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丹朱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女皇 朝代:远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文皇、中山夫人。
传说中远古时人。
散宜氏之女,或作富宜氏之女。
帝尧妃,生丹朱
狐卷子 朝代:战国魏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
魏文侯曾问父、子、兄弟、群臣之中有贤者足恃乎。
对以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顽,兄贤不过舜而象傲,弟贤不过周公而管蔡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亡,劝文侯治国从身始,不可恃人。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惠轮。新罗人。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境。泛舶而凌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寒暑备受。艰危罄尽。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飞梯架险。既至西国。遍礼奇踪。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近住次东边。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其北方胡僧往来者。皆住此寺。蜂屯云集。各修法门。轮既善梵言。薄闲俱舍。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慧轮师者。
新罗人也。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
汎舶而陵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
既之西国遍礼圣踪。
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
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
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
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
寺名健陀罗山荼。
慧轮住此。
既善梵言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
其北方僧来者。
皆住此寺为主人耳。
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
寺亦巨富多诸硕德。
普学小乘。
北方僧来亦住此寺。
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
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
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
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
今始新成。
南国僧来多住于此。
诸方皆悉有寺。
所以本国通流。
神州独无一处。
致令往还艰苦耳。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
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
但有塼基。
厥号支那寺。
古老相传云。
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亦云提婆弗呾罗。
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
从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
王见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给大村封二十四所。
于后唐僧亡没。
村乃割属馀人。
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
准量支那寺。
至今可五百馀年矣。
现今地属东印度王。
其王名提婆跋摩。
每言曰。
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
我为重兴此寺。
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诚可叹。
曰虽有鹊巢之易。
而乐福者难逢。
必若心存济益。
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
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
师子洲僧旧住于此。
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
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
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
此寺初基才馀方堵。
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
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轨模不可具述。
但且略叙区寰耳。
然其寺形畟方如域。
四面直檐长廊遍匝。
皆是塼室。
重叠三层层高丈馀。
横梁板阗本无椽瓦。
用塼平覆。
寺背正直随意旋往。
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
垒塼峻峭高三四丈。
上作人头高共人等。
其僧房也面有九焉。
一一房中可方丈许。
后面通窗户向檐矣。
其门既高唯安一扇。
皆相瞻望不许安帘。
出外平观四面皆睹。
互相检察宁容片私。
于一角头作。
阁道还往。
寺上四角各为塼堂。
多闻大德而住于此。
寺门西向飞阁凌虚。
雕刻奇形妙尽工饰。
其门乃与房相连。
元不别作。
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
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
每至食时重关返闭。
既是圣教意在防私。
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
皆以塼砌。
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
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
并用塼屑如桃枣大。
和杂粘泥以杵平筑。
用疆石灰。
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
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经三数日。
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
后以油涂鲜澄若镜。
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
一作已后纵人践蹋。
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
不同石灰水沾便脱。
如斯等类乃有八寺。
上皆平通规矩相似。
于寺东面西取房。
或一或三。
用安尊像。
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
别起台观为佛殿矣。
此寺西南大院之外。
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
圣迹相连不可称记。
金宝莹饰实成希有。
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
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
不论其德。
诸有门钥每宵封印。
将付上座。
更无别置寺主维那。
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
梵云毗诃罗莎弭。
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
名毗诃罗波罗。
译为护寺。
若鸣健稚及监食者。
名为羯磨陀那。
译为授事。
言维那者略也。
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
巡行告白一一人前。
皆须合掌各伸其事。
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
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
若见不许以理喻之。
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其守库当庄之流。
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
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
下至半升之粟。
即交被驱摈。
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
名为俱攞钵底。
译为家主。
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
虽复于寺有益。
而终获罪弥深。
智者必不为也。
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
今但十馀。
若有斋会聚集。
各各自居一处。
并与僧尼无竞先后。
既其法别理不同行。
各习所宗坐无交杂。
此之寺制理极严峻。
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
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为此僧徒咸相敬惧。
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
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
咸是凭虚。
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
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为此昼夜。
期候不难。
准如律教。
夜分三分。
初后制令禅诵。
中间随意消息。
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
虽复言陈寺样。
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
冀令目击无滞。
如能奏请依样造之。
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
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
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并大寺舍。
皆先云室利。
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
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
故以为号。
毗诃罗是住处义。
比云寺者不是正翻。
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
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
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
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
高百尺许。
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
梵名慕攞健陀俱胝。
唐云根本香殿矣。
门北畔五十步许。
复有大窣堵波。
更高于此。
是幼日王所造。
皆并塼作。
装饰精妙。
金床宝地。
供养希有。
中有如来转法轮像。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
高一丈馀。
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
唐云雀离浮图。
此即是也。
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
其次西畔有戒坛。
方可大尺一丈馀。
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
高二尺许。
墙内坐基可高五寸。
中有小制底。
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
垒塼为之。
宽可二肘。
长十四五肘。
高可二肘馀。
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
高可二寸。
阔一尺许。
有十四五表佛足迹。
此寺则南望王城。
才三十里。
鹫峰竹苑皆在城傍。
西南向大觉。
正南尊足山。
并可七驿。
北向薛舍离。
乃二十五驿。
西瞻鹿苑。
二十馀驿东。
向耽摩立底国。
有六七十驿。
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
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
属寺村庄二百一所。
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
龙池龟洛地隔天津。
途遥去马道绝来人。
致令传说罕得其真。
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
画古髣髴惊新。
庶观者之虔想。
若佛在而翘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1—1588 【介绍】: 明僧。浙江乌程人,号月亭,又号千松。尝至中竺谒万松禅师,松化去,改事祗园法师。后还经山,力参数年得悟。居嘉兴东禅寺,以传法为己任。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明得号月亭。
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故又号千松。
湖州乌程周氏子也。
师生即颖异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
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僧也。
师慨然曰。
吾愿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
父母不听。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
从僧真祥习瑜珈教。
越四载祝发。
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公。
不契。
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
匍匐叩请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
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
闻万松说法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
大德何来欲求何事。
对曰。
欲叩普门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曰。
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
师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脱生死。
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师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
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
遂作偈呈曰。
楞严经内本无经。
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嘱曰。
汝既悟教乘。
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
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
师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
偶行林麓间有虎踞道。
师卓锡而前。
虎遁去。
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
中宵隐几而坐。
梦游兜罗绵世界。
登座阐华严奥旨。
至于结座乃说偈曰。
从本已来无。
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
虚空笑开口。
咄一咄下座。
寤白松。
松抚之曰。
此圣力之冥被耳。
非惟吾道之将行。
清凉一宗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
师悬铛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
祇园亦默识而爱重。
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师名。
师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
故晨则持钵。
午则听讲。
夕则与同参十馀人敷其义趣。
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
师阴祷于伽蓝神曰。
倘吾与圣教有缘。
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
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
而谢还之。
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
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
乃跃然说偈曰。
千年翠竹万年松。
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
无言杲日普皆同。
趋礼万松塔曰。
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
四方交聘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
门庭严峻无赖。
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
竟以不测事诬师。
不终日事白天然坐诬遁。
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师南游赤城。
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
台郡教乘之被实师始也阐玄谈于大中庵。
三日庵灾。
独师之丈室岿然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
地产白莲华。
紫芝生于厕。
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
师居东禅夜梦。
文殊跨狮出。
乃遗狮乘空而去。
狮忽化为童子。
师故问曰。
尔方狮今童耶。
试开口。
童子启颊口如丹朱
师抚其背曰。
尔犹狮也。
童曰。
师口何如。
师张口示之。
童踊入咽。
师惊觉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
众常千指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
遥宗四明弘天台教观之道。
以师阐贤首未谙台衡故。
质六即蛣蜣之义。
师曰。
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则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则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
非蛣蜣上别有六即。
觉曰。
不然。
天台六即不论世出世间有情无情。
物物皆具随举一法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观彼优劣哉。
师曰。
圣人设教诚为汲引迷涂。
若云随举一法六即在焉是为惟谈世谛成于戏论。
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论。
如云究竟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矿。
似璧离璞。
是故如来初成正觉观于九界。
一切众生同时成佛。
非惟九界正报。
全体遮那则九界依报无非寂光。
所以叹云。
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蜣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而无一人发菩提心。
所谓十法界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
如来何日复迷而作众生金重为矿其失孰大。
觉曰。
究竟蛣蜣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故曰理即。
色相已成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
界界总然。
当界而论。
六即自备。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师笑曰。
子去做一个究竟蛣蜣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吴俗尚崇事玄武。
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礼者。
师见故逆而问曰。
汝奚为而来。
曰礼祖师也。
师叱曰。
汝身为比丘心实外道。
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
教中所谓毗娑门天王是也。
彼以神力为佛外护。
称其为祖师。
乃披七佛衣拜之。
不亦谬且倒乎。
遂毁其像易事达磨之像。
谓其僧曰。
此尔祖师也。
凡所过名兰精舍有事玄武三官尽去之。
俾学人专心正道。
其护教概如此也。
师为人脩干孤高性度刚毅。
以传法为已任。
故祸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则慈云霭然。
七众无不渥其沛泽。
白椎则三千炳著八万森严。
室中虽不横施棒喝。
闻毒鼓而心死者众矣。
万历丁亥秋告众曰。
吾为汝等转首楞严法轮作再后开示。
无复为汝更转也。
冬示疾。
尤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世寿五十有八。
腊四十有六。
荼毗塔于径山。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号月亭。
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
故又号千松。
湖州乌程周氏子也。
生即颖异。
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
遂指壁间𦘕罗汉像。
问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
僧也。
慨然曰。
吾愿为是矣。
年十三。
投郡之双林庆善庵。
从僧真祥习瑜珈教。
越四载祝发。
闻有向上事。
乃首参百川海公不契。
因而单衣芒屩。
遍游丛席。
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
拟投天竺。
哀恳观音大士。
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
闻万松说法。
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
大德何来。
欲求何事。
对曰。
欲叩普门。
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
曰且去礼大士。
却来相见。
师泫然。
再拜。
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脱生死。
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师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尔朝参夕叩。
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
授以楞严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
恍然若云散长空。
寒蟾独朗。
遂作偈呈曰。
楞严经内本无经。
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
嘱曰。
汝既悟教乘。
异日江南讲肆。
无出尔右。
向上大事。
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
师为众。
负米采薪。
不惮劳苦。
偶行林麓间。
有虎踞道。
师卓锡而前。
虎遁去。
常阅枣柏合论。
至十地品。
中宵隐几而坐。
梦游兜罗锦世界。
登座阐华严奥旨。
至于结座说偈。
窹白松。
松抚之曰。
此圣力冥被耳。
非惟吾道将行。
清凉一宗。
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
师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
戴笠投之。
祇园亦默识而爱重。
其弟子沙泉。
颇自负不籍师名。
师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
咫尺之间。
故晨则持钵。
午则听讲。
夕则与同参十馀人。
敷其义趣。
于是众日渐益。
香积不继。
师阴祷于伽蓝神曰。
倘吾与圣教有缘。
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
自云间来。
施米百石。
自是报先之盛。
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
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
师谢还之。
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
为碍膺未破。
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尔心境冥会。
疑滞冰释。
乃跃然说偈曰。
千年翠竹万年松。
叶叶枝枝是宗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
无言杲日普皆同。
趋礼万松塔曰。
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
学者辐辏。
四方交聘。
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
门庭严峻。
无赖僧彻空天然辈。
睨视不敢近。
竟以不测事诬师。
不终日事白。
天然坐诬。
遁。
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师南游赤城。
外道归化者。
不可胜纪。
台郡教乘之被。
实师始也。
阐玄谈于大中庵。
三日庵灾。
独师之丈室。
岿然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
产白莲华。
紫芝生于厕。
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
通莲。
师居东禅。
夜梦文殊跨狮出。
乃遗狮。
乘空而去。
狮忽化为童子。
师故问曰。
尔方狮。
今童耶。
试开口。
童子启颊。
口如丹朱
师抚其背曰。
尔犹狮也。
童曰。
师口何如。
师张口示之。
童跃入咽。
师惊觉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
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
五台陆公。
率众命讲华严大钞。
众常千指。
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
遥宗四明。
弘天台教观之道。
以师阐贤首。
未谙台衡。
故质六即蛣𧏙之义。
师曰。
天台六即。
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
则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
则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𧏙。
十界皆蛣𧏙也。
非蛣𧏙上。
别有六即。
觉曰不然。
天台六即。
不论世出世间。
有情无情。
物物皆具。
随举一法。
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
观彼优劣哉。
师曰。
圣人设教。
诚为汲引迷途。
若云。
随举一法。
六即在焉。
是为惟谈世谛。
成于戏论。
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弗论。
如云究竟。
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矿。
似璧离璞。
是故如来初成正觉。
观于九界一切众生。
同时成佛。
非惟九界正报。
全体遮那。
则九界依报。
无非寂光。
所以叹云。
奇哉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𧏙。
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
而无一人发菩提心。
所谓十法界。
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𧏙。
容有成佛。
如来何日复迷。
而作众生。
金重为矿。
其失孰大。
觉曰。
究竟蛣𧏙。
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
故曰。
理即色相已成。
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
界界总然。
当界而论。
六即自备。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师笑曰。
子去做一个究竟蛣𧏙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万历丁亥秋。
告众示疾。
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
吉祥而逝。
世寿五十有八。
腊四十有六。
茶毗塔于径山。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明得。号月亭。以绍万松禅师法。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尝随父赴西资佛会。指𦘕像问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庆善庵祝发。初习瑜伽佛事。知非而弃之。谒海百川求出世。法机不契。遍参名宿。备历艰辛。益发愤厉志。诣武林上竺哀吁大士。求值明师。乃遇万松于中竺。问以来意。以礼普门对。万松。竖一指曰。汝去见了观音来。师方下顿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之诀。万松授以摄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参承。凡十载。一日阅楞严。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入径山。结茆凌霄峰绝顶。独坐三年。四方禅侣。接踵而来。师随机响应。无不迎刃而解迁传衣庵。讲楞严。既游天台。彼中缁素。邪正淆混。师为讲华严等经。化外道以千计。讲甫毕。堂内宝花遍生。今扁为涌莲堂云。比归。司寇韫庵吴公。时为杭守。延师演法于灵隐。佥宪东溟管君。以天池请。仪部观颐沈君。延主圆證寺。五台陆公。复延讲华严于秀水之东禅。师乐其雅僻。乃相与葺法云堂以居。遂为师示寂之所矣。师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简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尝降礼。作卑谄态。群小或憎诟之。百折不回。保护正法。毅然不为身谋。其寓天池日。有豪贵挟妓游僧寮。师会众逐之。无所顾惮。世方崇事真武。师以彼不过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为天人师。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设而更庙貌。性喜汲引后学。而视外道如雠。同衣有过。讥弹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诸缙绅。为之金汤。几不免矣。以万历十六年归寂。寿仅五十有八。师与五台公。有法喜深缘。而为铭王村之塔曰。惟师以苦行得见地。以强毅任永法。余获交师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与修东林故事。而师先化去。谁为余作莲邦指南车耶。塔。后迁于径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明得,字月亭,以绍万松林法,故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也。
生即颖异,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是何人耶?
”父曰:“僧也。
”因慨然曰:“吾愿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听。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从僧真祥习瑜伽教,越四载祝发,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不契,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匍匐叩请,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闻万松说法,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大德何来?
欲求何事?
”对曰:“欲叩普门,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曰:“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
”得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子欲脱生死,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得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遂作偈曰:“《楞严经》内本无经,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嘱曰:“汝既悟教乘,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得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
偶行林麓间,有虎踞道,得卓锡而前,虎遁去。
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中宵隐几而坐,梦游兜罗绵世界,登座阐《华严》奥旨,至于结座,乃说偈曰:“从本已来无,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虚空笑开口。
”寤白松,松抚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将行,清凉一宗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得悬铛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祗园亦默识而爱重之。
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得名,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故晨则持钵,午则听讲,夕则与同参十馀人敷其义趣,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得阴祷于伽蓝神曰:“倘吾与圣教有缘,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得谢还之,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登径山凌霄峰,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乃跃然说偈曰:“千年翠竹万年松,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无言杲日普天同。
”趋礼万松塔曰:“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四方交聘,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门庭严峻,无赖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竟以不测事诬得,不终日事白。
天然坐诬遁,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得南游赤城,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台郡教乘之被,实得始也。
阐玄谈于大中庵,三日庵灾,独所居丈室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产白莲华,紫芝生于前,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
得居东禅,夜梦文殊跨狮出,乃遗狮乘空而去,狮忽化为童子,得故问曰:“尔方狮,今童耶,试开口?
”童子启颊,口如丹朱,得抚其背曰:“尔犹狮也。
”童曰:“师口何如?
”得张口示之,童跃入咽,得惊觉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众常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