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伯圭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赵师夔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
赵师变(一一四二——一二○二),字汝一,孝宗同母兄伯圭之长子。
初以祖恩补官,调芜湖簿。
历台州、秀州通判,直秘阁。
寻知徽州,进直徽猷阁、知湖州。
除直龙图阁,迁浙西提刑,改江东运判。
擢秘阁修撰、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加敷文阁待制,转永庆军承宣使。
绍熙元年,侍父入觐,除兴宁军节度使。
宁宗即位,加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
嘉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少师,追封新安郡王,谥恭荣。
见《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楼钥《皇伯祖太师崇宪靖王行状》(《攻愧集》卷八六)。
范莘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六六
范莘,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大长子。
嘉泰中为承务郎、添差监两浙转运司造船场。
见周必大《范公成大神道碑》(《平园续稿》卷二二)、楼钥《皇伯祖太师崇宪靖王行状》(《攻愧集》卷八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三四
赵师禹(?
——一二二三),嗣秀王伯圭第五子,由保康军节度使除开府仪同三司,袭封秀王。
嘉定十六年卒,追封和王,谥端肃。
见《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

人物简介

简介
姜世晃,朝鲜王朝英祖、正祖年间的文臣、书画家。
字光之,号豹庵,雅号宪靖
本籍晋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从廓(一一一九——一一八○),俗姓林氏,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于建善寺祝发受戒,尝从懒庵需公、大慧杲禅师游,嗣大圆璞禅师,住持明州育王山广利禅寺,赐号妙智禅师。晚以衣囊立庵于乌石山,名以笑月。淳熙七年卒,年六十二。见楼钥《育王山妙智禅师塔铭》(《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从廓。
福之长溪林氏子。
幼颖悟。
不妄言笑。
群儿强以聚嬉。
泊焉如弗闻。
喜闻出世法。
年十五祝发受具戒。
时闽中。
多有道之士。
悉往从之游。
见佛心才。
才称之。
又见懒庵需公。
为侍者。
复依大圆璞。
璞妙喜之高弟。
门风孤峻。
始龃龉。
久之。
豁然有得。
服勤数载。
大圆抚之。
以为类己。
然以未识妙喜为恨。
不惮重趼。
见于衡之回雁峰下。
深加器重。
留三年告归。
送之以偈。
又以书属璞曰。
廓。
佳衲子。
可为成就。
使异日为吾家种草。
绍兴丙子。
妙喜被旨住育王。
复来依焉。
妙喜移径山。
璞继其席。
众踰千数。
师为第一座制师。
丞相沈公。
以庐山请出世。
妙喜方名冠天下。
无不愿出其门。
以取重。
开堂日。
乃以瓣香嗣大圆。
诸方以此益高之。
已而育王虚位。
尚书韩公邀妙喜。
请举以自代。
而无如师也。
禅衲大集。
育王为海内名道场。
以祖孙三人。
世济宣阐。
遂为丛林美谭。
师才具素高。
以其暇日。
兴土木之工。
皆极其壮丽。
增庾入数千斛。
施者委金帛。
创为长生局五所。
百须皆备。
月施金钱饭僧以万计。
又造金塔。
以奉舍利。
此特其馀事尔。
孝宗即位之十五年。
诏。
舍利宝塔。
诣行在所。
师侍行。
既至。
命入禁中观堂安奉。
上御素膳。
焚香瞻礼。
亲睹殊胜。
遂召师对碧琳堂。
问舍利从何发现。
奏曰。
从陛下圣心发现。
上大悦。
亲书妙胜之殿。
赐师妙智禅师号。
仍度僧五员。
颁钞万缗。
眷赉优渥。
前所未有。
日本国王。
阅师偈语。
自言有所发明。
至逊国以从道。
岁修弟子礼。
辞币甚恭。
且送良材建舍利殿。
器用精妙。
庄严无比。
丞相史公帅七闽。
以鼓山趣其归。
荥阳郡王力挽无行。
魏王出镇。
一见风仪。
目为僧中龙。
又闻其机辩峻发。
肃然加敬。
师晚以衣囊。
立庵于乌石山。
名以笑月。
为终焉计。
有偈云。
三峰敛却闲云。
大海冷涵秋月。
庚子季春。
拂衣归庵。
杜门不与世接。
俄示微恙。
说偈而逝。
年六十二。
腊四十七。
葬于庵之寝室。
师家法严甚。
学众以师语。
萃为巨编。
师见而呵之曰。
汝辈随语生解。
去道益远。
固不许。
没后。
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
弟子百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