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契嵩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
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
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
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
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
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
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
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台宁海叶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受具戒。研律学。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弘教观。雍熙元年。见宝云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誓行四三昧。宝云入寂。师乃返天台。以苦学致疾。至于呕血。感异梦而愈。既而顶高寸馀。手垂过膝。声若洪钟。时年二十八也。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祥符四年。讲止观于景德寺。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之。赤山寺濒海而高。先是。山颠有异光。中现七层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庆请。大弘法化。从化者众。自是居杭矣。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匝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遗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钦若抚杭。与师道契。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因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随徙东岭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惟说法勉众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师始出家。郡挍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𨫼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𨫼。十指惟存其三。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中。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浙江仁和人,俗姓万,字让山,号岭云。住西湖万峰山房。工诗画,善隶书。初游京师,继主南屏。与杭世骏等名流相唱和。有《话堕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六
篆玉,字让山,号岭云,仁和人。西湖南屏万峰房僧。有《话堕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篆玉,字让山,号岭云。
姓万氏,仁和人也。
年十七,投净慈寺薙染,受戒昭庆,嗣雷岩,传临济第三十五世正宗。
贯通义疏,精研戒律。
清雍正十二年游京师,和硕庄亲王招住海淀法界观心佛堂。
十三年四月,侍郎海望带领引见,奉旨偕永觉超盛,考察智觉法派,时已加封“妙圆正修”之号,帝心仪之也。
还住万峰,禅诵之馀,游情翰墨,雅善鼓琴,工行草书。
时复吟句,生峭自喜。
夫《佛本行经》言,太子方入学,即问师六十四种梵书。
大树王子弹琴对佛,香风萎花,为《首楞严》绝妙好词。
天亲、无著以造论之才,一转而为寒拾。
青萝吠犬,东坡追步,不及张无尽以居士反附契嵩以传。
诗有别才,岂非性海中光明藏哉。
万峰地连,宗镜面对雷峰,旋螺而入,拾级而跻,浮岚暖翠,近挹几筵,玉与诗坛老宿,远瞻頫眺,别构数楹,结社其中,烹葵烧笋,荐伊蒲之馔,施龙天之食,清唫抱膝,韵播蓻林。
虽片席地,与五山十刹,庄严楼阁相耸峙,则诗禅两绝也。
乾隆十六年,德清令李芳榕延住栖水大善寺,当六飞初幸,江浙大府遴高僧十人,迎銮以备顾问,玉在其列,及回銮驭送至碧天桥,垂问謞謞,即遣内臣,赐银锭十,亦异数也。
寺故贫瘠,损衣缩食,为僧众粥饭,犹恐不继,然居寺十载,不萌退志。
二十五年,桐乡令陈虞盛请住秀溪之龙翔,亦犹大善也。
然乐其间,静若将终焉。
乾隆三十二年重九日,作偈曰:“来无一物,去无一物,快恬七九,逍遥自得。
”遂尔入灭,寿六十三,腊四十六。
所著《南屏续志》一卷,《》十卷,葬南屏,杭世骏为之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岁得度受具。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又谒圆悟于夹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名绍隆。机投佛果勤禅师。出世开圣。次迁彰教。果还□移居虎丘。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尚庵居。楚吴衲子惟趋虎丘。故虎丘法筵之盛。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师凡见学流。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盖师初为大僧。辄知有于长芦信公。言下因慕。佛果老人造夹山。而道繇宝峰。见器于湛堂。又过黄龙。抗机于死心。抵夹山。适佛果移道林。师从其行。佛果问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竖拳云见么。对曰见。曰头上安头。师脱然契證。佛果复召曰。见个甚么。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佛果深肯之。于是二十载。侍从于果。而隆睡虎之名。饫惊丛社矣。宣和间。辞归省亲。因住褒禅山。靖康改元。领开圣。为建炎之扰。退隐铜峰。尚书李公光。起师居彰教。间有老宿。闻而笑曰。瞌睡虎今插翅矣。绍兴癸丑。迁平江之虎丘。虎丘为南国衣冠之薮。怀香请益外。掀禅床喝。大众之辈。腾腾不绝。僧问。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师曰。一愿皇帝万寿。二愿重臣千秋。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落在甚么处。师曰。吾常于此切。曰官不容针。更借一问时如何。师曰。据虎头收虎尾。曰中间事作么生。师曰。草绳自缚汉。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师曰。几行岩下路。少见白头人。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师曰。理长即就。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还禁得也无。师曰。穿过鼻孔。曰学人小出大遇。师曰。降将不斩。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师曰。停囚长智。问如何是大道真源。师曰。和泥合水。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截断草鞋跟。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师曰。老僧也恁么。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师曰。平地神仙。问如何是截铁之言。师曰。满口含霜。曰何必如此。师曰。阇黎又作么生。曰痛领一问。师曰。也须吐却。诸方以师之机。类于五祖。其上堂曰。凡有展托。尽落今时。不展不托。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简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一划云。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甚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又曰。目前无法。万象森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还委悉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图其像而安奉之。故有语曰。天子之庙九。诸候之庙七。况金轮世谱。宁甘草草饮水。遽昧其源。于义安乎。于是丛林咸遵行焉。师前后据室。严展化仪。不以狮乳。暴迸非器。所以得法于师者。气宇如王。丙辰五月。佛果讣始至。师乃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虎丘院事。复索笔书最后法语。俨然化去。寿六十。坐四十五夏。塔于本山。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隆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于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见个什么?
”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隆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楚圆(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属广西)人。住潭州石霜,称楚圆慈明禅师。为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仁宗宝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嗣汾阳昭禅师。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称慈明禅师。其徒编有《慈明和尚五会语录》。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一
慈明禅师。
出全州清湘李氏。
讳楚圆。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贤行。
使之游方。
公连眉秀目。
颀然丰硕。
然忽绳墨。
所至为老宿所呵。
以为少丛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龙象蹴踏。
非驴所堪。
尝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间。
与守芝谷泉俱结伴。
入洛中。
闻汾阳昭禅师。
道望为天下第一。
决志亲依。
时朝廷方问罪河东。
潞泽皆屯重兵。
多劝其无行。
公不顾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类厮养。
窜名火队中。
露眠草宿。
至龙州。
遂造汾阳。
昭公壮之。
经二年。
未许入室。
公诣昭。
昭揣其志。
必骂诟。
使令者或毁诋诸方。
及有所训。
皆流俗鄙事。
一夕诉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念。
岁月飘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语未卒。
昭公熟视骂曰。
是恶知识。
敢裨贩我。
怒举杖逐之。
公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临济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禅师
谓公曰。
杨大年内翰。
知见高。
入道稳实。
子不可不见。
公乃往见大年。
大年问曰。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公曰。
近奉山门请。
大年曰。
真个脱空。
公曰。
前月离唐明。
大年曰。
适来悔相问。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复喝。
公以手划一划。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龙象。
公曰。
是何言欤。
大年顾令别点茶曰。
元来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问。
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内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这里是什么处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过。
大年大笑。
又问。
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
公曰。
唐明闻。
僧问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东流。
大年曰。
只如此语意如何。
公曰。
水上挂灯毬。
大年曰。
与么则辜负古人去。
公曰。
内翰疑则别参。
大年曰。
三脚虾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𨁝跳。
大年乃又笑。
馆于斋中。
日夕质疑智證。
因闻前言往行。
恨见之晚。
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师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谒奈何。
大年默然。
归语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闻道风远至。
有愿见之心。
政以法不得。
与侍从过从。
公黎明谒李公。
李公阅谒。
使童子问。
道得即与上座相见。
公曰。
今日特来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当道种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节。
馀日定难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
公曰。
脚头脚底。
李公乃出坐定。
问曰。
我闻西河。
有金毛师子。
是否。
公曰。
什么处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鸣。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辞去。
问临行一句。
公曰。
好将息。
李公曰。
何异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专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诺诺。
自是往来杨李之门。
以法为友。
久之辞还河东。
大年曰。
有一语。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见夜行人。
大年曰。
却不相当。
公曰。
更深犹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开宝寺前金刚。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临行。
岂无为人句。
公曰。
重叠关山路。
大年曰。
与么则随上座去也。
公作嘘声。
大年曰。
真师子儿。
公还唐明。
李公遣两僧讯公。
公于书尾𦘕双足。
写来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椁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公以母老南归。
至筠州。
首众僧于洞山。
时聪禅师居焉。
先是汾阳谓公曰。
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
特以未见聪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
使请公出世说法。
守虚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谒候守愿行。
守问其故。
对曰。
始为让。
今偶欲之耳。
守大贤之。
住三年。
弃去省母。
以白金为寿。
母诟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辞去。
谒神鼎諲禅师。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时。
衲子非人类精奇。
无敢登其门者。
住山三十年。
门弟子气吞诸方。
公发长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称法侄。
一众大笑。
諲遣童子问。
长老谁之嗣。
公仰视屋曰。
亲见汾阳来。
諲杖而出顾见。
顽然问曰。
汾州有西河师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绝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顾相矍铄。
公地坐脱只履。
而视之。
諲老忘所问。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语曰。
见面不如闻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叹曰。
汾州乃有此儿耶。
公自是名增重丛林。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
雅为士大夫所信敬。
諲见延称。
公知见可兴临济。
会道吾席虚。
延白郡请以公主之。
法令整肃。
亡躯为法者集焉。
示众曰。
先宝应曰。
第一句荐得。
堪与祖佛为师。
第二句荐得。
堪与人天为师。
第三句荐得。
自救不了。
道吾则不然。
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荐得。
无绳自缚。
第三句荐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无光。
汝辈向什处出气。
良久曰。
道吾为汝出气。
乃嘘一声。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参。
拄杖横也。
挑挂乾坤大地。
钵盂覆也。
盖却恒沙世界。
且问。
汝辈向何处。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卢州吃粥吃饭。
若也不知。
长连床上吃粥吃饭。
后住石霜。
当解夏谓众曰。
昨日作婴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乾。
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
人命久难保。
天堂并地狱。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
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
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
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
生著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
特地生烦恼。
喝一喝。
时真点胸者。
为善作者折难。
自金銮还。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坏丛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脱故耳。
公曰。
汝以何为佛法要切。
真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公诟曰。
面皱齿豁。
犹作此见解。
真不敢仰视曰。
愿为决之。
公曰。
汝问我答。
真理前语而问之。
公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严。
以大法授南禅师。
语在南传。
僧问。
临济两堂首座。
一日相见。
同时喝。
临济闻之升座曰。
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
问取堂中二禅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机箭柱锋。
瞥然宾主当时分。
宗师悯物明缁素。
北地黄河彻底浑。
又问。
赵州勘婆子。
师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赵州勘破婆子。
叶落便合知秋。
天下几多禅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宾是主。
还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兴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内法友。
唯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
仆年来顿觉衰落。
忍死以一见公。
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
公恻然。
与侍者舟而东下。
舟中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
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
休将橹棹施。
道过琅琊。
觉禅师出迎。
大喜曰。
有众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临之。
天赐我也。
公为逗留。
夜语及并汾旧游。
觉曰。
近有一老衲至。
问其离何所。
曰杨州。
问船来陆来。
曰船来。
问船在何处。
曰岸下。
问。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长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举道者。
顷在汾州时尚少。
举陆沉众中。
不及识之。
公笑曰。
举见处才能自了。
而汝堕负。
何以为人。
觉屏息汗下。
公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阔。
四方放去休拦遏。
一切无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头拨。
小牛儿。
顺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脱。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头无少老。
一时牵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东西倒。
觉默得其游戏三昧。
至京师。
与李公会月馀。
而李公果殁。
临终𦘕一圆相。
又作偈献公。
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芥。
拈起幞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
随声便问。
公临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来无挂碍。
随处任方圆。
李公曰。
晚来困倦。
更不答话。
公曰。
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闻李公之化。
与圆问答。
加叹久之。
公哭之恸。
临圹而别之。
有诏赐官舟。
南归中途。
谓侍者曰。
我忽得风痹疾。
视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顿地曰。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
今乃尔。
公曰。
无忧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钝置汝。
遂以明年至兴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辞众。
跏趺而逝。
阅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铭志其行于兴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
凡圣所不能测。
室中宴坐。
横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来参扣者下语。
无有契其机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儿([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识得。
不离四威仪中。
有首座者。
见之谓曰。
和尚今日放参。
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
有际天之云涛。
乃可容吞舟之鱼。
有九万里之风。
乃可负乖天之翼。
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
岂寻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观慈明。
以英伟绝人之姿。
行不缠凡圣之事。
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
叱咤而死黄龙之偷心。
视其施为。
不见辙迹。
未三世而死为绳墨。
谚曰。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石霜楚圆禅师。号慈明。汾阳嫡嗣也。生全州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出家。母有贤行。使游方。师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呵。以为少丛林。师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湘沔间。闻汾阳道望。遂与大愚谷泉琅琊造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许入室。每见必骂诟。或毁诋。诸方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语未卒。阳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阳掩师口。乃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公。嵩指会杨大年。因大年。复会李都尉。二公恨见之晚。馆于斋中。日夕质疑智證。以为法友。久之辞还河东。省唐明。李公遣二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来僧名。以寄之。李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以母老。南归至筠州。首众于洞山。时聪禅师居焉。先是。汾阳谓师曰。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故师依止三年。乃游仰山。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师出世。守虚南原致师。师不赴。旋特谒候守愿行。守问其故。师曰。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守大贤之。住三年。弃去省母。以白金为寿。母投金于地。骂曰。汝少行脚。负布橐去。今安得此物。吾望汝济我。反置我地狱耶。师色不怍。徐收之辞去。谒神鼎諲公。鼎首山高弟。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师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鼎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师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鼎杖而出。顾见颀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师指其后。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鼎回顾相矍铄。师地坐脱只履而视之。鼎老忘所问。又失师所在。师徐起整衣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阳乃有此儿耶。师自是名重丛林。适道吾虚席。郡移书。欲得大禅伯领之。鼎以师应召。法令严整。亡身为法者集焉。师之大机大用。不可思议。传者谓。师以事事无碍行心。凡圣不能测。可为知言矣。水庵。谓尤侍郎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等。结伴参汾阳。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惟慈明晓夕不惮。夜坐欲睡。则引锥自刺。叹曰。古人为生死事大。不食不寝。我何人哉。乃纵荒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及辞归。汾阳叹曰。楚圆今去。吾道东矣。次住福严。又移兴化。尝室中插剑一口。以草鞋一对。水一盆。置在剑边。拟议者。师曰。丧身失命了也。便喝出。无有一人契者。其他玄言妙语。提唱宗乘。探旨者麻粟出焉。而黄龙南杨岐会二人。最为上首。能世其家。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前是。李都尉遣使邀师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师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至京与李公会。月馀而李公殁。临终画一圆相。又作偈献师。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师曰。如何是本来佛性。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师曰。本来无质碍。随处任方圆。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师曰。无佛处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闻李公化与师问答。嘉叹久之。师哭之恸。临圹而别。有旨赐官舟南还。中途谓侍者曰。我忽得风痹疾。视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顿地曰。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曰。无忧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钝置汝。逾年而化。李公子。铭志其行于兴化。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达人出世。以开物成务。为心非自衒也。方师之受南原也。戢天际想于眉睫间。聊试吾道动静何如。观其初不赴。后自请行。进退踌躇。意可知矣。觉范云。慈明道。起临济于将仆。而平昔廓落乃如此。微神鼎。则亦谷泉流也。虽然。狂奴故态。特师之寓言耳。真面目。岂无知音者哉。然神鼎固长者。难及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6—1298 【介绍】: 元僧。瑞州高安人,字天隐,号牧潜。俗姓姚。少习举子业,后出家为僧。至元以来,遍历荆襄吴越。好读书,工古文,诗尤清婉。有《牧潜集》等。
元诗选
圆至,字天隐,别号牧潜,高安姚氏子。少习举子业,去为浮屠,得法于仰山钦禅师,驻锡建昌之能仁。所著有《筠溪牧潜集》,方虚谷为之序,天目洪乔祖题其后曰:天隐远权要,避名誉,遍历荆、襄、吴、越,积览观之富,益静定之光,二三千言,经目辄记,故其为文赡以奥。其诗虽所存不多,而风骨自见。如《送才上人往湖南》云:「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富塘》云:「亦供贫者乐,独以富为名。」《寄志胜上人》云:「瘴月人南去,花时雁北飞。」《弘秀集》中,不多得也。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圆至。
字天隐。
高安姚氏子。
季父勉。
父文。
叔兄云。
皆中显科。
为宋名臣。
师按窥世相。
深有所感悟于中。
以咸淳甲戌出家。
依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
时年十九。
务静退寡交识。
怡然以道味自尚。
喜为文章志弘护。
非衒饰知见以自售也。
故其文日益进。
其曰吾圣人。
自称文佛。
盖以存其道于无穷。
非文莫能。
曰经曰论。
皆是物也。
惟震旦诸师。
欲抚中下之质。
乃皆以天纵上智。
示为椎朴少文。
与愚者同事。
乃圣人冥权。
非真然也。
愚者诱于其迹。
直谓圣人道妙。
可以鄙俚凡近躐。
至薄经论为浅教。
斥文字为异端。
岂不惑哉。
其论吾宗文。
独许嵩明教一人。
其融会超了知见。
扶宗匡道之心。
居然可思矣。
至元元贞间。
住建昌能仁寺。
说法一禀于钦。
不两年弃去。
师行止不恒。
所居斯其最久耳。
大德二年戊戌。
卒于庐山。
年四十三。
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
化之所及。
为可哀耳。
有文集一卷。
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
以示紫阳方虚谷。
读而醉心。
叙其首。
刻焉。
释济亮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济亮,字灰如。
姓王氏,萍乡人也。
父本茹素,母简氏,亦有善德,世积醇和,感徵吉兆。
故亮生有夙因,幼习诵读,便喜内典。
乡塾之后,乐近僧徒,因告二亲,愿出尘纲,竟弗之许。
年三十,乃托商游楚,舟次绣林,始从自性老宿薙落,俄而受戒大沩,访道吴门,首依大树證公,遵教参究。
久之,大有发明,盖已升其堂矣。
后历天童、三峰,遍谒诸老,咸以法器目之。
亮殊以大慧未圆悟,时深警策,已而闻问石唱道天隆,遂往依之。
服膺拳拳,三易寒暑,曲尽大法,所谓五家宗旨不传之密,俱从定力得之,如指诸掌,更无所疑。
因仍反楚,住于夹山。
是时问石亦应楚藩之请,道重湖南北间。
亮则屏息于碧岩青嶂,若弗闻也者。
待其退席白云,乃走僧致询。
白云门庭高峻,不轻授人,顾于亮眷眷弗舍,若风穴之于首山焉。
亮终自韬晦,时思引退,乃灵岩挽之于前,檗庵推之于后,而原直且激励之,使之出世。
原直道眼空阔,不可一世,于亮独倾倒笃挚,勉令升座九峰,万众叹服。
未几,应公安报慈之请。
寺本创自唐时藏屿禅师。
历宋迄元,宗风蔚然,殿宇宏丽。
明季鼎革,烬于兵燹。
虽圆通一殿,古制犹存,亦仅支梁栋,而廊庑寮舍,荡然俱空。
自亮率彼高足,憩锡于兹,法幢既建,檀施旋集,曾不踰期,而法堂、禅关、香积之厨,次第具举。
虽筑垣植树,事必躬亲。
盖驰笠之时,但见茎草,晏坐之际,蔚为宝坊矣。
后为湖南抚军衡斋周公请赴白云,亮亦自以为得法之地,力为兴复。
慈风所扇,神人悦助。
举已失之土田,久废之殿阁,于荒烟蔓草中,恢扩崇隆,悉复旧观,谓少酬夙愿,而亮亦勤瘁矣。
公安二圣寺者,创始安远二公,佛东圆悟亦尝于此演唱宗乘,废毁已甚,亮久怀兴葺,乃建立就绪。
适值南诏之变,兵抵江介,亮年腊已高,弟子迎归报慈。
一时悍弁武卒入其境者,莫不展敬,回怒为悲,其驯感暴恶如此。
亮性刚介严冷,轻名重道,志坚行密,去留无所执吝。
所至之地,如威凤卒止,百鸟翔集。
契嵩善嗔,慈明喜骂,亮盖兼之。
而徒众益盛,远近趋风,随其根器,各有所造。
以清康熙辛酉冬十一月二十九日示寂,寿八十,腊四十九,荼毗得舍利数十。
所著《语录》四卷,塔于寺西。
原弟子树可彻、雪干远,复继其志,重修大雄殿、藏经阁。
不数载,兴废举坠,光复旧物,皆足砥柱末法,唱导丛林,雪后继席报慈,树又徇神山之请,兴复祖庭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元僧。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诗选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闻高峰原妙禅师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妙旨。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茅而栖,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记》。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初,子昂与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中峰一览,走笔和之。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梅花百咏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时赵孟頫与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讳明本。俗姓孙。钱塘人。母娠师时。梦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师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呗结趺坐。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母丧辍学。年十五辄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阅传灯录有疑。志在参决。遂登死关。见妙公。妙发长不薙。衣弊不易。孤峭严冷。未尝一启齿而笑。亦未尝为其徒剃落。独见师即驩然。欲为祝发。盖亦已知为大器焉。久之。诵金刚经。恍若开解者。师自谓识量疏通。于义趣无不融贯。然非性也。已薙染给侍死关。入天目。于东南诸山最高寒。廪粟屋材。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师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胁肤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机旨洞契。妙以其克肖。书偈付之。师益自晦。未尝以师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渊。其光气自不可掩。况审之以咨决。重之以记莂哉。至元间。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莲花峰。号大觉正等禅寺。妙将迁化。以寺属师。师辞。师每谓。住者必无上大道。其力可以开明人天。夙植福缘。其力可以荫结徒众。明智通变。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为之体。而缘与智为之用。有其体而缺其用。则化权不周。事仪不备。犹之可也。使无其体。而徒倚其用。则虽处众而众归。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况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无惧乎。当五山缺主席。宰执大臣。致书币屡以为请。师皆力辞。至于穷厓孤洲。草栖浪宿。屏遁其迹而避之。然四方学者。北殚龙漠。南踰六诏。西连身毒。东极抟桑。裹粮蹑[尸@憍]。万里奔走。而辐辏赴师者。殆无虚日。南诏僧玄鉴。素明教观。辨博英发如。曰。吾闻。大唐有禅宗。使审是耶。吾将从学。设或未当。吾将易其宗旨。而俾趋教观。繇其国来。一闻师言。即悟昔非洞发源底。方图归以倡其道。而没于中吴。鉴之徒。画师像归国。像出神光烛天。南诏遂宗禅。奉师为禅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异之。秋八月甲子。师遂入寂。即山之西冈。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别其外护并法属。一一皆师手书。是日白虹贯山。师世寿六十一。僧腊三十七矣。师所至。四众倾慕。香茗金币。拜礼供养。悉成宝坊。而师一衲一箪。未尝属目。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师一不以近体。他可知已。虽屡辞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脱袍笠。在处结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昼作夜参。规程条章。井井森列。仪矩慎严。如临千众。至于激扬提唱。机用翕㸌。婴之者胆丧。闻之者意消。每谓其教传佛心宗。单提直指。恶有所谓微妙授受。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洪纤高下。缓急后先。拒之不遗。接之不携。人虽见其发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诚。而匪事夫空言也。当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郑君鹏南。赵君子昂。一闻师之道。固已知敬。及亲炙言容。无不歆慕终其身。江浙丞相脱驩公。最号严重。读师之书。敛衽望拜。高丽沈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拜礼。起谓左右曰。某阅人多矣。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获师开示。涕泣感发。师躬己以究其道。岂有毫发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应声。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玄七传杨岐会。
会八传无准范。
范传雪岩钦。
钦传高峰妙。
妙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求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玄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师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洎十载。
妙公告寂时。
以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结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举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本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本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本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则本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开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会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万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万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缘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改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师曰。
何不过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万。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曰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铭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入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接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安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提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而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则本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幼好梵呗,长乃出家。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已而薙染。时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本授以䛡头。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今有爪发舍利塔在圣水寺。
释幻旻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幻旻,姓叶氏,玉山人。
童时出俗,入兴教兰若,师僧省覃。
既纳戒乃访道四方,来虎林见慧明,于灵隐即服膺,所说尽得其法,久之命监寺。
而寺大火,方究典守,众惧祸及,或有遁去,旻独曰:“我总寺事,罪尽在我,尔曹不必惧也。
”吏不穷询,止坐爨者,人咸伟之,及慧明告终,旻帅众白府,请慧照聪镇其寺,仍以监寺辅之,戮力相与。
复其寺不十年,所葺屋庐,嶷然千馀间。
盖伟于旧庆历中朝廷闻其名,赐之紫衣,其后又赐号“普照”。
及慧照谢世遗书,举旻自代。
官疑其事,更命他僧主之。
旻事其僧,愈恭无豪发,见于声彩。
知府龙图季公知之,乃以上天竺精舍命旻以长老居之,及观文孙公莅杭,特迁主灵隐。
升席之日,孙公重旻衣冠贵游,不翅百人,预会爇香,听其说法,而道俗老少,摩肩趋者万计。
是日人声马迹,溢满山谷。
法席之盛,罕有其偷。
曼天性宽平慈恕,居寺六年,规制整饬,灿然大备。
嘉祐己亥年仲冬,忽感微疾,先日招契嵩与语,将授以寺,语气详正,无异平昔。
十三日鸡呜,问夜何其,即起漱洗,安坐而尽,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一,塔于呼猿涧直北寺垣之内,契嵩为之铭。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年十九。
游并州。
见三交嵩禅师
求出世法。
嵩曰。
汝当剃落。
堕三宝数。
乃可受法。
远曰。
法有僧俗乎。
嵩曰。
与其为俗。
曷若为僧。
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
于是断发。
受具足戒。
谒汾州昭公。
又谒汝海省公。
皆受记莂。
天禧中。
游襄汉隋郢。
至大阳。
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
延叹曰。
吾老矣。
洞上一宗。
遂竟无人耶。
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
示之。
远曰。
当为持此衣履。
求人付之如何。
延许之曰。
他日果得人。
出吾偈为證。
偈曰。
杨广山前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其尾云。
得法者。
潜众十年。
方可阐扬。
远拜受辞去。
依滁州琅琊觉禅师。
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
说法为省公之嗣。
次住姑苏天平山。
又住浮山。
既老退休于会圣岩。
因阅班固九流。
遂拟之作九带。
叙佛祖教义。
博采先德机语。
参同印證。
其一曰。
佛正法眼带。
其二曰。
佛法藏带。
其三曰。
理贯带。
其四曰。
事贯带。
其五曰理事纵横带。
其六曰屈曲带。
其七曰妙挟兼带。
其八曰金针双锁带。
其九曰。
平怀常实带。
学者既已传诵。
远曰。
若据圆极法门。
本具十数。
今此九带。
已为诸人说了。
更有一带。
还见得么。
若也见得亲切分明。
却请出来。
说看。
说得分明。
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
若见不亲切。
说不相应。
唯依吾语。
而为己解。
则名谤法。
大众到此如何。
众无语。
远叱去之。
举僧问夹山。
如何是夹山境。
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
鸟衔花落碧岩前。
法眼曰。
我二十年来。
将作境语会。
远曰不作境会。
作么生会。
僧曰。
师意如何。
曰。
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
直饶不作境语会。
亦未会在。
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惊花入牙也)。
远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初欧阳文忠公。
闻远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异之。
与客棋。
远坐其旁。
文忠收局。
请远因棋说法。
乃鸣鼓升座曰。
若论此事。
如两家著棋相似。
何谓也。
敌手知音当机不让。
若是缀五饶三。
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只解闭门作活。
不会夺角冲关。
硬节与虎口齐彰。
局破后徒劳逴斡。
所以道。
肥边易得。
瘦肚难求思。
行则往往失黏。
心粗而时时头撞。
休誇国手。
谩说神仙。
赢局输筹即不问。
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
落在什么处。
良久曰。
从前十九路。
迷悟几多人。
文忠嘉叹久之。
远偈语妙密。
诸方服其工作。
三交嵩公赞曰。
黄金打作鍮石箸。
白玉碾成象牙梳。
千手大悲拈不动。
无言童子暗嗟吁。
又作明安延公赞。
曰。
黑狗烂银蹄。
白象昆崙骑。
于斯二无碍。
木马火中嘶。
远雅自称柴石野人。
殁时已七十馀。
少时与达观颖公。
薛大头七八辈游蜀。
几遭横逆。
远以智脱之。
众以其晓吏事。
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十九出家。先谒汾州。得一盼相印。复参叶县省公。与天衣怀。同往叶县住持。枯淡严密。诸方畏之。师至值雪寒。县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众僧衣履皆湿。怒而散去。唯师与怀。自若整衣。敷具复坐如故。县到。呵曰。汝更不去。待我打耶。师近前不审。云。某数千里而来参。叩和尚为明大事。岂以杓水泼之便去。县笑。因而遂留。相依数年。万方挫折。师始终一如。所谓真金烈火。愈锻而愈明。县始以衣法付之。开堂日拈香曰。汝海。枯木上生花。别迎春色。盖指叶县也。师与王质。待制论道。画一圆相。问曰。一不得匹马单鎗。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师曰。勘破了也。师暮年休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启迪学者。与因棋说法一事。莫不家喻户晓。师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雅自称柴石老人。殁时已七十馀。范文正公。铭其塔曰。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瘗骨。千载清风。师平生贵尚真实。参證痛抑浮辩。尝谓道吾真公曰。学未至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雘。秪增其臭耳。得法弟子道臻者。继大觉琏。住净因。法道大弘于京师。当英神启三朝。数入宫说法。恩遇隆渥。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尝雪方丈之西壁。命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悟,字瑞竹,俗姓崔。事见《乐邦文类》卷五。
全宋文·卷四○七五
怀悟,北宋末、南宋初僧人。
大观中曾住仪真长芦寺。
绍兴初集契嵩遗文为《镡津文集》行于世。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