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圆悟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东虞乡人,俗姓梁。年十三,初听《涅槃经》,即通文旨。及长,广读各经,义解益深,德行兼善,为海内名僧所重。太宗贞观八年,召住弘福寺。有《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义疏。
全唐文·卷九百四
灵润。俗姓梁氏。河东虞乡人。隋仁寿中出家太岳灵岩寺。贞观八年住京师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润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粲。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而润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过泰山。
从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独润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奘师。
为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有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于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相与徵诘。
而润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辨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相愈益厌。
卜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翻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之西院。
自课迄三年。
迁蓝田之感化寺。
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终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粲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润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行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父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润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粲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此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润。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闻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令。
外祖吴超任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令。
并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润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奘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值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有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在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润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润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行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属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相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时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润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光价。
众聚相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念定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润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初润隋末在兴善院感魔相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润曰。
山居行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润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润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润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超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乃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即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惟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灯(一○七五~一一二七),号传炤,俗姓王(此据塔铭,《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刘氏),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二十三岁剃落于承天院,受其足戒。尝师事圆明、宝梵。后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西归,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为青原下十二世,为芙蓉道楷禅师法嗣。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二九《鹿门灯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法灯。
字传炤。
成都华阳王氏子。
自幼时。
则能论气节。
工翰墨。
逸群不受世缘控勒。
年二十三。
剃落于承天院。
受具足戒。
即当首楞严讲。
耆年皆卑下之。
其师圆明大师。
弃讲出蜀。
师侍行。
至恭州而殁。
师扶护归葬成都。
辞塔而去。
下荆江。
历淮山。
北抵汉沔。
遍谒诸老。
所至少留。
机语不契。
振策即行。
登大洪。
谒楷禅师。
遂服膺戾止。
承颜接词。
商略古今。
应机妙密。
当仁不让。
大观初。
楷公应诏而西。
三年。
坐不受师名敕牒。
缝掖其衣谪缁州。
师趼足随之。
缁之道俗高其义。
太守李公扩。
虚太平兴国禅院。
以居之。
于是。
洞上宗风。
盛于京东。
政和元年。
楷公得释。
东遁海滨千馀里。
太湖中而止。
草衣涧饮。
若将终焉。
师犹往从之。
楷以手揶揄曰。
云岩路绝。
责在汝躬。
行矣。
师识其意。
再拜而还。
七年。
解院事。
西归京师。
名闻天子。
俄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
师谢恩罢退。
饭丞相第堂。
吏抱牍至白曰。
江州东林寺。
当改为观。
从道士所请。
师避席曰。
庐山冠世绝境。
东林又其胜处。
世为僧居。
如春湖白鸥。
自然相宜。
今黄冠其中。
绝境其厄会乎。
丞相大以为然。
东林之获存。
师之力也。
既至汉上。
郡将讽诸山办金帛。
诣京师作千道斋。
师笑曰。
童牙事佛有死无二。
苟非风狂失心。
辄以十方檀施之物。
千里媚道士耶。
郡将愧其言而止。
然天下丛林。
闻而壮之。
鹿门。
濒汉江。
断岸千尺。
寺尝艰于水。
师坐岩石下。
念曰。
吾欲丛林此地。
为皇朝植福。
而泉不能赡众。
山灵其亦知之乎。
师以杖擿草根。
俄众泉觱发。
一众大惊。
山中之人。
目之曰灯公泉。
师初依夹山龄禅师。
龄道孤化。
而无嗣之者。
僧惟显。
得其旨。
隐于南岳。
师以书抵长沙。
使者迎出。
以居龙安禅寺。
闻者服其公。
贵其行。
慧定禅师自觉。
革律为禅。
开创未半而逝。
蚁藏蜂聚。
故窠遗垤。
十犹七。
师为一新之。
长庑广厦。
万础盘崖。
椎拂之下五千指。
十年之间。
宗风大振。
人徒见其婆娑勃窣若游戏。
然不知其至刚峭激也。
笃信所学。
虽威武贵势。
不敢干以非义。
性喜施。
不计有无。
倾囷倒廪。
以走人之急。
靖康二年春。
金人复入寇。
两宫围闭。
师惊悸不言。
谢遣学徒。
杜门面壁而已。
弟子曰。
朝廷军旅之事。
何预林下人。
而师独忧念之深乎。
师熟视。
徐曰。
河润九里。
渐洳者三百步。
木仆千仞。
蹂践者一寸草。
岂有中原失守。
而林下之人得宁逸耶。
五月十三日中夜安坐。
戒门弟子。
皆宗门大事。
不及其私。
泊然而逝。
检其所蓄。
道具之外。
书画数轴而已。
阅世五十有三。
坐夏三十。
塔全身于山口别墅慧定塔之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万富,字春山。
姓钱氏,霅人也。
礼上竺意正为师,居秋香阁,苦行清修。
丙申,阁燬于火,遂肇基普门之旁,创兴杰构,不殚劳勚。
会上竺正殿倾圯,复与同侣十有四人,共谋鼎新,终遂所愿,后以齿高多病谢去。
先是,富筑准提阁,退息其中,礼《法华》诸经,晨昏靡间,诵佛号日以万计。
走天童,受密云大师戒。
越三年,预知期至,呼徒属曰:“除夕,吾正七也。
”命浴,浴罢,犹手持贯珠轮诵而逝,时七十有二。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五峰。陕西人。律身严谨。遇事精勤。一夕与天童话次。童蓦伸脚曰。你作么生。师以脚踢之。童笑曰未在未在。师曰和尚道看。童倒卧。师曰。也只是困。童曰。你又与么去也。师礼拜。一日辞行。童握拂曰。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不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即分付汝。师连跳两跳曰。不要不要。童曰。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师转身曰。某甲去也。童乃付。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如学,字无为,晚号五峰。
姓任氏,临潼人。
降生之辰,白光满室,与佛生同日,故莲胎含素,鹤骨出尘,有自来也。
年二十,恃怙并失,薙发五台,从天齐师观修净业,昼夕思维向上,以了生死,斯心未安,决志行访。
始谒熊耳无言,即往圆戒于澄律师,依止律堂,勤披藏卷。
复遍游金刚台、虎跑、伏牛、终南,行力艰深,境界叠更,自得解释。
历抵黄檗、匡庐、云门、径山,还至龙池参密云悟,深契法旨,及从入天台通玄,亲承煆炼,屡临血捧,机不放过。
久之,入室请辞,握拂云:“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即分付汝。
”学即跃起云:“不要不要。
云:“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
”乃转身云:“学今去也。
即付之,承受记别去。
后省于金粟。
崇祯辛未,来主大沩同庆,斩石诛茅,仅蔽风雪,从侣朋兴,宗绪丕振。
癸酉,出山将行化于五台,至金陵,为余集生中丞请说法祗陀林,吼声弘亮,四众惊服,东南望为大法幢。
无何,自期厌世,是秋七月二十二日示寂。
先以手书入山属法于养拙明使主沩山,示众偈云:“痛举钳锤为阿谁?
可怜漆桶自狐疑。
为伊结下来生债,五夜霜花开玉墀。
”依法阇维,塔于大沩,羊城陶汝鼐为之铭。
先是,崇祯戊辰有圆上座者,骑犊披榛,把茆晏坐,觇枯杏复芽之异。
明年,大宗伯李公 腾芳来访白牛寻源黄木,与圆公一宿树下而去,属同游者陶子汝鼒作记,胡子懋选造庵得前令周公瑞豹所请,复官田三十馀亩供香积,咸钦聚石之风,颇忆画灰之语。
俄而学至,才举南宗,遽还中印。
时有金铜瑞像,宫绣幢幡,赍自行僧,出于大内,诸方闻者莫不谓“大沩之山兴复有日也”。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天隐禅师者。
讳圆修。
出荆溪闵氏。
说法磬山报恩。
初与天童悟禅师同出龙池传之门。
是师为笑岩真孙也。
师幼明敏。
生知佛乘。
常以心斋报母。
然留连俗谛。
几失前因。
一日过讲肆。
闻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师惕然惊畏。
择龙池幻有传和尚。
而依止焉。
传示赵州无字话头。
师参之半载不发。
改看本来面目。
提撕猛切。
一日普请出窑次。
有觉所道者云。
闻常多菩萨。
出现于四大名山。
神通广大。
传公厉声曰。
我者里亦不少。
师佥曰。
如何是神通。
传曰。
快度砖来着。
师染指法味。
心不外缘。
经百馀日。
偶阅楞严。
佛咄阿难云。
此非汝心。
师脱然庆快。
如善财入弥勒大阁。
了释前疑。
及侍传公。
入城被喝。
便契临济主宾炤用之句。
于是。
上天界访云松。
过能仁谒文斋。
出没奇机。
不无可纪。
万历辛丑。
传合掩关于龙池曰。
汝既有新入处。
不妨更加精进。
他日利导有情。
则吾望足矣。
未几。
传公北行。
师怅然消遣关中。
惟拈颂而已。
于其古德公案。
如庖丁之解牛。
而无碍刃游也。
独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
复枯坐蒲团二载。
忍闻驴鸣。
大悟差别玄旨。
有偈曰。
忍闻驴子叫。
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
非声非色闹。
甲辰。
北省传公于燕京之普炤寺而师资深契合焉。
仍涉猎讲庭。
澜翻藏海。
探竿禅席。
料拣权宜。
住后常曰。
山僧南北往还。
亲近知识一十八载。
跋涉劳碌为己躬。
切无少怠也。
呜呼。
师之入道。
诚异今时。
故得处真实。
用处谛当。
常以虚空扑落地语。
酬僧理藏锋之问。
以湖州萝卜宣州姜。
酬事藏锋之问。
以有水皆涵月。
无山不带春。
酬理事藏锋之问。
以无手人行拳。
酬不涉理事藏锋之问。
又僧问。
如何句到意不到。
曰。
言言见谛。
步步迷踪。
如何意到句不到。
曰。
只在舌尖头尽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
曰。
有时独倚庭栏上。
閒看梅花四五枝。
如何是意句俱不到。
曰。
落花流水去。
空负浪游人师暮年。
从石磬山。
迁湖之报恩寺。
示众曰。
老僧住个破院子。
不能时时为众提持佛法。
赖土木瓦砾。
与诸人转大法轮。
发诸人大机大用。
诸人切不得当面蹉过。
若蹉过。
只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
一日俄集众谆诫。
复以后事付嘱及门上首。
趺坐俨然而寂。
瘗全身于报恩之左。
顺治戊戌。
大觉琇禅师。
应北诏时大会诸山。
移塔于宜兴之白云庵。
初师居右磬。
诸方有以临济玄要。
配合教乘。
作奇特商量者。
师[凭-马+氏]其惑。
常著书复问之。
并颂示诸识者。
其颂曰。
第一玄。
一字不加画。
分明是个贼。
咄咄咄。
咄处且最毒。
第二玄。
快手何曾先。
撒沙并撒土。
露露露。
露出娘生裤。
第三玄。
一曲江村岸。
风月随时看。
收收收。
收去个中流。
第一要。
蓦地忽一笑。
笑倒须菩提。
搀起迦叶老。
第二要。
袖里个金圈。
拈出是茎草。
瞬目牛吞了。
第三要。
伸缩谁能炤。
只手握双拳。
打得虚空叫。
师之提唱精奥。
大率如此。
其门贤箬庵问禅师。
编师全录流通。
天童悟
齐名于世。
赞曰。
世传曹溪下。
惟青原南岳应谶。
殊不知嫩桂者。
代不乏人也。
而石霜下。
有杨岐积翠也。
次出佛果之门者。
大慧虎丘也。
次无准下。
复出雪岩断桥也。
师既出龙池。
又与天童并驾。
化周宇内。
其久昌二桂。
凡五抽嫩矣。
其根芽悬谶于少林。
有以也夫。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汉月。
梁溪苏氏子。
十九圆顶于德庆庵。
廿九岁读高峰语录有疑。
历十馀秋。
闻折竹声。
忽然大彻。
天启甲子春。
天童悟
唱道金粟。
师往参焉。
值童上堂。
举僧问古德云。
朗月当空时如何。
德曰犹是阶下汉。
僧曰。
请师接上阶。
德曰。
月落后相见。
童乃顾师曰。
且道月落后。
又如何相见。
师便出。
童上堂。
举起拄杖曰。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著。
落在第二。
掷下拄杖曰。
落二去也。
且一又如何举。
便下座。
师掣拄杖便行。
童归方丈。
师以拄杖呈曰。
此是打尽天下人底拄杖。
今日还却和尚。
童接得便打。
曰先打汝一个起。
师曰。
幸得还和尚杓柄。
童曰。
犹嫌少在。
又打数下。
师作礼而出。
住后上堂云。
攀跻不住忽然翻。
打破吾宗向上关。
剩得一双穷相手。
始知无法付人间。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蔡。
长乐人。
生即绝腥。
依本里金钟寺。
道然本然两叔出家。
志存释典。
离蜀之江南。
入讲肆。
大明天启丁卯。
息肩当湖。
会毛俞诸公。
于德藏斋头。
谈楞严。
即留掩关阅藏。
适反送密云师语录。
展卷。
至参禅偈曰。
一念未生前。
试看底模样。
顿觉疑情猛发。
𥨊食俱亡。
至庚午春。
密老人过当湖。
因遣护关子传话。
嘱云。
教他关中莫妄想。
此心益疑。
不觉失足堕楼。
如梦忽觉。
便会一念未生前的道理。
遂破关。
走姑苏。
见密师于清凉庵。
力为参究。
时老人举世尊初生。
便解指天指地。
汝诸人。
犹向老僧拟讨甚么碗。
拽拄杖一时打散。
自此全身脱落。
深彻棒喝之旨。
乙亥冬。
于素履黄公园中付拂。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海明,字懒愚,号破山,姓蹇氏,四川大竹人,卓锡芜湖某寺灭度,后筑塔于崇义庵畔,著《破山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破山。蜀之蹇氏子。弱冠得度。从慧法主。听讲楞严。咨疑不决即出蜀。住破头山。鞭逼三载。忽于经行之际。见一平世界。不觉堕落岩下。损足。至半夜翻身。剧痛有省。叫曰。屈屈。一居士曰。师脚痛耶。师劈面一掌曰。非公境界。寻参博山。复参云门。后参天童。童问那里来。师曰云门。曰几时起身。师曰东山红日出。童曰东山红日出。与汝什么相干。师曰老老大大。犹有这个语话。童曰我既如此。你许多络索。又从那里来师震威一喝便出入室次。童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政恁么时。以何为界。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崇祯己巳出世。僧问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不生不灭。心在甚么处。师曰。谢三娘不识四字。僧礼拜。送法衣至。上堂。大庾岭头提不起。鸡足山前成滞货。衲僧今日获一披。如云普覆华王座。大众记取三十年后。切忌不可动著。何也动著则祸生。问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为什么惟佛与祖乃能知之。师曰知音不必频频举。八两原来是半觔。问破山堂内有僧否。师拈拄杖曰。向前来与汝道曰。执拄杖者是谁。蓦头一棒。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海明,字破山,人称曰万峰老人。
姓蹇氏,世居渝城,后徙大竹,遂为大竹人。
生含聪睿,质挺奇标,识者谓其状类黄檗。
年十九,祝发于大持庵,以融光尊宿为师。
偶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终日疑闷,乃读古人语录颂古,无可入处。
遂孤身出蜀,见数耆宿,莫能取决。
俄栖楚之破头山,经行万丈悬崖,自誓刻期取證,限以七日。
日尽晌午,忽见银色世界,一平如掌,信步举足,不觉坠岩,左足已伤,尚不自知,胸中块磊,涣尔解释,但叫屈屈。
自此出山南行,见憨山、博山、双髻、雪桥诸宿,微有启悟。
再谒湛然,顿圆大戒。
天童密云悟,赴金粟,径往造请,机语契合,竟付以源流一纸,信金一缄,祇受而返,息止苕溪。
崇祯己巳冬,嘉禾绅耆,向其道风,请主东塔。
遐迩学者,归之如云。
壬申春,张金吾振宇、冯铨部伯井皆蜀人,请明还蜀,阐化乡里,而明亦动峨鹫瓦屋之思,辞密西迈,卓锡万峰古刹。
既而中庆、佛恩、白兔,已振威音;凤山、栖灵、祥符、无际,并撒布衣。
感绅荐之归依,受藩王之隆养。
二十年间,九坐道场。
谭梁生司业所云“花开携李,果熟蚕丛”者,信不虚也。
明季甲申之变,刀兵横起,杀人盈野,有李将军立阳者,残忍尤甚,人呼“李鹞子”。
尝请明至营中,明思导以慈念,化其杀机,阳遂强之食肉。
明曰:“公不嗜杀人,僧何惜一口。
”阳曰:“弟子不杀人,愿师常肉食。
”然每于暴怒之下,多所全活。
时以曹山酒志公鸽比之,尤有足多者。
清顺治癸巳,蜀难渐平,乃回梁山,依金城寨,去寨半里,有旧绅别墅,尚馀老桂二株,葺而居之,颜其堂双桂院曰“福国”。
未几,四众归之,遂成丛林。
山门、佛殿,一时聿新。
康熙甲辰,总制李凯既定巫山,道通川楚,以母丧故,再使延请,明不得已,杖锡巴渝,盘桓九旬,相得甚欢。
及其别也,李公亨之牢醴,明喟然叹曰:“昔遇恶魔而踰闲,今逢善友而昭戒。
”从兹不近酒肉矣。
遂辞而归。
丙午春,年已七十馀,道俗称庆,来者万指,方祝无量。
无何,示疾垣化,时康熙五年三月十日也,寿七十四,腊五十九,塔于梁山艮龙山麓。
别众偈云:“初开劫运九开炉,七十年来志不渝。
每见驹隙难度尾,常闻老蚌易生珠。
”得法弟子八十馀人,可谓英灵并集。
已而或疑其滥,不知明际鼎革,狂禅满地,过于峻拒,恐将折而趋邪?
故以传法为卫法也。
明著述最富,其传者《破山语录》、《山居诗》、《双桂草》诸集,几盈尺,已付梓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
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
年二十弃诸生为僧,继密云悟和尚之后,主浙江天童寺。
顺治十六年,徵召至京,封弘觉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木陈。
潮州林氏子匡庐薙染。
悟和尚天童座下。
掌记室有年。
受请继席。
僧问。
如何是天童境。
师曰。
廿里松关行欲尽。
青山捧出梵王宫。
曰如何是境中人。
师曰。
閒移拄杖松根立。
笑问客从何处来。
曰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曰。
看脚下。
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师曰。
你吃粥也未僧拟议。
师曰。
诸佛过去久矣。
上堂。
释迦老子道。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古德道。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且道名字既同。
因甚么有利有害。
红粉易妆端正女。
无钱难做好儿郎。
示众云。
有一人三头八臂。
有一人无背无面。
同到天童门下。
且道安下那个即是。
一晚入堂。
大叫曰。
适来栏中不见了牛。
普请诸人把火上山寻牛去。
众愕然。
一僧才出。
师便归方丈。
常举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话颂曰。
草鞋踏遍江南雪。
归看庐山石上云。
却笑閒身犹未老。
寻梅几度出松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道忞,字木陈,号梦隐,潮阳林氏子也。薙染于匡庐开元先若昧明,受戒具于悯山。清顺治时,赐号“弘觉禅师”,更寺名曰“弘法”,锡以敕印,赉予甚盛。敕曰:“朕惟佛会拈华,妙心传于迦叶。禅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六叶既敷,千华竞秀。荫法云于真际,火宅晨凉。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晓。以至眴目扬眉,擎拳举指,皆合宗门之妙谛,得教外之灵机。诚非他学可知,亦岂意生所度。眷言道行,冀觌高踪,实悟真如,必先玄觉。咨尔禅僧道忞,嗣法天童,传宗临济。克證无生之旨,机自玄明。允通向上之关,悟称真谛。尝稽载籍,祈会性真,间览玄文,深嘉妙义。故时于听政之暇,询尔以法道之微。乃名言之不繁,克随机而得解。玄关幽键,感即能通。遥源浚波,酌之不竭。传一镫于种智,了万法于真空。广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学。引之于有,高谢四流。推之于无,俯弘六度。信乎凡之可以證圣,惟觉足以悟迷。非同测海窥天,固已登堂入室。堪主法门之席,允称禅众之尊。是用封尔为弘觉禅师,锡之敕印。于戏!慈周万有,大身遍于十方。利济四生,本觉超乎三世。俾举代咸登仁寿之域,在随方而启般若之门。其益懋尔勤修,庶弘开夫正梵。式承嘉命,丕阐宗风。钦哉!”以康熙甲寅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九,荼毗,顶骨五采,齿无损痕,塔于平阳黄龙峰下。所著有《纪年》、《专谱》、《语录》、《诗文集》及《北游录》。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通奇,字林野,四川人。
十岁薙染,十九南游,遍历讲席。
丁卯掩关平湖德藏寺。
一日失足堕楼,大悟。
遂破关走姑苏,见悟和尚于清凉庵,随入天童。
人称林古佛。
后从,至嘉禾寓黄闇斋素园中,受付嘱焉。
乙酉主法天童通玄峰顶。
衲子奔趋。
冬夏布衣草履,备历艰苦。
塔于太白玲珑岩。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