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印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照。
字大千。
永嘉麻氏子。
童年骏利异。
尝闻人诵习契经。
合爪谛听。
长老良公。
度为弟子。
禀持犯于处之天宁。
蝉脱万缘。
力究大事。
首谒晦机熙公于净慈。
一日阅员净语。
至头陀石掷笔峰处。
默识悬解。
流汗浃背。
即腰包。
走谒东屿海公于苏之荐严。
反覆辨勘之。
师如宜僚掷丸。
飞舞空中。
东屿甚嘉之。
遂留执侍左右。
师以为心法既通。
不阅修多罗藏。
无以阐扬正教。
耸人天之听。
乃主藏室。
及东屿迁净慈。
师分座。
表仪四众。
天历戊辰。
出世乐清之明庆。
升座示众曰。
佛法欲得。
现前莫存。
知解缚禅。
看教未免。
皆为障碍。
何如一物不立。
而起居自在乎。
所以德山之棒。
临济之喝。
亦有甚不得已尔。
闻者说怿而去。
至正乙未。
迁四明之宝陀。
寻宣政院。
署师主育王。
师悯大法陵夷。
孳孳诱掖。
不遗馀力。
尝垂三关语。
以验学者。
其一曰。
山中猛虎以肉为命。
何故不食其子。
其二曰。
虚空无向背。
何缘有南北东西。
其三曰。
饮乳等四大海水。
积骨如毗富罗山。
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此第三关。
最为峻切。
惜未有契其机者。
居九年。
退于妙喜。
泉上筑室。
曰梦庵。
因自号梦世叟。
掩关独处。
凝尘满席弗顾也。
一日召门弟子曰。
吾将西归矣。
属后事于住持。
约之裕公。
沐浴更衣书偈。
怡然而逝。
时洪武癸丑十月也。
寿八十五。
腊七十。
茶毗。
齿睛数珠不坏。
舍利五色。
烂然者无算。
师三坐道场。
有语录若干卷。
师智度冲深。
机神坦迈。
昼则凝坐。
夜则兼修净业。
真积力久。
至于三际不住。
觉观湛然。
非言辞之可儗议。
且服用俭约。
不如恒僧。
虽不与时俗低昂。
贤士大夫。
知其诚实。
不事矫饰。
多倾心为外护。
其遇学徒。
一以真率。
或以事忤之。
而声色不变动。
出语质朴。
不尚葩藻。
而指意超言外。
嗟夫。
禅宗至宋季而敝。
胶滞局促。
无以振拔精明。
使直趋觉路。
横川璜公。
当斯时。
密授天目法印
持降魔杵。
树真正幢。
升堂入室者。
不翅受灵山付嘱。
佛法号为中兴。
横川之同门。
有石林者。
奋兴实角立东西。
共斡化机。
西来之道。
于斯为盛。
师盖石林之诸孙也。
故其死生之际。
光明盛大。
有如此者。
岂无自而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慧照,字大千,姓麻氏,永嘉人也。父均,母黄氏,家有积庆,照生宝之,胜摩尼珠。童年聪俊,雅慕超凡,闻人诵习经偈,便合爪谛寀。年十五,往依沙门了定于县之瑞光院。了定者,族从兄也。长老良公知为法器,即剃落为弟子。明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蝉蜕万缘,誓究大乘不思议事。首谒晦机熙于杭之净慈,未契圆證。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时东屿海以石林巩正派,提倡于苏之荐严,杖锡从之,反覆勘辩,灵机响应,遂留执侍。照以为心法既通,不阅脩多罗藏,无以阐扬正教,耸天人之听,乃主藏室于郡之万寿。及东屿迁净慈,邀照分坐,表仪四众。元大历戊辰,始主乐清之明庆,尝集诸僧伽而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闻者说怿。至正乙未,迁四明之宝院。先是,寺以搆讼废,照谓:“讼兴在乎辨难太迫。”一处之以宽慈,绝弗与较。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众服其化。未几,行宣政院署照住阿育王山,由是云侣景附,不远千里。照亦善诱孳孳,不遗馀力。因垂三关语以验学者,其一曰:猛虎伺杀为性,何以不食其子?其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其三曰:饮乳等四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语皆峻切,惜未有契其机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为“梦世叟”。掩关独处,凝尘满席,澹然无虑。明洪武癸丑十月朔,诏门弟子曰:“吾将西归。”越七日,沐浴更衣,索纸书记,恬然化灭。寿八十五,历夏七十。经三日,荼毗,牙齿数珠不坏,馀成舍利罗五色烂然。是年十二月九日,葬灵骨于梦庵之后。有语录若干卷,宋文宪濂为之碑文,词甚清朗,载在私集曰《护法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昙。字觉原。天台人。依越之法果寺。时广智笑隐䜣公。说法中天竺。师造焉。备陈求道之切。广智斥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道在自己。岂向人求耶。师退。凝然独坐一室。久之无所入。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师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广智曰。尔见何道理。敢尔大言。师展双手曰。不直一文钱。广智颔之。丙申。王师定建业。师谒上于辕门。上见师气貌异。尝叹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时当俭岁。师化食以给。其众无阙乏者。山下田人。多欲𨽻军籍。师惧寺田芜废。请于上而归之。山之林木。为樵所剪伐。师又陈奏。上封一剑授师曰。敢有伐木者斩。山木赖以全。踰年丁酉。改龙翔为天界。诏师主之。每设广荐法会。师必升座。举宣法要。车驾亲帅群臣幸临。恩数优渥。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上见焉。亟命出之。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事。降诰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上以其章示师。师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非释必非真儒也。上亦以佛阴翊王度。却不听。庚戌夏。奉使西域。辛亥秋。至省合剌国。布宣天子威德。其国王喜甚。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一日呼左右谓曰。予不能复命矣。跏趺端坐。夜参半问云。日将出否。曰未也。已而复问。至于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盖丙子云。踰五日颜貌如生。王大敬叹。斲香为棺。聚香代薪。筑坛而茶毗之。师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面作红玉色。耳白如珂雪。目光烂烂射人。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春温。其遇禅徒。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虽位隆望重。恒处之若寒素。无毫发自矜意。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然毗翊宗教。无一息敢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竭蕴蓄。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皆师之所请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慧昙禅师。字觉原。出天台杨氏。少信佛僧。及得度于绍兴之法果寺。具足律仪。去就秘重。游泳止观。华严义坛特称之。当尔时。元剌嘛为帝者师。独尚禅宗。诸山禅席大振。昙阴疑焉。乃展阅禅册。难入理解。不觉心惭。而起曰。一言有碍。万劫羁锁。遂抵武林。谒笑隐䜣禅师。发明旨要。䜣公居中竺。从游者。皆一时名贤。互争识昙。昙之望遂显。未发。开法牛。首次迁清凉其临众寂静。虽数千指。经营内外。而终岁不闻笑詈之声。以故风倾都下。而保宁蒋山二刹。皆归于昙。昙常谓众曰。一句子黑漆黑。无把柄有准则。还会么。碓捣东南。磨推西北。又曰。威音王以前。弥勒佛以后。有个现成公案。未敢与汝说破。何故。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于是。有道之流。益亲朋。初高帝。改金陵龙翔寺。为天界。采有德禅宿主之。画院。因图诸山禅师顶相。进于上。上独喜昙相曰。太平隆运沙门也。遂以昙居天界。上常易服携近臣。私幸天界。见昙跏趺丈室。俨然在定。上顾良久。叹美而去。僧问曰。驾至。师何不迎。昙曰。驾至乎。曰。然。昙屈指曰。山僧持五戒。僧罔措其语。朝旨赐昙。号曰演梵善逝利国崇教大禅师。上堂曰。只个现成公案。众中领解者极多。错会者不少。所以金鍮不辨。玉石不分。龙河者里。直要分辨去也。张上座。李上座。一个手臂长。一个眼睛大。总似今日达磨一宗。教甚么人担荷。嘘一声。下座。洪武三年。高帝择有志沙门。通诚佛国。昙应诏。夏六月御饯都门。从行者二十馀人。道经高昌素叶诸国。诸国俱尊礼之。以象马传送。达僧伽罗国。国王并群臣。迎昙公于佛山精舍。师事之。膝行求法。敬留休息。昙示微疾。乃呼左右曰。吾不复进矣。又与僧伽王言别。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至夜半问曰。日出否。对曰。未。问至再三。侍者曰。日出矣。乃趺坐。向西而寂。时洪武四年九月也。其国老臣。以辟支弗塔悬记而白王。王遂奉昙禅师。袝葬焉。明年。尚书回奏。高帝览遗表。而嘉惜曰。中原有僧。万国之光。敕建浮屠于雨花台之左。瘗其所遗衣履。表崇德也。继而奉诏西行。有宗泐禅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昙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昙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昙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命广智为开山住持,昙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如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昙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昙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昙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昙谒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昙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昙主之。
每设法会,昙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昙“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时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昙。
昙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昙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昙严驭之。
昙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教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昙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昙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济。
字法舟。
张氏子。
生𭬥李思贤里。
少爽拔。
未尝入乡较。
而义辩宿成。
为里中所异。
年十八忽猛省。
白父母求出俗。
勿许。
遂日夜坐。
不事生产。
又三年。
潜入天宁寺为行者。
时默堂宣禅师。
受月舟和尚法印
归自繁昌。
法筵龙象。
跄跄济济。
师服勤之馀。
多所咨访。
久之。
诣东禅。
依昂公薙染。
昂法叔吉庵祚禅师者。
默堂子也。
知见精确。
而道行清苦。
师折节事之。
古德入道因缘。
朝夕参叩。
以为不至古人休歇田地不止。
偶行廊庑间。
闻佛殿磬声。
豁然契悟。
寻趋方丈。
庵望见笑曰。
子著贼也。
师曰。
贼已收下。
曰。
赃在甚处。
师振坐具曰。
狼籍狼籍。
曰。
这掠虚汉。
狼籍个甚么。
师一喝归众。
庵喜可之。
继谒古云峰诸师。
日益深奥。
自是应机演化。
雷动电激。
章缝缁素。
诸乞言者。
憧憧然水陆并凑。
无虚日矣。
嘉靖初。
众请出世于金陵安隐寺。
上堂举拂子。
召大众云。
见么。
又击拂子云。
闻么。
既是举起便见。
击着便闻。
妙真如藏。
非思非议。
应用灵灵。
奇哉奇哉。
汝诸人。
自不丈夫。
顾乃傍人门户。
求知求见。
韬晦家珍。
甘为寒乞。
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也。
广额屠儿。
飏下屠刀。
便云。
我是千佛一数。
岂有曲折。
作知见耶。
丈夫子。
何不恁么便担荷去。
其指法径要。
大都类此。
性恬静。
未尝误干谒。
随缘迁转。
前后二十馀所。
解包之后。
不更出门户。
处大众折大疑。
无碍之辞。
波腾云涌。
夜以继日。
曾不少倦。
而燕间之日。
泊然危坐。
若不解语者。
此其大凡也。
师心精泯合时灵感通。
以至咒移井石。
锡出山泉。
说法则蛙入晨窗。
入定则神来夜室。
自避倭之后。
任真而放。
雅同流俗。
嬉笑怒骂。
纵横自调。
而人不能测矣。
庚申秋。
寝疾且革。
或劝起坐说偈。
师曰。
此皆文饰。
非吾事也。
以手摇曳而逝。
年七十四。
腊五十二。
茶毗后。
塔其骨于别室中。
所说法语偈颂等若干言。
门人正雨辈。
集而梓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名道济。字法舟。嘉兴人也。受业于东禅昂。以向上宗乘。走叩吉庵祚禅师。遂得道焉。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初悟以断桥正脉。付广善潭。潭付默庵宣。宣付吉庵祚。由潭至祚。垂百年来。其家声几不振矣。济承之。出世金陵安隐。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恢述其志。刻如履冰。每以隔宿挂上堂牌。衲子阴笑之。尝举拂子召众曰。见么。又击曰。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著便闻。妙真如藏。应用全彰。是汝诸人。自不丈夫。故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担荷去。于是。学流爱慕而亲之。吏部陆公光祖。邀济还里。以天宁居之。祖既笃于真乘。常游天宁。恨见济之晚。因问曰。画前元有易否。济曰。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曰。画后如何。济曰。元无一画。曰。现有六十四卦。何得言无。济曰。莫著文字。曰。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济召公。公应诺。济曰。者一爻从何处。起公大笑而谢。自称五台居士。遂多出入丛林。而击节焉。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设有将剑来取师头。师还避否。济曰。若有杀人不眨眼地将军。便有不怕死和尚。沙作挥剑势。济放身便倒。沙曰。好个师僧死在剑下。济起。呵呵大笑曰。作么作么。济。任缘挥麈。惟津津焉。提唱纲宗而已。稍不如意。飘然去之。或舟或廛。或破寺村庵。前后凡迁居二十馀所。但其为人真率閒雅。胸无隐事。耳目交接。使人忘其名势。以故。贤彦追崇之。其于院务。凡百阔略。知友常以书勉济。济笑曰。牙筹算计。俗尚为讥。况道人乎。古制不立烟㸑。草衣树宿。闻道益广。行道益多。今人。动以规法相绳。礼乐铿锵。举一狗子无佛性话。求其不惑者鲜矣。尤云。我能据守祖庭。利其徒属。能作能为。破律丧行。恣彼陷溺。是何益也。济。晚年閒著异迹。机不厌繁。有道人拈拄杖问曰。者是谁底。济曰。是山僧底。曰。既是师底。因甚在我手里。济呼曰。度拄杖来。道人度杖与济。济曰。汝底在甚么处。道人整冠。济曰。似则也似。是则未是。道人大笑。又指吉祥草。问傍僧曰。是甚么。曰。吉祥草。曰。更有吉祥者否。僧以足按地。道人曰。狮子窟中。果无异兽。济摈僧出院。又僧问。得何三昧。便乃随波逐浪。济曰。两岸春风香不断。一溪流水落花新。曰。怎柰学人不会。济曰。蜻蜓飞尚缓。蛱蝶舞偏忙。曰。和尚莫将境示人。济喝。僧便作礼。济曰。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济二十二出家。殁年七十有四矣。众知济有厌世意。请留偈。济以手摇曳曰。何多事也。乃趋寂。时嘉靖。庚戌之秋也。得法者二人。一居胥山。曰云谷会。一居精严寺。曰冬溪泽。俱以严标行话于世。 赞曰。济公近继无际。远续断桥。历观其始末。机智毫忽不爽。然前后居无定相。惟激励学者为要务。诸庄旱损。略不干怀。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尚有以不事事短之。所谓盲人问豹。与语奇斑哉。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继起,通州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弘储,字继起,亦号退翁,姓李氏,通人也。
母高氏,梦梵僧授金环而生,小字金。
四岁抚于祖母孙氏,终日兀坐私语,语不可解。
剃染后,行脚参方得法于三峰藏,博通内外,心地光明,提正法印,十坐道场,息影灵岩,有终焉之志。
吴人以虎邱虚席,强起应之,升座说法,四众围绕。
有《虎邱语录》一卷,钱公谦益为之序,具文集。
居半载谢去,后寂于尧峰,康熙壬子九月二十七日也。
荼毗龛顶生光,渐变五色光,中有声大如雷,顿成妙景,若琉璃世界。
弟子南潜,撰《化琉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