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进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全,姓房氏,清河人也。
生有宿慧,既长,受具戒于州之广教院。
历游讲肄,通晓律义,创刻宗门《碧岩》、经律文字。
往来奉高山中结茅晏坐,于天胜寨上默究玄理。
兖州节度左副元帅张进遂,兴葺布金山之大云寺,请主席焉。
全至,扇厥清风,法化大行,落发弟子二十有五人。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三
植,字斯立,号蜃川,玺之子,嘉靖乙未进士,选南比部,累擢少司寇。
庚戌之变,敕守崇文门,时多其功,拜大司寇。
中人王采盗伐孝陵树,邢保侵尅工匠银,张进朝矫诏选宫嫔,皆据法论罪。
魏国争立事起,下南法司谳上。
高新郑,方修虩于徐文贞。
植,文贞门人也。
给事王桢摭蜚语劾植,夺职家居。
十七年后复荐起,再疏乞休。
卒,赠太子太保,谥简肃。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斯立,平湖人。嘉靖乙未进士,累官刑部尚书谥简肃
维基
孙植(1510年—1586年),字斯立,号蜃川,浙江嘉兴府平湖县民籍直隶华亭县人。嘉靖乙未进士,隆庆初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谥简肃。浙江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第六十八名,登第二甲第五十七名进士。选南京刑部主事。父丧服阙,补兵部,改光禄寺丞,升光禄寺少卿。不阿谀权臣严嵩,九年不调。隆庆初,诏与毛恺考察京朝官,中外称服。升南京刑部尚书。
俞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5—1524 【介绍】: 明浙江桐庐人,字良佐。俞荩子。弘治三年进士,授长清知县。正德六年累迁至右佥都御史,治水苏、杭诸府,民享其利。寻进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先后镇压姚源王浩八、醴源徐九龄。嘉靖改元,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青州矿徒王堂等起事,自山东突入河南。谏督诸军镇压,破之。未几,召掌都察院事。卒谥庄襄。
维基
俞谏(1455年—1524年),字良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人,官至右都御史。
俞荩之子。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浙江乡试第二十九名举人。
弘治三年(1490年)联捷庚戌科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授山东长清县知县,升任南京监察御史。
正德初,出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剿捕嵩县雪花崖起事首领吕梅。
不久,改山西佥事。
正德三年(1508年),升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平定大帽山民变。
再升广东按察使司副使,途中召为大理寺少卿。
正德六年(1511年),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治理苏州、杭州等地水患,修治圩塘,百姓享其功劳。
进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
正德八年,姚源王浩八率众民变,明武宗命俞谏替代陈金督江西、浙江、福建诸军讨伐。
当时王浩八有一万余部队,屯兵于浙江开化,被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随后逃亡江西德兴,以所执都指挥白弘、江洪为任职,求按察使王秩招抚。
王秩接受,但王浩八反悔,佔领贵溪裴源山,收复余众,连营十里。
俞谏于是下令王秩与副使胡世宁、参政吴廷举佔领各地要害,而亲自与都督李鋐乘夜冒雨进攻,攻破并俘虏斩杀数千人,并生擒王浩八。
其党羽溃走玉山,俞谏则与南赣巡抚周南、江西巡抚任汉再次进攻并斩获七百馀人。
剩下叛军逃亡姚源,俞谏则命吴廷举等进剿逼擒。
民变之事仍然不休,王垂七、胡念二等继续叛变,杀害按察使司副使李情、及饶州通判陈达、秦碧,指挥邢世臣等,俞谏随后再次率兵平乱。
随后兼任江西巡抚,次年出击临川民变,升都察院右都御史,仍兼江西巡抚。
群盗悉平。
宁王朱宸濠命张鳌山谏,正德十一年(1515年),俞谏被召还,致仕归乡。
嘉靖元年(1522年),因举荐,俞谏得到起用并担任故职,并任漕运总督。
青州矿盗王堂等起义,在东昌、兖州、济南等地流窜抢劫。
都指挥杨纪及指挥杨浩等进攻,杨浩战死,杨纪被免。
世宗责怪山东将吏,御史诸臣分道逐贼,义军流劫金乡、鱼台间。
突然进攻曹州,准备渡过黄河,但未能实现,遂再次掠夺考城等黄河西岸。
而当时王友贤等率众掠祥符、封丘,南抵徐州。
河南及保定等地纷纷告急。
廷议以诸道巡抚权位相埒,命俞谏与都督鲁纲并提督两畿、山东、河南等军务,节制各地军队。
当时,义军在考城再次出现,官军欲追缴,而河南义军张进引三百骑驰至,双方交战,官军大溃,将士死者八百余人。
俞谏于是改用连营相进之计,义军势力遂消亡。
同年秋,召回掌管都察院事。
又过一年后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庄襄。
杨杰只哥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0—1239 【介绍】: 金元间燕京宝坻人。
世业农。
少有勇略。
金末率族降蒙古。
从攻辽左及西夏。
又从攻信安,三往说其帅张进来降。
后攻徐州,败金将国用安,赐名拔都,命总管新附军民。
后率舟师追击宋军,中流溺死。
张荣实 朝代: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8—1278 【介绍】: 元霸州保定人。
金信安守将张进子。
随父降蒙古,以质子入宿卫。
旋充征行水军千户。
从攻宋,以惯习水战,屡有功。
中统元年,授水军万户。
至元间,从攻襄、樊,又从伯颜灭宋,至广东。
积官湖北道宣慰使,诸路水军万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宗传,号心堂。隆庆五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抗直敢言,南京小中官醉辱给事中,参鲁请究治,为中官冯保所谮,谪高安典史。累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申严海禁。迁吏部侍郎。日本侵朝时,封贡议起,参鲁持不可,因著《东封三议》,辨利害甚悉。后终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卒,谥端简。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五
字宗传,号心堂。
父龙积,学尚笃行,人称为赵夫子。
以岁荐,官怀宁训导。
公少从父受经,尽得其学。
先世无他,赵于鄞,凡家祭毕享馀惟侍父一席。
公性笃孝,朝夕奉父教甚谨。
年二十二,举于乡,以进士授庶吉士,风格为馆阁所推重。
时江陵枋国,嫌公无私谒,改户科给事中。
益擅直节敢言,如论王文成当从祀,芦沟桥佛寺不当建,及请甄别吏治、釐刷马房诸疏,俱其大者。
阉人张进殴给事中于留都,台省交章劾,仅薄罚。
公抗言:乃守备中官申信之党,不并治信,无以服人。
且朝廷纪纲因此曹大坏,渐不可长。
时信方与司礼冯保比谮于上,得旨切责公,使回奏。
公立草上有云:臣但知有道之世,可以危言,不顾君父之前所当忌讳,此则臣之罪也。
朝野俱傅诵其语,即江陵读之,亦心悔。
语客曰:如此蕴藉,不得居词林,是吾过也。
然竟坐谪高安典史。
到官,勤修尉职,不自知从谏阁来,当事檄使主白鹿书院。
公日励诸生,务先实造,从榛藓中得古文行忠信四字碑,为笺而行之,词义剀笃,读者感动。
诸傍郡外藩士俱来就学,一时称极盛。
稍迁饶州推官,寻擢福建督学佥事。
时学使者阿执政意,待士过严,常汰多而录少。
公曰:闽才薮也,岂得尔?
一切以宽行之。
其于衡鉴为更精,所录士后多为名臣。
乙卯秋,方大校士,适得父手书,忽心动,疑其有疾,立投牒竟去。
当事苦留不可得。
及抵家,父果卧疾不可起。
公日侍五药,夜则拥父双足,天暑伏床下,亵器,手濯中裙近衣,未尝一入私室,如此复岁馀,父始殁,公竟得心疾。
里中无不称公至孝。
服除,仍起督闽学,两岁五迁南太常寺卿。
故事,百官贺万寿毕,更衣谒孝陵,长至先贺冬,后陵祀。
公谓祝釐所以尊君,而有事寝园,则欢忻之情不畅;陵祀所以格祖,而反后朝贺,则奠献之礼未虔。
具疏正其误,俱报可。
擢右副都御史,抚闽。
公至,大阅兵海上,壁垒尽新,下教有司,立行乡约保甲,境内无盗,即盗发亦辄得。
有陈申者,以倭报至,言其势甚张,人情震动。
公察其状曰:是将勾倭以自为功耳。
立械系之,谓倭来即斩汝。
巳而倭竟不至。
漳卒哗。
有司惧其为变,欲勿问。
公曰:废法以养骄乱之道也。
缚其魁斩之,一军詟不敢动。
任闽二年。
未尝取一铢一缕,幕府市租,悉裁以养士。
及迁大理卿,尚赢六万馀金,藉付有司去。
再迁刑部左侍郎。
值封倭议起,公上疏力争之。
改兵部,旋改吏部。
与尚书陈公有年、选郎顾宪成共持衡不挠。
适同里沈公一贯拜麻,公遂欲乞归,因出为南刑部尚书。
陛辞,又言封倭非计,立枷非法,语俱切至。
南中三尺久弛,人易犯;公坚持国法,即勋贵中官,无不敛迹。
身虽在南,每闻国家大事,辄忧见眉睫。
常云:大臣谊同休戚,岂谓南曹即去天万里,遂可漠不相关。
因屡疏请早行皇储冠昏礼,补谏官,罢祖陵开采及他矿税,释累系诸臣。
每公疏出,朝野为倚重。
上亦方大用,公会在廷,推吏部尚书,因以公名上。
沈公一贯疏言:参鲁才品诚堪大用,但与臣同乡,谁肯信臣无私?
参鲁因臣在,亦必不至,势必两相求去,惟上免用,参鲁幸甚。
公由是在南中九年,满三考,遂东归。
遣人以状闻。
上即家晋公太子太保。
逾四年而卒。
前一夕大星陨于厅事。
得年七十三。
公生平学问以主敬为宗。
为人温谦有蕴藉。
而见义直赴,未尝少回。
常诵自反不缩四句以明志。
故能光明历落。
为当世所仪若此。
所著疏草文集藏于家。
维基
赵参鲁(1537年—1609年),字宗传,号心堂,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进士出身。
浙江乡试第六十名。
隆庆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会试第九十名,二甲第十五名进士。
选庶吉士,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授户科给事中,二年(1574年)十二月因弹劾凶监张进,被降五级,贬职为高安典史。
迁饶州府推官,五年三月擢福建提学佥事,七年八月以亲老身病,乞致仕。
张居正死后,经孙继先举荐,恢复官职,十一年二月复除福建提学佥事,十一月升南京光禄寺少卿,十三年八月入为太仆寺少卿,十四年改任通政司右通政,左通政,十五年升南京太常寺卿。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右副都御史任福建巡抚,期间严申海禁,捕杀与倭寇勾结的商人。
十九年升迁大理寺卿,二十年二月升刑部右侍郎,三月为刑部左侍郎,二十一年正月改兵部左侍郎,十二月改吏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六月吏部尚书陈有年称病乞休,由赵参鲁署吏部印,八月升南京刑部尚书,三十一年十一月六年考满,加太子少保,三十五年三月累加太子太保。
三十七年三月卒,与祭九坛造葬,谥端简,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