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秀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广禅师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广禅师,住襄州凤凰山乾明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因,住庐州长安寺,号净名。
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广,住襄州凤凰山寺,称乾明广禅师。
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说六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良策,字慧炬,福人。
法云秀,初见六合牧,稍有发明。
圆通会下,顿释疑滞,阐发华藏。
次迁钟山,一日上堂:“雪消残,分外寒,向火易暖,涉道艰难。
好是和衣打睡,任他日上阑干。
祖师雪没腰臂,吾徒莫作等閒。
光阴荏苒,人事多端。
这边绿水,那边青山。
难、难!
百年三万六千日,看看便是鬓毛斑。
山僧与么说䛡,未免拖泥带水。
虽然如是,养子方知父母恩。”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顺,字怡然。神宗熙宁间居杭州西湖北山(《咸淳临安志》卷七○)。王安石爱其诗,苏轼晚年亦与之唱和,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二三。今录诗五首。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师(可久禅师)友清顺。亦钱塘人。字怡然。诗与师齐名。而操行亦同。石林叶梦得曰。熙宁间。有清顺可久二人。其所居皆湖山胜处。而清约介静。不妄与人交。无大故不至城。士大夫。多往就见。时有馈之米者。所取不过数升。以瓶贮几上。日取二三合食之。虽蔬茹。亦不尝有。故人尤重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清顺,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虎邱律寺为云岩禅寺,迎清顺主之。
虎邱自竺道壹、道生以来,主法席者多崇义解,至清始启禅派,故后学奉清为鼻祖云。
又子英,字觉印,姓怀氏,钱塘人。
在母孕时,恶闻膻腥。
生质既异,不伍凡童。
年十五,从长老希言出家,又五年受具游方。
一夕,梦白衣大士注琉璃瓶水与饮,若甘露灌顶,自是豁然,遂得法于圆通秀公
坐大法会者九,云岩其最后也。
英颀秀深静,须发长数寸,目光炯然,如古图中老僧在岩壁者,与人言不离忠孝慈顺,开悟来学,随其根性利钝浅深,示以津梁,故人人归信而名亦高。
说法三十馀年,得度二百五十馀人。
政和七年七月十四日卒,葬于虎邱东庵,开封府司士曹事何安中为撰塔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仁绘,住鼎州德山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赜,俗姓孙,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人。称慈觉宗赜禅师,住真定洪济寺。为青原下十二世,长芦应夫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五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
宗赜,俗姓孙,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习儒业,年二十九出家,住真州长芦寺。久之,遂嗣长芦之席,大振云门之风。宗赜虽承传南宗顿旨,而实以净土自归,为净土教历代祖师之一。著有《禅苑清规》十卷。见《补续高僧传》卷一八,参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宗赜。
襄阳孙氏子。
父早亡。
母携还舅氏家鞠养。
长成习儒业。
志节高迈。
学问宏博。
年二十九。
幡然曰。
吾出家矣。
遂往真州长芦。
秀圆通落䰂。
学最上乘。
未几。
去而夫继。
师得旨于夫。
遂为夫嗣。
而绍长芦之席。
一法窟父子。
接踵弘阐者三世。
云门之道大震。
江淮之间。
几无别响。
师上堂曰。
金屑虽贵。
落眼成瞖。
金屑既除。
眼在甚处。
拈拄杖曰。
还见么。
击香卓曰。
还闻么。
靠却拄杖曰。
眼耳若通随处足。
水声山色自悠悠。
启示明切如此。
师性孝。
于方丈侧。
别为小室。
安其母于中。
劝母剪发。
持念阿弥陀佛号。
自制劝孝文。
曲尽哀恳。
师虽承传南宗顿旨。
而实以净土自归。
至感普贤普慧二大士。
梦求入社。
其精诚可知矣。
其母临终。
果念佛吉祥而逝。
始卒数十年间。
以安养一门摄化。
缁白从化。
临终正念。
如其母者。
盖不知几何人。
师持勤匡道一念。
得自天性。
以言难及远。
往往托笔墨。
以致心焉。
其劝供养则曰。
若无有限之心。
则受无穷之福。
其劝坐禅则曰。
一切善恶。
都莫思量。
念起即觉。
觉之即失。
久久忘缘。
自成一片。
又曰。
道高魔盛。
逆顺万端。
但能正念现前。
一切不能留碍。
其警游谈则曰。
既乖福业。
无益道心。
如此游言。
并伤实德。
其警拨无则曰。
粗解法师。
不通教眼。
虚头禅客。
不贵行门。
此偏枯之罪也。
又曰。
宗说兼通。
若杲日丽虚空之界。
心身俱静。
如琉璃含宝月之光。
可谓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众流入海。
总号天池。
其言意至。
味一脔可以知全鼎矣。
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瑃,俗姓吴,福州(今属福建)人。
住潭州大沩。
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秀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安。
生许氏。
临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门慕闲。
年二十。
以通经得度。
游方谒雪窦显禅师。
显殁。
依天衣怀禅师。
众推其知见。
又遍历诸家。
耆宿指目。
为饱参。
来皈临川。
见黄山如意院。
败屋破垣。
无以蔽风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厦如化成。
乃弃去。
下江汉。
航二浙。
上天台。
溯淮汶。
而还。
所至接物利生。
未尝失言。
亦未尝失人。
白首怀道。
翩然无侣。
倚杖于南昌上蓝。
又住武宁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传器。
贫不能守易。
以为十方。
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安安乐之。
令尹纠豪右。
谋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发心。
而强之。
是名作业。
不名佛事也。
栖止十年。
而丛林成。
僧至如皈。
安与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所居庄严妙天下。
而说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飞也。
以书招安云云。
安读之一笑而已。
问其故。
曰吾始见
有英气。
谓可语。
乃今而后知其痴。
痴人正不可与语也。
问者瞬视。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当一钵行四方。
既不能尔。
又于八达衢头。
架大屋。
从人乞饭。
以养数百闲汉。
非痴乎。
安每谓人曰。
万事随缘。
是安乐法。
元丰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书。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殁。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赞曰。
怀禅师五坐道场。
皆衰陋处。
而能使之成宝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养闲汉为痴。
正当以漫晋卿墨戏并按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安。
临川许氏子。
幼谢父母。
师事承天长老慕闲。
年二十诵经。
通授僧服。
则无守家传钵之心。
求师问道。
不见山川寒暑。
初依雪窦显。
显殁。
依天衣怀。
蒙印可。
栖法席数年。
同参皆推上之。
法云秀
尤与之友善。
年三十有七。
慨然以庄严佛土为己任。
初居黄山如意院。
破屋坏垣。
无蔽风雨。
师力新之。
未十年大厦崇成。
如天宫下降。
衲子归。
遂为丛席。
乃复谢去。
至南昌某县。
又兴延恩。
始至草屋数楹。
败床不箦。
师处之超然。
县尹裴士章。
欲合豪右。
为师一新之。
师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不发心而强之。
是名作业。
非佛事也。
固止之。
亦居十年。
凡安众之地。
冬燠而夏凉。
钟鱼而粥。
钟鱼而饭。
来者息焉。
师所历足迹万里。
一钵萧然。
孳孳以接物。
利生为务。
因缘乖合。
一付之度外。
其居延恩也。
人视之不堪其忧。
是时法云秀公
有众千百。
说法如云雨。
所居世界庄严。
可以为兄弟接羽翼而天飞也。
以书招师。
师发书一笑而已。
以元丰甲子岁七月示疾。
化于延恩寝室。
阅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营塔于后山。
距寺百步葬焉。
灵源清禅师。
语黄山谷曰。
我初发心。
实在延恩。
安公告戒策励。
如父母师友。
中心以谓。
凡住山者。
法如是尔。
及游诸方。
罕遇如安公者。
以是提耳之诲。
不忘于心。
若安公名称利养。
实不能与天下衲师争衡。
然此自不满安公之一笑。
山谷因为铭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齐地人。青原下十世。七岁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入洛听《华严》五年,弃去。游至浮山,从圆鉴远禅师悟旨,得续太阳正脉。初住白云山海会寺,后移住投子山。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五十二。有《空谷集》。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七。 释义青诗,据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所收《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为底,原书为六卷。另辑得《五位颂》一首,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83 【介绍】: 宋僧。青社人。俗姓李。聪颖好学,十五岁试《法华经》得度。从浮山圆鉴参悟佛旨,嗣续太阳正脉。初住海会,次迁投子山胜因院。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义青。本青杜人。李氏子也。七龄颖异。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其师使习百法论。叹曰。三祗涂远。自困何益哉。入洛中听华严五年。反观文字。一切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尝讲至诸林(或作楮林)菩萨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去游方。至浮山。时圆鉴远禅师退席。居会圣岩。远梦得俊鹰畜之。既觉而青适至。远以为吉徵。加意延礼之。留止三年。远问曰。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时如何。世尊默然。汝如何会。青拟进语。远蓦以手掩其口。于是青开悟。拜起。远曰。汝妙悟元机耶。对曰。设有妙悟。也须吐却。时有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顾曰。合取狗口。汝更忉忉。我即便呕。服勤又三年。圆鉴以大阳皮履布直裰付之曰。代吾续洞上之风。吾住世非久。善自护持。无留此间。青遂辞出山。阅大藏于庐山慧日寺。熙宁六年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计其得法之岁。至此适几十年。又八年移住投子山。道望日远禅者日增。潜通暗證者比比有之。异苗翻茂。果符前谶。青平生不畜长物。弊衲楮衾而已。初开山慈济有记曰。吾塔若红。是吾再来。邦人偶修饰其塔。作玛瑙色。未几而青领院事。山中素无水。众每以为病。忽有泉出山石间。甘凉清洁。郡守贺公。名为再来泉。元丰六年四月末。示微疾。以书辞郡官诸檀越。五月四日。盥沐升座。别众罢。写偈曰。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遂泊然而化。阇维收舍利灵骨。以闰六月。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后。阅世五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无为子杨杰。为赞其像曰。一只履。两牛皮。金乌啼处木鸡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一本云。黑头生得白头儿)。有得法上首一。名道楷禅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青社李氏子。
七龄颖异。
往妙相寺出家。
试经得度。
习百法论。
即弃游宗席。
时圆鉴禅师。
居会圣岩。
师来。
鉴礼延之。
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因缘。
经三载。
一日问曰。
汝记得话头么。
试举看。
师拟对。
鉴掩其口。
师了然开悟。
遂礼拜。
鉴曰。
汝妙悟玄机耶。
师曰。
设有也须吐却。
自此复经三年。
鉴时出洞下宗旨示之。
悉皆妙契。
付与太阳顶相。
皮履直裰。
嘱曰。
代吾续其宗风。
无久滞此。
善宜护持。
遂书偈送曰。
须弥立太虚。
日月辅而转。
群峰渐倚他。
白云方改变。
少林风起丛。
曹溪洞帘卷。
金凤宿龙巢。
宸苔岂车碾。
令依圆通秀禅师
师至彼。
无所参问。
唯嗜睡而已。
执事白通曰。
堂中有僧日睡。
当行规法。
通曰是谁。
曰青上座。
通曰未可。
待与按过。
通即拽杖入堂。
见师正睡。
乃击床诃曰。
我这里无闲饭。
与上座。
吃了打眠。
曰。
和尚教。
某何为。
通曰。
何不参禅去。
曰。
美食不中饱人吃。
通曰。
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曰。
待肯堪作甚么。
通曰。
上座见曾甚么人来。
曰浮山。
通曰。
怪得恁么顽赖。
遂握手相笑。
归方丈。
由是道风籍甚。
梁乾化四年夏示寂。
敕谥慈济。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