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圆悟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思,号讷堂,俗姓朱,苏台(今江苏苏州)人。
年二十一祝发受具,往来佛鉴、佛眼会下。
晚依圆悟
住衢州天宁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黄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三八
黄允,字孚中,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元丰五年特奏名进士。
见《枯崖和尚漫录》卷下,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寒岩升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寒岩升者,姓吴氏,建安人,母氏游,初生有肉如环,在其左乳,人皆异之。
年十四,依郡之龙居寺出家,肉环随隐。
弱冠进具,有志游方,因之长乐,会圆悟高弟佛智禅师。
端裕演法于西禅,入其室,言下顿悟。
自是机锋迅发,人莫能当。
佛智移杭之灵隐,升为首座。
佛智归,升亦还乡。
后住支提、承天、石霜、泐潭诸大刹,示寂于鼓山,寿七十九,僧腊六十。
山阴陆待制务观与升游,爱敬之如师友。
周丞相子充为之塔铭。
释道祖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道祖首座者。
成都人也。
缁裘敝履。
健于游操。
乡音见圆悟。
众笑之。
然悟爱其品堪任大法。
乃以即心是佛话。
上下鞭策之。
祖忽开悟。
于是出语惊人。
人莫测也。
一日圆悟白众。
以祖为堂中第一座。
众窃议曰。
老汉大有乡情在。
祖辄为众入室。
骋其石光电闪之机。
素称强项魁杰者。
皆为失色。
尚馀二十许人。
祖蓦击案问曰。
生死到来如何回避。
左右无对。
祖掷下拂子。
奄然脱去。
众大惊。
亟闻圆悟
至召曰。
祖首座。
祖张目视之。
曰。
抖擞精神。
祖点首竟长往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
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
六年得度受具足戒。
精研律部。
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
隆读之叹曰。
想口生液。
虽未得浇肠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
然后参圆悟
一日入室。
圆悟问曰。
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忽举拳曰。
还见么。
隆曰见。
曰。
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曰。
见个甚么。
隆对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首肯之俾掌藏钥。
有僧问于圆悟曰。
隆藏主其柔易若此。
乌能为哉。
笑曰。
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退老回蜀。
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
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丘。
道大显著。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
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磨赞曰。
阖国人难挽。
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
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却膏盲必死疾。
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
春至百花触处开。
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
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
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
可谓知本矣。
隆能遵行而为赞。
又且发明其道。
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
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
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
惟佛果得其髓也。
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
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
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
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
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
当时称二甘露门。
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
和州含山人。
九岁谢父母去家。
依县之佛慧院。
又六岁削发受具。
又五岁而束包曳杖。
飘然有四方之志。
首谒长芦净炤禅师。
参叩之间。
景响有得。
因阅圆悟语录。
抚卷叹曰。
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腹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亲聆謦欬耳。
至宝峰谒湛堂。
叩死心于黄龙。
死心机锋横出。
诸方吞𦦨。
非上上根。
莫能当。
而于师独器重称赏。
众皆侧目。
将趋夹山见圆悟
道龙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与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处。
抵掌轩渠。
或若佯狂。
议者。
谓今之沩仰寒拾也。
及见圆悟
圆悟移道林。
师从焉。
一日入室。
圆悟引教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举拳曰。
还见么。
曰。
见。
圆悟曰。
头上安头。
师于此有省。
圆悟叱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圆悟肯之。
自是与圆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凿索。
尽得其秘。
或。
疑师道貌甚愞。
圆悟曰。
隆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为哉。
圆悟曰。
瞌睡虎耳。
后归邑住城西开圣。
建炎之扰盗。
起淮上。
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
适彰教虚席。
郡守李尚书光。
延师居之。
四年而迁虎丘。
圆悟以乱离归蜀。
曩之辐凑川奔。
一时后进。
望山而趋。
师每登座。
从实吐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应。
皆惬其欲。
圆悟之道。
复大振于东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
大书伽陀曰。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珍重。
掷笔坐逝。
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
完寺坏屋。
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
破而复新。
藩级崇宏。
奥阈冥深。
户容庭貌。
炜焕赫奕。
观瞻耸悦。
如教复振。
论者多秀公之义。
颂声不期而作焉。
惟禅师之道。
于临济氏。
为正胤的受。
当教统之季。
群宗遗支。
微绝不嗣。
独禅师众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间。
以道德表兹山居。
禅师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视其祖。
凛然欲压。
于颓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风雨寒暑。
而秀公异氏也。
独知尊教基。
饬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岂惟善善之公。
足以灭党私。
而矫薄俗。
彼为人后。
而遗其先者。
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师见圆悟
后以二亲垂白。
居褒禅山。
侍养者数年。
住虎丘。
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载山志。
一出传灯。
见师隆本之厚。
因读天隐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传末。
示戒将来。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无从考始末。
可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印(一一四八~一二一四),字铁牛,又字元实,号空叟,赐号慧庆,俗姓陈,盐官(今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先入南湖,后谒象田圆悟演,又归南湖。
历住正觉、上竺、德藏、圆通、超果、灵山。
宁宗时主灵隐寺。
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卒,年六十六。
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
释门正统》卷七、《补续高僧传》卷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宗印。字元实。盐官人。竹庵之神足也。解悟有骨气。凡诸祖格言。必诵满千遍。入南湖修长忏。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劝革之。岁减五百斛。往谒象田圆悟演。演反质西来意。师答曰。有屈无叫处。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炉。悲泣失声。演感其意。以厚礼送。归南湖。次首众于资教从空。虚堂之延也。堂著宗极论。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师设九难。宗极为之义负。通守苏玭。领师之法。请居正觉。时飓风大作。拔木飘瓦。诸屋尽坏。仅存藏殿。师守死不去。玭召还。要师偕行曰。盖西还。相与弘赞。居东二十四年。至是复还浙右。讲止观于上竺。主者。以得人为忌。去隐雷峰毛氏庵。问道者沓至。历迁德藏圆通超果。北禅道德之誉既行。土木之绩亦就。海空英辞灵山。举以自代。诏可之。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上大悦。锡号慧庆法师。后行化至松江。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即右胁安庠而寂。时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也。藏龛慈云塔傍。师之衣准律。五辛刚制。道力纯至。幽明俱感。且格邪拯滞。除瘵息疠。一有祈叩。无不得愈。常谓。讲者须备三法。肃威仪以临大众。提大纲以尽文义。具宗眼以示境观。备此三者。始无愧宣说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印,字铁牛,姓陈氏,盐官人,得法于育王佛照光禅师。宁宗时,主灵隐,上堂,举“南泉示众“云:“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如今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颂曰:“不如随分纳些些,唤作平常事已差。绿草溪边头角露,一蓑烟雨属谁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珏,字荆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圆悟五世孙痴钝法子。
得法于天童颖禅师,继席。
理宗端平中受诏自育王升住径山灵隐寺。
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如珏。
字荆叟。
婺州人。
圆悟五世孙痴钝之子。
初见痴钝。
室中僧问。
如何是佛。
痴钝命师下语。
师答。
烂冬爪。
即呈颂曰。
如何是佛烂冬瓜。
咬著冰霜透齿牙。
根蒂虽然无窖子。
一年一度一开花。
痴钝笑而可之。
后知遇穆陵。
端平中。
有诏。
自育王升住径山。
始开堂。
乃述铭以谕众曰。
幻身梦宅。
空中物色。
前际无穷。
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
升沉疲极。
未免三轮。
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
因缘成质。
从生至老。
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
因兹被惑。
光阴可惜。
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
来世窒塞。
从迷至迷。
皆因六贼。
六道往还。
三界匍匐。
早访明师。
亲觐高德。
决择身心。
去其荆棘。
世自浮沉。
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
为则。
心境俱捐。
莫记莫忆。
六根夷然。
行住嘿嘿。
一心不生。
万法俱息。
结夏谓众曰。
我此一宗。
正令全提。
如暴风卒雨。
鼓荡无前。
石火电光。
追奔不及。
举意即迷源。
抬眸已蹉过。
不是目前法。
莫生种种心。
纵汝三种互修。
剋期取證。
第一头第三首。
万拄千挣。
转见气急。
殊不知髑髅未具己眼。
先明㘞地一声。
千了百当。
然虽如此。
亲證者万无一二。
错会者数有河沙。
师见地高朗。
不多让古人。
然福德因缘。
不无少逊。
或云。
师功用比圆悟益弘。
或亦未之思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如珏,字荆叟,婺人也。得法于天童颖禅师,继席后,上堂云:“新岁新击鼓,普施新法雨,万物尽从新,一一就规矩。普贤大士忻欢,乘时打开 门户,放出白象王,遍地无寻处。”拈柱杖曰:“唯有者个不属故新,等间开口呑郤法身。”掷下云:“是甚么?千年桃核里,原是旧时仁。”僧云:“如何是佛珏?”云:“烂东瓜。”
释立坚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八七
立坚,福州(今福建福州)人。
淳祐间林希逸曾延以龟山、陈沈二禅道场。
见《枯崖和尚漫录》卷下。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万恒 古潭 慧鉴国师 俗姓朴氏。
进士景升之子。
熊津郡人。
己酉生。
师赴九山选中魁科。
忠烈王命住三藏社。
弟子至七百。
延祐己未遘疾。
前一夕。
南峰大木自仆。
赤祲亘山谷。
年七十一。
腊五十八。
王赐谥。
塔曰广照。
师以儒家子为僧。
幼颖悟。
能自强于学。
长益不怠。
赴九山选中魁科。
拂衣往枫岳。
夏满。
移栖智理山。
饥不重味。
寒不袭裘。
胁不至席者累稔。
迹晦而名彰。
忠烈王。
命住三藏社。
其师曹溪圆悟和尚亦谕之。
乃往。
后历主朗月云兴禅源等社。
凡经指授。
若聩而聆。
若𨠯而醒。
弟子至七百。
士大夫抠衣入社者。
不可胜计。
中吴异蒙山。
见其文偈。
叹赏不已。
赓和十数。
仍贻书致古潭之号。
皇庆癸丑。
大尉王宴。
居永安宫。
安车卑辞。
邀至京城。
时方聚禅教名流。
日以次讲论。
师主棒喝风生。
辩若悬河。
王喜甚。
行同舆。
手捧馔。
加法号别传宗主重续祖灯妙明尊者。
袈裟衣裙帽袜先银币五十镒以赆。
师还山。
悉以付常住。
不归于私。
浴更衣。
修遗书。
自占葬地。
夜艾唤侍者檛鼓。
披袈裟。
据禅床声喝告别。
其略曰。
廓清五蕴。
真照无穷。
死生出没。
月转空中。
吾今下脚。
谁辨玄踪。
告尔弟子。
莫谩扪空。
禅者景瑚。
问以告住之意。
则有何处不相逢。
渡河不用筏等语。
拍膝久手。
含笑而化。
初母郑氏梦。
天降翠幕。
有童子。
肌肉如冰玉。
就视之。
遂合掌跃入郑氏怀。
反寤。
如纳斗大石胞中。
砭药之不效。
以己酉八月六日诞师。
因名幕儿。
淮示寂带方郡民名白太者。
梦师登翠幕天去。
怪而明日奔至寺。
师已逝(并李齐贤撰碑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守忠者,匡庐僧也,为灵隐玉山禅师弟子。
至治辛酉,应请来主太平兴国寺。
禅学之士,日满其室。
泰定乙丑之岁,寺燬于火,忠方忧之。
会文宗潜邸金陵,感忠精诚,悯兹古迹,有意作新。
于是,行御史台与郡县之吏,皆争出金币以为民先。
一时风动,远近云集,富者输财,贫者效力,一岁垣庑成,再岁屋室具。
其可以名书者,曰方丈,曰北山阁,曰经楼,曰香积,曰水陆堂,曰白莲堂,曰伽蓝祠,曰大僧堂,曰道林堂,曰新苍院,曰耆宿之舍,而大宏兴钟三门,皆次第而成。
方忠之始治寺也,旧有蒲卢之泽,见夺于豪家,前僧讼之累不决,忠至,让而弗辩,夺者愧而归之。
及天历改元,更建宏祠于寺北,曰“大崇禧万寿寺”,赐号“宏海普印昙芳禅师”,命主新祠兼领旧寺。
未几,加授“广慈圆悟大禅师”,领寺如故。
至顺元年秋,御史守丞赵世安传敕,召守忠入朝。
九月九日,吏部尚书王士宏,以忠入见于奎章阁,奏对称旨,命太禧宗禋院日给禀饩,赐金襕伽黎衣与青鼠之裘。
十二月二日赐设于圣恩寺,乃召学士虞集至榻前,命为文以记,俾忠归刻诸石,具详《灵谷寺志》。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