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善能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
字明道。
俗姓戴氏。
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
讳烈。
渡江乃为永嘉人也。
总角出家龆年剃发。
心源本净智印全文。
测不可思解甚深义。
我与无我恒常固知。
空与不空具足皆见。
既离四病亦服三衣。
德水沐其身。
所以清净。
良药治其眼。
所以光明。
兄宣法师者。
亦名僧也。
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
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
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
遂于岩下自构禅庵。
沧海荡其胸。
青山拱其背。
蓬莱仙客岁月往还。
华盖烟云晨昏交集。
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
神钟震来妙屋化出。
觉居其间也。
丝不以衣耕不以食。
岂伊庄子大布为裳。
自有阿难甘露作饭。
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
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
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
或曰。
觉振锡绕庵答对。
语在别录。
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
然终得心于曹溪耳。
既决所疑留一宿。
号曰一宿觉。
犹半遍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
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
怡然不动僧侣悲号。
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
春秋四十九。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
望所住寺喟然叹曰。
人物骈阗花舆蓊蔚。
何用之为。
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
数人同闻皆莫测之。
寻而述之曰。
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
远望一山忽而唱曰。
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测。
后匪久此师舍寿。
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馀程。
送殡繁拥人物沸腾。
其感动也若此。
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
侍人曰。
此将何来。
空中有声云。
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
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
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
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
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
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
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
朗贻书招觉山栖。
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
拘情于讲。
回书激劝。
其辞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
趣入之意暗诠于是。
达者韪之。
终敕谥号无相。
塔曰净光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严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宋僧。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后依圆悟于钟阜。世称“觉华严”。居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尝修北宋僧史。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
乃著书排斥释氏。
忽恶境现前。
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和尚
未几疽生膝上。
五年医治莫愈。
因书华严合论。
毕夕遂感异梦。
旦即舍杖趋履。
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
佛身无有生而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
至是始登僧籍。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
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
观公讲说独步西南。
惜未解离文字相耳。
问道方外。
即今之周金刚也。
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
遂依圆悟于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
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作么生会。
觉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
作偈呈曰。
家住孤峰顶。
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
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
昨日公案作么生。
觉拟对。
悟喝曰。
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觉复留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
若道悟有亲疏。
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
遂作偈寄圆悟曰。
出林依旧入蓬蒿。
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
归来不怕语声高。
悟大喜持示众曰。
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
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
参见甚么人。
觉曰。
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
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觉曰。
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觉曰。
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觉曰。
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觉曰。
直须识取把针人。
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
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
南堂过而稍施提勉。
便能罢讲南游。
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
岂不骏哉。
至为圆悟项门一锥。
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
尚依识见。
呈偈遭圆悟一喝。
直得气索。
五年而始大彻。
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
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
今人才见灵利后生。
便使拈弄公案。
作得一偈顿焉称赏。
不亦彼此皆瞎也。
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
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为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出家依慧日能。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罔对。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悟未许可。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觉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参见什么人?”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觉曰:“血溅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觉曰:“惊杀野狐狸。”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觉曰:“验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觉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圆,号普云,俗姓雍,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年十九,以试经被僧服,留教苑五祀。历扣诸大尊宿。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荐福寺,迁云居寺。为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号普云。
绵州雍氏子也。
夙有灵根少能割爱。
卸欲梏如鱼脱网。
入法苑似凤栖梧。
十九试经得颂祠牒。
染衣之后先探律宗。
作犯止持白圭良璧。
淹流教海五祀。
而后出关南下。
参游四众咸推英俊。
遍扣尊宿。
始入龙门偶步廊庑。
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
至夕白于高庵。
庵举法眼偈曰。
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
语不令人会。
须得人译之。
庵即筴火示之曰。
我为汝译了也。
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
外国言音不可穷。
起云亭下一时通。
口门广大无边际。
吞尽杨岐栗棘蓬。
高庵遣侍佛眼。
眼曰。
吾道东矣。
释善能亦高庵嗣法门人。
其族严陵未详姓氏。
一日高庵普请择菜。
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怀中。
拟议。
被庵拦胸踏倒。
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
历侍既久德馨远闻。
缁素倾心天人拥出。
住持福州中际大阐宗风。
世称双树法幢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字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脱彼欲梏,栖此法林。年十九,试经得颁祠牃,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呑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8 【介绍】: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号茕绝。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辑略
普说 汝等诸人既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何得依稀过日。
浪荡度时。
三个攒攒。
四个簇簇。
只图热闹。
那有直前做去底人。
纵有悔懊。
又不肯行。
更道今年这里不好。
等待明年别寻去处。
及到明年。
依旧如此。
似此之流。
尽空尽界。
谁肯发丈夫之志。
立决定之心。
直至老死。
永无那移。
又有无知之辈。
才然行持。
便去访问诸尊宿悟门。
面前听得。
随后便讲谁深谁浅。
谁悟谁学。
一向诽谤他人德行。
不知转增自己贡高。
苦哉苦哉。
有何利益。
今此大众。
莫学斯等之流。
除去心中谄曲。
截断人我贪瞋。
直教一念不生。
万缘顿息。
然后向此乾乾净净处提个话头。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一归何处。
毕竟一归何处。
或前后考究。
或上下通参。
或单追何处。
举定。
不令浮沈。
字字明白。
句句皆参。
其目如睹。
其耳如听。
审定详参。
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绵绵不绝。
密密常然。
若有一句不参。
只这一句便是妄念。
惟其不参。
所以为妄。
亦名狂念。
今时学者一味去念。
齐声啰喊。
只图其熟。
故不肯参。
若然不参。
直饶念到弥勒下生。
也只讨得一场口滑。
又不识羞。
更道我不提自提。
不举自举。
如何不得开悟。
大众。
决不是教你念话头。
决不是教你炼昏沈。
纵然不睡。
又中何用。
也只是个精魂。
这段生涯。
决不是这个道理。
你莫错用其心。
吾今告汝。
莫生疑谤。
我终不以狂言诈语图名爱利误赚诸人。
不是教你不念话头。
不是教你不炼昏沈。
你若不参话头。
炼到尽未来际。
又且如何。
终是蒸砂作饭。
纵经尘劫。
只名热砂。
决不成就。
欲求开悟。
须是大起参情。
参究一归何处。
念中起参。
参中起念。
一挨一拶。
一拶一挨。
无缝无罅。
无空无缺。
因其参情绵密。
日用之中。
自然行不知行。
住不知住。
坐不知坐。
卧不知卧。
东西不辨。
南北不分。
不知有六根六尘。
大忘人世。
昼夜一如。
若不参情结秀。
凭何得个废寝忘餐。
至此境界。
傥到这地面。
不可便为工夫。
猛著精彩。
更加一拶。
直得虚空粉碎。
万象平沈。
又如云消日出。
世间出世间独露无私。
信手拈来无有不是。
千圣万贤笼罩不住。
复看生死涅槃果如昨梦。
到这里方信从前说话苦口相穷元来的实不虚。
大众。
但办肯心。
必不相赚。
又 大道普乎天下。
无一人而不具。
盖因迷不自觉。
所以沈埋。
纵顾其念。
念不著实。
亦不返顾。
汪汪洋洋。
终日竟夜。
虽不放逸。
亦不成就。
更不知过在于何。
皆为不参。
只去狂念。
傥有参者。
又不实参。
有时而紧。
有时而慢。
髣髴依稀。
空延岁月。
如此行持。
宁能得悟。
汝等诸人。
从今以往。
更莫蹉跎。
发个决定信心。
昼三夜三。
永无恣纵。
直尽今生。
以悟为则。
举定本参。
看他是个什么境界。
是个什么道理。
务要讨个分晓。
以句挨句。
以意拶意。
意句相连。
参情自然绵密。
左之右之无间无断。
若依山僧之语。
世情自然生疏。
道念自然浓厚。
日久岁深。
自然废寝忘餐。
不炼昏沈。
昏沈自退。
不除散乱。
散乱自绝。
行住坐卧。
自然不知有身。
自然不知有世间境界。
何故。
纯一无杂。
心念不二。
放之不去。
收之不来。
无彼无此。
无是无非。
物我混然。
昼夜一如。
忽然会得。
如梦而醒。
复看从前。
皆是虚幻。
了知当体本来现成。
万象森罗。
全机独露。
天上人间。
悉无别法。
荡荡然无拘无束。
坦坦地自由自在。
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
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
然后却来随缘度日。
岂不畅哉。
古云。
随缘消旧业。
更莫造新殃。
开示 都是年尊老宿。
何以返近于吾。
吾将何法开示于汝。
擎拳云。
会么。
众曰不会。
示曰。
诸佛诸祖皆无言说。
言说转远。
故我直示。
汝又不识。
只这不会底是诸法王。
是诸佛母。
三世十方一切圣凡尽从这不会底生出。
所以唤作摩耶夫人。
如来号正遍知海。
汝等返为无明。
复擎拳云。
会么。
众曰不会。
追曰。
是谁不会。
今言不会。
必有一个不会底。
若识得这个不会底。
便见世尊拈花。
俱胝竖指。
秘摩擎权。
灵云竖拂。
德山棒。
临济喝。
一一尽通。
更无隔越。
故云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示众 大众。
切莫分别。
若不分别。
更无异路。
南北纵横。
东西自在。
只为分别。
所以不如。
各生异见。
妄立阶级。
故有三贤十地等妙二觉。
成分段修。
而分段證。
所以有诤说生死。
于一性中分为五性。
于一乘中分为三乘。
不知圣凡假立。
误认成实。
良由取舍。
有此不如。
于妄功用便显差别。
似此等流。
入海算沙。
何时休歇。
尽是背父逃逝。
纵得回心。
不免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佣赁展转。
次第而进。
庠序而升。
历尽阶级。
又未尽善。
傥到本国。
不识本国。
偶遇本父。
不识本父。
唤作当面蹉过。
当机不识。
将谓别有。
不肯承认。
屈作方便。
始能附近。
不免脱珍御之服。
著弊垢之衣。
与他同途。
方使心安。
日久月深。
故令出内。
以内遍外。
名之曰出。
以外归内。
名之曰内。
内外无疑。
方堪付业。
吾观此辈。
不识常住妙心。
妄生功用。
沈沦多劫。
不悟玄源。
纵经尘劫。
只名造作。
于理转丧。
有何益哉。
若肯直下承当。
似临济受三顿痛棒。
便解肋下还拳。
俱胝见竖一指。
当时冰消瓦解。
阿难能记三藏。
又滞补特伽罗。
外道才见默然。
便道开我迷云。
师良久云。
东方衲子。
不如西方外道。
复嘘一声。
示无畏居士 学道之法。
诚无善巧。
只要辨其肯心。
更无别说。
举起话头。
字字著力。
莫管纯孰不纯孰。
只故参将去。
参来参去。
参得疑情顿发。
直教应用无亏。
周旋无隔。
尽古尽今。
尽空尽界。
无断无续。
通然只是一个参情。
收之不来。
放之不去。
行住坐卧悉无有别。
忽然爆地一声。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沈。
独露一个本来面目。
偶尔回途。
顿同大千沙界。
到此之地。
正好诸方决择。
更书一偈以为资助。
偈曰。
昼夜身心莫放閒。
务教参透这重关。
忽然扑落乾坤境。
露出真常佛祖颜。
明月掌中随应用。
清风袖里绝追攀。
那时宝剑当堂坐。
方见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问三祖云。
愿和尚慈悲。
乞求解脱法门。
祖曰谁缚汝。
四祖云。
无人缚。
祖曰何更求解脱法门。
四祖大悟。
拈曰。
只知请问解脱。
不知刺头入胶盆。
当时不遇作家。
焉得以楔出楔。
忽然梦醒。
方见无端。
劈面云。
猫。
僧参马祖。
地上画四画。
上一长。
下三短。
云不得道一长三短。
离此四字外请和尚答。
师画一画曰。
不得道长短。
答汝了也。
忠国师别云。
何不问老僧。
拈曰。
这僧却是梦里渡河。
不知浑身泥水。
马祖就树采花。
未觉还飞他圃。
山僧待忠国师道何不问老僧。
当时只对他道自屎不觉臭。
大众。
三人且止。
即今不道长。
不道短。
又作么生会。
惟政禅师问南泉。
诸方善知识。
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
泉云有。
师曰。
作么生是不说似人底法。
泉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师曰。
恁么则说似人也。
泉云。
某只恁么。
和尚又作么生。
师曰。
我又不是大善知识。
争知有说不说底法。
泉云。
某不会。
却请和尚说。
师曰。
我太煞与汝说了也。
拈曰。
天下衲子。
负钵挑囊。
入一丛林。
出一保社。
还知有不说底法么。
若知得。
何必去江南海北。
鼓扇是非。
你看这两个老汉。
拈头失尾。
拈尾失头。
若惹诸方笑怪。
既有不说底法。
且道还许宾主问答否。
点检得出。
进退无门。
更誇精细。
转见不堪。
大众。
到此如何即是。
各请归。
珍重。
有讲僧参马祖。
师曰。
莫是狮子儿否。
僧云。
不敢。
师嘘两声。
僧云。
此是法。
师曰。
此是什么法。
僧云。
狮子出窟法。
师乃默然。
僧云。
此亦是法。
师曰。
是什么法。
僧云。
狮子在窟法。
师曰。
不出不入。
是什么法。
僧无对。
百丈云。
见么。
拈曰。
在窟出窟。
空担狮子之名。
嘘嘘默然。
枉费两头奔竞。
若是山僧。
待马祖道莫是狮子儿否。
便道这畜生。
非但把住百丈。
亦使马祖有口无言。
何故。
杀斩不由献帝。
存留尽在曹公。
归宗智常禅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
僧云凤翔来。
师曰。
还将得那个来否。
僧云将来。
师曰。
在什么处。
僧以手从顶擎棒呈之。
师作接势。
抛向背后。
僧无对。
师曰。
这野狐精。
拈曰。
平常无生之句。
与世间语言杳无踪迹。
这僧却也善辨。
争奈只是个知解之徒。
师言不是压良为贱。
本乃据款结案。
若是个汉。
道个贺喜。
何事而不了毕。
邓隐峰推车。
马祖路上展脚坐。
峰云。
请师收足。
祖曰。
已展不收。
峰云。
已进不退。
推车碾足便行。
祖归法堂上。
执斧曰。
适来碾损老僧足者出来。
峰引颈近前。
祖乃置斧。
拈曰。
师胜资强。
人间少有。
切不可流俗见解。
虽然。
盖世禅和。
能有几个作家。
何故。
未到尽惊山崄峻。
曾来方识路高低。
陆亘大夫问南泉云。
弟子家中一片石。
有时坐。
有时卧。
于今镌作佛得否。
师曰。
得。
陆云。
莫不得否。
师曰。
不得。
云岩云。
坐则佛。
不坐非佛。
洞山云。
不坐即佛。
坐则非佛。
拈曰。
陆亘大夫向这石头上坐卧不安。
仔细检点将来。
皆是自不守分。
不是南泉。
争得风光遍界。
恁么便恁么。
不恁么便不恁么。
若不具眼。
总是泥里洗土块。
云岩證据。
洞山交互。
方见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行实 师自云。
吾江西南昌府钟陵人也。
父江台。
母徐氏。
幼随父商。
年将二十。
至荆门。
闻无说能和尚乃有道之士。
拜为师。
剃落。
教看一归何处。
后得昱首座苦口提𢹂。
昼夜逼拶。
不许说话。
不许眨眼。
一日听廊下有人说话。
昱便打。
曰又不瞌睡。
如何也打。
昱云。
你不瞌睡。
听那里。
又二僧裁裙。
度量不已。
我不觉眼看。
昱兄又打云。
你眼也不曾停住。
话头岂能著实。
我因此惊觉。
平日只说有念便罢。
那晓得如此用心。
自此其目如睹。
其耳如听。
字字明白。
句句历然。
后因看古语。
沈吟是阿谁。
举处是何人。
只管疑是谁。
昼夜如一。
忽不见山河大地及与自身。
后患痢疾甚重。
有山东静东晖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缘。
我即豁然。
又见宝峰。
(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
不枉为人不枉为僧数语。
直是警策百倍。
读之。
踊跃欢喜。
增长志气。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天奇瑞公。南昌钟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师随父经商颖州。年将二十。忽发心。至荆门州。从无说能和尚出家。令看万法归一。后于佛炤处。遇道翼首座。苦口提携。昼夜逼拶。一日。偶听廊下人相语。翼便打。师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听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师才经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得著实。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无里衣。冬夏一领破衲。蓝缕不堪。历从诸禅老决择。静东晖公。示大慧患疽因缘。次于中竺楚山雪峰处。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见宝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过冬。未几告辞。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师出世开堂。得人为多。有语录。曰焭绝集。行世。 焭绝集。开示等语。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钳搥。颂古则末矣。至联芳机缘。一人之名缀以一偈。师下一问。人致一答。动成卷帙。高处不出青州万松格套。下者。已入义学常情自觉无谓。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僧。谓师贪作偈颂。彼一时也。入篮是菜。讵可兼收。编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
释机溥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机溥,字志西,号月呆。
姓刘氏,乐清人也。
母卢氏,感白衣种授子,于怀而孕,既举,常默默如入定僧。
才及龇龄随母礼佛,见僧即拜。
年十二,游龙门寺,闻邻舍僧诵《弥陀经》,能默记终篇,不遗一字,心有感发,屡欲轶俗。
年二十,始从式公薙度,受具戒于大邑明因寺永智,习演教乘,渐得省解。
彦恢胜者,永智弟子也。
见溥诚笃,付以法衣,及归适龙门山寺。
能法师方开莲杜,因与斯会,专修净业,道风益著。
缁素皈衣,不胜指数。
光绪纪元创建净济寺,于郭路双狮山麓。
莲会再启,鱼梵之声,六时不绝。
内外肃然,不减林东规度。
十一年春,延大海法师入寺,崇专讲席,提倡净土宗旨。
丁亥三月,应太邑绅耆之请,主明因丈席,频岁宏戒传经,声德远施。
莘莘衲子,望风而至。
溥性简质,貌度冲和,言语率真,诚心爱物,生平戒律精严,功行超卓。
虽事繁形疲,必晚息早起,禅诵不辍,午则随众作苦,载笠荷锄从事蔬圃。
有栖贤、百丈遗风。
晚岁体气康强,顶骨隆起,色如渥赭,状类肉髻。
盖年已七十矣,童颜鹤鬓,目光炯炯,能睹小字藏经。
居恒持诵《大悲神咒》甚虔,灵应甚著,凡有祈祷,俱获痊安。
宣统二年,寿已八十,为弘戒法,得尸罗弟子,百廿三人,洽符远公莲社之数,故卐莲有“一百廿三人入社,往生都在藕花中”之句。
盖由往昔倡导,两寺莲社,功深果熟,故致此兆。
溥后五年,果有往生净土之徵,寂前一夕,自谓定中见白衣大士,满身璎珞,乘百宝船大如山,凌空来迎,遂得西向念佛而去。
塔于寺左,凤冈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