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阳卫(今睢县)人,祖籍河南颍州(今安徽阜阳)。晚明政治人物,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授苏州府推官。弹劾应天巡抚,平反苏州知府石昆玉冤案。袁可立执法不避权贵,“至犯令抵罪者,虽宠近必行,似欧阳永叔。”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擢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曾官登莱巡抚,期间成功游说刘兴祚归明,使清人忿怒,造成日后袁崇焕反间计之原因。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朝鲜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发动政变,废光海君,史称仁祖反正。袁可立表示:“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并上书朝廷,力主讨伐。朝鲜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袁可立。后因直谏触帝怒,削职为民,史称“震门之冤”。罢官期间,袁可立与友结诗社。泰昌元年(1620年)起尚宝司司丞,历太仆寺少卿。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晚年崇信道教,在睢州建袁家山。崇祯帝为袁可立敕建的“三世尚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