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枢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9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元用,号胥山。沈遘孙。徽宗宣和六年进士第一。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历知信、明、处、婺、宣州,移知建康府,以论罢。高宗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颇有建言,不果用。后为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招诱诸酋,喻以威信,皆诣府乞降。进徽猷阁直学士,除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生平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累致人言,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有《三沈集》。
全宋诗
沈晦(一○八四“《独醒杂志》卷一○”~一一四九),字元用,号胥山,初名杰(《至元嘉禾志》卷一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遘孙。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宋状元录》卷四),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金人攻汴京,从萧王枢出质金军。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归,拜给事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
历知信、明、处、婺、宣州,移知建康府,寻以事罢,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镇江府,移知静江府、衢州、潭州。
十九年卒(同上书卷一五九)。
两宋名贤小集》收有《环碧亭诗集》一卷。
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其中见于《两宋名贤小集》者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九六
沈晦(一○八四——一一四九),字元用,号胥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翰林学士沈遘孙。
宣和六年状元,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金人攻汴京,从肃王枢出质斡离不军。
高宗即位,除集英殿修撰、知信州、明州,移处州,累迁知建康府,被劾罢官。
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进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
编《三沈集》六十一卷,著有《环碧亭诗集》(存)。
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南宋书》卷二八,《宋元学案》卷二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
姓李氏。
李氏为隰州善族。
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
盖其母孕时。
梦感之徵也。
七岁日诵数千言。
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
以法室祥麟记之。
又四载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决誓而行。
亲友俱贤之。
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独器公。
公受严折不发。
闻诵法华经有省。
即陈所悟于成。
成指台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对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处又作么生。
公画圆相呈之。
又抛向后。
成曰。
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曰错。
成曰。
别见人始得。
公诺诺而去。
造丹霞。
时丹霞淳禅师居焉。
淳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青嗣太阳玄。
玄公神观奇伟。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叹无可继者。
乃以皮履直裰。
寄浮山远录公。
使为求法器。
兼谶以偈。
偈曰。
杨广山头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远既任荷两宗。
居圣岩。
出洞下宗旨示青。
青悉妙契。
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
令青续其宗系。
故青为淳之祖。
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
淳受公展讫。
即问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曰未在更道。
公拟议。
淳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公大悟其旨。
便作礼。
淳曰。
何不道取一句。
对曰。
某今日失钱遭罪。
淳辗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发响。
淳移大洪。
命公居七众之首。
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
俱为禅衲区薮。
而洞上之风大廓。
有问五位宗旨。
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
霁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户。
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
海云依约神仙顶。
妇人鬓发白垂丝。
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
午夜长鲸蜕甲开。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
觌面不须相忌讳。
风化无伤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
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叶寒。
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庐湫隘。
衲子结草树居。
常数千指。
未几所废俱成。
而宏胜冠南国焉。
有羽客。
私进乾汞之术。
公曰。
我辈非不能也。
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为汝验之。
以汞纳口坐。
踰时吐白金于地。
客骇谢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适金人陷明州。
诸刹皆燬。
及窥小白岭。
见谷积阴云。
疑有伏甲。
惧而退。
时江声绝渡。
千二百众俱安床藉。
知事忧之。
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
岁虽艰。
远施无厌。
赡众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
有诏移灵隐。
未越月解归。
公于天童计三十载。
而名号所彰。
万方革面。
上堂曰。
黄阁帘垂。
谁传家信。
紫罗帐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时。
视听有所不到。
言诠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梦回夜色依稀晓。
笑指家风烂熳春。
又曰。
诸禅德。
吞尽三世佛底人。
为甚么开口不得。
照破四天下底人。
为甚么合眼不得。
许多病痛。
与你一时拈却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
还会么。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僧问。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难传际。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转。
通身放下劫壶空。
曰诞生就父时。
合体无遗照。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历历才回分化事。
十方机应又何妨。
僧曰。
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声。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僧曰。
入市能长啸。
归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岭上歌。
石女溪边舞。
又僧问。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尽。
青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来底人。
公曰。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唤回三界梦。
木人坐断六门机。
公提唱语句。
湖海争馨炙之。
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
公虽年老。
日常过午不食。
缕丝不衣。
有巨贾献奇制新锦。
公坚却之曰。
为老僧一人。
劳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众。
是以廉约成风。
天下效之。
绍兴丁丑九月。
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
及诸檀信。
次月七日还山。
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众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俄报妙喜至。
公泊然蜕去。
妙喜为公剃发。
舍利随指而下。
龛留七日。
颜不少异。
塔于东谷
谥曰宏智。
塔曰妙光。
赞曰。
观觉公唱教。
当乾坤鼎沸之秋。
辟启东南。
缜言密行。
为湖海倾归。
妙喜尚左逊之。
其馀欲并驾争驱。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风。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
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
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道。
”觉拟议,霞一击拂子。
曰:“又道不借。
”觉忽大悟,作礼。
霞曰:“何不道取一句?
”觉曰:“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未暇罪,尔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
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
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
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
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青田人,字舜举,号东谷居士。
高宗绍兴中进士。
累官吏部侍郎、徽猷阁待制。
有《东谷易翼传》、《论语意源》、《东谷集》。
全宋诗
郑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青田(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为两浙转运判官(《嘉泰会稽志》卷二)。累迁吏部侍郎,致仕。有《易翼传》二卷。事见清康熙《青田县志》卷九、一○。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四一○
郑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居士,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
绍兴时中教官科,淳熙中历知盱眙军、信州,召为考工员外郎。
十四年,除浙东安抚使兼知绍兴府。
光宗朝历大理少卿、宗正少卿,除右文殿修撰、知池州。
官终徽猷阁待制、吏部侍郎。
著有《易翼传》二卷(存)、《论语意源》四卷(存)、《东谷集》。
见楼钥《攻愧集》卷三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宋史》卷四一○《沈焕传》、卷四三六《陈亮传》,《宋诗纪事》卷四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八。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名大證。
号无印。
鄱阳史氏子也。
年十四。
投昌国寺智节出家。
以所习试。
优等得度。
为大僧。
乃焚膏继𠷳。
研穷秘典。
节喜资證。
游方首谒荆溪琬禅师于庐山之圆通寺。
琬貌寒寻常。
鼻涕沾衣。
證易之欲发去。
复心计曰。
逢人草草。
安辨玄黄也。
因私入室。
求说祖师心诀。
琬换手槌胸。
大叫曰。
逼杀人。
證疑惧而退。
有宿衲思庵睿者。
以年迈寓国通。
閒房晦养。
自怡林下。
虽知名不得而亲之。
證几欲就请。
莫得其便。
一日睿如厕归。
證从后随入。
睿曰。
是谁。
證曰。
欲求法耳。
睿大怒趁出。
便掩户。
證大惊疑。
复乘间乞见睿。
睿曰。
佛法自有方丈。
汝到此讨甚热碗。
證曰。
大證初参。
不蒙方丈和尚指示。
但见其槌胸大叫而已。
睿曰。
头上安头。
證恍然涕泣。
礼谢曰。
吾师婆心一至此乎。
睿曰。
据子机智。
不宜滞此。
比来天童有云外岫禅师。
提唱洞宗。
昨见新录。
巧譬傍引。
奔逸绝尘。
其绵密可观。
子宜往事之。
盖岫嗣直翁举。
举嗣东谷光。
光嗣华藏祚。
祚嗣净慈晖。
晖乃弘智觉之子也。
證机投云外岫公。
乃灯传弘智七世焉。
岫公一日上堂罢。
厉声叫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作么生救。
證对曰。
请和尚吃饭。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不要相救。
又对曰。
作么作么。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阿谁与我同行。
證又对曰。
和尚先行。
大證随后。
岫公呵呵大笑而殁。
證乃备述岫公风度于中峰本和尚。
峰喜而赞曰。
太白峰为屏。
二十里松为座。
云影外藏身。
几多人蹉过。
不蹉过元是隰州古佛再来。
切忌机前说破。
于是诸方共称岫公。
为弘智真传也。
丞相脱欢公。
请證出世衢之南禅。
而次地迁锡。
六会说法。
然所居之室。
如传舍。
惟入草求人。
不厌饥渴。
尝曰。
我当时错登圆通门。
入思庵室。
被渠哄。
到江浙。
七上八落。
至今没个合煞。
若有代山僧。
鼻孔出气者。
山僧两手分付。
虽然相逢没量汉。
莫作假鸡声。
晚居雪窦。
示众曰。
千说万说。
不若觌面。
一见昨日二十九。
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
光阴如箭疾。
娘生两只眼。
个个黑如漆。
急急急回头。
看取天真佛。
良久云。
是何面孔。
下座。
巡堂吃茶。
又曰。
妙不妙衲僧鼻孔无多窍。
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
至士宁容袖手。
良马岂待挥鞭。
全超棒喝不落蹄筌。
百鸟不来春又去。
岩房赢得日高眠。
證老年退居定水之圆明庵。
其示寂时。
春秋六十有五。
阇维有不坏者二。
曰牙齿。
曰数珠。
舍利明莹。
门人景云建窣堵于本庵。
赞曰。
洞室宗旨绵密。
弘智数传之下。
弗克大鬯者。
何也。
盖学者卤莽。
艰于入彀耳。
至无印师资力挥鲁戈。
顿返羲轮。
猗欤杰也。
若以临末舍利明莹。
而识其生平。
则负圆通老衲。
不胜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