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真如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家住代州耆阇寺。
通习经论。
仁寿中。
讲婆伽波若经并论于本寺。
众之听者百馀人。
偶日午。
坐绳床上。
瞑目见一人。
伟特异常。
自云我释提桓因也。
兹来无他。
正以相屈。
为诸天讲经。
幽闻之。
情独怅然不乐于死。
因辞曰。
方造佛堂。
事有未易赴者。
既觉为侍者如法师言之。
曰。
此固世间罕遇事也。
夫人终一死耳。
欲生天道。
岂可得乎。
今幸而天帝见召。
且获开通法利以济益之。
其功德大矣。
佛堂又何足言哉。
幽心以为然。
久之。
复梦前。
而幽遂许其请。
天因炷少香幽掌中。
剋时以迎。
觉则掌中香气薰一寺。
尔后屡讲不怠。
一日曰。
期至矣。
因执香炉正立以逝。
于时道俗从外见云气由寺内出。
腾空直上如白练。
以没。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幽。代州耆阇寺僧。善解经论。仁寿中于寺讲婆伽般若并论。听众百馀人。日午坐绳床。如睡见一天人。殊为伟异。自云。我是释提桓因。故来奉请。在天讲经。初闻介介情不许之。以畏死。答云。为造佛堂未成。事有不可。眠觉向侍者如法师述之。如曰。此事罕逢。人生终死。死时不知何道。今得生天。则胜人也。开通法利天解胜人。何得不往。佛堂事中功德不足及言。幽从之。不久又如前梦。依如天请。天帝乃以少香注幽手中。剋时来迎。及觉见掌中有香气熏一寺。自后如前说法。下讲至廊下。床上诸僧。遥见香烟充满床侧。惊怪来看。幽执香炉正念蝉蜕而去。于时寺外道俗。望见云气从寺而出如一段云。腾空直上。飘飘而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眉州人,俗姓吕,号慧目。初于村落一富室校书,偶游山寺得禅册,阅之有得而出游。迨抵大沩,参瑃禅师。瑃问收剑因缘,答如旨。瑃笑曰:三十年弄骑马,今日被驴扑。由是出名。后住持中岩寺三十余年,说法不准人录。临终书偈坐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蕴能号慧目。
郡之吕氏子也。
少习儒博究经史。
年二十二于村落校书。
偶于山寺见禅册在几。
阅之似有所得。
遂裂衣冠投僧圆具。
一钵遐游。
首参宝胜澄甫禅师。
徵诘酬酢所趣颇异。
径往荆湖方谒永安喜真如哲德山绘诸公。
造诣益迈。
次抵大沩参瑃禅师。
瑃问曰。
桑梓何处。
曰西川。
瑃曰。
闻西川有普贤菩萨示现是否。
曰今日亲瞻慈相。
瑃曰。
白象何在。
曰爪牙已具。
瑃曰。
会转身么。
能提具绕禅床一匝。
瑃曰。
不是。
能趋出。
一日瑃问僧。
黄巢过后有人收得宝剑么。
僧竖起拳。
瑃曰。
菜刀子。
僧曰。
争奈受用不尽。
瑃喝出。
次问能。
亦竖拳。
瑃曰也是菜刀子。
能便近前拦胸筑曰。
杀得人即休。
瑃笑曰。
三十年弄骑马。
今日被驴扑。
由是声播诸方。
返蜀初主报恩。
次居中岩。
室中尝问崇真毡头曰。
何是尔空劫已前面目。
真忽领悟对曰。
和尚且低声遂呈偈曰。
万年仓里曾饥馑。
大海中住尽长渴。
当时寻时寻不见。
今日避时避不得。
能印可之。
能住持三十馀年说法不许人录。
临终书偈辞众端坐而化。
阇维时暴风忽起。
烟之所至皆雨舍利。
道俗斸地亦有得者。
心舌不坏。
而建塔焉。
系曰。
能公不过一校书郎耳。
才睹禅册便知落处。
岂非再来人乎。
况乃遨游诸师之门。
不无肯綮。
方接大沩眉睫即解转身。
其利器固可知矣。
沩尤未可。
至问收剑因缘。
前僧宁无入处。
而终为挥下。
及能公则别有通霄一路。
乃拈茎草而作吹毛。
大沩不免亲遭鳖鼻一口。
公可谓得大机用者欤。
大沩固善为人师。
能公亦不愧为人弟也。
呜呼世之师徒宾主相见能具此风彩作略。
庶不辜游法海。
两无遗憾。
不然总为无孔铁锤负黄面汉不少矣。
勉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蕴能,号慧目,姓吕氏,眉人也。
少习儒,博究经史。
年二十二,校书村落,偶于山寺见禅册在几,阅之,似有得。
遂裂衣冠,投僧圆具,一钵遐游。
首参宝胜澄甫禅师,徵诘酬酢,所趣颇异。
径往荆湖方,谒永安喜、真如哲、德山绘诸公,造诣益迈。
次抵大沩,参瑃禅师,问曰:“桑梓何处?
”曰:“西川。
”瑃曰:“闻西川有普贤菩萨示现,是否?
”曰:“今日亲瞻慈像。
”瑃曰:“白象何在?
”曰:“爪牙已见。
”瑃曰:“会转身么?
”能提具绕禅床一匝。
瑃匝曰:“不是。
”能趋出。
一日,瑃问僧:“黄巢过后,有人收得宝剑么?
”僧竖起拳。
瑃曰:菜刀子。
僧曰:“争奈受用不尽。
”瑃喝出。
次问能,亦竖拳。
瑃曰:“也是菜刀子。
”能便近前一筑,曰:“杀得人即休。
”瑃笑曰:“三十年弄骑马,今日被驴扑。
”由是声播诸方。
返蜀,初主报恩,次居中岩室中,尝问崇真毡头曰:“何是你空劫已前面目?
”真忽领悟,对曰:“且低声。
”遂呈偈曰:“万年仓里曾饥馑,大海中住尽长渴。
当时寻时寻不见,今日避时避不得。
”能印可之。
能住持三十馀年,说法不许人录,临终书偈辞众,端坐而化。
阇维时,暴风忽起,烟之所至皆雨舍利,道俗斸地亦有得者,心舌不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寘,住潭州福岩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显首座,赣州(今属江西)人。
初参保宁勇禅师,寻谒白云端禅师。
后游湘西,寓鹿苑,参真如禅师
久而归赣上,或传住西堂而终。
事见《罗湖野录》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15 【介绍】: 宋僧。韶州人,俗姓黄。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诣隆兴府黄龙寺谒宝觉,谈辨得悟。自号死心悟新禅师。出住云岩,晚迁黄龙,学者云集。
全宋诗
释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初谒栖贤秀铁,自号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晚迁黄龙。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徽宗政和四年卒,年七十二(《释氏疑年录》转引《五灯全书》卷三八)。《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
全粤诗·卷二四
释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号死心叟,俗姓黄。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初谒栖贤秀铁,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后,游方至黄龙谒晦堂,初住云岩,次迁翠岩,晚住黄龙。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禅师讳悟新。
王氏。
韶州曲江人。
魁岸黑面。
如梵僧。
壮依佛陀院落发。
以气节盖众。
好面折人。
初谒栖贤秀铁面。
秀问。
上座甚处人。
对曰。
广南韶州。
又问。
曾到云门否。
对曰。
曾到。
又问。
曾到灵树否。
对曰。
曾到。
秀曰。
如何是灵树枝条。
对曰。
长底自长。
短底自短。
秀曰。
广南蛮。
莫乱说。
新曰。
向北驴。
只恁么。
拂袖而出。
秀器之。
而新无留意。
乃之黄龙。
谒宝觉禅师。
谈辩无所抵捂。
宝觉曰。
若之技止此耶。
是固说食耳。
渠能饱人乎。
新窘无以进。
从容白曰。
悟新到此。
弓折箭尽。
愿和尚慈悲。
指个安乐处。
宝觉曰。
一尘飞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安乐处。
政忌上座许多骨董。
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
乃可耳。
新趋出。
一日默坐下板。
会知事捶行者。
新闻杖声。
忽大悟。
奋起忘纳其屦。
趋方丈见宝觉。
自誉曰。
天下人总是学得底。
某甲是悟得底。
宝觉笑曰。
选佛得甲科。
何可当也。
新自是号为死心叟。
榜其居曰死心室。
盖识悟也。
久之去游湘西。
是时哲禅师
领岳麓。
新往造焉。
问。
是凡是圣。
对曰。
非凡非圣。
曰。
是什么。
对曰。
高著眼。
曰。
恁么。
则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对曰。
且道是凡是圣。
曰。
争奈头上漫漫。
脚下漫漫。
新仰屋作嘘声。
曰。
气急杀人。
对曰。
恰是。
拂袖便出。
谒法昌遇禅师。
遇问。
近离甚处。
对曰。
某甲自黄龙来。
遇云。
还见心禅师么。
对曰。
见。
遇曰什么处见。
对曰。
吃粥吃饭处见。
遇插火箸于炉中云。
这个又作么生。
新拽脱火箸。
便行。
新初住云岩。
已而迁翠岩。
翠岩旧有淫祠。
乡人禳禬。
酒胾汪濊无虚日。
新诫知事毁之。
知事辞以不敢掇祸。
新怒曰。
使能作祸。
吾自当之。
乃躬自毁拆。
俄有巨蟒盘卧内。
引首作吞噬之状。
新叱之而遁。
新安寝无他。
未几再领云岩。
建经藏。
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
有以其亲墓志。
镵于碑阴者。
新恚骂曰。
陵侮不避祸若是。
语未卒。
电光翻屋。
雷击自户入。
折其碑阴中分之。
视之已成灰烬。
而藏记安然无损。
晚迁住黄龙。
学其云委。
属疾退居晦堂。
夜参竖起拂子云。
看看拂子病。
死心病。
拂子安。
死心安。
拂子穿却死心。
死心穿却拂子。
正当恁么时。
唤作拂子。
又是死心。
唤作死心。
又是拂子。
毕竟唤作什么。
良久云。
莫把是非来辩我。
浮生穿銮不相干。
有乞末后句者。
新与偈云。
末后一句子。
直须心路绝。
六根门既空。
万法无生灭。
于此彻其源。
不须求解脱。
生平爱骂人。
只为长快活。
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
小参说偈。
十五日。
泊然坐逝。
讣闻诸方。
衲子为之呜咽流涕。
荼毗得舍利五色。
阅世七十二。
坐四十五夏。
塔于晦堂之后。
赞曰。
馀阅死心悟门。
政所谓渴驴奔泉。
怒猊抉石者也。
当其凡圣情尽。
佛祖在所诋诃。
况馀子乎。
山谷谓。
其雍雍肃肃。
观者拱手。
此老盖亦惮之矣。
神僧传·卷第九
释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魁岸黑面如梵僧状。依佛陀院落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住云岩。已而迁翠岩。旧有淫祠。乡人禳禬酒胾汪秽无虚日。新诫知事毁之。知事辞以不敢掇祸。新怒曰。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乃躬自毁折。俄有巨蟒蟠卧内。引首作吞噬之状。新叱之而遁。安寝无他。未几再领云岩。建经藏。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祸若是。语未卒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析其碑阴中分之。视之已成灰烬。而藏记安然无损。晚还住黄龙。学者云委。属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
南雄保昌(今南雄)人。
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
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
依止七年,乃辞。
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
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淳(?
~一一一九),俗姓贾,剑门(今四川剑阁县北)人。
幼出家大安寺,弱冠为僧。
初参玉泉芳禅师,次扣大沩真如之室,后彻證于芙蓉道楷禅师。
住邓州丹霞。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元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二百一十首,编为二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 【介绍】: 宋僧。剑州梓潼人,俗姓贾。弱冠为僧。芙蓉楷禅师法嗣。住邓州丹霞,学众千人,盛冠诸方。终住洪山保寿而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子淳。剑州梓潼贾氏子。依县之大安寺为童子。年二十七。祝发受具。礼道凝上人为师。通贯教乘。练达艺学。至大阳访芙蓉老人。叩以大事。芙蓉目师伟器。示之曰。古人谓空劫已前承当。佛未出世体会。汝但退步就己。万不失一。安用多言。师言下大悟。侍芙蓉有年。芙蓉。举立僧。学识威仪。为众标表。芙蓉深器重之。以为洞上孤宗。斯人可托。自是名起丛林。崇宁间。王公信玉。按刑京右。闻师名德。请住南阳丹霞山。道声益著。师说法直捷警悟。位下多贤哲士。如了如悟如预。后皆为天人师。但道熟世疏。能为左右周旋。使师得一意安唱。不至阙陷者预也。久之。以疾退居唐州大乘西庵。随州太守向公。复以洪山保寿为迫。不得已应之。遂终于保寿。师性孤洁。气和而貌刚。心慈而言厉。自髫龀立志。至老不渝。以忘机为化本。以离识为宗通。故能妙唱五位。横压诸方。可谓丈夫矣。塔在洪山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
俗姓傅。
住隆庆府泐潭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七十一。
嘉泰普灯录》卷八、《僧宝正续传》卷四、《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景祥。
建昌南丰傅氏子。
父翼终。
信州永丰令。
母上官。
梦入王室方暑。
得壶浆饮之。
如甘露。
已而孕。
又诸父梦。
绛幡皂纛。
拥一伟丈夫。
至其家。
称塞上将军。
翌日而育。
师因以塞上翁名之。
少警敏嗜学。
务记览。
于书无所不窥。
永丰公亡。
追悼罔极。
非出世间法无以报。
即志舍家。
会沙门有琦。
说法于灵鹫。
往听之。
豁有省。
遂依之落发具受。
遍参知识。
最后见大沩哲禅师
资缘契会。
遂执侍焉。
随入京师。
哲公去世。
负其骨归葬沩山。
夜梦梵僧丈馀。
授以法句。
义甚微妙。
师得之研味。
心法盆明。
归临川。
得古屋数楹于人境之外。
闭影不交人事者十年。
大观中。
同参自遵住东林。
厚礼致之。
命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未几泐潭虚席。
南昌守张司成。
雅闻师高道。
勤请至。
使者四往返。
师坚卧不答。
因属九江守津遣。
乃始赴命。
初大沩嘱师。
年五十乃可师人。
至是五十有四矣。
及居泐潭宗风大振。
衲子常五千指。
规度严明。
礼数雍穆。
四方翕然推重。
至禀承之。
以为丛林华彩焉。
示众曰。
凡为善知识。
应机利物。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则缁素不分。
邪正不辨。
不堪与人天为眼目。
不能决断是非。
如车单轮。
如鸟只翼。
不能高飞致远。
何谓十智同真。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
五同遍普。
六同是非。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诸禅老。
祖师言句。
横且十方。
天下老僧机缘不少。
那一句语。
是同一质同大事。
什么处是同生杀。
乃至同得入于此。
拣辨得出。
方有衲子。
本色公验不为流俗。
阿师于此未明无辨。
验诸方眼目。
不识学者病源。
病源不识。
则不断疑根。
疑根不断。
是谓生死根本。
放幞不著处。
不遇咬猪狗手脚。
便将寻常知解劈头罩却。
劈脚击住。
谓祖佛出来。
无过于此。
久参高士。
相共證明。
晚学初机无待﨟岁穷年。
却顾己躬。
一无所是。
则追悔不及也。
师居泐潭。
垂十年。
道望闻于京师。
宣和中。
有旨。
移金陵之蒋山。
未几迁九江圆通。
岁馀江西帅将夺之主黄檗。
师知之。
遁入同安山中。
二刹迹至其所。
争迎致。
竟为黄檗得之。
建炎末。
退归泐潭。
庵于秀峰。
因以为号。
卜终焉计。
会期马南渡。
避地天台。
绍兴二年。
从闽帅。
大吉山之请。
行未越境。
为范丞相挽留。
奏居鸿福。
先是高庵禅师受鸿福命。
未及入寺而化。
师与高庵。
素厚善。
迨继其后居浮山。
相距未阅月。
即示疾。
出古衲并书。
付其嗣法德升。
十月七日。
趺坐告众而逝。
寿七十一。
腊五十二。
阇维。
目睛及数珠不烬。
舍利葬本山。
分其半塔于秀峰。
真点𮌎
以迈往不羁之度。
超放自如。
及其嗣法真如
则玉立峭峙。
行深履高。
生未尝以帛为衣。
胁不至席者。
逾四十年。
师继其道。
律己尤严。
凡丛林规范。
诸方所不能行者。
师优为之。
生不积馀长。
殁无完衣。
或欲为求章服名号者。
则谢绝之曰。
借使持来。
政堪天明作枕耳。
其法语偈句。
辞致浑厚。
奄有作者之风焉。
赞曰。
初秀峰在灵鹫。
为童子时。
闻二老宿夜语。
举古德偈云。
征轮轧轧过江南。
暂把微躯寄泐潭。
秦岭烟沙犹未息。
月明空锁定僧庵。
即感悟泣下。
老宿问故。
答曰。
比梦中得此偈。
当是前身所为者。
老宿曰。
审尔他日。
必为泐潭主人。
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台。
终于韶国师庵。
果如其言。
教称凡报土。
皆宿习愿力所现。
举有定分。
岂不然哉。
世以庸妄。
相乘区区。
苟合于声利之末。
虽者且死。
而莫之安分者。
其闻秀峰之风。
益可愧矣。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