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相土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帝王。姜姓,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传与黄帝同为少典之子,娶于有蟜氏而生。原居姜水,东进中原,曾与黄帝战于阪泉,战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阪泉败后,姜姓部落与姬姓部落联合,于是炎黄同为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帝生于姜水。
(《说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称炎帝。
一云赤帝。
一云有焱氏。
始作耒耜,号神农氏。
一云农皇。
以起烈山,亦号烈山氏。
一云厉山氏。
一云连山氏,一云朱襄氏。
初都陈,后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传八世五百三十年。
一云传十七世,一云七十世。
谨案《汉。
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本《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师古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说」。
兵阴阳家又有《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杂占家有《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经方家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周礼。
医师疏》引《食禁》作《食药》。
神仙家有《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独《本草》不见,见《平帝纪》及《楼护传》,盖《食禁》、《食药》即《本草》矣。
仓颉造字在黄帝时,前此未有文字。
神农之言,皆后人追录。
晁错所引,显是六国时语。
即《六韬》及《管子》、《文子》所载,亦不过谓神农之法,相传如是。
岂谓神农手撰之文哉。
今除《本草》见存外,皆入录。
昌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族首领相土子。
相士卒,继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0—1566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志澄,号芝山。杨守阯子。以荫为太学生,授南京鸿胪寺丞,迁贵池知县,历知忻州及沔阳州,俱有政声。
甬上耆旧诗·卷十三
字志澄,号芝山。
父碧川先生,年四十五,始举公。
自儿时即嗜学,步履如老成。
以父任为鸿胪丞。
大鸿胪刘公数称公曰:任子自有奇,此唐裴李宋范韩后人也。
公在散曹历九年,禄入甚少,乃以月奉所积,计口画日而食之,不溢用一钱。
秩满,出知贵池县。
池滨江使传驿络,民好讼最,号难治。
公至,相土俗所宜稽故牒,为去民所不便。
期月间,上信下服,遂大治。
时泾县有王瓒者,负青阳富家周鉴钱,欲陷之,乃养一丐妇于家,及鉴索钱,妇死,遂诬鉴杀之。
守令俱以周富家避嫌,莫为白,御史檄公往治。
公廉知其情,乃瓒门有沟阴,易朽椽为桥,俟鉴至,驱妇出与争,堕桥死,即妇不知也。
遂定瓒罪,鉴得免。
石埭一杨翁生二子,长子有子曰标,次子死而其妇与仆奸,翁逐之,仆复潜至其家,翁指为盗,扑杀之。
是日标在青阳,为所亲寿置酒,而仆家控谓标所杀,系狱。
翁历诉标在外,身当伏罪,俱不听。
复檄公治,公复侦得,乃使标具言青阳酒坐客姓名,尽逮至入讯,使各在一所,每一人入,辄使言客何人,若出一口。
乃断翁出钱收埋,释标出。
后三年,公道经其家,尽室男女出罗拜,且携一小儿告曰:此标出后所生也,非公,杨氏斩矣。
县中王武与刘廷璋相结为奸。
一日,廷璋怀伪金过武家,武谓其果金也,醉以烈酒杀之,使其妻共舁而沈于江。
公访得,坐武死,吏谓其妻应从坐。
公曰:妇人惟夫所使,且吾怜其两儿俱褓也。
铜陵诸生胡弘绪有才,试辄高等。
会其仆挈家走,潜迹所往,缚诣县。
而仆巳得,疾死狱中。
其家人控胡生,遂被系,不得白御史。
亦下公治,公详鞫之,谓生缚其仆以诣令,非私治也。
仆背主应得罪,且巳先有病,遂原胡生。
公念乡试期迫,即夕具狱牒以上,胡生随出。
是岁举于乡,其辨冤,狱释滞多类此。
由是御史台监司檄委无虚日,在县未常得煖席,旌举凡十数。
六年,迁知沂州,诸部使者闻之,叹曰:岂有美如贵池,仅得薄迁耶?
去之日,惟败橐数事,图书萧然,倾一县人,出送无不泣下者。
在沂一年,以才徙知沔阳,复三年,其奏治俱如贵池时。
公性澹于进取,遂力请老归。
家居恂恂然,身敦至行,比于万石君。
与戴南江诸老为耆会,日相唱酬。
年至九十,犹手抄古今野史、丛谈。
里中先辈诗,岁必满箧,诸杨推为祭酒焉。
莫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侯官人,字廷威。
正统四年进士。
任嘉鱼知县,每年春冬亲行郊野,相土宜,修陂池,与民兴利。
官至延平同知,卒。
维基
莫震(1409年—?),字霆威,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军籍。同进士出身。正统三年(1438年)戊午科应天府乡试第五十五名。正统四年(1439年)联捷己未科会试第九十七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名。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令观。
莆田黄氏子。
十三出家广化寺。
十八受具。
通易孟子庄老诸书。
已而拨去。
听讲大乘经论。
他日读楞严经。
骇然大悟曰。
世徒传当年圆觉之圭峰。
何知不有今日楞严之我耶。
未几。
得寺之安养院。
折筇坏户而居之。
标尚质素。
语终日不妄出身。
非有迫致。
或竟岁未尝倚闾。
阅大藏经。
更数返。
虽老益力。
又天性慈甚。
哀病者而急阨穷。
咒食放生。
无不为者。
赀不逮必解衣就质。
无难色。
事佛朝香夕灯者五十年。
不驱蚊。
不搔馁虱。
不以匡众。
为己任人。
或戏之曰。
惫乎。
观公奚事尔为。
师曰。
吾非惫者。
正恐坐此得惫耳。
其密意警人类如此。
忽一日示疾。
语其徒曰。
有六上人。
当过我。
亟具茗果。
众疑师属疾语迷谬。
既而人有赍像自远至者。
物色之正六。
则傅金罗汉也。
是夜沐浴。
黎明更衣。
敷座。
与众别。
勉以无负佛祖。
语已抵掌就寂。
实元祐三年八月也。
住寿九十一。
僧腊七十三。
居三日顶犹温。
茶毗于寺之北冈。
火行异香。
收烬得舌根不坏。
其徒塔之。
夜有光炯然。
自茶毗所。
属塔中。
如往还状。
又三日。
现金银色舍利。
环五里馀。
尺草寸木。
悉发光曜。
蹶石相土
无不得者。
而不穷也。
旁近居民。
至取以售用。
奇矣。
盛哉。
则师生平功行存养之实。
可知矣。
国渊 朝代:曹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乐安盖人,字子尼。
师事郑玄。
曹操辟为司空掾属,使典屯田。
相土处民,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满。
累迁魏郡太守、太仆。
布衣蔬食,恭俭自守。
卒官。
全三国文·卷二十四
渊字子尼,乐安盖人,师事郑康成,后避乱辽东。还,曹公辟为司空掾属,典屯田事,寻为长史,迁魏郡太守,拜太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5—580 【介绍】: 北齐僧。朝歌人。俗姓刘。十二岁投道药禅师出家。博通玄义,名闻伊洛。讲《法华》、《涅槃》诸经,无不叹伏。北齐文宣帝事之如佛,授为大统。有《大乘义章》等。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法上俗姓刘,朝歌人,高齐时相州定国寺戒师,终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乡塾。
通所习诵。
六岁。
尝随其季父入佛寺。
辄礼拜赞叹。
九岁。
偶阅涅槃。
即厌世求出家。
年十二。
投道药禅师薙落。
往来相土
东都识者。
谓之圣沙弥。
后潜林虑山。
诵法华维摩经。
甫浃旬。
二部俱习。
兼通其义。
俄又入洛。
名声藉甚。
年十五。
讲法华。
酬抗疑难。
莫不叹伏。
善诘问。
好徵覈。
而容貌黎瘠。
故时人为之语曰。
黑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
会岁歉。
茹蔬纫草。
以免饥冻。
而专意涅槃。
精神日进。
遂从光公。
禀具戒。
寻候父疾。
至则殂矣。
因手度母氏女兄。
携入邺都。
夏于少林。
秋还省觐。
荐荒之际。
未谐宁谧。
众请弘演。
于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贯不已。
并著文疏。
且机算无挠。
纪纲有截。
故时人复为之语曰。
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年垂四十。
游化怀卫。
顷之大将军高澄。
奏为昭玄统掌录僧事。
及齐革命。
职仍旧。
文宣御宇。
诏授菩萨戒。
帝躬布发于地。
使上践焉。
天保二年。
诏废鹰师曹地。
为报德寺。
且树宝塔。
为太皇太后。
祈冥福。
未几。
升大统。
初朝廷议置十统。
而病其称号不异。
以奏。
帝手注其状曰。
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上统。
高句丽国丞相王高德。
致书问教门端绪。
具书答之。
不录。
诏住相州定国寺。
又以施利。
营脩定寺于邺之西山。
山本名合水。
于山之巅。
造弥勒堂。
供百五十僧。
齐亡。
周氏废教。
上自尔俗服隐居。
祈生弥勒内院。
不复至脩定寺矣。
大象初。
隋文相周。
渐隆大法。
上闻之。
喜形于色。
体虽羸弱。
遽以袈裟覆顶。
使弟子舁之。
至脩定寺。
合掌三礼。
右绕而出。
即合水山舍。
诵维摩胜鬘经等而卒。
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寿八十六。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佛性论二卷。
大乘义章六卷。
众经录一卷。
行世。
弟子灵裕有传。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法上。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学。
七日通章。
六岁随叔寺中观戏。
情无鼓舞。
但礼佛读经。
而声气爽拔。
众人奔绕倾渴观听。
年登八岁。
略览经诰薄尽其理。
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
即生厌世。
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
因游相土寻还汲乡。
又往东都栖遑务道。
神气高爽照晓词论。
所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
后潜林虑上胡山寺诵维摩法花。
才浃二旬两部俱度。
因诵求解。
还入洛阳。
博洞清玄名闻伊滏。
年暨学岁创讲法花。
酬抗疑难无不叹伏。
善机问好徵覈。
决通非据昌言胜负。
而形色非美。
故时人谚曰。
黑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也。
后值时俭衣食俱乏。
专意涅槃无心饥冻。
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
一衣为服兼之以草。
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
乃投光师而受具焉。
性戒夙成不劳师导。
勤勤谛理无失寸阴。
忽闻父病寻往觐之。
既至即殂。
一宿同止明旦赴洛。
度母及姊将入邺都。
时属大荒投奇无指。
听法心猛委而南旋。
夏听少林秋还漳岸。
母子相见。
不觉潸然。
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
乃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次相续并著文疏。
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
纲纪法化难继其尘。
故时人语曰。
京师极望。
道场法上。
斯言允矣。
年阶四十游化怀卫。
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
微言一鼓众侣云屯。
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
德可轨人。
威能肃物。
故魏齐二代历为统师。
昭玄一曹纯掌僧录。
令史员置五十许人。
所部僧尼二百馀万。
而上纲领将四十年。
道俗欢愉朝庭胥悦。
所以四方诸寺咸禀成风。
崇护之基罕有继釆。
既道光遐烛。
乃下诏为戒师。
文宣常布发于地令上践焉。
天保二年又下诏曰。
仰惟慈明缉宁四海。
欲报之德。
正觉是凭。
诸鸷鸟伤生之类。
宜放于山林。
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
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
当时昌盛自古推焉。
上总担荷并得缉谐。
内外阐扬皂白咸允。
非斯柱石。
孰此栋梁哉。
且而景行既宣。
逸向遐被。
致有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
欲播此释风被于海曲。
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壤年世帝代。
故具录事条。
遣僧向邺。
启所未闻事。
叙略云。
释迦文佛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
从尔至今历几年帝。
远请具注。
并问十地智论等人法所传。
上答略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
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而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
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十年。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至今流布。
上广答缘绪。
文极指订。
今略举梗槩。
以示所传。
末敕住相州定国寺。
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
所得世利造一山寺。
本名合水。
即邺之西山。
今所谓修定寺是也。
山之极顶造弥勒堂。
众所庄严备殚华丽。
四事供养百五十僧。
及齐破法湮。
僧不及山寺。
上私隐俗服习业如常。
愿若终后觐睹慈尊。
如有残年愿见隆法。
更一顶礼慈氏如来。
而业行精专幽明感遂。
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
深果宿心喜遍心府。
羸瘦微笃。
设舆坐之。
袈裟覆头。
弟子扛举往升山寺。
合掌三礼右绕三周。
便还山舍诵维摩胜鬘。
卷讫而卒于合水故戾。
春秋八十有六。
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
百千众中孤起颈现。
衣服率素纳补为宗。
五条祇支由来以布。
法衣瓶钵以外更无馀财。
生不屦乘步以毕命。
门人成匠。
任情所学。
不私己业。
偏用训人。
言常含笑罪不加杖。
自上未任已前仪服通混。
一知纲统制样别行。
使夫道俗两异。
上有功焉。
制寺立净亦始于此。
故释门东敞。
能扇清风。
莫与先矣。
初天保之中。
国置十统。
有司闻奏事须甄异。
文宣乃手注状云。
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通统。
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
凡所吐言无不承用。
又遵重戒禁。
愿常宣说尽报行之。
每至布萨晨旦。
致厚供设礼请僧。
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
岁暮之夕犹遵此法。
其奉信也如此。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并略诸经论所有名教。
始从一法十百千万有若数林。
寔传持之要术也。
又著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
文理冲洽详略有闻。
又撰众经录一卷。
包举品类耳。
并行于世。
有弟子法存者。
本是李老。
监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
明解时事分略有据。
上乃擢为合水寺都维那。
当有齐之盛。
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
六军既至供出僧厨。
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
后终于隋初。
灵裕法师资学有承。
为之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