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克勤

相关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昙荣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缘定州九门之张氏。年十九为书生。即刻意玄理。方灵裕法师讲华严经。偶住听之。有所省。遂事裕而薙发焉。既受具。备游律横教苑中。更周祸不替常业。隋初遁居上党潞黎诸山。年登四十。定德远闻。学者翕从。感歆至泽。隋季之乱。兵饥荐臻。荣乃春夏则行方等般舟。秋冬则专事坐禅。诸念诵者。别院处之。故其地有四焉。又立忏悔法于韩州之延圣寺。刺史风同仁。遗舍利三粒。荣率道俗迎者三千人。同各置水钵香炉于前曰。舍利之德变现无方。业累苟销请之可得。自夜至明获四百馀子。时有司欲禁绝之而灾祟现惧而止。武德九年。行道于潞城交障村忽堂舍崩坏。龛像舍利挺出无损。贞观七年。信士常疑保。请荣于州治法住寺。行方等忏法。七月十四日。本寺沙门僧定于道场内见五色光明。彻于上下。中现七佛相好非常。语定云。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辞。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于此贤劫之中名普宁佛。汝亦次当作佛名普明也。及卧疾而泣弟子圆宗问。和尚宁有不如意事耶。答曰吾兹死矣。恨更不待为七众洗濯罪累耳。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终。寿八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昙荣。
俗姓张氏。
定州九门人。
源南邓而分派。
因封而居高阳焉。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寄心无地。
因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悟宏范略其诠致。
乃投裕焉裕神厉气清。
观荣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
崇履禁科涤畅开结。
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
偏行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
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虽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再弘佛教。
不务公名。
随缘通化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
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
四远闻风一期翕至。
荣形解雄邃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咸歆至泽。
礼供日隆投告填委。
以隋末凌乱人百从军。
预践兵饥希全戒德。
荣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
事在护持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
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
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者。
荣寔其功矣。
尝往韩州乡县延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风同仁。
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
荣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出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请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通夜苦求。
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
怖停其事。
当夕怪兽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
斯德被圣凡。
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
于潞城交漳村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
又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语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现感灵祥。
信难图矣。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
曰和上生来念慧必无。
不意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七众洗濯罪累耳。
宗曰。
何必至此。
答曰。
吾纵不死。
亦是无用。
自佛法再兴已来。
未省一度。
不听说戒。
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旋殡于野外。
后门徒出其遗骨葬于寺南。
建塔表之。
自荣履历重难而崇尚释风。
形器瑰伟过于八尺。
词吐温赡风格遒远。
年登不惑断粒练形。
常饵守中用省烦累。
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
日到僧厨问其监膳。
必有事染亲看翻秽。
并使食具清净方始还房。
自觌名德罕闻斯类。
又于寺内诸房多结净地。
用拟四药温煮之所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
咸承风素免诸宿触。
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
二篇已下依律清之。
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治成人。
初聚正罪雅依大乘。
仍令心用理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
故自从训勖奉法无亏。
皆终诸命报。
余因访道艺行达潞城。
奉谒清仪具知明略。
故不敢坠其芳绪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缘张氏。定州九门人。年十九时为书生。刻意玄理。因灵裕法师。讲华严经。试往听之。便彻悟。乃投裕为师。裕观荣勤摄。遂即度之。及受具后。专业律宗。以地持为学。先属周废二教。韬形俗壤。强外同其尘。而内服道味。及隋初再教。随缘通化。曾无执著。年登四十。务道西游。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依岩结宇。即求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荣形解雄邃。称病设方。诸有餐饮。咸韵至泽。礼供日隆。投造填委。以隋末陵乱。希全戒德。极力护持。躬当法主。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兴坐禅念诵。僧尼别院。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释种更新其戒。常往韩州乡邑县延圣寺。立忏悔法。刺史风同仁。素奉释门。家传供养。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荣年垂八十。亲率道俗三千人。步野迎路。由二十馀里。傧从之盛。誉满当时。既达寺中。乃告众曰。舍利之德。挺变无方。若累业有销。请所可遂。乃人人前。别置水钵。加以香炉。通夜苦求。至期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声名达于乡邑。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捺停其事。当夕怪兽。鸣其厅宇。官民竟夜不安。明旦陈悔。方从荣法。武德九年夏。于潞城交障村。立法行道。所住堂舍。忽自崩坏。龛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庭中。一无所损。又贞观七年。清信士常疑保等。请荣于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行精固。于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从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是毗婆尸如来。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是汝灭罪良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净。后当作佛。名为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祥。后卧疾于床。眼中流泪。弟子圆宗曰。和尚生来念慧。必无不意。何事悲泣。答曰。吾死日将逼。恨更不得为诸大众洗濯罪累耳。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安民,字密印,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人。
初讲《楞严经》于成都,后师事圆悟于昭觉、夹山,未几开法建康保宁,迁华藏。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府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指。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尔元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尔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尔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密印。嘉定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入还辨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是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于。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你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疾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讳安民。字密印。有异表。声若洪钟。心契圆悟之机。圆悟举民首众。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盖民初开讲于成都。雅称楞严独步。因访友过昭觉。适圆悟小参。举赵州拈南阳三唤侍者话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未成。文彩已彰。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疑之。次日拟行。踌躇未决。其友谓民曰。君既匡徒领众。文彩日彰。倘有从上道理。消不去处。直与堂头和尚。坐而商略。何不可耶。顾而蕴结胸次。无乃病乎。民唯唯。遂告香入室。圆悟徐举楞严。徵其心之所在。民多呈义解。悟笑曰。座主他日入地狱。莫怨老僧不道。民愕然折节。胡跪求说前旨。悟又笑曰。文彩已彰。民俯首出。而叹曰。禅门委有长处。叶公之龙不足贵也。即散讲依栖焉。一日白圆悟曰。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寻常拈椎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下喝敲床时。岂不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唾之曰。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民于此信入。复请曰。古帆未挂时如何。悟曰。庭前柏树子。民积滞顿豁。踊跃趋出曰。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于是民之美誉溢丛林。佛鉴闻而笑曰。何日吹到蒋山门下。别有商量在。民后谒鉴。鉴问曰。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向你说么。对曰。合取狗口。鉴变色震声曰。不是者个道理。曰。无人夺你盐茶袋。叫作甚么。鉴曰。佛果若不为你说。我为你说。曰。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鉴呵呵大笑。以殊礼延之。民遂开法保宁。而建康缁素。强民至华藏。升座以篆钥委之。座下各趋而去。民知中计。叹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子扑。是时海内宗风大盛。丛林最小者。千指聚集。民独严持风裁榻。无杂宾春㸑之役。常躬为之。至法鼓鸣时。龙蛇竞势。民不禁也。示众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山僧半个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又从华藏退居。故里之中峰。乃以圆悟白拂。付之宝印。会圆悟归蜀。民遣印省之。悟问曰。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一众改观。而民公之望益重。民竟无疾。终于本山。阇维。心舌不坏。舍利无数。细民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米氏子也。初至成都,讲《棱严》有声于时。闻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棱严》。”悟曰:“《棱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我自说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裹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请试问之。”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棱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宏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丛生,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觉庵道人,建宁游察院侄女。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住襄州鹿门寺,嗣如净。
全宋诗
觉禅师,住潭州智度寺。
初于成都讲解《华严经》,后谒张商英于荆南,商英遂荐其往蒋山从圜悟学。
事见《罗湖野录》卷三。
今录偈三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表自。
怀安人也。
依五祖演和尚。
最久。
未有省。
圆悟分座接纳。
师亲炙焉。
悟曰。
公久于老师法席。
何须来探水。
脱有未至。
举我品评可也。
师乃举德山小参话。
悟高唤曰。
吾以不堪为公师。
观公如是则有馀矣。
遂令再举。
至今夜不答话处。
悟蓦以手掩师口曰。
但恁么看。
师不胜愤。
趋出以坐具槭地曰。
那里有因缘。
只教人看一句。
于是朋辈竞勉。
未几有省。
悟私告五祖曰。
渠只得一橛。
大法未明在。
须臾锻鍊。
必为法器。
居无何。
五祖宣言。
请自立僧。
实欲激其远到。
师闻之。
深有所待。
一日上堂。
以目顾师曰。
莫妄想。
便下座。
师气不平。
趋琅琊启公法社。
久之。
圆悟往抚存。
遂于言下大彻。
乃同归。
五祖方命立僧。
圆悟即还蜀演既委顺。
郡守以师继席焉。
拈香云。
若为今成都昭觉勤禅师去。
我于此时。
如得其髓。
为何不为他。
不见道。
鱼因水有。
子由母亲。
自是。
衲子四至不可遏。
师榜侍者门曰。
东山有三句。
道得即挂搭。
衲子皆披靡。
有一僧。
携坐具径造丈室曰。
某甲道不得。
祇要挂搭。
师大喜。
呼维那于明窗下安排。
师奇言妙旨。
传播诸方。
诸方尊之曰。
自老惜法嗣不昌。
仅一龙华高。
而道声亦不振。
或以圆悟于师有卵翼功。
而师掩之所致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泰,号佛性,俗姓李,汉州(今四川广汉)人。
住鼎之德山,邵之西湖及谷山道吾,敕居潭州大沩。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七十一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号佛性。汉州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师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师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师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师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唱。龟吞陕府铁牛。蛇咬嘉州大像。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泰,字佛性,汉川李氏子。僧问:“理随事变,该万有而一片虚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归实际,如何是理法界?”泰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泰曰:“万象森罗。”曰:“如何是理事无碍法界?”泰曰:“东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无碍法界?”泰曰:“上下四维。”上堂:“渺渺漠漠,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目欲视而睛枯,口欲谈而词丧。文殊、普贤全无伎俩,临济、德山不妨提倡。龟吞陜府铁牛,蛇咬嘉州大象,吓得东海鲤鱼,直至如今肚胀。”上堂:“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无绳墨。”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思,号讷堂,俗姓朱,苏台(今江苏苏州)人。
年二十一祝发受具,往来佛鉴、佛眼会下。
晚依圆悟。
住衢州天宁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惠勤。
舒州铜城人。
出家试所习。
得度具戒。
参太平演禅师。
发明大事。
时太平法窟。
龙象最盛。
师与圜悟佛眼。
崭然露其头角。
众望翕然推重。
及演迁五祖。
灵源禅师继主太平。
登师第一座。
以法施学者。
灵源退席。
舒守雅闻誉望。
命出世太平。
开五祖法要。
僧问。
万法本来归一。
一法了无踪迹。
白莲峰下传来。
未审以何为的。
师举拂子云。
用遮个为的。
曰。
与么则兵随印转。
将逐奉行。
师云。
上座见个什么。
曰。
验人端的处。
下口便知音。
师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会。
超越灵山。
师云。
那个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诸佛尽向遮里纳败阙。
师云。
三十棒且待别时。
乃云。
祖师心印。
状似铁牛之机。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断要津。
凡圣路绝。
当是之时。
不见有众生可度。
不见有佛果明成。
亦无烦恼可除。
亦无菩提可證。
唯彰本体。
应用堂堂。
出没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狱虎穴魔宫。
处处道场。
头头佛事。
然虽如是。
也须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从脩證。
不陟言诠。
莫非妙智发明。
超然独脱。
或末至此。
当宜忘情绝虑。
深切谛观。
久久之间。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圆。
砂砾尽时。
真全始见。
又曰。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桃花红。
李花白。
谁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语。
黄莺鸣。
谁道关关只一声。
不透祖师关捩子。
空认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横山河。
大地一时横。
柱杖坚山河。
大地一时坚。
十方如来所说法。
不能与此为譬喻。
绝聱讹无巧妙。
灸疮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窍。
如何是衲僧向上窍。
击禅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问赵州。
如何是不迁义。
州以手作流水势。
其僧有省。
复有僧。
问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动。
如何不取于相。
见于不动。
法眼云。
日出东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见道。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为饶舌。
天左旋。
地右转。
古往今来经几遍。
金乌飞。
玉兔走。
才方出海门。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济浪悠悠。
直入沧溟昼夜流。
遂高声云。
诸禅德。
还见如如不动底么。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又曰。
乍语莺喉涩。
初来燕语新。
莫惊双𩯭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铺锦。
堤边草织茵。
谁知造化体。
元是法王身。
举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识得。
海印发光。
苟或未然。
尘劳先起。
击禅床下座。
师居太平八年。
宗风大震。
政和二年有诏。
请住东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
遣中便降香。
鸿胪少卿赍疏。
兼拨赐金宝。
充办斋筵。
师谢恩。
祝圣罢。
僧问。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请师速道。
师云。
祥云笼殿阁。
瑞气满乾坤。
进云。
一朵昙花开上国。
声香从此播人间。
师云。
别是一家春。
曰。
灵山一会俨然犹在。
师云。
作么生是灵山会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鉴。
学人三拜谢师恩。
师云。
一任流通。
问。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学人上来。
乞师垂示。
师云。
尺头有寸。
秤尾无星。
曰。
与么则智海洪波。
普施馀润。
师云。
真不掩伪。
曲不藏直。
曰。
只如无阴阳地上生个什么。
师云。
唤什么作无阴阳地。
曰。
灵苗瑞草寻常事。
优钵罗花物外春。
师云。
谢子供养。
乃云。
问话且止。
不见道。
穷诸玄辩。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浸。
况祖师心印。
诸佛本源。
蠢动含灵。
无增无减。
唯圣与圣。
即能知之。
恭闻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诗云。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从来妙理深。
敢问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连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须亡锋结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为国开堂。
得路便行。
岂畏傍观怪笑。
乃举拂子云。
看看。
岂不是诸人真如之性。
岂不是诸人密印妙理。
于斯见得。
共报国恩。
其或未然。
别容理论(中谢)。
复云。
适来所举。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且道心作么生传。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万机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无穷。
后人取则。
吾祖达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问。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达磨云。
将心来。
与汝安。
二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
与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传衣付法。
继袭祖位。
且道二祖当时悟得个什么。
英灵之者。
举著便知。
影响之流。
卒难领会。
聊成鄙颂。
少助发挥。
觅心无得。
乃安心悟了。
争如未悟深。
万丈碧潭秋月白。
一声云外老猿吟。
积尘成岳。
削铁为针。
少室山前无异路。
游人来往自崎嵚。
枢密邓公子常。
奏赐椹服。
佛鉴师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恳辞归山。
寻得旨住江宁府蒋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写别故旧书数幅。
停笔而化。
灵骨舍利塔于本山。
师法才富赡。
道学渊源。
履践高妙。
当时天下丛林推仰。
以为深得东山真机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仪。
扣灵源之室。
请曰。
住院董众。
宜何所先。
灵源曰。
此无他。
当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间。
去住如衲子之轻则至矣。
师终身奉行之。
遂为一代宗师典刑云。
赞曰。
常闻慈受禅师初出世真州资福。
嗣法净照禅师。
俄退席。
寓蒋山。
佛鉴会中。
聆其夜参所举。
皆平昔未谕。
心因异之。
忽一夕于佛鉴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鉴。
佛鉴深却之。
不许。
于戏曷有末代欺世负官。
以院易嗣。
奉金请拂者。
曾佛鉴奴之非若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建,住成都府正法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号佛照。
住岳州君山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