绝书。九世而至领议政讳成涧。赐封瑞宁。子孙遂为瑞宁人。高祖讳成桂。官至太常卿。曾祖讳淑。艺文馆大提学瑞宁君谥文僖公。自号思庵。有文章节行。后人立祠瑞山以祀之。祖讳厚。文科观察使。考讳沂。亦登第策勋。为瑞宁府院君。妣韩山郡夫人李氏。牧隐先生孙女也。洪武戊辰夏。先生生于松都之坊第。幼有特质。稍长嗜读书。日诵千言。十二岁。随长老选胜于冠山之灵通寺。遇题放墨。神思泉涌。往往有惊人语。见者目之为神童。时卞春亭季良以文章耆造。负世重望。权文忠公近退居阳村。大开明理之门。先生欣然负笈而往。讲问经旨。授受论量之际。多有开发处。二公倾心奖与。不以后生遇之。一时英俊。亦自以为不及也。献陵乙酉。中国子司马选。始游泮宫。自此声闻益蔼蔚。己丑。罹文网。编管于西原。先生怡然上途。不以祸福动一发。人有来唁者。但曰命也。惟杜门看书。若将终身。明年。移配永阳。永之西山。素称佳绝处。先生就其下松谷。筑室数楹以居之。扁其楣曰泰斋。日吟哦自适。悠然有閒泰意思。病遐堧文教未振。聚邑中子弟而训之。随才设科。娓娓不倦。四方闻风坌集。户外屦常满矣。先生曾与李西坡安柔相善。至是。李老亦以论事谪押梁。同郡名流又有曹学士尚治,李迂斋就,郑尚书举,崔谏议元道,尹侍郎统。互相推先。激昂风猷。盖岭海之间不落莫也。乙未。宥还原州。俄为修郤者所龁。更寻前路。庄宪王丁未。特原之。放归田里。在谴凡十有九年。流离羁危。备常无限辛辣。而随遇而安。无几微见于色辞。既归亦无纤毫喜。人以谓稽古力也。法泉旧墅。在鸣凤山麓。又有招提可幽静可游。先生讲学之暇。时携冠童六七。访寺吟诗。超然若浴沂者气像。于进取名利事。泊如也。朝廷以幽逸荐为主簿。先生自废不肯起。庄宪王敬重之。命集贤殿学士等往复质问。待以师礼。盖致礼貌于畎亩。唐虞以下所未有也。士林荣之。望若星斗焉。上益知先生有经济才将大用。不幸罹风疾。以正统癸亥春卒。春秋才五十六。娶铁城君李原女。生二男。长允庚。进士。是生秀宗。司直。是生世蕃。是生汉文。奉常寺。奉事是生梦瑞。是生根晦。有孝行。乡人愿表门闾。是生垷。是生二子。振泰挺泰。振泰有三子。长种德。武科。亦有三子。曰瀹曰湜曰浡。仲种学生七男。皆夭。只馀二。季种仁有三子。曰澳曰濈曰涉。挺泰以种学为后。次子允谦。卒官大司谏。是生惠仝。登乙未文科。官辅德。瀹有子琼枝。从我游。年少喜文雅。是将世其家者乎。先生天姿英敏。志器不凡。早服家庭之训。又多师友之益。其文章皆本之经教。典雅有体。不尚诸家险僻语。为诗尤冲澹高古。清而不苦。温而不迫。优入唐宋阃域。非得之性情之正。风雅之法。能乎。本朝继胜国衰乱之末。文治未遑。词学久废。至英庙戊午。始设进士科。中场用词赋。自是诗学大盛。论者谓先生训诲之力有以致之。然此特先生土苴耳。先生晚喜点易曰。易之理。一本达万殊也。形容圣人心事则曰。安土乐天能事在。圣心无处不春风。后来文章家。虽终身弄墨。安能说得此等说耶。尝语学者曰。为学在于穷理。穷理在于存心。非存心无以穷理。非穷理。其为学皆苟。故学者之初。须当敬以存心。精以读书。昼诵而夜思之。因其所知而益求其精。及其真积力久而有得焉。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与圣贤同其归。彼以词章而已者。陋矣。又曰。行藏。士君子大节。不可出而出。则忘义以循禄。非知命者。可出而不出。则洁身以乱伦。非知道者。又曰。孰不恶死。君子乐死于义。孰不欲生。丈夫且耻其苟容。盖其学文精深。见识卓越。言论易以动人。故当世及门之士如李大田甫钦。以节义著。徐四佳居正蔚然为文学领袖。其馀名公钜匠。接武辈出。贲饰王猷。大鸣国家之盛者。实先生鼓之也。前辈以东汉名流之多归功于严处士。至曰一丝扶汉鼎。今先生以布衣。为朝中贤士大夫所矜式。以至累百年而文教愈久愈兴。虽谓柳先生扶我鼎。恐非夸语也。然非光武不能成子陵之高。苟非圣朝礼遇之殷。亦安能使先生振作人才至于此哉。先生于书无不通。虽岐黄龟策阴阳圭臬之说。亦皆旁搜无馀。如天地之运化。物理之消息。人事之得失。一于诗发之。故先生之诗。非为吟哢而作也。而一句才成。举国传诵。内而圻湖。外而峤关。凡名园胜馆。不得先生诗如无馆。以至秘书省所藏舆地录中。先生诗文。居十六七。吁亦盛矣。景泰成化间。先生遗集。始入剞劂。天启中。旅轩张文康公议所以尸祝者。而寝以迟。至英烈王壬午。庙宇始成。祠曰景贤。院曰松谷。每以春秋二丁。报祀不忒。夫以国初之贤。遗风馀韵。至今不坠于地。当日先生所尝藏修处。更见蛾子时述。先生嘉惠后学之深。至此而尤可验矣。倘有右文筵臣白上而表奖之。宣号赐田。一如白鹿故事。则岂非斯文之幸而圣朝之美典哉。惜其先生既没。而薇垣公竟无后。上舍公落南不复返。阅六世而一遗孤廑廑如线。则言行之失其录。巾舄之不记藏。何足怪哉。一日。先生后孙湜赍诗集系牒等若而帙。访余普贤山下谓曰。在昔斯集之成也。子之先祖吏部公实跋之。建祠也而子之叔祖鹤岩公左袒焉。子又裒稡遗事者。请复记之。以终乃家责也。葵阳再拜而避。瞿然而辞曰。不佞不惟非其人。惟久远难详是虑。今若强其所不知以为知。其如得罪先生何既。而遍读诗文讫。寻绎诸贤序跋等语。又考笔苑杂记胜览等语。于是先生事迹。稍稍备矣。窃复思之。昔南轩张先生生诸葛武侯千百载之后。记其事。不以为嫌。苟有可传者。亦何以世代绵邈为诿哉。况又不佞在外裔之末。尤不可辞逊。故谨叙列如右。以备能言君子考据云。崇祯再辛丑仲秋上浣。后学乌川郑葵阳撰。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十三【生卒】:1391—1483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彦广,号默庵。永乐十八年举人。初判东昌,迁雷州守,筑堤以改良盐碱地。改永州,又改巩昌府,岁饥,擅发边储三万七千余石以赈。上疏自劾,景帝原之。天顺间致仕。工诗,善画花卉,尤工墨梅。兼擅画鱼,生孙皆以鱼命名,曰:鳌、鲸、□、□。有《默庵诗稿》。
字彦广,号默庵。永乐庚子举于乡。初判东昌治河,有麦商舟覆溺死,公为收殡,贮所遗金数百镒,召给其家。浚临清闸,得金玉奇贷甚夥,封寄县藏。寻有中贵人自言所遗,阅其数果验,立还之。九载,迁守雷州,适苦海卤伤稼。公至,为筑堤禦水,民歌其功。适厅事梁上产芝三茎,人俱为公颂。改永州,又改巩昌。岁饥,矫发边储粟三万七千馀石,以赈民。监司曰:太守岂不知法耶?公谢曰:法固在,如民饥何?若以守一身得活十万人命,固将甘之。乃上疏自请罪,诏特原之。天亦雨,是岁大熟。开山道上,盗每白昼出,阑取客财,公设计歼之,以年近七十,上疏力请老致仕。初在东昌,秩满,民歌曰:于别驾公,实惠吾侬,廉慎忘躬,能使年丰。及在巩昌除盗,诸商:集庭,下呼曰:君侯守边,惠政无前,我道我行,荡荡平平。公笑遣之。每去官,民无不遮道哭塞马首,至走阙下请留,所在俱为生立祠。公家居齿长,群宗立义塾义冢,生教死瘗,身持笃行,以为宗族法。郡太守行乡饮礼,公在宾位者四十有八,脩眉皓首,进退甚详,岿然为里中之望。寿至九十三,体尚不衰。性喜吟咏,善书,亦工画,谓鱼游可乐。诸花惟梅格清绝,因独画此二种,随题一小诗,援笔而成,天然可爱。张东皋先生尝有观戴太守画鱼诗,为时所传。公既喜写鱼,及生诸孙,遂尽以鱼命名,其曰鳌、鲸、鱀、䲀,俱通显有名,里人称为同胞四进士,并见后传。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滁州全椒人,其先西域人。正统初,官千户,累迁都指挥佥事。使瓦剌有劳进都指挥使。景泰中以都督同知参与镇压湖广、贵州苗民,从王来等破香炉山。天顺初从方瑛破苗寨多处。封武平伯,进侯。卒谥武僖。
人物简介
维基公,字子经,号石田,性高迈,强记博通。家贫,常从人借书,一览辄尽。中进士。观政兵部时,于忠肃公为侍郎,一见奇之,即荐公有经济才,特授本部主事。会土木之变,忠肃进尚书,一时军事棼错,尽以相属。忠肃每入朝,公辄具笔札以从,事至且语且疏,即不具草立上。忠肃既干略绝人,复仗公为左右手,遂得指挥定难,稍迁至郎中。上皇复辟,吏指公为忠肃党,上知其名,特原之。陈汝言代忠肃,复以事诬公,欲致之死,上竟置不问。后马恭襄公昂为尚书,值西陲多事,马公尝面陈部曹乏人,上顾问洪常安在,以忧去对,即命起复。公至部久之,马公疏荐公为本部侍郎。忌者知其事,先劾马公私所属,公遂力请疾归里,进阶朝列大夫。公时年甫四十,自念与忠肃同事,特蒙上知,得不死,再脱虎吻,俱上所赐馀年,因日与里中耆旧相聚,雅歌鼓缶,以颂太平。归田历三十馀年,非岁时乡饮,不至公所,萧然一室,以文章自命。晚年得所未见书,必手钞始读。所著有勉学录、石田槁、随笔考、文业考及选定韩柳欧苏王曾六先生集。公生平履操廉白尚义。在兵部时出入常无马。武平伯陈公重其名,奉八十金为市马,至再却不受。同里李主事山如,清操绝俗,殁后,公身为经其丧诸高义率此类。
洪常(1414年—?),字子经,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浙江乡试第二十五名。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会试第六十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名。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河南南阳人,字懋学。袭职指挥使,正统间从征兀良哈有功,进都指挥佥事。从王骥攻麓川,进同知。景帝时屡用兵苗疆,从王来擒韦同烈,从方瑛破天堂诸苗。天顺中,瑛卒,代为总兵官。镇贵州、湖广,西南苗民,呼为金牌李。成化时,参预镇压荆襄刘千斤等。封兴宁伯。后为宦官汪直陷害,夺爵闲住。
人物简介
释昌涛,字静涵,晚别蕖汀道人。铜山刘氏子也。父道远,母曹氏,皆苏之望族。曾梦入大寺,八宝华严,天童鹿女,散花莲沼,髣髴神光。鼓浪池中,葩叶浮动,感而诞子。故涛生禀夙慧。幼好典籍,妙解声韵,尤善鼓琴高山流水。时有出尘之思,每寄情于诗画。一幅丹青,半江风雨,望之翛然。顾性独信佛,究心律论。始披剃时,礼铜山吉祥庵达中长老,授《大品》、《维摩》。坚持钦听,六时无倦。道光十年,始来京邑法源寺,依止信修律师。信乃释学津梁,幽燕冠冕 。服勤左右,顺时请业。受具之后,志在博闻。寺有普照法师者,本信弟子。义府道宗,禅林雄伯。高据首座,说经硁硁。涛乃从学,四棱著地,负帙淹留,专功九载,穷竟端源,统解玄微,宿齿晚秀,咸推翘楚。会西闉广济寺,年久残破,葺饰非易。欲得清望,以振法雷,乃举涛继席。丙午岁入主其寺。以苦行严律,感诸檀那。相国潘祖荫,尚书乔松年,皆首自施舍,助盈补亏。寒暑六易,功始告成。辉生金碧,人有羡心。咸丰二年,院事粗具。群逆来触,至不堪忍。涛乃反心自照,顿悟烦恼菩提两大俱空。因作偈曰:“不求好,不学坏,东倒西倾皆自在。无牵缠,无挂碍,何须著意逃禅外。我心虚兮心常泰,一粒粟中见世界。”且谓“华严五十三参,忽见我佛如来遍满十方,清香异常,若非回向坚固则负佛矣。”十年庚申,粤寇未平,外夷乘隙抵瑕,陈兵大沽。京都震撼,四众惶扰,纷纷逃匿。涛独晏然,薰修焚楮,默为国祝,终获安谧。同治六年,醇亲王展谒西陵,暮还过寺,与钟王孚王,偕访止宿。夜镫寒⿰(山宵),对榻联吟。涛口占三章献之,王俱能诗,即韵和歌,并见刻石。话尽宵分,忽焉惊顾,若有所戚。因言将为诸王,修福禳祸。王亦唯唯,殊未介意。俄而钟王暴薨,方悟涛言有为,互相骇叹。诏涛入邸梵诵,乃设七日方等忏法。邸中侍从,咸梦王来致谢,信仰尤笃。八年己巳十月,奉命主席法源。入院之辰,王公将迎。车骑麈嚣,阗咽门𨞠。涛益自下,受宠若惊。于时祸乱初平,疮痍未息。愚氓贪勇,罔识义方。法藉人弘,因欲传化。新侣侁侁,望风景附。光绪四年戊寅,授僧录司副印。五年己卯三月,德宗方在髫龄,思瞻佛海。车驾幸临,贲然戾止。涛方出定,率众趋迓。望尘合掌,天颜有喜。十年甲申,转僧录司正印。时宇内大宁,京邑学僧,来自荒远,投诚请授,即为敷弘。三十年中,传戒者八,济度千百馀人。涛每躬处座端,横经陈说,莫不娓娓,听受自是。传镫不绝,于今多矣。又念更历艰苦,仗境起法,恐道犹未明,深滋愧悚。因发愿启箧,尽阅三藏。用是兢业,持以自强。就缘讲绎,仪轨华约,无不翘心。故二时法会,必香汁洒地,熏炉引前。去秽务严,钦若戒律。每震铃鼓,动盈万指。屯赴供舍,为俦罕匹。是以善气感通,成大功德。武圣文昌,并启祠宇。清瑞文端公、文文忠公赀助尤多。轮奂既闳,僧纲就绪。颇厌烦尘,思契禅寂。光绪九年癸未,乃付院事于徒海祥。净室悠然,专事贝藏。手披目送,貌瘁神怡。尝自作《虚心图记》,述其生平,名公巨卿,纷相题赠,百数十家,并刻诸石。以光绪十九年癸巳,卒于寺寮。寿七十有七,腊六十有三。起塔柳村,表其清德。
人物简介
胡薇元,字孝博,大兴籍浙江山阴人。举人,四川知县。有《天云楼诗》。天倪阁词
1850—1920,字孝博,号诗舲、石林、壶庵,别号玉居士、七十二峰隐者。大兴(今北京)人,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三甲进士。其世祖胡文静为明代进士,官至光禄卿,赠都御史,祖、父皆仕清廷。乾隆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稚威先生”胡天游,即其叔高祖。胡薇元中进士后,出任广西天河知县,后改官四川宁远西昌,调重庆涪陵。光绪廿六年(1900年)后调陕西,后任陕西兴安(今安康)、凤翔、同州(今大荔)知府等,“一岁而遍历三辅,古无是也。循声满关中”。辛亥(1911年)后,被革命党拘禁二十多日,为满清守臣节不屈,作绝命诗明志。放归后潜蜀中,居前贤百梅亭旧宅,自称“百梅亭长”,有《壶庵五种曲》、《梦痕馆诗话》、《岁寒居词话》及影响巨大的《公法导源》等多部著作传世。他晚年定居、著述、讲学于四川犍为(今四川犍为),该地即《蜀都赋》“西逾金堤,东越玉津”一句中所言之“玉津”,故胡氏书房名曰“玉津阁”,文集亦以此名之,胡薇元暮岁久居巴蜀,为各界所尊崇,大抵卒于1920年前后。天倪阁词·序
同治辛未迄光绪庚辰,十年中京师诸老辈提倡风雅,𥒸砭老人吴县殷少宗伯尤一时宗匠,其时以词称者,冯梦华、熊鞠孙、江韵涛、姚贻孙、何诗孙,而玉津居士以深斛律吕,为公所激赏,故居士所为词大都经𥒸砭山房点定,与熊江两太史酬对为多。一日,公问白石道人歌曲旁行,自记音节,有能识之者乎。诸君默然,居士起对,以为曲工尺如厶之为合,黄钟也。マ之为四,大吕也。フ之为工,夷则也。〢之为凡,应钟也。久之为六,黄钟清也。以此类推,亦如琴谱之有鸠字等,乐工暗记之谱,非字也。盖自宋乐工燕乐有之矣。公大悦,以为凌仲子复生。居士尝言词分五音,如段安节谓商角同用,顾雨中花、玉楼春诸阕本押平韵,押入声则协,押上去则不可歌。本押仄韵,押上声则协,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古儒者如窦俨、王仁裕皆寀音以知世变古者,诗与乐合,后世诗与乐分,古人缘诗而作乐,后人倚调以填词,宫商之理未有以异也。是故词者所以济诗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居士之言如此,所为词无不协律,无生硬晦涩之音,天倪阁者,居士在都,与炳半聋论词所居龙树院之西簃也。 光绪辛巳秋,年愚弟李锡彬少林序于宣武城南之七十二夗央馆。天倪阁词·自序
仆年十四,先慈汤太恭人授经余暇,示以高祖稚威徵君集,及太恭人自撰翠螺词集。始学为词,受律吕大指,最先提倡者,有蔡梅盦太史,汤秋史比部。逮游四方,蜀客则秦荐香、武抑斋,江左词人则姚贻孙、孙圣与、吕山农、冯耕渔,时相过从,无异埙篪之迭和也。今诸子或没或去,所与游者独吴郡顾丈子远,远翁谓诗亡而后词作,长短句合音之高下抑扬,以宣其气,三百篇楚辞汉铙歌莫不然,自苏李河梁,画以五言,不复入乐,得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开其端,而后古者入律之源可溯,其意颇与仆合,中年以往,忧患寡欢,寄情骚𢜱,布帆江上,往来茕茕(枫注:原书字右边的旬字为乃+日字,疑为茕的异体字。),意有所儗,托之于音,不自料其萧憀也。 光绪二十有三年仲秋玉津居士胡薇元叙。天倪阁词·题辞
夜泊涪州,怀玉津师并题天倪阁词 弟子赵熙再拜 夜雪天倪阁,梅花涪上翁。曾陪尊酒绿,极眺晚霞红。江海三年别,乾坤万事空。移官慎吟帻,中泽有哀鸿。天倪阁词·后跋
昔仪征阮文达公抚浙日,选宋人词之协于音律者,命伶官谱工尺歌之,不能谐,凌教授仲子廷堪言,古乐与今乐中间尚隔燕乐一关,古雅乐以琴,燕乐以琵琶,今俗乐以三弦。琴之幺弦即琵琶之大弦,三弦又即琵琶四弦而去其弟一弦,由古及今,弦递小,声亦递高,其间递隔二韵,如琵琶用工字,三弦用上字调是也。今以俗乐工尺合宋词,宜其捍格,以燕乐合唐宋人词,斯叶矣。读玉津居士词,益信凌君燕乐考原之义,因悟毛西河以唐宁王宫中玉笛谱工尺推古乐是犹未知雅乐与燕乐之间耳。辛丑十有一月望。旌德姻年愚侄吕贤楫谨跋于蓉城之啖蔗庐。
人物简介
全台诗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卷八。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梅〉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松(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至1948年10月。〗。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如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余美玲、吴东晟撰)
全台诗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卷八。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梅〉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松(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至1948年10月。〗。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如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余美玲、吴东晟撰)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卷八。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梅〉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松(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至1948年10月。〗。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如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余美玲、吴东晟撰)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