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凤翔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仲嘉。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以屡上疏坚持恢复《光宗实录》被魏忠贤削改前之原录,为辅臣温体仁所阻,乃具揭争之,触怒体仁,出为南京国子祭酒,进尚宝少卿,卒。
维基
许士柔(1587年—1642年),字仲嘉,号石门,晚号朗庵,南京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六十五名,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
吏部观政,改任庶吉士,四年授翰林院检讨,五年养病。
崇祯元年补原职,升侍讲,管诰敕撰文,充经筵日讲官。
四年顺天同考,六年升右中允,七年升右谕德,八年充经筵讲官,升任右庶子,负责右春坊事务。
在此之前,魏忠贤已经编辑了《三朝要典》,因《光宗实录》的记载和《要典》相矛盾,于是称叶向高等人所编撰的不真实,应该重新撰写,恣意篡改删削与《要典》相抵触的地方。
崇祯改元,烧毁了《要典》,而被篡改的《光宗实录》如故。
崇祯六年,少詹事文震孟奏称:“先帝实录是阉党的曲笔之作,应当改正依照原来的实录。
”当时温体仁当权,与王应熊等人暗中阻挠,事情便沉寂下来。
许士柔愤然地说:“如此,则《要典》也不必焚毁。
”于是上奏说“先帝的实录的总记,唯独省略了世系。
皇帝孕育的年份,诞生的日期,没有记载。
命名的大典,养育的府邸名号,没有记载。
皇帝母亲出自哪个家族,封号是什么,没有记载。
这些都是原实录详细记载的,而篡改的实录有意删除了。
原实录的修成,在皇帝进入养育府邸的日子,犹且详细慎重如此。
新实录的呈奉,在皇帝登基之初,却怎么如此粗略草率,使本朝的皇父子、母后、兄弟等大伦,都含混不明,空缺而不做考察。
它怎么称得上是信史?
”奏疏皇帝,庄烈帝并未省悟。
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明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详细做揭文与他争辩:“先帝的实录与列位先圣的条例不同。
列位先圣在位时间长,登基后的事,编年的排比编纂,总记可以不做书写。
先帝在位一个月,三位太后养育圣上都是在皇帝没有登基之前,不记录在总记,将记录在什么书中?
穆庙大婚的礼仪,生育皇子,在嘉靖年间,所以总记没有记载,至于册立大典,编年没有不详细记载的。
先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辞世,熹庙的册立应该记载,皇帝的册封唯独不应该记载吗?
”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被同僚阻止了。
许士柔又上奏说:“各朝的实录,没有不记载世系的例子。
我所以选择抉发篡改实录事,正是因它与各朝的既定例制不相吻合。
孝端皇后是先帝的嫡亲母亲,原实录详细记载了她保护先帝的功绩,而修改的实录删去了,为什么?
当时,太子险些不保,坤宁皇后从中调理保护,真是达到孝义、慈善的最高准则,父母养育的深厚恩情,史官轻易就用笔将它们抹杀了,这最不可理解。
”奏疏呈上,庄烈帝答复同意。
温体仁更加不高兴。
正好温体仁教唆刘孔昭弹劾国子监祭酒倪元璐,就称许士柔的族子许重熙私自撰写《五朝注略》,准备株连许士柔。
许士柔赶紧将《注略》呈献上去,才得以解脱。
不久,在崇祯九年出京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温体仁离职后,张至发当权,更加谋划驱逐许士柔。
在此之前,高攀龙被追赠官职,许士柔拟草稿送交内阁,没有发给高攀龙家里。
旧制,追赠官职的诰令,属于诰敕中书负责。
崇祯初年,对各位忠臣的褒扬、抚恤,翰林中能够行文的人有时行使了此事,而中书认为这是侵犯了权限。
崇祯三年,禁止诰令中使用骈体、华丽语句。
高攀龙的家人请求追赠,离许士柔草拟诰令已有几年,主事的人仍然将许士柔先前的撰文呈入。
中书黄应恩将此事告知张至发,张至发因此很高兴,接机弹劾许士柔,将他降了两级官阶调用。
司业周凤翔上奏争辩说:“词林的旧制,内阁大臣份内是撰写文字,或者亲自详细审定,或者进行篡改,没有亲自纠劾的。
诰书敕令用御印,每年有固定时间,没有十年之后加盖御印呈献,还溯及既今的。
赠封诰令专归中书负责,是崇祯三年才开始强调。
不能追究崇祯元年的史官,反而定罪他们越俎代庖。
”崇祯帝没有答复。
许士柔不久于崇祯十四年补任尚宝司丞,十五年升任少卿,不久告病归乡,直至去世。
他的儿子到朝门申辩冤枉之事,方才给士柔恢复原职,追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人物简介

维基
钱启忠,字沃心,号清溪,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同进士出身。
钱瓒玄孙。
钱启忠幼有书癖,天启元年(1621年)举辛酉科浙江乡试,遂执经邹元标之门。
登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与同年刘之纶、金声、黄端伯、金铉、朱天麟、吴甘来、王章、汪伟、管绍宁、周凤翔辈结社论学,毅然以名教自持。
观政兵部,时崔呈秀、魏忠贤乱政后,所在书院尽拆毁,抗疏请复,又疏陈时事八条,皆切中利病。
于是刘宗周、李邦华、贺逢圣、倪元璐深相引重,寻除南康府推官,平反之暇,修白鹿书院,朔望集诸生发明圣学。
补理抚州府,修葺崇文书院,复集生徒讲学。
升刑部主事,上清狱囚疏,修治新监,相埋故犯四说帖,著为定例。
江夏郭昭封以草厂事论死,启忠念其为郭正域之子,力争减戍。
陈子壮、汤开远建言下狱,上疏乞宥。
丁忧服阕,转礼部员外郎,途经山东,流殍载道,疏请留漕粮十万石赈之,全活无算。
十四年督学山东,妻戎氏率家人三十馀口,至李家庄,猝遇流寇剽掠成群,戎氏谕之放,兵罗拜,则皆昔日所活之饥民也。
时诏各省学臣直陈起废,启忠疏举高弘图、华允诚、金声、陈必谦、陈靖之,皆一时夙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