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盘谷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
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庵皎和尚。
过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
从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
游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
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
参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
又访北禅礼和尚。
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
由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
又移庆元府显孝寺。
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
继迁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
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
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为运庵禅师法嗣。
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
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愚。字虚堂。四明人。具戒游参。见运庵颜公。言下了旨。出世历住十刹。化道风行。咸淳末。被诏住径山。室中设三转语。勘验学人。鲜有觏其机者。曰。己眼未明底。因甚将虚空。作布裤著。曰。画地为牢。因甚透这个不过。曰。入海算沙底。因甚向针锋头上翘足。又云。虚堂。初无门户。与人近傍。亦不置之于无何有之乡。只要诸人如铁。入土与土俱化。然后可以发越。其如运粪入者。吾末如之何。一日。举松源师临济示寂告众云。久参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临济之道。将泯绝无闻。伤哉。拈云。鹫峰老大。似倚杖骑马。虽无僵卧之患。未免傍观者丑。师先在净慈。入院日问答绝。忽天使踵门。传旨。问赵州因甚八十行脚。虚堂因甚八十住山。师。即举赵州行脚到临济话。颂曰。赵州八十方行脚。虚堂八十再住山。别有一机恢佛祖。九重城里动龙颜。使以颂回奏。上大悦。特赐米五百石。绢一百缣。开堂安众。后示寂。塔于直岭下曰天然。先是。高丽国王。请师于彼国说法。八载还山。问法弟子。随侍千指。至我明嘉靖间。高丽尚遣法嗣来此扫塔云。彼国法道。甚盛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9—1370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号别峰,俗姓王。出家于会稽崇胜寺。精研佛典,持律甚严。元仁宗延祐中主萧山净土寺,后又主持绍兴宝林寺,传徒甚广。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钟山无遮大会,寻放归。有《宝林类编》、《天柱稿》。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越之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
随改宝林。
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
而驭下过严。
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
越之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
母陈氏。
妊十月。
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
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
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母叹曰。
是子般若种也。
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
讲清凉宗旨。
往依之。
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
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
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
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于是命出钱塘。
谒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
师之夙习见闻。
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
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
法道之盛。
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
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
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
复侍春
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
讲杂华经。
时宋官徐天祐。
王易简。
相与崇奖。
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
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
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
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延祐初。
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元命住嘉禾之东塔。
随改宝林。
乃放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
招来俊人。
故天下学者。
莫不担簦蹑屩。
集其轮下。
至正初。
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
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
雨即大澍。
至太祖高皇帝御极。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
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
赐内库白金数镒。
并珍物。
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
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
示微疾。
次年年春十日。
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
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
宝林类编。
各若干卷。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大同。一云其字。号别峰。越之上虞王氏子。世推簪缨之族。父有樵。母陈氏。妊师已十月。父见庞眉僧。振锡而行。问僧来自何所。曰。昆崙山也。竟排闼而入。父急追之。寂然无有也。暨出。闻房中儿啼声。笑曰。儿岂向来浮屠也。幼极俊爽。览诸载籍。辄会其玄奥。父授以辞章之诀。握笔翩翩。辄有可观。遂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可俾其缠绕尘劳乎。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从僧贵游。已而剃落。受菩萨戒。会春谷讲经景德师。复往依之。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又谒怀古肇师。受四种法界观。怀古春谷。皆南山大弟子。深于华严之学者也。师天分既高。又加精进之功。凡清凉一家疏章。悉摄其会通。而领其枢要。义趣消融。智光发现。识者心服之。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召师谓曰。子学精且博矣。恐滞于心胸。以成粗执。曷从事思惟。修以刬涤之乎。师即出钱塘。见佛智熙禅师。于慧日峰下。旧所记忆者。一切弃绝。唯存孤明。耿耿自炤。如是者。阅六暑寒。佛智嘉其有成。欲縻以上职。不听而去。俄上天目山。礼普应本禅师。普应见已。期之如佛智。师将久留。普应曰。贤首之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大之。毋久淹乎此也。为赞清凉像而遣之。师喜曰。吾今始知万法皆本一心。不识孰为禅那。而孰为教乘。内外自此空矣。亟还宝林见春谷。且告之故。春谷曰。可矣。乃命之司宾。寻升上座。当时相从者。皆宏伟之龙象。师为分讲杂华玄门。会要统宗。必极其所言。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闻之。相与崇奖莫置。声光焕著。五尺童子。皆能知其名。郡守范侯某。怜春谷僧腊已高。风之使让其席。师毅然不答。侯设伊蒲供。延师亲与之语。师曰。有是哉。所贵乎道者。在明师弟子之分。垂训后人。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乎。明公纵爱我厚。名义不可犯也。侯不觉离席。把师臂曰。别峰诚非常人也。元延祐初。始用荐者。出世萧山净土寺。师自念。圭峰以来。累叶相承。其间或绝或续。系执法者之贤否。遂发弘誓。力持大法。晨讲夕演。虽至于劳勚。弗敢少懈。天历初。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遴选名山主僧。一归至公。升师住景德。重纪至元中。行宣政院。迁主嘉禾之东塔。师不赴。时宰臣领院事。乃改宝林。宝林清凉肄业之地。人咸为师荣。师固守谦退。迟回不上。州牧。邑尹。山林友社。交疏延请。亦不允。至第二疏。始投袂而起。仿终南山草堂故事。建高斋。辟幽舍。招徕俊乂。浙水东西。莫不担簦蹑屩。争集轮下。师竭忱开授。比景德为尤勤。法席之盛。不减东山。时至正初。顺帝。御宣文阁。近臣。有以师之道行闻者。帝嘉之。特赐金襕伽黎衣。帝师大宝法王。亦俾以六字师号。隐然作镇江南。宗门恒倚之为重。状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病旱无以禳。佥谓。非师不可。师为爇香臂上。以请雨。即澍。师莅事一纪馀。以疾固辞。坚卧崇福庵中。而时事日棘。师因退处瞻博迦室。年垂乃八十矣。皇明御极。四海更化。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入见于武楼。独免师拜跽之礼。命善世院护视之。次日复召。赐食禁中。及还复有白金之赐。洪武二年冬十二月。得疾久不瘳。口占辞众语。端坐而蜕。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世寿八十一。僧腊六十五。越七日。遵治命就城南竹山。准法阇维。收馀烬瘗焉。其嗣法分布列刹者。则妙心大衍。臬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称。法云道悦。小宝□日益。净土梵翱也。师神宇超迈。伏犀插脑。长身而玉立。美谈吐。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发论兖兖弗休。其挺己卫道。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不少挫其气。中岁稍涉魔事。至中之以危法。师不顾。下帷却扫。日味华严。其人一旦自毙。然其游心文。翰宾接贤。公卿燕飨赆遗。唯恐不尽其意。永康胡公长孺。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巴西邓文肃公文原。长沙欧阳文公玄乌。伤黄文献公溍武。威余忠宜公阙。咸乐与师交。函诗往来。无虚岁。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李著作孝光。唱酬于水光山色间。尤极其情趣。扶植他宗。无尘毛猜忌。闻其贤也。敛衽不暇。断江恩师少林学也。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师台衡教也。挽之尸圆通。至于甄别人品。摩厉后进。三宗屡得其人。古林茂师之主保宁。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数人。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于旅邸。设丰食食之。从容谓曰。吾虽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子等将不利之。君子以为何如人。不如且已。否则恐罹大咎也。众沉吟良久。稽首列拜而去。事遂寝。师性至孝。自恨蚤丧父。养母纯至。及亡。春秋祭礼无阙。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树碑于墓。生平无躁进意。高丽沈王。遣参军洪瀹。施大藏经于二浙。瀹自负通内外典。不复下人。入越见师。茫然如有失。力言于王。邀公游燕都。将振拔之。过吴。辞以疾而还。持律甚严。不敢违越。抚世酬物。终始如一。不以久近为碍。而散其诚。逮革代之后。囊无一钱。唯存书史五千卷。尽散其徒之能文者。著述颇多。未脱稿。辄为人持去。其外集曰天柱稿。录师自制诗文。曰宝林编。额聚古今人。为寺所作者也。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师独能撑支震耀。使孤宗。植立于十馀传之后。凡五十年。非贤者。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同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同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同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同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同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同祷。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同奋然谋复新之。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同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同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同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同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同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元亮。
字晓山。
河南信阳萧氏子。
诞夕室有光如昼。
甫长茹素诵佛。
不为俗营。
父携之宦游棠。
遂家焉。
棠宝林寺僧至福。
道高一时。
师礼而祝发。
福示以禅要。
有省。
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
才入室。
契如针芥。
尘劳迸于一见。
疑滞销于片言洪武壬子。
归棠建宝顶。
大弘道化。
时方选名德高流。
有司以师闻。
被诏住报恩。
迁大慈。
宸章屡降。
有幽兰久隐棠林下。
不觉微香泄九天之句。
师力求退院。
久之乃赐还山。
初蜀藩。
请师入内庭说法。
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
并上所锡赉。
师受之存。
为十方招提。
始终不御也。
尝有示徒颂曰。
瓮里何曾走却鳖。
虾跳元来不出斗。
出世若无坚固心。
六道轮回空自走。
庚辰十月十三日。
忽索浴更衣危坐。
时天净无云。
日轮亭午。
但闻轰雷三阵。
圆光现于空际。
其数如之。
遂化去。
茶毗。
舍利如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了悟。
号无际。
一号蚕骨。
安岳人。
生莫氏。
幼佣于大竹雁平里黄友谅家。
能办异他佣。
尝有人代为耕牧者。
黄异之。
妻以义女。
相对叠膝。
坐如宾客。
未尝小涉温煖。
与同作语皆佛法。
黄益奇之。
因结庵使居。
以成其志。
如时送饮食衣服无阙。
一日义女。
私送一緉鞋。
师讶曰。
此何来也。
遂引刀碎之。
说偈谢主人而去。
削发于定远之罗围寺。
师事本真长老。
本真。
为言。
谷和尚
为当今善知识。
即蹑蹻往参。
获證心要。
因而发通。
大著灵异。
四方无贤愚。
咸归向之。
登座说法。
天花如雨。
尝经巴之刘何乡。
乡人礼之。
师说偈曰。
天下大旱。
此处半收。
天下大乱。
此处无忧。
所言罔弗获验。
自是从者日众。
所至腾沸。
或以妖妄惑众。
拘于按察狱中。
昼则端坐。
夜则出募钱。
修狱坏屋。
至今狱无鼠虱蚊蚋。
师居安岳四十馀年。
永乐中。
召诣京师。
命为宗主登坛说戒。
赐号大善知识。
后居南京牛首寺。
一日集众说偈。
我我元无我。
光明圆陀陀。
荡荡任纵横。
处处无拘锁。
端坐而化。
赐祭给传。
还葬木门。
所著语录一卷。
行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本融。
陕西郿县人。
薙染。
参怀庆松谷和尚
又参隐庵于大佛山。
大千主少林。
师预其众。
一钵随身。
不扰尝住。
千异之。
付以帕不受。
住达磨洞。
四十馀年。
万历丁亥。
抵京师。
住龙华寺山门。
风雨炎寒自若。
又居积善寺。
廊房长老。
见师勤苦蚤夜不息。
特为造一龛。
请居之。
继开十方院奉师。
接云水凡十有三年。
信施云委。
而因果之间。
毫无差错。
最后住世刹海。
随缘接众。
持妙法华经为尝课。
密行甚至。
生平胁不至席。
食不过午。
不饭于尝住。
持钵行乞村市间。
如已得食则钵内向。
未得食钵外向。
人以是觇知师食否。
而分卫之。
每饭食讫。
即嚼杨枝。
掩关趺坐。
或未受斋。
亦从汲处乞一杯。
涤齿入户坐。
必不破午食。
檀越或设供施金。
必一众均被乃许。
否即坚拒弗受。
人请诵经。
师曰。
吾堂中大德。
不谙讽诵。
有就寺饭僧者。
付赀过。
即日营办米盐蔬果。
设不移时。
作务以身先众。
食饮旨菲。
随其所有不强为。
生平绝不以修造烦人。
曰。
劳生旅泊。
住则随缘。
去则忘矣。
何事华美。
以累身心耶。
慈圣。
尝为诸大僧设斋。
每僧衬五金一疋绢旃檀满觔。
师坚不肯赴。
中贵人不得已舁至院。
师乃与众同餐。
万历壬寅初腊。
师示微疾。
侍御萧公问之。
师竖一指。
即日午。
端坐而逝。
茶毗。
顶骨如芡实大。
烟入地处。
掘之皆得舍利。
初。
张刘二内监。
共舍住宅。
为世刹海。
师住此食指尝逾千。
当是时。
曹郎郭家珍。
王玄谟。
萧丁泰。
鲍应鳌。
给舍段然。
俱钦师道风。
敬仰尊重。
段公尝诣师。
师曰。
居士坐久饥。
当煮面作供。
段曰。
久向老师。
大面特来。
尝尝滋味。
师厉声曰。
面许你吃。
却恐你吞吐不下。
段为之吐舌。
其门风高峻如此。
京师人。
称师三藏师。
多应是其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