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宋凤翔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凤翔府人,字灵隐,号鸿濛子。
师事陈抟,多得微旨。
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
游天台,登赤城,庐于琼台观。
真宗召对,授著作郎,辞之。
赐还山,令台州给著作郎俸以养老。
有《琼台集》。
全宋诗
张无梦,字灵隐,号鸿蒙子。幼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事陈抟。后居天台琼台峰,真宗曾召对,并以长歌赠行。后终于金陵(《嘉定赤城志》卷三五)。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54 【介绍】: 宋凤翔府成纪人,字伯英。
好骑射,负才气,起于诸盗。
年十六,为三阳弓箭手。
钦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绍兴间,与金人战,屡立奇功。
曾讨江淮,平苗刘,破李成,皆著劳绩。
绍兴十一年拜枢密使。
知朝廷欲罢兵,首请纳所统兵,力赞议和。
秦桧尽罢诸将兵权付俊。
岁余无去志,桧使江邈论罢之。
累封广、益国公,进封清河郡王,拜太师。
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南宋四大名将。
然岳飞冤狱,俊独助桧成其事,为世所鄙。
卒谥忠烈。
全宋诗
张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为都指挥使。宣和间累转武功大夫。高宗即位,为御营前军统制,江南招讨使。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讨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屡立战功,为中兴四将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谥忠烈。事见《海陵集》卷二三《张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传。
全宋文·卷三八五一
张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早年以武功授保义郎。靖康初奋力抗金,授武义大夫,权河北十三将。勤王,高宗(时为康王)擢为元帅府统制,累功转荣州刺史,迁至拱卫大夫。高宗即位,为御营前军统制。建炎四年入卫,拜检校少保。绍兴初以江淮招讨使讨平叛将李成,拜太尉。绍兴四年为浙西、江东安抚使,屯建康,败伪齐刘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抚使。绍兴十一年,力赞和议,与秦桧意合,且首请纳兵,拜枢密使。次年春,进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谥忠烈。俊为南宋四大名将之一,然其主和议、助秦桧成岳飞冤狱,为世所鄙。见周麟之《张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传。
刘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归德府商丘人,字念劬。
家富,有文学。
万历举人。
为文崇古。
延浙中名士宋凤翔至家,教其子刘伯愚、甥吴伯裔,后皆以古学名世。
当地后进之士知重古文,格之力为多。
有《淑少陵初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90 【介绍】: 宋凤翔盩厔人,字大观。
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
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
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
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
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
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
卒谥懿简。
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牴牾论》等。
全宋诗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今属河南)人,后徙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初为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县、夏县、永昌县、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点陕州刑狱。熙宁三年(一○七○),入为开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沧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谥懿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见《范太史集》卷四一《赵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赵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观,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州县,迁屯田、都官员外郎。治平初除侍御史,以濮议迕英宗,出为汾州通判。神宗立,徙知商州,提点陕西刑狱,入为开封府判官,复出为陕西路转运副使,知同州、陕州、沧州。哲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拜户部侍郎。元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谥懿简。著《春秋论》三十卷、《史记牴牾论》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别录》一卷,皆不传。见范祖禹撰《赵公神道碑》(《范太史集》卷四一),《宋史》卷三四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77 【介绍】: 宋凤翔郿县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
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
范仲淹劝读《中庸》,乃博览群书,而反求之六经。
讲《》京师,遇程颐兄弟,以为不及,于是撤坐辍讲,尽弃异学。
登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为云岩令。
神宗熙宁初为崇文院校书。
寻称疾屏居南山下,读书讲学。
熙宁十年,以吕大防荐知太常礼院,以疾归,道卒。
门人欲谥明诚,后定谥献。
宁宗嘉定中赐谥明公。
其学以《》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讲学关中,传其学者称为关学。
有《正蒙》、《易说》等。
全宋诗
张载(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道,年五十八。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明公。有《崇文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卷四下),已佚。事见《张子全书》卷一五附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张载诗向无传本。明嘉靖间吕楠编《张子钞释》,文集仅存一卷,所收诗悉自《宋文鉴》出,清乾隆间刊《张子全书》沿之。今从诸书辑得诗八十首,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二九九
张载(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占籍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少力学,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地。以书谒范仲淹,仲淹劝读《中庸》,遂精研六经。尝讲《》京师,与二程讨论道学之要。嘉祐二年登进士第,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渭州军事判官。熙宁初为崇政院校书。对新法持异议,辞官归乡,隐居著述。十年初,复召入朝,知太常礼院。同年十二月病卒,年五十八。载为理学奠基人之一,其学以《》为宗,以《中庸》为的,以《》为体,以孔孟为极,世称「关学」。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等。见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子全书》附)、《宋史》卷四二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1076 【介绍】: 宋凤翔郿县,字天祺。
张载弟。
第进士。
知金堂县,有善政。
神宗熙宁初为监察御史里行。
三年,累章论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乱法。
贬知公安县,徙夏县,又徙凤翔府司竹监,举家遂不食笋。
笃厚宽裕,乐道人善。
与兄载被关中学者称为“二张”。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
张戬(一○三○——一○七六),字天祺,眉(今陕西眉县)人,载弟。起进士,调阌乡主簿,知金堂县。熙宁初,为监察御史里行,累章论王安石乱法,乞罢条例司及追还常平使者,又诣中书争之,遂称病待罪。出知公安县,徙夏县,又徙凤翔府司竹监。熙宁九年卒于官,年四十七。见张质京《张戬圹志》,《宋史》卷四二七《张载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凤翔成纪人,字德高。
张俊从子。
初从韩世忠讨苗傅,补承信郎,累功迁武功郎。
高宗绍兴六年,从张俊击刘猊,十一年,又大败金人于柘皋、濠州,除兴宁军承宣使。
三十二年,为镇江府都统,大败金人于海州。
孝宗即位,授检校少保、淮东招抚使,未上卒,年五十一。
谥恭庄。
范庄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086 【介绍】: 宋凤翔府宝鸡人,字子严。
初习明经,诵《戴礼》,注疏首尾烂熟。
会朝廷改科目,罢明经,遂叹而不复为科举之学,而专阅史传,考古人行实,时与乡中士人为诗酒之乐。
能推财拯乏,所交游皆磊落宏博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