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令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刘卓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卓,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为黄州巡检,金人陷城,不屈死。
事见《宋史》卷四四七《赵令峸》。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永海,字大会,丹徒人也。
生有异禀,不慕世荣,壮志益邈,雅超尘想,因于郡平等寺落发披缁。
时慧云精求毗尼,蹑屩清凉,契念文殊,中兴律法。
海窃慕之,遂从受具。
既纳戒已,专务律学,唯崇本相,德范深淳,道俗钦仰。
乃接芳躅,步礼五台,誓心见佛,诚意默通,终契灵秘。
明万历初,海自五台赴京。
慈圣太后素崇佛法,夜㝱神人告曰:“鸟巢禅师从五台山来也。
”明旦遣内监访之,果得海,如神所诏,因请卓锡悯忠寺。
帝闻赐紫,充讲经大德。
先是僧相瑢于正统间重修斯寺已,奉敕改额“崇福”,至是欲复“悯忠”旧称,别衍法派。
然相瑢再传弟子明玉,方修葺院宇,延接名流硕德耆年,众望所归。
海既钦其道范,深相契合。
而玉之仰海高风,如景星庆云,倾慕无已。
况以宫闱之符兆,帝廷之宠钖乎。
于是两派分传,萃之一寺。
然崇福自玉后不再振,海则阐化既久,绵演尤众,卒复旧号,遂为古悯忠一代祖云。
世寿僧腊均不得详,唯荼毗灵塔年号犹存。
盖示寂于崇祯初元,而万历至崇祯已五十馀载,其春秋亦高矣。
所著《五百问戒经释》盛行于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昌心)其三传弟子辅仁友者,方清赋田间,闻訉归来,见火药冲突,地皆易位,昔日庄严,化为乌有,馀烟断木,碎石破瓴,充塞满前。
而伤亡僧众号泣悲啼,响应山谷,见者怆怀,闻者陨涕。
友为禀恳刘督部忠诚公,命由司局给资抚恤,友竭力经营,昼夜勤劬,跣足从事,善信倾心,施予云集,不及三稔,殿宇金容,焕然朗耀,规模崇远,视前有加。
友好为文,先代行事,多所采辑,乃于悯忠、法源世系派别,辨析幽微,戋戋不已,撰述《祖庭汇志》以證明之。
噫,可谓有心者矣。
释护德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护德,字明觉。
姓李氏,首阳人也。
父曰得仁,母施氏。
世有隐德,同抱慈心,故护德生秉懿质,赋性恬安。
幼而沈重,恒寡言笑,时或怪之。
乃道机潜伏,欻厌世烦,就昭化寺卫生落发。
蔬食苦行,专持神咒,屡感异徵,秘不示人。
或有知者,即而訉之,则相视默然。
光绪戊子,始来燕都,止于法源寺。
深閟禅房,略无表见。
己丑,受具戒于静涵律师,寺中老宿也。
既习昆尼,因历名山,东践补陀,西指峨湄,南极衡岭,北履台山。
行脚六载,精究一乘,以佛法玄旨,净心为本,财利炫俗,颇乖教化。
欲以积苦,动其观感。
甲午之秋,复来法源,屈职钟寮。
鸿昏乌显,应时无爽。
寒暑不易,几三十年。
寺为唐太宗所创,旧号“悯忠”。
前院古柏参天,清阴夏寒,游侣避爇,多憩其下。
护德鬻茗陈几,不惮烦辱,人或施予必辞谢,受之则尽以市香烛,爇诸佛前,朝夕膜拜。
禅悦之馀,喜种花草,阶前数弓,环植玉簪、凤仙、紫菊、红药,春秋相代。
而林中故有榆梅、银杏、丁香、海棠花。
时裙屐蹁跹,掩映其间。
一见护德,面黧神隽,仪观秩秩,如亲古佛,莫不心折神旷,敬仰弥殷。
尝植牡丹一株,初开白花,逾年变为绿萼,主僧静涵异之,移诸内院。
然知护德非凡夫也。
未几,静涵寂,主席数易,护德遂终于钟寮。
首阳诸弟子,岁时觐省,欲迎居昭化,以怡老寿。
护德殊不谓然。
终日兀兀守此,追蠡响,答海潮,韵以神超,百年旦暮,与钟俱迥者也。
甲寅八月秋,一日侵晓,钟声初竭,方起扫院,见乌鹊千百成群,飞鸣树顶,如有所俟。
别有三鹊,从西而来,爪连翅交,共衔一物,集于钟楼前小树。
群鹊欢鸣,护德知有异。
趋𧦝门寮寓客湘中两生。
俄而铿然坠地有声,惊视,则阿难铜像一躯,高才五寸许,重三十两。
两生迎入寮厅,顷之,户外蛛网万丝,结成罗幔,两生不敢近。
护德洒以香水,礼拜而去,蛛网自散。
无何,两生还湘,竟携以归。
寺主道阶,欲置护德于理,使讼两生,护德默然。
桂阳夏内史寿田与书道阶,谓:“三鸟衔来,于师何亲。
两人持去,又于师何怨。
佛若有灵,以世界为传舍。
佛若无灵,直与人争铜耳。
愿息心无闷,以参大道。
”且作歌以广其意,歌曰:“寺中老鸦梳翅翎,忽然如有人使
飞入何王宫殿里,衔出宫中铜佛子。
众雏鸣绕诵贝多,欲依云树作禅窠。
挂钵人出鸟惊散,舍得潜将置空殿。
殿古苔深香火无,唯有蟏蛸守户枢。
夜吐天经为布施,珠网四垂云覆地。
端严螺髻坐中央,遍与虫天作道场。
老僧一见惊突兀,灵异从来无此物。
诸天涕泪倾海潮,万人膜拜法坛高。
誓倾宝藏为璎珞,不惜精金铸鹊巢。
行脚住持争供养,各求胜地安龙象,一朝呗罢失云踪,香花犹在佛床空。
道俗人天莫惆怅,去来总在灵山上。
世人结念向真如,岂识真如一相无。
禅堂自宿虫檀越,戒树还栖鸟苾刍。
苾刍檀越无烦恼,人生那得如虫鸟。
”湘潭杨京卿度以歌和之,曰:“城中乌鸦衔佛像,坠在城南寺阶上。
寺僧供养空殿中,一宵蛛网覆千重。
我闻灵异来瞻拜,僧告前宵失所在。
即今城野方寻取,我语诸僧无复尔。
人天虫鸟幻中缘,去住无心只偶然。
即随鸟喙原游戏,纵惹蛛丝不挂牵。
来处来,去处去,缘尽还空无觅处。
”复有恩施樊方伯增祥作息讼词,多方譬晓,其祸始寝,文具寺志。
而护德不问也。
盖佛之来,为护德来,而人不知。
故佛之去,亦为护德去,而人复不知。
幸寺主一怒,以守舍责护德,使诉两生,而夏杨诸贤乃歌咏其事,反为护德證明。
灵异感召,吁亦神矣。
然自是护德益洒然,凡有物故,必先知之。
寺前西南院曰“万寿宫”,旧有井。
嘉庆时甘泉涌出,号为“龙王灵井”,灾旱请雨辄有应。
今宫毁井荒,且二十年矣。
榛莽芜秽,人迹罕到,而地接鼓楼。
护德于定中见物自井出,逐一僧,审其状,似衡山游僧,寺主弟子也。
护德以身蔽之,而与物斗。
明日,诫游僧勿妄出。
无何,竟以微故,忿其师,自投于井死焉。
有夏生者,萧县人,求友京师,不遇。
然工刀笔,故律师也。
寺主方以增租,与田者讼,得夏生,喜延之丈室,寝食与俱。
会天寒风冽,单衣楚楚,忍冻以待。
又自以积劳当酬,寺主必不恝视,竟以寒病死。
先是,夏生方寝疾,护德夜提一镫,自前院追入,及内廊而止,一寺皆惊。
或曰:“夏生曾为军事执法,杀人累千。
仇家迹之,乃逃于禅以自忏。
护德所见,殆宿冤也。
”有问之者,但默然颔之而已。
人由是知护德能见鬼物。
衡阳程肃政崇信,生有夙慧,不昧因果。
尝叩以定中所见景象,及神鬼形状,护德初亦默默不言。
久之,往还频数,请益再四,始述所见鬼神出入,皆至天王殿前礼拜,以次进退。
虽达官贵人亦然。
及叩以有识者乎,复默然。
已而为程长娣诵《金刚经》一部,祓除畏恶,事有应验,深相叹服。
遂归依佛法,长持戒珠,优入净域。
如斯感化者,亦复不鲜。
然护德不欲人知,多秘而不传。
壬戌秋七月十六日,寂于法源钟寮。
年六十有七,腊三十有四。
茶毗有舍利,红如赤小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福聚,字文海,号二愚。
姓骆氏,义乌人也。
父林,母载氏。
夙契净根,并修善果。
尝梦月华流辉,著身皆白,感而有孕。
诞育之夕,神光下烛。
暗室生明,闾里惊异。
方及髫龄,独自度桥。
骇坠水中,不能游泳。
顷之,似闻人语曰:绍隆之业,其在斯乎。
少焉浮出,因得拯救。
由是永念慈航,归心普济。
年近志学,依溧水上方寺静生剃染。
初习讲诵,渐通义趣。
日礼佛号,自课清修。
苦行十年,志虑湛定。
乃诣宝华得戒于闵缘,外检律表,内澈圆光。
寻事游参,经历八载。
尝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
咸以肩承正法,远相期许。
然机锋捷悟,终属言筌。
波提木叉,乃照宝相。
复上华山,闵已迁化,珍辉主席。
方以真如正觉,丕倡宗风。
既承洽契,遂令入室。
未几,珍辉示疾,亲付祖衣。
弥扇戒芬,龙象景从。
鸣鹤九皋,声闻于天。
时世宗耄勤,深求梵典。
延揽高僧,研味弘旨。
虽秦徵童寿,汉请摩腾,道契冥符,蔑以加兹。
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诏入都,卓锡悯忠寺。
屡承圣眷,宠幸时临。
讨穷藏法,实悦帝心。
悯忠主席法藏律师,同出南山,方敷讲座。
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见日,光耀自息。
私维远引,以避贤智,未几迁化。
而世宗倾慕益切,恩渥载隆。
复新厥庙,更称法源。
御制碑文,立石庑下。
垂兹宸翰,播扬弘奖。
特开戒坛,命和硕庄亲王及内府官从,董理坛事,普给衣钵,传授法戒。
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
在昔世尊常随听法,才千二百五十人,兹乃过之。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上下孚应,有感斯通。
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气清,庆云微荫,倏焉龙见,围绕中庭。
四众嗟异,传为奇瑞。
乃临坛讲毕,逡巡静退,坚请还山。
盖澹定之怀,本无留恋。
欲得三昧,永离十缠。
于是悯忠继席慧宽,,别创寺宇,名曰“定慧”。
而法源嗣位,更传弟子性实。
由兹得徒,遂辞帝里,言旋华山。
复蒙赐紫,赠施有加。
重发内帑,修饰宝华。
殿宇寮舍,百美具臻。
荣光绚赫,一时无比。
四方缁白,皈向弥殷。
敷筵举拂,日不暇给。
尝以世宗所示心要,诱掖初机,参考推寻,老而弥笃。
课馀所辑,有《瑜伽补注》、《施食仪观》、《南山宗统》、《宝华志馀》诸编。
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寿八十,腊七十,坐夏五十有四。
依法阇维,金光烛天。
烬馀,获舍利数十,粒莹如珠。
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龙山之巅。
性实于乾隆癸亥,为建寿塔于京都彰仪门外柳巷村,和硕显亲王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性实,字天月,号澄庵。
姓刘氏,山阳人也。
父国栋,乐善不倦,虔诵佛号,每见异徵。
尝㝱菩萨垂光,觉而内室举子。
时方中宵,昙花隐见,知有自来。
故生而颖悟,性根不凡。
甫及弱冠,志存遗俗。
祝发后,闻金陵宝华山文海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从之学律。
夙夜精修,不间寒暑。
亲承密谛,妙悟环生。
摄𪗋经坛,职司都讲。
婆娑双树,龙象俱驯。
既而文海紫衣内召,趋廷有喜,改建法源,说戒无遮。
于是情殷辅导,因为教授。
四禅风靡,胜流总至。
金碧烟凝,同生悲悟。
未几,道场圆满。
文海请旨还山,承恩召对,垂询法源继席。
时新更寺名,未敢自私。
故不举其徒,而荐诸寺长老。
复奉钦命,南山法嗣同举引见。
特诏性实,继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
然库藏屡空,人莫之识。
惟率众静修,澹然无营。
久之,四众归仰,十方施助。
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鸠工以时,庄严宏丽,焕然改观。
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厨无香积。
春冬说戒,结夏安禅。
宵夜精勤,胁不著席。
一钵一盂,身先率众。
布衲一袭,不敝不更。
数十载如一日。
故年登大耋,视听不衰。
王公卿相,往来参契。
接其幽旨,皆相悦怿。
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无欲。
若遇道俗,虽至愚下,必与均礼。
大众平等,斯为近之。
乾隆丁丑岁,已传席圆林,退院间居,恬静自得。
时皇四子学山,颇好游猎。
尝憩寺门,车马阗喧。
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
皇子挹其谦光,皓首庞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
投弓珥笔,贻之篇章,传为遗宝。
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三,弟子圆升别起灵塔,不附悯忠
仰其芬菲,昭兹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