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惠宗

相关人物:共 50 位
共 5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马黎诺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0—1357 【介绍】: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
方济各派教士。
1338年,奉罗马教皇命率使团来元朝报聘。
先至钦察汗国都城萨莱,经玉龙杰赤、阿力麻里等地,于惠宗至正二年抵上都,向元顺帝进呈教皇信件,并献骏马一匹,被称为“拂朗天马”。
受到隆重款待。
在大都约四年,至正六年乘驿至泉州,次年由海路西还,1353年抵阿维尼翁复命。
1354至1355年,任德皇查理四世牧师,奉命修订波希米亚编年史,将奉使元朝的见闻编入书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
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
出家于天台广严寺。
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
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
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
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闻柏子庭讲台教。
于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竹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竹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荐福。
历三䆊。
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明日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日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弘吉剌氏。
天历元年文宗即位,立为皇后。
三年文宗死,立明宗和世㻋次子懿璘质班。
顺帝妥欢帖睦尔继立,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至元六年查究明宗被害事,削尊号,安置东安州。
不久死。
丑闾 朝代:元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元末人,字时中。唐兀氏。顺帝元统元年进士。累官京畿漕运副使,出知安陆府。红巾军来攻,城陷,被杀。
维基
丑闾(?
—1352年)中国元朝末年官员,字时中,蒙古人。
丑闾在元统元年(1333年)中进士第。
官至京畿漕运副使,出知安陆府。
至正十二年(1352年),蕲州曾法兴攻打安陆,当时丑闾募兵得数百人,率领抗拒。
击败其前队,乘胜追击。
敌军从其他的门攻入,他还兵,城中火起,军民大乱、回衙后穿着朝服,出坐公堂。
敌军以刀刃威胁,让他下拜,丑闾不屈怒骂。
第二天,又逼他,丑闾骂道:“吾守土臣,宁从汝贼乎!
”敌军以刀斫断丑闾左胁,将他杀死。
用布囊装起来他的尸体,送回家中。
丑闾妻侯氏出见大哭,晚上自缢而亡。
元顺帝赠丑闾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赠侯氏宁夏郡夫人。
立表其门双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元修武人,字善止。性刚介,通经术。文宗天应三年进士。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辟御史台掾,掌机密。拜监察御史,劾太尉、右丞等八人,皆黜之,朝廷肃然。累迁淮南宣慰使,领征讨事,镇压淮东义军,卒于军。
维基
逯鲁曾(?
—1352年),字善止,元朝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
逯鲁曾性情刚正,通晓经史。
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
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担任御史台掾,掌机密。
升任太常博士。
元武宗之庙,没有以皇后配享,集群臣廷议之。
逯鲁曾说武宗皇后真哥无子,没有立其庙主。
右丞相伯颜主张元明宗之母亦乞列氏配享。
徽政院传太后旨,以元文宗之母唐兀氏可以配享。
伯颜问逯鲁曾:“先朝以真哥皇后无子,不立庙主,今立明宗之母还是文宗之母?
”他回答:“真哥皇后在武宗朝,已受玉册,为武宗皇后,明宗、文宗二母后,都是妾室。
现在以无子的原因,不立庙主,以妾为正宫,是作为大臣废黜先君的皇后,作为儿子追封先父的妾室,于礼不合。
之前燕王慕容垂即位,追废他的母后,而立其生母为后,以配享先王慕容皝,为万世所笑,岂能复蹈其辙?
”集贤大学士陈颢,讨厌逯鲁曾,说:“唐太宗册封曹王明之母为皇后,也是二后,难道不可以吗?
”(其实唐太宗并没有册封曹王之母为皇后。
)逯鲁曾说:“尧之母为帝喾庶妃,尧立为帝,没听说册封她为后而配享帝喾。
皇上为大元天子,不学尧、舜,而学唐太宗吗?
”于是以真哥皇后配享。
后来逯鲁曾升任监察御史,弹劾伯颜余党太尉答失海牙、阿吉剌、右丞巩卜班、刑部尚书兀突蛮、监察御史吉当普、哈剌完者、院使月鲁不花、郎中吕思诚等八人,元顺帝将他们全部罢黜,朝廷肃然。
历任刑部员外郎、宗正府郎中、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佥山北道肃政廉访司事、礼部郎中。
至正十二年(1352年),逯鲁曾以资善大夫、淮南宣慰使,领征讨事,率领海盐丁五千人跟随脱脱镇压徐州、淮东地区农民起义军,在军中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59 【介绍】: 元僧。
台州临海人,字大用,俗姓屈。
十二岁受经于瞿公,旋即祝发受具足戒。
秦定帝时居海盐德胜寺讲经,听者咸诧,转杭之兴福,三年,升住演福寺。
顺帝赐号佛鉴园照论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
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
才娠十月母一夕梦。
梵僧振锡入堂内。
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
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
实剡源暹公诸孙。
通天台教观。
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与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时玉冈润法师居第一座。
学者归之如云。
才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
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
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
必推才为上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
命才分座讲演。
其辩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
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请才继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
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决心要。
先因寺烬于兵。
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
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无斯须懈怠。
接人以慈。
诲人无倦。
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
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
高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又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无验。
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
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
有五色光自龛中发。
火馀不坏者二。
舌根如红莲华。
齿牙若珂贝。
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
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
座五十六夏。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
并行于世。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必才。字大用。台临海屈氏子。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师生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谐协有思致。祝发受具戒。出游武林。谒湛堂澄公。公见其颜貌峻拔。出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时润玉冈为第一座。师折节事之。虽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台家部味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无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玉冈出主海盐德胜。师分座焉。暨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师。继其教席。当是时。湛堂声称。喧播中外。众意。师必愿与之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未几。升主演福。丞相康里公。屡至香币。咨决心要。寺久圮。师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崇以尺许一百三十有奇。师之为人。凝重简默。观行精励。孜孜修进。无斯须懈怠。每夏终制解。同业者。皆囊衣自便。师独掩关谢客。益加磨淬。人不堪其清苦。而处之忻忻也。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危坐西向。称弥陀佛号。尽一昼夜。因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别相识。合掌而逝。阇维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火馀舌如红莲。齿如珂贝。舍利如菽者满地。万众竞取。一时俱尽。后至者。穴地尺馀。亦得之。塔干寺之南。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具庵玘公谓。师以恢涵之量。迈远之识。于空坏劫中。建成住之效。而或有可齐者。至于发性具之微。肆辨说之雄。灿真灯于既昏。胶慧和于将坠。此岂力之所能为哉。斯言得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才娠十月,母一夕梦梵僧振锡入堂内,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教观,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时玉冈润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云,才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必推才为选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才分座讲演,其办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才继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办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郡帅康里尝咨决心要。
先是寺烬于兵,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孜脩进,无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无倦,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画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脩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
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及《诗偈》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一源字也。自号虚幻子。淮东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岁入乡校。能了经籍大义。九岁离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司。给牒度为沙门。自是蓬累出游。历见诸禅老。无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无用宽公。公门庭严峻。师方入户。厉声叱出之。师作礼于户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见。问曰。何处人。师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请和尚道。公便暍。师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有省。公命举偈。偈罢。振威一喝。师曰。喝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匾担。捉住清风剥了皮。师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执侍三年。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亲署一花书。授师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广德。缚茅于大洞中居之。无何。宜兴之龙池。请师建立禅居。师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结屋数十间。命曰禹门兴化庵。山颠有龙池。龙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师召龙。受三皈戒。龙不复出。师居之久。复厌其未幽邃也。择绝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师以退隐为心。间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归龙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师主大华藏寺。师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师坚以疾辞。宋文宪谓。师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为急。及主大刹。屡退养龙池。虽天童实厕五山。亦摇首弗顾。其高风峻节。如祥麟威凤。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贤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说法于龙光殿。上悦。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寻奉旨。函香至五台。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辞南还。道趣维扬。镇南王。率嫔妃等。延师入宫。禀受大戒。遣司马护还龙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曰。吾将逝矣。或以药剂进。麾去之。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昧爽。师起沐浴服纸衣。索笔书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侧卧而化。茶毗。现五色光。齿牙舌轮。及所持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烟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竞折枝取之。淘汰灰土。获者亦众。门人等。分馀骨与不坏者。五处建塔焉。师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其心。所至无不倾向。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公孟頫。冯内翰子振。尤所宾礼者也。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无虚日。师受之即以施人。曾无毫发系吝。其自处则布袍粝食。沛然若有馀。凡发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而空义自彰。有四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宁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宁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初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寺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宁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走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宁拟进语。
公又喝。
宁拟退。
公连喝之。
宁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宁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宁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宁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龙池致宁。
宁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连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宁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金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华岳迅烈风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尧舜力。
洪武元年。
宁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无用嗒然一笑。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逢池便居。”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学侣闻风,遐迩奔赴。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归龙池。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乃蹶然起赴。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壬寅,退归龙池。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未几,成大丛林。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寿七十八,腊六十五。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6 【介绍】: 元康里人,字士廉。
早备宿卫,为顺帝所宠。
累迁殿中侍御史,声势日盛,自藩王戚里,皆遗赂之。
进西僧以“运气术”媚帝,自此顺帝专事淫戏。
初依附脱脱,后相倾轧。
至正十二年,自中书右丞出为宣政院使,遂深恨脱脱。
十四年,脱脱赴高邮攻张士诚,哈麻复入为中书平章政事。
遂以“老师费财”为脱脱之罪,谮之至死。
十五年,拜中书左丞相,国家大柄尽归之。
以谋拥立皇太子为御史大夫搠思监等所劾,杖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东明人,字惟中。
英宗至治元年进士。
授浚州判官,入为国子助教。
泰定间除太常博士。
纂成《太常集礼》。
后为监察御史。
顺帝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之非,并言时弊之甚。
累官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
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学,命以翰林学士兼谕德,乃摘诸经要略,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以所见,为《端本堂经训要义》,供太子学习。
又集历代帝王故事,成《大宝龟鉴》。
官终翰林学士承旨。
维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终其身。
撰有《长安志图》、《大宝龟鉴》。
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
入朝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
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担任太常博士。
当时有窃贼偷太庙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据礼教,劝说将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则放置在其他地方。
认为从建国开始,已经过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应答。
往年有诏令让李好文编《集礼》,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导致长久都无法修成的问题。
觉得礼乐应依照朝廷标准,不该令郡县编纂。
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仪礼院的官员,让他们选了下属几位同僚,又请求调用书阁中相关的资料,以便采用。
三年之后成书,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
李好文后来升迁为国子博士,由于母亲逝世而返家,服丧后,被起用为国子监丞,后受命为监察御史。
再度使用至元为年号,身为监察御史的李好文以年号袭旧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抨击,表示只沿用当时名声却没有当时的繁景,不见得有好处。
(实际上元朝以前,晋惠帝年号建武,晋元帝也是号建武。
唐高宗有年号上元,而唐肃宗也是有号上元。
都是一个朝代有二个相同年号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说了十几条当今比不上当初至元年间的事。
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亲自在太庙中祭祀,诏令李好文太常礼仪院事。
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任国子监祭酒,后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活书侍御史,迁任河东道廉访使。
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拟《长安志图》写序。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举行祭祀,李好文受诏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
元顺帝亲自主持祭祀,抵达元宁宗的庙中时,遣阿鲁询问李好文身为兄长是否该向弟弟拜礼,李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由于顺帝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该行礼。
于是元顺帝拜礼。
至此以后,每当元顺帝主持祭祀时,必任命李好文礼仪使。
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李好文还没出发前去就任,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辽史》、《金史》、《宋史》,担任治书侍御史后,仍参与编修史书。
不久,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
工作了十天,由于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为治书,李好文后来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当时行台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处理行台中的事务。
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报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等人。
曾文博被害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轻侮之罪。
李好文率领御史为王武等人的冤情争辩,并弹劾几十件奉使不法之事。
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迁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
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担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又被召任为太常礼仪院使。
由于皇太子逐渐长大,元顺帝为了教育太子,开设端本堂,令太子入学,令右丞相脱脱、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负责端本堂,命李好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给宰相,宰相将李好文锁上的书呈给元顺帝元顺帝赞叹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辞。
李好文摘出《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的重点加以注释,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上自己的观点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撰书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进呈奏表给元顺帝
元顺帝诏令将此书送到端本堂,让太子学习。
李好文后来又集历代帝王的故事,将国运长短兴衰相关辑成书,书名为《大宝录》,辑前代帝王能效法跟该引以为戒的故事为书,书名为《大宝龟鉴》。
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书太子希望他能参考自己所推荐的各书(《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并推行,认为如果能推广应用,那么万几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难,太子认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
之后,李好文经常以年迈为由打算辞官,一再请辞,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的俸禄终其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宁夏人,字善卿。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以擒斩杨完者部违纪兵士,有声于时。旋为江南行台镇抚,治绍兴,募兵守境。授行枢密院判官,分院治绍兴。后以欲发兵拒方国珍,违御史大夫拜住哥意,被杀。谥忠勇。
维基
迈里古思(?
—1358年),中国元朝末年唐兀氏,字善卿。
侨居松江,幼年家贫,从师学习诗经、易经,授徒养母。
多结交名士。
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授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
苗军主将杨完者在杭州劫掠百姓,有人至绍兴城中强夺人马,迈里古思擒斩数人。
他于是名声大振,百姓称颂。
江南行台移治绍兴,迈里古思担任行台镇抚,他大募民兵守御。
处州山贼焚掠婺州永康、东阳,迈里古思提兵与石抹宜孙约期夹攻,平定山贼。
擢升为江东廉访司经历,保卫绍兴,境内安然。
江浙省臣承制授他为行枢密院判官,分院治绍兴。
不满御史大夫拜住哥扰民,结怨。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二十二日,出兵过曹娥江,与侵攻绍兴属县的平章方国珍冲突。
部将黄中攻打上虞,请增兵。
迈里古思驻军东关,御史大夫拜住哥派人召迈里古思至其私第议事,命左右用铁槌将他打死,断其头,掷厕所中。
城中百姓不问男女老幼,无不恸哭。
黄中率部下复仇,尽杀拜住哥家人和台府官员掾史,留下拜住哥不杀,告知张士诚,张士诚派部将率兵守绍兴。
拜住哥转任行宣政院使,监察御史真童弹劾拜住哥,元顺帝削拜住哥官职,安置在潮州。
共 5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