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三【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正元,号天放野人。丰坊孙。有《丰正元集》,一作《天放野人集》。
先生自号天放野人,考功之孙也。少有家难,年三十方娶,与弟吉甫相友善,分衣让产,即自处于匮,不顾也。性嗜学,工诗,寄情萧散,每杜门散发,翛然于脩桐疏竹之下,兴到辄有诗,索笔直书,破窗颓垣俱满。客时过从,至无从觅巾袜。所深知惟沈嘉则、杨伯翼、先宾父数。先生性不喜交辇上人,以诗应酬,常见一时山人行卷所录诗,率为某公寿贺,某公赴官,辄唾之曰:诗以道性情,岂为汝辈行乞耶?及见少年人作诗,多杂调谑,更正色相戒,无为风雅罪人。故时谓先生诗有林泉无朝市,有怀吊无誉颂,有流连无亵慢,足尽洗诗家之陋。其高怀似陶公,而复少閒情一赋。所著天放野人集四卷。
人物简介
【介绍】: 明陕西兰州人,字济物,号幸庵。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势豪杀人,泽处以死。中贵祈免,不听。正德初,历浙江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使,所至以威猛称。再迁为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镇压刘六、刘七、赵燧等起事。始至,申明军法,将校畏缩当死,自此大小数十战,无不得胜。进右都御史。总督川陕诸军,镇压廖麻子、喻思俸等。进左都御史。经略哈密,以与王琼忤,又得罪钱宁,遂因经略不当被斥为民。世宗即位,起兵部尚书。未几,因前经略哈密事被劾夺职。隆庆初,复官。谥襄毅。维基
彭泽(1459年—1529年),字济物,号幸庵,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临洮府兰州(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军事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出为直隶徽州府知府,任内赏识礼遇生员唐皋,后来唐皋考中状元。正德初年,改任真定府知府,为政严明。升任浙江副使、河南按察使,均已威猛而著称。升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改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抚。当时刘惠、赵燧在河南叛乱,命彭泽与咸宁伯仇钺进剿,连续数十次战役后,平定。后晋升为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荫子锦衣世百户。替代洪钟总督川、陕诸军,讨伐四川廖麻子、喻思俸叛军。平定后,不久,内江、荣昌贼乱再起,之后他转移征讨,平定后升任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其再三请求归还后,得到批准;但未离开时,恰逢土鲁番佔据哈密,逮捕忠顺王速檀拜牙郎离去,并索要金币。总制邓璋、甘肃巡抚赵鉴等上报,请求派遣大臣经略。大学士杨廷和等一同举荐彭泽。彭泽因为久居战场早已生厌,请求归乡引病辞职,并推举邓璋、咸宁侯仇钺可继任。明武宗下诏书慰问勉励,方才赴任陕甘总督。为抵达后事平,遂归还处理都察院事。当初,兵部尚书一职位缺,廷臣举荐彭泽,但王琼得到,且私下诋毁彭泽。言官多弹劾王琼,于是两人有矛盾。彭泽又时常辱骂钱宁,王琼告诉钱宁,但钱未听信。王琼于是邀请彭泽喝酒,并在屏间藏匿钱宁,挑拨彭泽喝醉并辱骂,使得钱宁听到。当时恰逢蒙古入侵宣府,廷臣商议以许泰率领部队进攻,彭泽总制东西两边军务。诏书刚下,罢免许泰,又不命彭泽总制,唯独派遣提督率领两个游击部队六千人,意以困住彭泽。彭泽于是上奏派遣成国公朱辅,恰逢蒙古撤军,彭泽归还梳理都察院事。当初写亦虎仙私下与土鲁蕃酋速檀满速儿勾结,而彭泽最初不知而派遣。满速儿以城印来归降,留下速檀拜牙郎等人。写亦虎仙再次出使并私通满速儿,准备进占肃州。当时,彭泽已经离开,赵鉴也离去,李昆担任甘肃巡抚,他顾虑有变,在甘州扣留人质,并驱逐写亦虎仙出关。满速儿听后大怒,再次进占哈密,并分兵进攻沙洲,亲自率万余骑兵进犯嘉峪关。游击芮宁与参将蒋存礼抵禦,芮宁率领七百部队在沙子坝遇到敌军,后兵败阵亡。满速儿遂屠城杀掠。明武宗再次诏彭泽提督三边军务。恰逢副使陈九畴称因为逮捕使者而使得内应绝,于是再次请求和议。于是撤销彭泽出兵,彭泽乞求归乡。此后,王琼追论嘉峪关战败,而钱宁从中参与,而大学士梁储等坚持反对,于是事方止。王琼仍然坚持追论彭泽事,李昆、陈九畴一同被逮捕追论。彭泽被贬为民、李昆被罢免官位,陈九畴除名。明世宗继任后,钱宁事败,王琼亦得罪。御史杨秉中请求召回彭泽,随即起用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侍经筵、奉敕提督团营军务。李昆、陈九畴两人亦恢复官职。嘉靖元年(1522年),彭泽对军队官员进行改制,淘汰锦衣卫所等官员,从而招致大量积怨。言官交相弹劾,仍然加少保,赐敕乘传归。当时锦衣百户王邦奇亦诋毁彭泽,称哈密之事,是因为彭泽贿赂土鲁番求和而导致,言语涉及杨廷和、陈九畴等。因此张璁、桂萼遂逮捕陈九畴戍边。而彭泽亦被夺职为民,家居郁郁而卒。隆庆初年,恢复官职,谥襄毅。
人物简介
【生卒】:1484—1544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甬上耆旧诗·卷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正德初年,进简讨。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瑾喻西域,以骞喻附瑾者也。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未几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历国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忧。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谢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诸珰为色沮。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时公迁左侍郎,摄太宰。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帝数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相公谢终不往。裕、景二王册封,朝议谓秦、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均民力。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内阁夏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帝闻乃止。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兼都御史以行。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帝默然而罢。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数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帝颇信之。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字常甫,鄞县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有集。明诗纪事·丁签·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改四川、福建,入为右庶子,迁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历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宾客,进礼部尚书,改南吏部,就改兵部。赠太子太保,谧文定。有《觐光楼》、《纡玉楼》、《四友亭》、《养心亭》、《靡悔轩》、《环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书提学湖广时,世宗在潜邸,就试学使,以此受知。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献皇尝言提学张邦奇,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即召为吏部侍郎。会以母老便养,改南京。帝念邦奇不已,与分宜语及之。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对,遂终不召。卒后阁拟谧文恪、文敏。帝抹去四字,大书「定」字,遂谧文定。庙堂制作,颇称庄雅。《观光楼集目》,乐章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将洪武及嘉靖时改制乐章一切阑入集中。后之读文定集者,所当知也。维基
张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学者。与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张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参与《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以双亲年老求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艰归家。明世宗曾经与母亲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谈到择相时,蒋太后说:“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张邦奇服阕后,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书职。明世宗欲授张邦奇为吏部尚书,被大学士李时、郭勋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明世宗曾想将他召北京。严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世宗信之,此事作罢。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逝世。
人物简介
【生卒】:1500—1577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维静,一字九一,号东沙。受业于族子张邦奇,治程朱学。嘉靖二年进士。历官福建、云南、山东、湖广、四川,所至有政绩,终官南京兵部尚书。五十三岁罢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范》、《善行录》、《救急良方》、《芝园定集》。甬上耆旧诗·卷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先生字维静。幼时就外傅,俱以常儿畜之。从子文定公年长,顾独奇先生。先生师事之,遂成名。而先生亦年十七为人师。弟子数十曹俱年在先生上。二十举于乡,中进士。历官南曹郎。以副使督学江西。简才汰不肖甚严,关说无所入。会宫庙灾,嫉公者遂谓副使苛诸生所致。左迁备兵临清。历河南左布政使。晋都御史、巡抚四川。讨白草番平之。会中蜚语罢归。冉起抚江西,召为兵部右侍郎。时聂公豹为尚书。值杨公继盛劾相嵩十恶,内有子孙冒边功,事下兵部覆。聂公谓诸司曰,功俱实不虚,可具以覆。诸司俱曰,公今日当为万世持公论,未易覆也。聂公怫然起。先生入谓聂公曰:诸司殊藉藉,公激之,则恐事生祸,且复延缙绅。公何不说严公,使自辞军赏,则部曹可无覆,即公论亦得不废也。聂公悟,卒如公言。时谓公善处事也。大将军仇鸾怗宠焰如火,先生独持不下。及鸾死,疏讼都御史商公大节冤。上怒,下诏切责,夺二俸。先生以此名益重。居忧,会倭犯留都,召先生墨衰为南京兵部尚书。到官甫踰月,寇突至,遣将禦之,不克。相嵩从中批之,遂归老。时年五十五,尚茂齿。既不为世用,乃益精思著撰,为诗古文词及他说林家,言凡数十卷。辑洪、建以来大家名文为文范,别为文苑,撰郡志,续四明风雅。既以标格自持,益好士,数宠荐后辈诸君,凡经其门,后俱为名士大夫所执。友义重死生。始为进士时,有骑马来定交者,曰王激子扬,快士也。子扬死,为刻鹤山集。丰人翁以落魄死,为刻考功集。陈后冈先生早殁,既刻其集,复为勒石墓门。家有别墅,在东皋曰茂屿草堂,在西皋曰武陵庄,时引上客共觞咏其间,即单门年少,一经品目,俱藉以扬声。至先生殁后数十年,士有郁弗无所见者,尚忾然曰:吾恨不与张大司马同时耳。盖吾乡士大夫坛墠于斯极盛,自后欲少衰矣。余尝观诸家论先生诗,当时若沈凤峰谓名家易,大家难,惟先生足当大家。皇甫百泉谓以苏、李为宗,而综括三唐,体大兼美。杨升庵谓冲淡秾粹,沈郁雄壮,匠意铸词,色具体备。近时若陈大樽,谓乐府意调古质,近体宛倩丽佚,如层台佚女,意带烟霞。合诸公之论,可定其诗。使先生当轴,甄陶风雅,当是李文正一流。惜乎三黜而中止也。然吾乡最称东沙先生焉。
字唯静,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历官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江西累拜兵部尚书有芝园集明诗纪事·戊签·卷七
维基时撤字唯静,郑人。嘉靖癸未进士,授甫兵部主事。改礼部,历员外、郎中,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历福建参政、云南按察使,山东、河南布政使,以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改江西。入为南刑部侍郎,改兵部,进尚书。有《芝圆定集》五十卷。(《明诗选》:陈卧子曰:「司马乐府,颇有造构。近体宛倩麓逸,如层台佚女,意带云霞。」 《列朝诗集》:尚书诗,学殖富有,工力深重。乐府古诗标举兴会,时多创获。七言今体尘坌芜秽,若出两手。杨用修评其诗云:「四言以至六言,冲澹秾粹,沈郁雄壮,匠意铸词,色具体备。七言之什,自郐无讥。」用修可谓能言矣。《甬上耆旧集》:尚书归老,时尚茂齿,精思著撰,为诗古文词及他说林、家言凡数十卷。辑洪、建以来大家名文为文范,别为文苑,撰郡志,续四明风雅,既以标格自持,益好士,龙荐后辈。凡经其门,后俱为名士大夫。所执友义重死生,始为进士时,有骑马来定交者曰王散子扬,快士也。子扬死,为刻《鹤山集》。丰人翁以落魄死,为刻《考功集》。陈后冈早殁,既刻其集,复为勒石墓门。家有别墅,在柬皋曰茂屿草堂,在西皋曰武陵壮,时引上客觞咏其间。即单门年少,一经品目,藉以扬声。吾乡士大夫坛埠,于斯极盛矣。《静志居诗话》:芝园乐府不规摹古人,较之清南觉胜。五律颇近初唐。田按:芝圆诗自以乐府为胜,骈文亦是当家。所作《丰考功集序》,情文俱美,视貌袭秦、汉者,不可以道里计。)
张时彻(1500年—1577年),字惟静,号东沙,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人。明朝军事人物,学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二十四日出生。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登癸未科会试七十一名,廷试二甲六十三名进士第。授南京礼部精膳司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嘉靖十年(1531年)迁江西提学副使。调山东。嘉靖十四年(1535年)升福建布政司参政,历云南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湖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次年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调兵部右侍郎,转左。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南京兵部尚书。曾参与抗击倭寇。归乡后寄情诗酒,与范钦、屠大山主甬上文炳,合称“东海三司马”。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