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大眼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释远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释远。
六祖法嗣。
号龙门法眼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处州缙云人,俗姓陈。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至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即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世称天台国师。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传》卷一三)。住天台山,称德韶国师。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今录偈、颂各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七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造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遁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遁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遁曰。
合如是。
韶惘然。
固要为说。
遁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时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韶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请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韶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韶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韶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游天台。
观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韶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韶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谓韶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唯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韶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而韶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韶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韶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疏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疏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疏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重了心要。
遂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韶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韶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韶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唯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当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或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蒲津人,俗姓武。
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
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
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
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潜。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谒清凉法眼。一见异之。许入室。一日问曰。子参请外看甚么经。师曰。华严。法眼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师曰。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法眼曰。空具六相否。师不能答。法眼曰。子却问我。师如语而问。法眼曰。空。师言下开悟。法眼曰。子作么生会。师云。空。法眼然之。后因四众士女入寺。法眼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今睹金银朱紫杂遝。是破戒否。师曰。好个入路。法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为王侯所重在。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署慈化定慧之号。周显德元年。建慧日永明寺。请师居之。为开山始祖。众常五百。果符法眼之记。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美容姿。躯干颀硕。匈有七黑子。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院真寂禅师。薙染。既明戒检。入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自尔遍历禅会。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顿了心地。阅藏典于衢之古刹。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及诣鄞礼育王塔。见舍利红色。行悬钟外。潜悲喜交集。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行普贤忏法三七日。感遍吉降瑞。其所御象鼻。枕道场所。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授菩萨戒造大伽蓝。慧日永明。以居之。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月别给俸示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将入棺。白光昼发。十月茶毗于龙井。收舍利无算。有屠者。自以罪恶不可忏悔。展襟向火聚。请求不得。则死于火。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天台韶国师。建塔以葬。癸酉塔顶时起白光。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称木平和尚。南唐中主待以师礼,迎至金陵供养。法眼文益有诗相赠。卒谥真寂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初谒乐普元安,后嗣盘龙可文。住袁州木平山,世称木平和尚。南唐国主待以师礼,迎请供养。法眼文益有诗相赠。卒谥真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木平和尚。
不知何许人。
游戏江浒。
语言无度。
踪迹诡异。
人不能测识。
李后主。
尊为圣师。
尝挂木瓶杖头。
一日赴内斋坐。
顷忽不见。
后主问曰。
和尚何在。
因引瓶自蔽。
应曰。
某在此澡浴。
后主拜之。
木平曰。
陛下见群臣。
勿言臣在瓶中浴。
后主笑曰。
和尚见人。
亦勿道吾拜汝。
尝出入禁中。
他日从登百尺楼。
后主问其制度佳否。
对曰。
尤宜望火。
初不谕其意。
后数年。
木平卒。
淮甸大扰。
烽火交驰。
后主尝于是登望。
以占动静。
后主素爱庆王。
问木平寿命。
曰年七十。
是岁病亡。
年十七。
盖反语耳。
为建寺宫侧居之。
奉事隆笃焉。
本名木瓶。
后讹为木平。
或云。
木平山名。
师居处也。
眼禅师赠诗云。
木平山里人。
貌古言复少。
相看陌路同。
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
助歌声有鸟。
城阙今日来。
一沤曾已晓。
为大宗匠所与。
木平故个中人。
盖混迹以警世者也。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禅师洪諲者。
襄水人也。
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
隐于衡岳之三生藏。
有湘阴男子。
邦称右族。
来游福严。
即諲室。
见諲气貌闲靖。
一钵挂壁。
莫能亲疏之。
倾爱之忘去。
谓曰。
师宁甘长客于人。
亦欲住山乎。
我家神鼎之下。
邻寺吾世植福之地。
久无住持者。
可俱往。
諲笑曰诺。
乃以己马驮諲还。
諲至。
设鱼鼓粥饭。
如诸方。
一年而成丛席。
十年而有众三十辈。
僧契嵩少时游焉。
諲坐堂上。
受其展。
指庭下两小瓮。
咤曰。
汝来乃其时寺。
今年始有酱食矣。
明日将粥。
一力挟筐。
取物投僧钵中。
嵩睨上下。
有即咀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出。
以观皆碎饼饵。
问诸耆老。
曰此寺自来不煮粥。
脱有檀越请应供。
諲次第拨僧赴之。
祝令𢹂乾残者。
归纳库下。
碎焙之。
均而分俵。
以当面也。
堂头言。
汝来适丁其时。
良然。
嵩大惊。
有木床一。
夜则諲坐其上。
三十辈者环之。
听其诲语。
諲曰。
洞山颂曰。
贪瞋痴。
太无知。
果赖今朝捉得伊。
行即打。
坐即槌。
分付心王子细推。
无量劫来不解脱。
问汝三人知不知。
古人与么道。
神鼎即不然。
贪瞋痴。
实无知。
十二时中任从伊。
行即往。
坐即随。
分付心王无可为。
无量劫来元解脱。
何须更问知不知。
又尝曰。
无量劫来赁屋住。
至今不识主人公。
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
良久云。
若有人问神鼎。
向伊道作么作么。
又云。
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
智度寺沙门本延。
谒諲夜语。
还谓郡将曰。
諲公所谓。
本色老宿。
惜陆沈山中。
郡以礼请开法。
諲辞免不得已曰。
山僧年十八游方。
亦无正意参禅。
只欲往东京。
听一两本经论。
以答平生。
何期行到汝州。
忽值风发吹上首山。
见个老和尚。
劈头槌一槌。
当时浃背汗流。
礼却三拜。
如今思量。
悔不当初。
束缚送去首山后。
却归乡井。
古寺闲房。
任运过时。
岂不快哉。
虽然如是。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今日有一炷香。
也要对众烧却。
供养此老。
只是汝州土宜。
乃升座问答罢。
又曰。
斋会已具。
僧俗已集。
问答已毕。
佛法成办。
只将此善。
上祝 今上皇帝圣寿无疆。
便下座。
道俗欢呼。
以为未始见也。
于是諲声名普闻。
僧问。
鸟窠侍者。
欲往诸方。
学习佛法去。
鸟窠但吹布毛。
便悟去。
如何。
諲曰。
此事即知。
此人久积净业。
旷劫修行。
方能了解。
乃拈布毛举似。
复吹之曰。
会么。
不得辜负老僧。
良久曰。
我在首山。
与汾阳师兄。
曾如此说。
汾阳作偈曰。
侍者初心慕胜缘。
辞师拟去学参禅。
鸟窠知是根机熟。
吹毛当下得心安。
看他吐露。
终是作家。
又曾同作拄杖子偈。
昭曰。
一条拄杖刺蝎。
劲直螺纹爆节。
寻常肩上横担。
大地乾坤挑斡。
𭣟开懵钝顽痴。
打破伶俐尖黠。
如今卓在面前。
诸方作么拈掇。
我即不与么道。
僧曰。
愿闻和尚偈。
偈曰。
得处不在高峰。
亦非浅溪深壑。
如今幸得扶持。
老病是为依托。
僧问。
有问首山。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我不将小意对阇梨。
諲曰。
若有问神鼎。
但向道。
此一问岂是小意。
会么。
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
神鼎只解就窝里打。
良久曰。
相见不扬眉。
君东我亦西。
有时示众曰。
雨下阶头湿。
晴乾又没泥。
姨姨娘姊妹。
嫂嫂阿哥妻。
若与么会得。
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
作么生道得一句。
作个出格道人。
有么。
良久云。
适来有一人。
为蛇𦘕足。
踣跳上梵天。
𡎺著帝释鼻孔。
帝释恶发。
雨似盆倾。
诸人还觉袈裟湿么。
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
諲倚拄杖曰。
一朵峰峦上。
独树不成林时如何。
僧曰。
水分江树浅。
远涧碧泉深。
又问。
作么生是回互之机。
僧曰。
盲人无眼。
又问曰。
我在众时。
不会汾阳一偈。
上座久在法席。
必然明了。
僧曰。
请和尚举看。
諲曰。
鹅王飞鸟去。
马头岭上住。
天高盖不得。
大家总上路作么。
僧举起坐具曰。
万年松在祝融峰。
諲曰。
不要上座答话。
试说看。
僧曰。
忽忆少年曾览照。
十分光彩脸边红。
即拂衣去。
諲曰。
弄巧成拙。
僧请益首山答佛话。
諲作偈曰。
新妇骑驴阿家牵。
谁后复谁先。
张三与李四。
拱手贺尧年。
从上诸圣。
总皆然。
起坐忪𢥃没两般。
有问又须向伊道。
新妇骑驴阿家牵。
乃又曰。
虽然如此。
犹未尽首山大意。
进曰。
如何尽首山大意。
諲曰。
天长地久。
日月齐明。
又作偈曰。
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
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
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
犹是曹溪第二机(青霄有路)。
郴州道俗。
即山迎请。
住王莽山。
不赴。
僧问。
佛不违众生之愿。
为甚有请不赴。
諲曰。
莫错怪老僧好。
有偈曰。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若人解了如斯意。
大地众生无不彻。
諲德腊俱高。
丛林尊仰之。
如古赵州。
同曰神鼎。
闲书壁作偈曰。
寿报七十六。
千足与万足。
若问西来意。
彼此莫相触。
何付嘱。
报你张三李四叔。
山又青水又绿。
殁时年八十馀。
諲少年时。
与耆宿数人。
游湘中。
一僧举论宗乘。
颇博敏。
会野饭山店供办。
而僧论说不已。
諲曰。
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惟识惟心。
眼声耳色。
何人之语。
僧曰。
眼大师偈也。
諲曰。
其义如何。
对曰。
惟心故根境不相到。
惟识故声色摐然。
諲曰。
舌味是根境否。
对曰是。
諲以箸挟菜置口中。
含胡而言。
曰何谓相入耶。
坐者相顾大惊。
莫能加答。
諲曰。
路涂之乐。
终未到家。
见解入微。
不名见道。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阎罗大王。
不怕多语。
赞曰。
不欲争虚气于形迹之间。
唯务收实效于言意之表者。
憃叟论也。
予观神鼎。
殆庶几。
无愧此言。
得道时未壮。
隐于南岳二十年。
乃领住持事。
又二十年。
方开堂说法。
然皆缘起于他。
寔非己意。
譬如夜月行空。
任运而去至。
于甘枯淡。
以遂夙志。
依林樾以终天年。
可以追媲其师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洪諲者。生扈氏。襄水人。自受首山印记。隐衡岳三生藏。有湘阴男子来游。即师室见师。气貌闲静。一钵挂壁。莫能亲疏。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家神鼎下邻寺。乃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师笑曰。喏。乃以己马驮师还。十年始成丛席。一朽床为说法座。甘枯淡。无伦比。僧契嵩。少时游焉。师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诧曰汝来。乃其时。寺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呾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止此。已见諲老平生尔。他具灯录。 系曰。颂古自汾阳始。观其颂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获心安。与胡僧金锡光偈。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寔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显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显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未正。
择法不明。
显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显阴异之。
结以为友。
显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諟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显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显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显休于山前庄。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显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祚远皆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显俊迈。
祚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显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显。
显至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显于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显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显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曰体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显熟视。
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显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
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李氏子。
幼精锐抗志尘表。
依普安诜上人。
出家受具。
遍历讲筵。
游刃经论。
问辩风驰。
同学敛气。
不敢伸。
弃而归禅。
出蜀入楚。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么。
觉曰。
无此语莫谤先师。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傍。
辄匿笑而去。
客退。
师数之曰。
我偶客语耳。
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未正。
择法不明。
曰。
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师阴异之。
结以为友。
师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有诗云。
红芍药边方舞蝶。
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柳。
况有春山送又迎。
尝依栖贤湜公。
机不合。
作师子峰诗而去。
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师。
休于山庄前。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师亦竟不见。
遂南游。
谒智门祚禅师。
祚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知见高。
学者。
莫能觏其机。
师俊迈。
智门爱之。
一日伸问曰。
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召师。
师近前。
智门以拂子蓦口。
打拟开口。
随又打。
师豁然开悟。
依止五年。
尽得其道。
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师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师。
师至灵隐。
三年陆沉众中。
俄曾公。
奉使浙西访师。
灵隐无识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
师袖纳之曰。
公意勤然。
行脚人非督邮也。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师出世。
初住吴江翠峰。
后迁明州雪窦。
曾公守越时。
敦请也。
上堂云。
春山叠乱青。
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
独立望何极。
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
适来有人看方丈否。
曰有。
师曰。
作贼人心虚。
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
海内奇衲子争赴之。
暮年。
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又书壁文。
戒进后学。
其略曰。
身如行厕。
利称软贼。
百年非久。
三界无安。
可惜寸阴。
当求解脱。
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
植杖于林下。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曰体露金风。
云门答这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出众对曰。
待老汉有悟处即说。
师熟视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
众集。
师曰。
大众。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
神光射斗牛。
又问。
出匣后如何。
曰。
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容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宗即承天宗禅师也。
师一日游山。
四顾周览。
谓侍者。
何日复来此。
侍者哀乞遗偈。
师曰。
平生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履衣盂。
散及徒众。
乃曰。
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
北首而逝。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塔全身于寺之西坞。
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
云门一宗。
得雪窦而中兴。
不然亦扑扑矣。
师器宇凝重。
即袖中一书。
三年仍还本人。
便足气压千古。
家声浩浩。
子孙绳绳。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072 【介绍】: 宋僧。衡州人。俗姓葛。少工翰墨,年冠依茶陵郁山主得度。参杨岐、方会禅师,遂嗣法席。住舒州白云寺。胆略精壮,学人敬而畏之。
全宋诗
释守端(一○二五~一○七二),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人。幼事翰墨,及冠依茶陵郁禅师,后住舒州白云寺,为南岳下十二世,杨歧会禅师法嗣。神宗熙宁五年卒,年四十八。《五灯会元》卷一九、《禅林僧宝传》卷二八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守端(一○二五——一○七二),俗姓葛,衡阳(今湖南衡阳)人。幼事翰墨,及长,依茶陵郁禅师得度,后参临济宗大师杨歧方会,遂嗣法席。嘉祐中住浔阳能仁寺,后住舒州白云寺。熙宁五年卒,年四十八。其弟子编录有《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存)、《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存)。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八,《释氏疑年录》卷七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守端。
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
幼工翰墨。
不喜处俗。
依茶陵郁公剃发。
年二十馀。
参颙禅师(或鹏禅师)。
颙殁。
会公嗣居焉。
一见端奇之。
每与语终夕。
一日忽问。
上人受业师。
端曰。
茶陵郁和尚。
曰。
吾闻其过溪有省。
作偈甚奇。
能记之否。
端即诵曰。
我有神珠一颗。
日夜被尘羁锁(或云常被尘劳羁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青山万朵。
会大笑起去。
端愕视左右。
通夕不寐。
明日求入室。
咨询其事。
时方岁旦。
会曰。
汝见昨日作夜狐者乎。
端曰。
见之。
会曰。
汝一筹不及渠。
端又大骇。
曰何谓也。
会曰。
渠爱人笑。
汝怕人笑。
端于是大悟。
于言下辞去遍游。
庐山圆通讷禅师。
见之自以为不及。
举住江州承天。
名声爆耀。
又让圆通以居之。
而自处东堂。
端时年二十八。
自以前辈让善丛林。
责己甚重。
故敬严临众。
以公灭私。
于是宗风大振。
未几讷公厌闲寂。
郡守至。
自陈客情。
太守恻然目端。
端笑唯唯而已。
明日升座曰。
昔法眼禅师
有偈曰。
难难难。
是遣情难。
情尽圆明一颗寒。
方便遣情犹不是。
更除方便太无端。
大众且道。
情作么生遣。
喝一喝下座。
负包去。
一众大惊。
挽之不可。
遂渡江。
夏于五祖之闲房。
舒州小刹。
号法华。
住持者如笼中鸟。
不忘飞去。
舒守闻端高风。
欲以观其人。
移文请以居之。
端欣然杖策来。
衲子至无所容。
士大夫贤之。
迁居白云海会。
升座顾视曰。
鼓声未击已前。
山僧未登座之际。
好个古佛样子。
若人向此荐得。
可谓古释迦不前。
今弥勒不后。
更听三寸舌头上。
带出来底。
早已参差。
须有辩参差
方救得完全。
有么。
乃曰。
更与汝老婆。
开口时。
末上一句正道著。
举步时末上一步。
正踏著。
为什么鼻孔不正。
为寻常见鼻孔顽了。
所以不肯发心。
今日劝诸人。
发却去。
良久曰一。
便下座。
其门风峻拔如此。
僧请问。
慧超问法
如何是佛。
曰汝是慧超。
端作偈。
示之曰。
一文大光钱。
买得个油糍。
吃放肚里了。
当下便不饥。
又问。
僧问云门。
如何是透法身句。
曰。
北斗里藏身。
端又作偈曰。
九衢公子游花惯。
未第贫儒感慨多。
冷地看他人富贵。
等闲无耐幞头何。
赞曰。
杨岐天纵神悟。
善入游戏三昧。
喜勘验衲子。
有古尊宿之遗风。
庆历以来。
号称宗师。
而白云妙年俊辩。
胆气精锐。
克肖前懿。
至于应世。
则唾涕名位。
说法则荡除知见。
乃又逸格。
如大沩之有寂子。
玄沙之有琛公。
临济法道未甚寂寥也。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酒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通剃发。次参寿昌。机语弗契。入闽。一日阅赵州有佛不得住因缘。有省。再谒昌。昌问。蚁子解寻腥处走。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臣边事。师曰。臣边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厕。睹登树人大悟。趣见昌。昌问子近日何如。师曰。有个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因甚不许人知。师曰。不知不知昌问。婆子具什么手眼。便烧庵趁僧去。师曰。黄金增色尔。又举僧问玄则。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命作颂。师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昌笑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万历三十年。住博山云。此事不从功行得。不从修證得。不从思议得。不从学问得。不从禅定得。有一等人。闭门作活。暗里休心。将自己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虫唼衣而不知。蛛结网而不顾。纵是百年在定。终如一个死人。于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玄沙曰。直饶如澄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烧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须就明中取则。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于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应用无亏。随缘自在。且道作么生。是博山行履处。良久曰。祇有一双穷相手。不曾轻揖等閒人。况博山与诸人。同途不同彻。诸人向正位中来。博山不在正位。诸人在博山。拂子里许。诸人向偏位中来。博山。不在偏位。拂子在诸人袈袈里许。所以道。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若向这里彻去。当下知归。不留朕兆。故我释迦大师。为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顷。为懈怠众生。得果满僧祇劫。博山。恁么道。犹是葛藤。诸人也须绊断始得。且道绊断后。作么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樵子径。争到葛洪家。崇祯三年秋示疾。首座问。和尚尊体如何。师曰。尽有些子受用。座曰。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热大作么。座曰。来去自繇。请道一句。师书历历分明。四字。投笔坐化。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无异禅师者。
名元来。
庐州舒城人也。
姓沙氏。
胎乳绝荤。
耳目不涉尘垢。
年十六。
游石头城听法华。
自信佛法。
不从人得。
乃礼五台静庵沙门。
著垢衣。
五年精核教观。
振锡南还。
上峨峰。
谒无明经公。
自负人无我。
及辄辞行。
经公敛目危坐而已。
师不测。
竟去入闽。
寓白云峰。
阅古尊宿语。
忽有所得。
再谒经公。
陈其见处。
公曰。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对曰。
臣边事。
曰。
大有人笑你在。
师愕然曰。
到者里。
因甚不是。
公曰。
此不是。
彼皆然。
师乃倾心哀请。
公惟敛目。
师益不测。
一日闻泥神倒地声。
不觉踊跃。
呈偈于公。
公仍敛目。
命以宗乘堂别居之。
居年馀。
每呈偈颂。
公敛目如前。
师因感泣。
以为依公决择。
不蒙指示。
岁序推迁。
何了日耶。
偶登厕。
睹上树人。
乃明大旨。
叹曰。
今日方知。
师不我欺也。
万历壬寅。
师年二十有八。
出住博山。
而持重端严。
笃行古德之风。
入其门者。
心容俱肃。
寻应闽之董岩。
鼓山大仰。
复还博山。
参徒大集。
是时。
经公已迁寿昌。
父子道价。
喧腾宇内。
僧问如何是功。
师曰。
一人同一春。
如何共功。
师曰。
力士舁杖鼓。
如何是功功。
师曰。
猢孙上露柱。
曰。
不得敲唱双举。
请示正中妙叶。
师曰。
高底云绕树。
远近鸟衔花。
如何是君。
师曰。
水有筋山有骨。
如何是臣。
师曰。
鹡鸰鸟鸣似哭。
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
千年老树挂枯藤。
如何是臣视君。
师曰。
楼头画鼓正三更。
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
金阙凤衔丹诏去。
边陲人唱凯歌归。
僧作礼。
师曰。
君位中事作么生。
对曰。
虚突兀。
师复打。
时。
慧台镜禅师。
早得旨于经公。
翛翛瓢笠。
剥啄诸方。
诸方以矮师叔类之。
过访于师。
适师升座。
镜出震威一喝曰。
百丈闻喝。
三日耳聋。
且道。
是那三日。
师曰。
秋风多带杀。
秋露愈加寒。
镜拂袖归众。
师便下座。
镜后隐于武夷石屏岩。
相随者。
樵汲数辈。
禅衲寻风求之。
镜悉指归博山。
崇祯二年。
魏国公徐弘基。
请师说法南京天界。
使符三至。
师始一出。
象龙沸集。
大廓曹洞宗风。
上堂曰。
达磨大师。
航海而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虽则门庭万仞。
壁立千层。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六代传衣。
五宗竞出。
运无碍轮。
化无缘众。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沩山大师。
敲唱同行。
暗机圆合。
倾瓶以辨超方。
撼茶而彰妙用。
秖演一心法。
更无馀事。
云门大师。
箭锋相拄。
函盖乾坤。
扬眉落臼。
顾盼犹迟。
如流云翔鹤。
湛水晴空。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眼大师
拈现前石。
塞虚空口。
一切处现成六根互用。
六用齐施。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临济大师。
一语中。
具三玄。
一玄中。
具三要。
驱耕夫牛。
夺饥人食。
电光石火。
开眼犹迷。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洞山大师。
混不得类不齐。
立宝镜三昧。
炤学人肺肝。
分五湖玉石。
雪盛银碗。
月炤金沙。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博山。
今日远承诸祖慈荫。
循规蹈矩。
借路还家。
驾轻就熟。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诸昆仲含灵。
具此一心之法。
学人学此一心之法。
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示此一心之法。
故楞伽云。
佛语心为宗。
诸昆仲。
那个台无月。
谁家树不春。
卓柱杖下座。
师毅辞还山。
倾都遮留。
篮舆不得。
前乃宵迈。
缁素追攀。
望江而立。
徐公岁序存问不间也。
师既大弘洞宗。
常随侍者。
万馀指。
如临一人。
僧问。
如何是不声色堕。
师曰。
断桥分野水。
如何是类堕。
师曰。
孤棹举平原。
如何是尊贵堕。
师曰。
裂破几层清世界。
倒骑玉象趁麒麟。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意旨如何。
师曰。
露骨瘦上环紫雾。
塞流小涧长青苔。
师开化几三十载。
未易肯诺。
或请入草求人。
广绍先泽。
师太息曰。
吾宗。
贵得真脉。
妙叶玄机。
苟不然仍瓦解耳。
吾何忍哉。
语毕泣下。
自后遂不上堂。
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
訚首座问曰。
和尚尊体如何。
曰。
尽有些子受用。
訚曰。
还有不病者么。
曰。
热大作么。
訚曰。
去来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四字。
跏趺而寂。
塔于博山。
坐三十九夏。
其年仅五十六也。
赞曰。
投子世大阳之代。
须凭秀圆通协而成之。
其道始著。
真歇禀丹霞之嗣。
还借炤长芦荐而褒之。
此话方行。
博山父子。
远绍少室之宗。
不叨馀力。
大衍新丰之调。
本自天。
然其说法。
则横空凤舞。
激扬则掷地金声。
至其慎重真脉。
常自下涕。
语云。
猛虎生儿。
势不能食牛者。
辄癈之。
其博山之山之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