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畏知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何闳中(?
—1651年),字絅卿,号蘧宿,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甲午五月初一日生。
何闳中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湖广乡试八十五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会试三百八十一名,三甲二十名进士,初授镇江府推官,改苏州府教授,七年升国子监博士。
崇祯元年升刑部主事,改仪制司,教习驸马,五年升祠祭司员外,升四川参政,七年任提学参政。
十一年调松潘道,十三年考察,降云南洱海道参议,十六年升本省临安道副使。
在当地防备灾患,爱护士民,优异的士子必定奖励。
弘光元年(1645年),沙定洲作乱攻打楚雄,何闳中带兵会合杨畏知据守城池,坚壁清野,到邻县请求支援,多次却敌。
很快沙定洲大量部众来到,他和杨畏知日夜登城,以忠义激励人民守城;适逢孙可望来到解除困局,破城西走,他就前往大理交付粮食工具。
孙可望受杨畏知约束,于是迎接他和沐天波回来。
永历三年(1649年),南明朝廷任命何闳中为太常卿管理云南学政,士子都庆祝得师,多人向学。
可是南明疆土日益狭窄,措置不一,孙可望愈发骄横,使他担忧。
不久孙可望要胁封王而杀害杨畏知,他得知后痛哭弃官,隐居在洱海东城。
他在该处建立蘧庵书院,道袍披身,寄情诗酒;谈及国事时总会哽咽到无法进食,至永历五年(1651年)冬天去世。
有子何昌祚。

人物简介

维基
龚彝(?
—1662年),字和梅,云南顺宁府(今凤庆)人。
年轻时在鲁史蜢璞岩读书,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
崇祯年间,官南京兵部员外郎,官至兵部郎中。
南明时,随永历帝奔滇,加封为兵部侍郎,永历帝入缅甸之后,龚彝返回顺宁。
后与詹事雷跃龙、春坊闪仲俨一起加入孙可望的大西军。
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孙可望派遣杨畏知、龚彝赴广东肇庆,四月初六日到达肇庆,献上黄金三十两、琥珀四只、马四匹,并请封秦王,由于金堡、袁彭年反对,永历帝不允。
永历帝被清兵俘押回昆明,吴三桂同意龚彝宴请永历帝。
龚彝见永历帝时伏地痛哭,以头触地三日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9—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复社张溥弟子。明崇祯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弘光时为少詹事,以马士英、阮大铖当权,乞假归。入清,闭门不出,仍主持文社,声名甚重。后以陈名夏、陈之遴等荐,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顺治九年进京,官至国子监祭酒。十四年南归家居。奏销案起,几至破家。遗命以僧服殓,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学问渊博,诗尤工丽,所作歌行均足备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辛未一甲二名进士,历官庶子。福王时,召拜少詹事。入国朝,授秘书院侍讲,擢国子监祭酒。有《梅村集》。
词学图录
【吴伟业】(1609-1683) 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二年乞假归。工诗,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少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及阅历兴亡,则激楚苍凉。尤工七言歌行,人号"梅村体",一时称为绝调。亦工古文辞,能作戏曲。馀事填词,长调苍莽无尽,小令流丽稳妥,亦负时名。有《梅村家藏稿》及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词集名《梅村词》。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清诗别裁集
字骏公,江南太仓人。崇祯辛未赐进士第二人。国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专仿元、白,世传诵之。然时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体,声华格律不减唐人,一时无与为俪,故特表而出之。○梅村故国之思,时时流露。《遣闷》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又《病中》词曰:“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屐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读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辞矣。此二人同异之辨。
梅村诗馀·序
词者,诗之馀也。
乃诗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
如李杜,皆诗人也。
然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
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
欧、苏以文章大手,降体为词,东坡「大江东去」卓绝千古,而六一婉丽,实妙于苏。
介甫偶然涉笔,而子固无之。
眉山一家,老泉、子由无之也。
以辛幼安之豪气,而人谓其不当以诗名,而以词名,岂诗与词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
有明才人,莫过于杨用修、汤若士,用修亲抱琵琶度北曲,而词顾寥寥。
若士四梦,为南曲野狐精,而填词自宾白外无闻焉。
即词与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
近日词林宗匠,往往专意诗古文,至度曲倚声,则多搁笔,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见梅村先生耳。
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犹谦让未遑,谓予曰:「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几焉。
」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
及所制《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
盖先生之遇为之也。
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
故余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
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
休宁孙无言遍徵当代名家词,将以梅村编首,亡何而梅村殁矣。
孙子手卷不释,仍寓余评次刻之,可谓笃好深思。
而余于先生,琴樽风月,未忘平生。
故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
予观先生遗命,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词人吴某之墓」。
盖先生退然以词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终于词人,则先生之遇为之也。
悲夫。
兰陵邹祗谟序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维基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祖籍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应应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会试第一名,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请假归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