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临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僧法聪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住五台北寺,独重律部。初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宏《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长有成立。净施相继悉以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凡言论之可弘赞者。莫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陟武当。所在扬化。惟务燕默。筑室于襄阳伞盖山。以资栖息。晋安王承风来造。马骑将从欲进而却。王怒竟反。夜感恶梦。且夕更往。人马辟易如初。王乃洁斋尽敬至寺。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顷之水波腾涌。少须水灭。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盖聪方入水火定也。聪坐绳床上。旁有二虎如立侍。王却走。聪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因告以境内多虎患。聪为入定。俄致十七大虎。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又命其徒以布故衣。系虎颈。期以七日复来。王偶于所期日。设斋众才集。虎亦群至。遽解去其布。而与之食。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取食于聪之手中。曰此雄龙也。又游灵泉有五色鲤。曰此雌龙也。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其左右有凶贪者。数十人。谋夜劫所施物。而虎咆哮遮道。见钜人倚松树立。树仅至其膝。持金刚杵。忿怒见于色。谋者惧不敢前。恲𢥏达旦。过午乃得反。王诘其故以实告。遂奏闻。诏造禅居寺以邀焉。聪则别以人代。不自往。复诏徐摛就其地。造灵泉寺。白鹿白雀依以栖止。尝行田野。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聪为三诵解脱首楞严。而猪悉散走无馀。屠怒将驱之。而手足若束缚者。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见之如前三诵。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长沙寺遣僧诣聪丐雨。果沾洽。诏庐陵王迎至京辇。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因欲奉之还台。潜遁至湘东。王躬。师事之。督亲信陈旻白意。谓旻曰。如不允者。于汝乎有罚。聪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太清三年。高祖崩。湘东王执政。斥祖所御之宫为寺。而名之天宫。以延聪。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殿放光彻旬日。王亟命。易寺名为宝光。构浮图僧房讲堂。舍玩物作露盘其上。王以暇日于焉。述般若义。述义之夜。每放光照数里。逮宣帝尤加礼敬。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端坐如生。形柔顶暖。手屈二指。异香竟月。寿九十二。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法聪。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风操逾厉。
净施厚利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
尚识故基焉。
初梁晋安王来部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聪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灾请求救援。
聪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
众集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就聪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聪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处造灵泉寺。
周朝改为静林。
隋又改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初聪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
聪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又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陂池皆满。
高祖遣庐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及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造天宫寺迎以处之。
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见有碑记。
广叙徵异景空。
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神僧传·卷第四
释法聪。
姓梅氏。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止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
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聪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
聪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聪不往住。
度人安之。
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
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空网而返。
又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固辞不许。
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
永住巴峡空晋鸿上。
湘东王柏木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
并王服玩作露盘。
立为宝光寺。
请聪居之。
王述般若义。
每明日将竖义。
殿则夜放光明。
照数里不假灯烛。
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
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顶煖。
手屈二指异香不歇。
年九十二。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
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
风操逾厉净施厚利。
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
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
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初梁晋安王。
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
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
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
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
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
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聪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
请求救援。
聪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
以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
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
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
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
将有守护。
遂表奏闻。
敕徐摛就所住处。
造灵泉寺。
聪住禅堂。
有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
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
驱猪百馀头。
聪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
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又荆川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高祖遣庐陵王重请下都。
确乎不许。
后至庐阜。
骠骑威王。
因从受戒。
劝请还台。
聪志存虚静。
潜溯西上。
遁隐荆部神山。
湘东王承闻。
驰驾山门。
伸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
固辞不许。
武陵上蜀。
从受归戒。
及宣帝末
亦同前敬。
聪每入道场。
必涕泗翘。
仰普贤授记。
天花异香。
音乐冥发。
以梁大定五年九月。
无疾而化。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隋末归襄阳,寻又入蜀。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父既丧而生。繄母鞠育三岁。即知有佛法。而愿听焉。母怜之。𢹂游襄阳。时润法师方开三论。一造座隅。深有领寤。八岁丧母。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而深会其旨。复从安州皓师。入蜀而覆述之际。尤得皓意。人因谓之得意棱。及皓以诬罔下成都县狱。棱亦在囚。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而诏释无所问。会安州饥。耀贵如珠。棱日丐以济。皓而弘演不稍倦。皓疾棱代之无难色。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皓义。及皓疾愈。白请定之。于是皓召棱前叙辄云。是是由尔靡伏。皓将终握棱手曰。勿贪利养。勿惮劬劳。战战兢兢。如履刀剑。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先是棱梦失目。又人持放光宝镜来。印其身至是果验。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弘论。贞观八年。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十二年三月。梦所住寺。群鸟飞散。因散众。十四年正月。感通寺昶法师梦阎王谓曰。吾兹请棱公讲三论。拔公讲法华矣。棱闻之喜曰。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苟果斯愿奚憾。九月州。牧蒋王见其弱。送韶州钟乳粉令服。其夜梦衣冠者戒曰。勿服。阎王庄严道场。竟大有乳药。十月十五日。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而无痛苦。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吾观小年时事。皎如目前。俄闻外有大声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度问使人为谁。答曰阎王使也。小食时。棱敛容卒。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寿六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棱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及皓下狱。
棱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敕遂释放。
便逐皓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皓所如常采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猛。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及皓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皓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
将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讲三论。
后皓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皓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
棱于初章全若不解。
明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棱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皓之将终告曰。
棱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棱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棱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棱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及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有感通寺昶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棱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见棱气弱。
送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棱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棱敛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