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彝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福源。
字古渊。
赐号佛性普明大禅师。
师生太原李氏。
李氏故旧族。
历唐宋。
以儒业为显官。
祖奉训大夫知南阳令圭。
举二子。
长德英登进士。
次威大将军珍明。
师父也。
母苏氏。
长斋奉佛。
诵金刚观音经。
为日课不少怠。
一夕。
梦老僧捧僧伽黎付之。
觉而有娠。
生时多祥瑞。
父母爱之。
授书不读。
而以栗麦子。
纪念观音。
父怒挞之。
师泣告曰。
儿愿学佛。
不愿选官也。
父益怒。
驱使辱之。
复闭之空室。
绝其食。
庶有回心。
师执志愈坚。
父母不得已。
𢹂送妙觉院。
礼朗公为师。
而披剃焉。
受具习大乘经论。
兴定中。
元兵南下。
师潜遁山谷间。
食树皮草根得不死。
恨至道未闻。
事定后。
走真定西牛见廓乐老人一公。
机语相入。
一公五坐道场。
师为侍者。
后见圆明照公。
照一日举僧问云门啐啄之机。
门云响问师。
汝如何会。
对曰。
今日痛领和尚一问。
曰。
意旨如何。
对曰。
一声齐和处。
千古意分明。
照化。
师复见一公。
公曰。
源侍者。
汝来也亲切处道一句看。
师进前曰。
即日恭惟和尚尊候万福。
曰。
如何是佛法大意。
对曰。
满口牙是骨。
耳朵两片皮。
公作色曰。
何曾见圆明来。
师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
公喝之。
师儗议。
公便打曰。
满口牙是骨。
耳朵两片皮。
师忽省作礼。
一公印之以偈。
出世凡三主大刹。
于潭柘最久。
不动声色。
而起振颓废。
声价重诸方。
师具智慧力。
开折摄门。
不避强禦。
魔阐必挫。
善类必植。
故能开田居山。
整洪规。
敦后学继古德之风。
太师国王。
锡海云宗师。
摩衲大衣。
海云以授师。
师瓣香。
寔归廓乐。
不以海云厚己而异其志。
海云尝谓人曰。
源公。
天性真淳有节义。
特立世表。
人不得而亲疏之。
堂堂乎了事本色人也。
以至元某年坐化。
塔于潭柘。
其与万松老人多和炤公诸耆宿唱酬。
此事问答机衡。
师语尤为逸格。
既大兴潭柘。
功成而弗居。
退处东庵。
若不知者。
其巽退如是。
然性孤硬诸方以源铁橛称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子渊,庆元路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子渊诗集六卷,《四库总目》多与遒贤、杨维桢、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本良斯道兄弟倡和之作。古诗冲澹,颇具陶韦风格。
钦定四库全书·子渊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子渊诗集六卷。案:子渊诗集散见永乐大典中,但题曰元人。文渊阁书目载之,亦不著撰人名氏。考集中有岁尽诗云:照我乡关梦,相随到鄮城。鄮故城在鄞县东,唐时析鄮置鄞、慈、奉、镇四邑,隶明州,元为庆元路纳新金台。集有怀明州张子渊七律一首,又有依韵奉答子渊七律二首,今唱和诗俱在集中,韵亦相符,则当为庆元路人。又铁釜中莲诗题下自注叙同时并赋诸人,有暨仲深之语,则其名当为仲深。又有怀兄子益在横浦诗,以其兄字推之,则子渊当为其字矣。集久不传,兹分体缀辑,得诗六卷,多与纳新、杨维桢、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本良、斯道兄弟唱和之作,而纳新为尤夥。古诗冲澹,颇具陶、韦风格。律诗虽颇涉江湖末派,格意未高。然五言:如晓市鱼虾集,秋山笋蕨多。驿路随江尽,湖云类海宽。地通江栈阔,天入海门低。明月孤城柝,秋风弱客心。枯萑晴似雪,独鸐夜如人。七言如江村夜迥传金鼓,池馆秋深老芰荷。满面炎尘低客帽,一川离思属荷花。家僮解事故携酒,野鸟避人低度墙。北风吹沙弓力劲,落日照海旌旗寒。秫荒乏酿茶为酒,鱼熟难赊米当钱。西江返照连虹影,南镇残山入雁行。亦皆楚楚有致。其见重于当时名辈,亦有以也。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子渊诗集·序
昔唐杜子美于开元大历间,以诗鸣其忠君爱国之心,一形于言,故后以诗史称焉。
余识同里张君子渊于童丱中,知其明敏嗜学。
蚤孤,事母以孝闻。
后十年,余教授徵饶间,子渊亦漫游湖海,正诸有道,以扩其所蕴。
故其诗章累帙。
凡爱亲之诚,形之于言,当代清要,转闻于朝而旌其门。
吁。
子渊可谓共为子职者矣。
然诗之为诗,岂徒然哉。
自风雅颂而降,楚汉魏晋,沿于唐宋,体制不同,各言其志,莫不有揄扬风刺之道焉。
今子渊之诗,拳拳不忘乎亲,志形于言,自有不能已者。
子渊虽未能拾一第,承一命,以荣其亲,独能以诗彰其母之志节,亦荣矣。
然诗之驯驳,固未暇论,其爱亲之诚,较子美忠君爱国之心,庸有二哉。
观子渊之诗者,各能兴起其爱亲之心,则于名教信不为无补也。
嗟夫,采诗观风,其职已废。
他日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者,舍子渊其谁欤。
会稽王君良与锓梓以广其传。
余既服子渊之孝于亲,又嘉良与能乐道人之善,故书以弁其篇。
端至正丙申春三月庚寅,四明安晚后人郑奕夫景尹父序。
昔者楚王之弟鄂君,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枻越人,拥棹而歌。
朱文公以其自越而楚,不学而得其馀韵声诗。
古今共贯,四海一家,有非人之所能为者。
虽其义鄙亵,而君子取焉。
他日,郭啰洛君易之至京师,常言张君子渊之贤,出其诗若干首。
其古意三章,托兴深远,忠贞之心,盖莫可掩。
有诸内,形于外,即是诗。
可以窥子渊之存矣。
子渊越人也。
由其诗观之,越之为越,岂不异乎古昔哉。
鄞故越地,至于近代,遂为文献之邦。
宗公大儒,前后相望。
子渊生于其乡。
一扫其鄙亵之辞。
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宜乎易之称之不容口。
使朱氏见之,又将何如其喜也。
余往至鄞。
子渊群从昆弟数相往来,知其嗜学之笃,张氏其兴乎。
暇日读子渊之诗,辄叙而归之易之。
至正十二年八月丁夘,临川危素书于金台坊寓舍。
繇百数十载已前,北南并尚。
眉山值建学大兴,诗人殆废。
永嘉专意肃括,姚、贾几中兴,其失也萎。
江西诸贤以直致为工,断续钩棘,自谓无首无尾,世复以率嗤之。
暨车书混一,溯淮而上,号呼纵恣,啁唧之音,不革于南俗,文治益隆,天下学士大夫始识正路,然惟得其形似而已。
至于超然茟墨之外,深契自得者,盖鲜矣。
古今评诗,蔚有定论。
近世未解考究,辄事援笔,以肆私见。
譬之工人,规矩不熟于中,欲斤斧是驭,精巧是期,无是理也。
盖诗之为诗,情兴景而已。
二者之遇,不得不形于言,而非我之所能为者,此真诗也。
苟或牵合补缀,可以无作,岂诗也哉。
予近有得于此,而年益劭,志益落,殆不可对人语,而亦莫我信也。
近获与张君子渊交,片言之间,辄悟此意。
出示所作百馀篇,其意辄深远,与雕琢相谢绝。
虽天禀所至,亦薰熟有素者。
夫已有所得而不与知者共,非君子用心也。
喜而为书于卷首。
至元己夘九月下浣小江艾逸单弘叙。
唐杜甫氏,为古今诗人之冠。
宋黄太史庭坚谓学者宜读其诗,精其句法,每作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能成家。
而或者云:宜宗商周而祖汉魏,晋宋而下,可无学也。
噫!
岂黄太史为不知此耶?
商周之作,圣人删之为经,盖方圆之规矩也,奚容言哉?
然曰必祖汉魏,则删后无诗,独汉魏何?
夫世道升降,而文气从之,汉稍近古,六义未泯,逮邺下诸子,而流风存焉。
六朝南北,非无人也,光岳分裂,偏驳萎薾,其可取者希矣。
至唐而后,陈子昂首恢雅道,及杜甫出而集百氏之成,虽后有作者,蔑以尚兹。
要之本人情,明物理,美刺哀乐,庶几三百篇之遗矣。
非直以其辞而已,是可槩以晋宋而下为可废哉?
盖商周之诗,至汉魏而靡,汉魏之诗,自杜甫而定。
学者溯流而求之,舍是宜非所先也。
国朝南北混一,宗工继作,以中和雅正之声,而革金宋之馀习,学者非杜诗不观也。
然昧者剽剟近似,袭用一律,而不知根本。
道艺其所以来,或者之议,岂为过哉?
四明张君子渊,每与余论及,比而观之。
今其友会稽王良与编集子渊之诗为若干卷,以刻诸梓。
子渊盖知读杜诗而精其句法者也,成一家言,以见黄太史之语为不诬,兹余之所嘉已。
故为书其所尝与论者而序之。
至正十六年龙集丙申夏五月辛夘,浙河杨彝序。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四
字孝谦,父仕开,操履严正,里中比之王彦方,生三子,长即先生,次悌谦,次忠谦。
当元末,仕开杜门为子弟择贤师友,不妄交游。
一时金华戴良永嘉高明豫章揭伯防武林杨彝陆德旸慈湖胡舜咨诸先生俱以齿德文章来游四明仕开为扫席馆舍使诸子俱师事之故李氏造学渊源最为有本先生甫十岁即能缀文二弟俱明锐嗜学兄弟相友爱有事兄必先弟而弟常代兄行父卧疾先生兄弟日更侍床下父食乃敢食父至断食旬日亦饮水充腹而已终勿执箸洪武初郡国例造战舰吏以仕开饶财使任督既成使者验舰材不良坐法送秋官论狱先生甫弱冠请代父囚曰父老我壮宜往悌谦甫十八巳为人后亦曰兄多疾且亲所爱宜留我当往使者以为非情两系之徐侦其兄弟终无易词竟遣长者往先生至都门输作日涉冰雪负土石手足酸瘃流血经一岁得赦免归十年仕开又以富室主料量米耗罪当死忠谦年十九即荷械诣官曰盗米者囚身当坐幸释老父官韪其气貌许之得免死黥而戍竟死辽东仕开卒先生执丧尽礼守令重先生相继论荐固辞不出郡博士郑深道常造其家先生闭门不见深道曰所以来求一识先生耳非有它也乃出与语甚驩深道为止宿去会诏天下纂修图志太守汪馗起先生总裁郡乘书成而卒后七年悌谦亦卒先生宿有隐德邻人寝疾晨候之密以钱十缗置席下去绕宅种竹夜遇人盗笋纵之去次夕为采笋置篱外其行事多类此尝悯郡中文献失徵因撰四明文献录四明先贤记学者宗之他所著有经书问难通鉴考证急就章注长律英华藁中林集诸书
李仕开 朝代:元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鄞县人。
操履方正,乡里有争,必往质之。
以世乱闭门不妄交。
惟善武林杨彝、金华戴良等,令子弟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