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安永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琼(?
~一一四○),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
住建宁府开善寺,称木庵道琼首座。
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祥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
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
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
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
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
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
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
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
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
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
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
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
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
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
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
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
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
号松源。
处州龙泉吴氏子。
幼不好弄。
稍长慕出世法。
二十三。
弃家衣扫塔。
服受五戒。
首造灵石妙公。
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
久之。
大慧升堂。
称蒋山应庵华公。
为人径捷。
师闻之。
不待旦而行。
既至入室。
未契。
退愈自奋励。
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
豁然有得。
以扣应庵。
庵举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师云。
钝置和尚。
庵厉声一喝。
自是朝夕咨请。
庵大喜。
以为法器。
说偈劝使祝发。
栋梁吾道。
隆兴二年。
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
罕当其意。
乃浮海入闽。
木庵永公
木庵
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师云。
裂破。
木庵云。
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
师云。
矢上加尖。
如是应酬数反。
木庵云。
老兄下语。
老僧不过如此。
秪是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师云。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域。
固难矣。
至于验人。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渠骨髓。
何难之有。
木庵举手云。
明明向汝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后自知。
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
随问即答。
密庵微笑曰。
黄杨禅尔。
师切于明道。
至忘寝食。
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
皆从之。
一日密庵入室次。
问傍僧。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师侍侧。
豁然大悟。
乃云。
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自是机辩纵横。
锋不可触。
木庵迁灵隐。
遂命师为第一座。
旋出世于平江澄炤。
为密庵嗣。
迁江阴之光孝。
无为之冶父。
饶之荐福。
平江之虎丘。
皆天下名山。
惟冶父最寂寞。
又以火废。
师一临之。
四方名衲踵至。
栋宇亦大兴。
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
庆元丁巳。
被旨住灵隐。
居六年。
道盛行。
得法者众。
法席为一时冠。
而师有栖隐之志。
即上章乞罢住持事。
上察其诚许之。
退居东庵。
俄属微疾。
犹不少废唱道。
忽垂一则语。
以验学者。
曰。
有力量人。
为甚么抬脚不起。
开口不在舌头上。
又贻书诸嗣法。
嘱令传持大法。
因书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
得年七十有一。
坐夏四十。
徒辈奉全身。
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乃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岳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盖岳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杲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岳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岳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岳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岳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岳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岳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休去。
于是岳益自负。
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岳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岳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岳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岳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书密庵不凡四字。
岳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岳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岳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岳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接陆游枢密。
游得證后。
隐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岳居灵隐时。
与密庵尊严无异。
初密庵居灵隐。
岳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潜上座窃议之。
岳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礼。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于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彼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释广真 朝代: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大师广真者。
字吹万。
西蜀僰道宜宾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罗门。
师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万历戊午年。
说法于潇湘之湖东禅院。
次迁忠州聚云。
夔州宝峰。
及云来兴龙。
巴台诸刹。
阐扬大慧宗风。
崇祯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灭于本山。
嗣法门人曰。
慧机。
慧芝。
慧丽等。
依法阇维。
阇维时。
遍地荷香袭人。
烟至松羃。
结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颗。
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
当门二齿。
变为紫色。
建塔于三目山之阳。
属四川观察使田华国。
为塔上之铭。
署师为大慧十四世之孙。
懒庵鼎需禅师之裔。
盖。
大慧初开法于洋屿庵。
时需得法为第十三位。
今灯谱。
载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讹列需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韬光于福唐山水之间。
及大慧从梅阳生还时。
始开法于西禅。
入室之子。
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间。
庵居剑门。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龙翔。
安永说法于鼓山。
是为鼓山永
付悟明法坚二人。
坚。
住承天。
明。
住净慈。
纂修联灯会要。
座下衲子虽众。
独以大法嘱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当益慈之时。
约在明之中。
叶丛林先德物故。
禅门死于绳规。
凡我行道之士。
无不藉赖。
中贵给劄住持慈公辈。
或不忍视。
而恬退于山边水边。
保任乃事随方接纳一个。
半个尚以笃实。
承继祖宗命脉。
慈。
得一言显。
显。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钦。
钦。
出无念有。
已上俱有语录机缘。
有。
付荆山宝。
宝。
付铁牛远。
远。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见之语。
并付嘱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与真公大师。
至师崛起中兴。
光显大慧之宗。
师初出世楚之湖南潇湘小院。
衲子。
相传上堂示众入室机缘。
丛林识者。
惊为大慧再来。
崇祯辛未腊八日。
布金檀越内卿田素庵。
诸师居忠州聚云禅院。
拈香毕。
竖拂云。
从上古人。
只为者个东西。
颟顸了许多英雄豪杰。
赚陷了许多高人达士。
抛撒了许多油盐酱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时中。
行住坐卧处。
穿衣吃饭处。
运水搬柴处承当。
若承当得来。
英雄豪杰。
也颟顸他不得。
高人达士。
也赚陷他不得。
油盐酱醋。
也抛撒他不得。
且问。
大众如何是者个东西参。
东吴有居士刘墨仙。
久游玄墓之门。
持圣恩问道录访师。
论及杨岐九峰之语。
师徵云。
正恁么时。
杨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师翘一足。
仙礼拜。
玄墓汉月藏禅师书至。
师以为千里同风。
即挝鼓升堂。
说妙法语。
语见聚云全录。
命维那。
对众宣读其书。
曰。
大慧禅师。
说尽人间禅病。
四百年内。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没。
向三峡锦江之上。
前得来书。
语录已见作略过人。
第未得从容谈三月于水流石上。
为恨不浅。
兹闻已返峡中。
略伸四问。
万乞答。
我更欲禅师起已坠之禅于今日。
令后辈。
重见天日于座下。
断不令山野遗恨耳。
书尾复致四问。
曰。
正睡著时与死了烧了。
心之与性。
牙齿打不著。
须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处底大用。
师答云。
宁向太阳妆罗刹。
不来黑暗扮睹音。
二问。
沿流不止。
绝却真照。
照不到处。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须磨。
且道。
磨个甚么。
师答折脚铛里淡黄齑。
三问。
明处既已脱却心性。
切莫在离心性处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见。
师答。
才过驴胎。
又闯马腹。
四问。
近世野狐。
都说心性禅。
不知姓张姓李。
请禅师代答一转语。
贵图天下衲僧脱却腥臭。
师答夺者老贼头。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师于回书之尾。
亦致四问。
以问汉师。
作相问。
用水一碗贮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请道是甚么义。
二问□□沩仰九十六种圆相。
收尽六义问。
有个收在那一义。
三问。
古人道。
八角磨盘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问。
老鼠吞大象。
虾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苍头老儿跳一步。
请下一转语。
汉师或有答斯未载焉。
师之说法。
垂机勘辨。
约类如此。
有正录十卷。
广录三十种。
共六十六卷。
属水部尚书郎熊汝学。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禅院。
系法孙灯来编次。
来住高峰。
铁壁慧机之子也。
赞曰。
真师既出世于万历之间。
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
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
俱有书问交通往来。
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
未暇轻重之耶。
然亦是吴越燕赵众生鲜福。
未获沾师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为天童封龛佛事。
经四明。
过寿昌禅林访旧。
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
始悉真师三代全录。
不得不为之传。
补入僧宝。
否则阙典之责。
其在余乎。
(有正录三卷。
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
属四川向化侯谭养元捐俸梓板。
附嘉兴楞严藏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