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惇

相关人物:共 83 位
共 8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刘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勃。
宋眉州眉山人。
哲宗元符初诏求直言,九上书言宣仁太后之诬及司马光之枉,乞用范纯仁、苏轼等,斥章惇、蔡卞、吕惠卿、蔡京之奸。
改提举河北路常平,寻坐元祐党籍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濮州人,字景山。
李及之子。
为开封府户曹参军。
哲宗元符中,吕嘉问知府事,受章惇、蔡卞指,酷刑逼供上书人,命孝寿摄司录事,成其狱。
蔡京当政,为开封尹,出知兴仁、开德府。
京起苏州章綖狱,使孝寿往讯,穷治铸钱,逮系逾千数。
又知虢、兖二州,坐守兴仁日与巡检戏射狂人张立死,除名。
徽宗政和初,拜刑部侍郎,改开封尹,残忍苛虐。
后罢为龙图阁学士,提举醴泉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洋州人。太学生。哲宗绍圣中大臣变更元祐政事,冲上书数其罪,乞斩之。有旨移兴元府自讼斋。其后张浚试吏兴元,以冲为友。
全宋诗
雍冲,字退翁,一作澹墅(《山南诗选》卷一),洋县(今属陕西)人。
哲宗绍圣中为太学生,章惇等变更元祐政事,冲上书数其罪,乞斩其变更者,黜兴元府安置。
高宗建炎中张浚帅兴元,曾有交往。
事见清光绪《洋县志》卷八、《山南诗选》卷一。
王公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成德。
哲宗绍圣间进士。
调江夏尉。
哲宗元符末上书,论高后无负于先帝,司马光无负于天下,并言章惇误国之罪,被废斥入党籍。
高宗绍兴初,褒录转官。
后奉祠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祖籍建州浦城,字茂深。
章惇曾孙,叶梦得婿。
孝宗淳熙七年以朝奉大夫知常州,八年以赈济有劳转朝散大夫。
十年以金部郎中知楚州,十四年以奉直大夫知台州。
究心于《春秋》,讲学有源流。
有《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全宋文·卷六二七○
章冲,字茂深,湖州(治今浙江湖州)人,惇曾孙,叶梦得之婿。淳熙中尝知常州、楚州、台州。绍熙中知秀州、信州。颇究心《春秋》,著有《春秋左传事类始末》五卷(存)。见《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职官六一之五六,《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吴兴掌故集》卷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00 【介绍】: 即宋哲宗。
神宗第六子。
元丰五年,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
旋即位。
时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贬逐章惇、蔡确等新党。
八年,太后死,始亲政。
次年改元绍圣,以章惇为相,罢范纯仁、吕大防、苏辙等,尽复神宗时新法,重修《神宗实录》。
在位十六年。
全宋诗
宋哲宗赵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丰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赵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宁九年十二月生。
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
元丰五年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仅十岁。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贬逐新党,尽罢新法。
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亲政,改元绍圣,以绍述神宗新法为名。
遂罢免宰相范纯仁等,追夺司马光等谥,以章惇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执政,于是熙丰新法渐次恢复。
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号三:元祐、绍圣、元符。
有集二十七卷。
事迹见《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纪》,《玉海》卷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宁国府宣城人,字问礼。
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
授潭州教授,改通州。
州学旧刊《三谏集录》,载章惇奸状,惇之孙时为郡守,欲毁其板,宗放执不与。
调太平州,四方学徒至者数百人。
改知兰溪县,摧折豪强,奸吏屏气。
以荐授广州通判,请祠禄归。
全宋诗
林宗放,字问礼,自号拙庵老人(《宛陵群英集》卷三),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历潭州、通州、太平州教授,知兰溪县,授广州教授,乞祠归。事见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中。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六六七七
林宗放,字问礼,自号拙庵老人,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历潭州、通州、太平州州学教授,知兰溪县,迁广州通判,乞祠致仕。见《宛陵群英集》卷三,嘉靖《宁国府志》卷八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5—1147 【介绍】: 宋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
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
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
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
未几,拜右相。
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
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
谥忠简。
有《忠正德文集》。
全宋诗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开封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迁侍御史。金兵逼长江,陈战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四、二六、二九)。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出知平江、改知建康,移知洪州。四年,襄阳陷,召拜参知政事。都督川、陕诸军事(同上书卷六八、七五、七九)。同年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五年,晋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与张浚并相。监修神宗、哲宗实录,书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六年,出知绍兴。七年,召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为秦桧所挤,再知绍兴。九年,徙知泉州。屡谪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居住。十四年,移吉阳军,在吉阳三年,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即位,追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居士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四,《宋史》卷三六○有传。 赵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忠正德文集》为底本,校以清道光会稽吴杰跋刊本(简称道光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赵鼎(1085-1147)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中兴名臣之一。有《得全居士词》。
全宋文·卷三八○六
赵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历洛阳令、开封士曹。建炎三年召为司勋员外郎,擢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年知建康府,移知洪州。四年二月召拜参知政事。九月,除尚书右仆射。奏起张浚知枢密院,命诸将邀击金人,连败之。次年迁左仆射。出知绍兴府。七年九月,再拜左相。治国以固本为先,力辟和议,为秦桧所挤,复出知绍兴府,徙泉州。桧又讽御史陷之,谪官居兴化军,移漳州。十年谪潮州安置。在潮五年,又移吉阳军。绍兴十七年,不食而死,年六十三。临终自书铭旌有「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之句。孝宗时谥忠简。史称「中兴贤相,鼎为称首」。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事迹见所撰《自志笔录》,《宋史》卷三六○本传。
章倧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二
章倧,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章惇孙,葛胜仲婿。
绍兴元年七月,以言者论奸臣子孙不宜在朝,自监登闻鼓院与外任。
后以左奉议郎权通判绍兴府,又通判泰州。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及所撰葛胜仲行状,周麟之《葛文康公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8 【介绍】: 宋永州祁阳人,字商翁。
仁宗庆历中,佐杨畋平湖南瑶,得任阳朔主簿,升县令。
历知宾、容、钦、邕等州,颇多善政。
章惇经理五溪蛮事,荐知辰州,迁皇城使。
降北江彭师宴,授忠州刺史。
神宗熙宁九年郭逵南征交趾,转康州团练使,再知邕州。
以所得广源峒建为顺州,进西上閤门使,留知州事。
恩威并施,交人畏服。
加东上閤门使,未拜卒。
全宋诗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中以军功补衡州司户参军,调桂州阳朔县主簿,迁为阳朔令。后历知宾、容、钦、邕、鼎、辰、顺诸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见《刘忠肃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铭》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陶弼诗,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式训堂丛书本(简称式本)、清麓山精舍丛书所收陈运溶刻本(简称陈本)、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旧钞本(简称旧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另辑集外诗为第二卷。
共 8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