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普宁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胡槻,字伯圆,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铨孙。
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为江西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四)。
七年,为淮西总领(同上书礼二一之四七)。
十四年,知静江府(同上书职官四八之五一)。
十六年,除广西经略使(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三四)。
有《普宁志》三卷(《宋史》卷二○四),已佚。
事见《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
全宋文·卷六四三八
胡槻,字伯圜,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胡铨孙。
嘉定四年为江西运判,又为都司。
嘉定十二年以右文殿修撰、经略安抚使知镇江。
官至尚书。
撰有《普宁志》三卷。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四,《宋史》卷二○四、三七四、四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1—1302 【介绍】: 元僧。清水人,号仲华,俗姓杨。少孤,事母尽孝。性慧悟,精究经史,尤精理学。出家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初隐成纪,筑室树松,称松堂和尚。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成宗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大德中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
清水杨氏子。
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
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师少孤。
事母尽孝。
性敏捷慧悟生知。
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
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
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
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
学贵宗通。
言必会意。
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
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
故人称曰松堂和尚。
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
学者川奔海会。
声誉日驰。
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
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
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
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赍旨起师。
师辞曰。
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
何德敢主祐国。
越分以居不祥。
不省而行不明。
吾坐此二烦。
为我辞。
帝师曰。
此上命也。
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
非师孰与。
此系教门事。
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
虽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
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松堂。名文才。字仲华。陇西杨氏子。少孤。事母以孝闻。博学能文。作慧灯集。释贤首疏。又著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曲尽弘扬之妙。尝庵居松间。人称松堂老人。一日出庵不归。弟子迹而得之松间。师冥然抬目曰。吾方安逸。汝何遽至。弟子曰。师坐已三日矣。既而成宗特旨。建大万圣祐国寺于台山。为师阐道之所。演化数年。大德中。示寂。荼毗获舍利百馀颗。闻于朝。诏沙门问之。有法洪者。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或然。故苌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颐养之至者乎。夫朽败之馀。标异于烟灭。灰飞之际。岂非行业坚白神气凝结者欤。上嘉其论。敕为塔藏本寺。封邽国公。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宏农人,世官垄坻。父净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才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论,邈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奔川赴海,声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帝师赉旨至,才辞曰:“山僧菏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 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大宏清凉之道,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普宁宏教、普庵幻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元僧,号大林,俗姓武。少好学,性刚毅,负气节。武宗时住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讳了性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
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性悉造其门领其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不能俛仰媚悦于人。
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性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拟若王公。
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
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
谓之摄受。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
吾自为道。
于彼何求。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
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
登具戒。
历诸讲席。
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
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
如柏林潭。
关辅怀南阳慈。
诸公皆以贤首之学。
著称一时。
性悉造门领旨。
及归。
复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土。
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曰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性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
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藏仓毁沮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
因尊宠西僧。
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
拟若王公。
天下名德诸师。
莫不为之致礼。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闻君子。
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謟则佞。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了性。
号大林。
姓武氏。
少好学聪睿之性。
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
为师而落发焉。
既登具。
历诸讲庠。
探颐经论。
遇真觉圆师。
启悟初心。
而周游南北几万里。
穷览幽胜。
所至必咨访其人。
询至道之要。
其所师而学者。
如柏林潭公。
关辅怀公。
南阳兹公。
皆以义学著称。
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
愈见墙仞之高。
堂室之奥。
乃曰。
佛法司南。
其在兹乎。
真觉殁。
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悠然如处江海之上。
与世若相忘焉。
然以怀璧之美。
被褐而莫掩。
名既喧于众口。
声遂闻于九重。
会万宁初落。
诏师居之。
至大中。
大后创寺台山。
普宁
以兹擅天下之胜。
住持之寄。
非海内硕望。
莫能胜之。
故以命师。
师居十有馀年而殁。
师为人刚毅。
颇负气节。
不能俯仰随世。
虽居官寺。
未尝一至城府。
造权贵之门。
或谓师少和气。
师曰。
予以一介苾刍。
天子不以人之微。
处之大寺。
惟竭诚匪懈。
图以报国而已。
夫何求哉。
必有臧仓毁鬲之言。
盖亦营营青蝇。
止于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纳履而去之。
何往而不得于道乎。
时国家尊宠西僧。
其徒甚盛。
出入骑从。
拟迹王公。
其人赤毳峨冠。
岸然而自居。
诸名德辈。
莫不为之致礼。
或磬折而前。
抠衣接足。
丐其按顶。
谓之摄受。
师独长揖而已。
或谓师傲。
师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苟屈其节。
而巽于床。
自取卑辱乎。
且吾于道。
何求于彼。
彼以其势自大而倨。
吾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也焉。
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
识者壮师之气。
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
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
殁时至治元年九月。
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性悉造其门,领厥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
性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
性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
性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
”识者高之。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浙江馀姚人。俗姓宋,字大章,号朽庵。居杭州安隐、净慈间。嘉靖初至京师,居香山。工诗,有《浮生梦幻篇》、《香山梦寐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宗林。
字大风。
朽庵其号。
杭人也。
幼孤。
母忧其不能自立。
舍送普宁庵。
事某师为童子。
诵经执务。
能得师欢心。
及长。
精戒行。
起息必慎。
不妄与人交。
交必以道。
能诗文。
不漫作。
作必惊人。
性至孝。
虽出家。
孜孜以母为念。
曰戒不忘亲也。
自是流誉遂达宸听。
弘治中。
被徵入京。
命为登坛大戒主。
为学佛者师。
又敕提督五台山。
校正清凉通传入藏。
正德改元。
赐紫衣玉带。
大宗师之号。
西直门外大香山寺。
立宗师府居之。
虽际荣盛。
处之若无。
淡如也。
有诗云。
天命传来墨未乾。
栉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位。
洗足羞登万寿坛。
闻戒故多持戒少。
承恩虽易报恩难。
何如只向山中住。
松竹萧萧共岁寒。
师倦于津梁。
奏乞南还。
得请喜。
而有诗云。
再拜下丹宸。
衣香御路新。
九门三月雨。
千里一归人。
马踏残花路。
莺啼细柳春。
因思头白母。
心火热如焚。
二诗可以想见林为人矣。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一二
陈洸,字世杰。潮阳人。陈江从弟。明武宗正德六年(一五一一)进士。官户部给事中,坐事削官。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九、卷三三二。
维基
陈洸(1478年—1534年),字世杰,号东石,民间称北科,广东潮阳县贵山都贵屿(今属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华美村)人。
明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进士。
授户科给事中,八年(1513年)升任吏科左给事中。
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嘉靖十年(1531年)被解职回乡。
潮阳、普宁民间称其为国舅爷,流传不少有关陈洸的故事,并有不少关于他的潮剧剧目。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四一二
宋仕明,潮阳人,普宁籍。
明神宗万历元年(一五七三)举人。
官彭泽县知县。
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0—1598 【介绍】: 明广东澄海人,字仁卿。万历二年进士。历知万年、泰和二县,有惠政。官至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佐尚书孙丕扬澄清吏治,苞苴不及其门。受业于永丰吕怀,深疾王守仁新说,上疏反对守仁从祀文庙。有《二程年谱》等。
全粤诗·卷四一三
唐伯元(一五四〇 — 一五九七),字仁卿,号曙台。
澄海人。
明神宗万历二年(一五七四)进士。
初授万年令,寻改泰和。
秩满,迁南京户部主事。
历官至吏部郎中。
致仕归。
伯元受业于吕怀,践履笃实,而深疾王守仁新说。
为文根极理要。
有《二程年谱》、《二程类语》、《白沙文编》、《易注》、《太乙堂采芳亭稿》、《醉经楼集》。
明史》卷二八二、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四有传。
唐伯元诗,以清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普宁方耀重刊本《醉经楼集》为底本,并参校光绪二年(一八七六)潮州金山书院重刊本。
维基
唐伯元(1541年—1598年),字仁卿,号曙台,广东潮州府澄海县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广东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式甲戌科会试第一百八十四名,三甲第一百零三名进士。历任万年县、泰和县知县,八年(1580年)调任南京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崇奉程朱理学,反对王守仁的新理学即所谓“心学”。因反对王守仁从祀文庙,上《争从祀疏》被贬为海州判官。后得到明神宗的信任,升尚宝司丞,因与吏部尚书杨巍学术观点相同,得其赞赏,被推荐为吏部员外郎,后升考功司、文选司郎中。任满,本可升太常寺少卿,但上疏请求罢官回乡。因其治政和治学不错,《明史》称赞其为岭海士大夫仪表。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七○
何藻,字采侯,号洁卿。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二)举人。
官至户部广东司郎中,推升太常寺少卿。
有《普宁宦稿》、《西塘汇刻》、《螽斯集》。
清张维屏编《国朝诗人徵略》卷二、清光绪《香山县志》卷一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宁乡人,字大受。
乾隆二十四年举人。
知丰顺、徐闻、普宁、新会诸县,皆有循声。
擢耀州知州,修复尊经阁、敬一亭。
月课诸生,自是县人迭举乡试。
以最迁奉天府治中,转刑部员外郎。
嘉庆元年得与千叟宴。
卒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