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自恢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官检讨。入清,授原官。累迁少詹事兼国子监祭酒,改翰林院侍读学士,擢礼部左侍郎。坐与冯铨朋比为奸罢官。
维基
李若琳(?
—1651年),字完之,号雍来,直隶顺天府上林苑监籍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治诗经,行一,庚子年七月十三日生。
明天启元年辛酉科乡试八名,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都察院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本年丁忧。
七年授翰林院检讨、经筵日讲官。
天启七年四月,曾为权阉魏忠贤建生祠于蕃育署。
崇祯元年称病,二年京察,被削籍为民。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李若琳与冯铨、孙之獬等,率先剃发,起原官,累迁詹事府少詹事,兼国子监祭酒。
詹事府裁撤之后,改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祭酒如故。
顺治二年(1645年),请更定孔子神牌,恢复元朝制度,称“大成至圣文宣王”,下礼部议,定称“大成至圣先师”。
再迁礼部侍郎。
顺治五年(1648年),进礼部尚书,次年,加太子太保。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
次年,顺治帝开始审定各部汉官,大学士冯铨被勒令致仕,李若琳因与冯铨“交结亲密,朋比为奸”,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不久卒。
李复贞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复贞(1444年—1503年),字明实,四川泸州人,民籍,治《书经》,年二十九岁中式成化八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
六月十一日生,行四,曾祖李彦才;祖李斌;父李劾;母陈氏。
具庆下,妻王氏,继妻闵氏;兄复初(知州);复元;复亨。
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四十一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四十五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9 【介绍】: 元僧。绍兴人,俗姓李,字季蘅,号浮休,又号若耶。九岁能通《春秋》,十五岁受具戒。历主兴化教、园通、天竺灵山等寺。后退居云门,为云门三高之一。善诗,为文雄健有法,赵孟頫称之为僧中御史。有《内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
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
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
遂依云门元和尚。
十五祝发为大僧。
随渡涛江。
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
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
一览而知大旨。
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
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
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
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
乃力为经度。
田芜者辟之。
室圮者葺之。
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
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
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公。
道望并峙湖上。
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
又与断江恩休耕逸。
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
世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
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
苟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
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冷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
命之曰再来泉。
复退隐云门。
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
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
难可苟免乎。
吾对将至。
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
贼众入其舍。
若毅然不为屈。
辞色俱厉。
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
白乳溢出于地。
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
舍利如菽无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
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等若干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允若。字季蘅。自号浮休子。族相里氏。越人也。代为簪缨。师生有绝尘之趣。初为童子。给侍云门元上人。十五圆具。为大僧。至虎林。谒恢大山于兴福。自是习天台教。湛堂澄公。主南天竺。师与焉。声入心通。知解日至。湛堂甚器之。既出世净圣矣。湛堂念之弗置。招之徕归。请居第一座。摄众千馀人。持规峻整。经其指示。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请主兴化。当是时。倡道杭之南北两山者。若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与师皆有重望。人称为佛海会中四天王。居亡何退居云门。视荣名利养。恬不屑意。翱翔岩壑间。时同断江恩师休耕逸师。临风笑咏。不知夕阳之在树。君子又目之。为云门三高师。前后凡四座道场。教雨所及。如甘露醍醐。饮者心泰然。终以云门为归。筑深居精舍。以法华观慧三昧。为暮年净行。会天下大乱。于戈纷扰。法师与之。遇胁以白刃。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因遇害。白乳溢出于地。寿八十。腊六十有五。兵退阇维之。获舍利如菽者无算。瘗于云门山之麓。师风度简远。暮年神气完固。刘伯温。称其诗文古雅峻洁。而有奇风。故一时名。公卿咸倾倒焉。师素履之美。虽不获考。终命而定业所制。在古贤圣或未免。初无伤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遂依云门元。十五祝发为大僧,随渡涛江,首谒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一览而知大旨。闻湛堂主南竺,往依焉。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𧏙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至于恩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湛堂复招之徕归,命居首座,摄众规范。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师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未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又称为云门三高。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茍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言讫,泉涌出,渊泠渐盈。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后退隐云门,筑精舍,专脩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若斥曰:“难可茍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众遁,若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无算。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十人。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元僧。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后居南山寺明静院。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善继号绝宗。
越之诸暨娄氏子也。
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
春秋固佳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
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
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
三种观法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澄又问。
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吾祖有云。
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会天下大乱。
遂东还华。
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
缘与时违化将焉托。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绝宗。
越之娄氏子也。
母王氏。
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
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
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
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于元大德。
即请于父母。
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
习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
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堪继大法者。
惟子耳。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
入不二门。
属何观法。
继对曰三种观法。
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
经肯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
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
将有望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
王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
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
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
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
元臣高纳璘。
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五祖有云。
止观一部。
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
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
并驰。
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
一日忽告众。
端坐而逝。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茶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继。字绝宗。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初习举子业。番然曰。此身虚幻。终从变灭。即因文字取穹爵。如石火电光。转盻即空。谁有智者而耽此耶。乃弃去问法于湛堂。澄公。得其旨。修法华忏。多获感应。一时英俊。执经轮下。无不虚往而寔归。及还华径。于池深木寒处。修十六观。一志安养。后刻期坐化。阇维。舍利累然。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乃端坐而逝。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