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祝公荣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嘉定人。善画枯木怪石菖蒲,题句甚多。尝讲台教于赤城。性好浪游,乞食村落,不作长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闻柏子庭讲台教。
于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竹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荐福。
历三䆊。
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日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祝昆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明初浙江丽水人。
祝公荣子。
元末奉母避乱山中,母为兵所追,投崖下,昆跃下救之得免。
洪武初举孝廉。
授知县。
未几陈情乞归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6—1426 【介绍】: 明僧。浙江山阴人,字南洲,俗姓陆。出家于普济寺。研习佛经,旁通儒学,工诗文。洪武二十二年召为僧录司右讲经。永乐初为右善世,曾被诬左迁。仁宗时乞居南京报恩寺养老。有《雨轩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南洲,山阴人。族姓陆氏。出家普济寺。洪武中,召为僧录司右讲经,主天禧寺,历左右善世。永乐中,遭谗下狱。十馀年得释。洪熙初,归老应天报思寺。有《雨轩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师。
讳溥洽。
字南洲。
晚号迂叟。
又称一雨翁。
姓陆氏。
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
世居会稽之山阴。
祖某。
为饶州馀干县尹。
父仁。
甫因家焉。
母周氏。
师生于至正丙戌。
自幼闿爽颖异。
父教之诗书。
悟解日益进。
未龀。
已志慕出世法。
有老长戏之曰。
仙人本是山人作。
师应声对曰。
凤鸟终非凡鸟。
为众惊异之。
每入招提瞻佛像。
辄敬礼膜拜。
父母知不可遏。
命于郡之普济寺。
礼雪庭祥公为师。
受具上天竺。
谒东明日公。
一见器重之。
命典宾客。
其仪矩从容秩然。
丛林老宿多推服。
以为难能。
而博究教典。
虽寒暑夙夜不懈。
已而从具庵玘公于普福。
讲求旨要。
凡诸经籍。
精粗小大之义。
靡不贯串。
而旁通儒书。
间以馀力为诗文。
多有造诣。
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
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
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
又住苏州北禅。
学徒云集。
师为开演五时八教。
如来一代施化之仪。
无智愚高下。
人人满所欲而退。
一时宗门耆硕。
如九皋声公。
启宗佑公。
咸共嗟赏。
谓吴中法席第一。
又六年。
至杭之下天竺。
乃循慈云故事。
建金光明护国。
期忏七昼夜。
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
闻其贤。
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
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
居长干西丈室三年。
时梦观主天禧。
其徒由高者。
夜梦诣师室及门。
有二神人。
兜鍪金甲。
卫护甚严。
叱止高曰。
寺主在是。
既觉。
诣师告所梦。
且曰。
公其代吾师乎。
踰月梦观卒。
有旨。
命师主天禧。
又三年。
升左善世。
太宗皇帝。
举靖难。
师道衍公。
有辅翼居守功。
及即位召衍。
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
师以左善世逊衍。
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
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
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
祥光烨煜。
万众聚观。
天颜愉怿。
时有任觉义者。
忌师之宠。
搆词间之。
左迁右觉义。
疏斥。
师不辩。
自处裕如。
既而上察其心。
复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
以老宿数被召问。
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
以自佚。
而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
慰劳甚至。
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
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
给驿舟。
命中官护逃。
既至。
明年为宣德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
微疾。
呼寺之住持惟寔。
付后事留偈。
诀别其徒云。
清净自在住。
遂化。
春秋八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九。
塔全身于凤岭。
送者万馀人。
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
师历事列圣。
一以至诚。
而言动必祇礼度。
处物和。
驭众宽。
解逅逢掖士。
喜商论文事。
三四十年间。
钜缁老衲。
有文声者。
惟师与衍公耳。
师所著。
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
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
一切科仪文字。
皆师所定。
以贻范于后。
所度弟子。
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
得法弟子。
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
宣德元年秋。
示寂于南京。
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
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
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
为之记曰。
公戒行之精。
才望之高。
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
今之记似可略也。
然予于兹寺之建。
独有感焉。
昔者孔子没。
弟子皆冢于墓。
服心丧之礼三年。
丧毕治任将归。
入揖于子贡。
相向而哭皆失声。
子贡反庐于墓上。
又三年而后去。
盖师之与弟子。
所以传其道授其业。
有父子之恩焉。
后世此道不明。
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
背之而去者有矣。
能服乎心丧之礼者。
几何人哉。
心丧之礼。
且不能服。
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
予闻。
洽公当永乐间。
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
欲试其戒行。
系之于锦衣狱。
一时门弟子。
多云鸟散去。
独霔公焦心苦骨。
从其师于患难。
服薪水之劳。
未尝一日去左右。
卒使其获全行业。
蒙被国恩。
大昌其教于晚节。
观其尽心所事。
不以死生穷达。
而有所改易。
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
而霔公能之。
予于是重有感也。
是用书以为记。
使后之观于此者。
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
靖难兵起。
师为建文君。
设药师灯忏诅长陵。
金川门开。
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
微闻其事。
囚师十馀年。
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
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
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