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纯仁

相关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刘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勃。
宋眉州眉山人。
哲宗元符初诏求直言,九上书言宣仁太后之诬及司马光之枉,乞用范纯仁、苏轼等,斥章惇、蔡卞、吕惠卿、蔡京之奸。
改提举河北路常平,寻坐元祐党籍废。
章公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馀干人,字右夫。
哲宗绍圣初进士。
授建宁主簿,闻朝廷废刘挚、范纯仁,托疾不起。
徽宗宣和间官至礼部侍郎,引疾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文季。
司马宏子。
少育于外祖范纯仁,以纯仁遗恩为官。
累擢兵部侍郎。
徽、钦二帝将北迁,朴贻书金人,请存立赵氏,金人惮之,挟以北去。
徽宗死,服斩衰朝夕哭,金主义而不问。
授行台左丞,辞之。
后卒于真定。
谥忠洁。
全宋诗
司马朴,字文季,夏县(今属山西)人。
光从孙,宏子,少育于外祖范纯仁
哲宗绍圣初纯仁以元祐党人贬永州,朴随行。
后以纯仁遗荫补官,调晋宁军士曹参军。
钦宗靖康初,入为虞部员外郎。
都城陷,金人挟以北去,授以官,托疾不受。
卒于真定,讣闻,赠兵部尚书,谥忠洁。
东都事略》卷一○九、《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中州集
朴字文季,温公之犹子,宋兵部侍郎,以奉使见留,居于祁阳,授以官,托疾不拜,遨游王公之门,以寿终。文季工书翰,有晋人笔意。兴陵万几之暇,尝购其遗墨学之。有雪霁同韩公度登圆福寺阁和李效之诗,今略载于此:积雪日出杲,雪飞梅已残。朋㳺要及时,阁邻有遐观。乘此芜秽平,快览天宇宽。霁色混银界,旷望连江千。山如白毫相,滉溢清扬端。一气转浩渺,万里皆瀰漫。优哉赋梁苑,想像排广寒。此下不可读,当俟善本考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00 【介绍】: 即宋哲宗。
神宗第六子。
元丰五年,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
旋即位。
时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贬逐章惇、蔡确等新党。
八年,太后死,始亲政。
次年改元绍圣,以章惇为相,罢范纯仁、吕大防、苏辙等,尽复神宗时新法,重修《神宗实录》。
在位十六年。
全宋诗
宋哲宗赵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丰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赵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宁九年十二月生。
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
元丰五年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八年立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仅十岁。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贬逐新党,尽罢新法。
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亲政,改元绍圣,以绍述神宗新法为名。
遂罢免宰相范纯仁等,追夺司马光等谥,以章惇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执政,于是熙丰新法渐次恢复。
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号三:元祐、绍圣、元符。
有集二十七卷。
事迹见《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纪》,《玉海》卷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83 【介绍】: 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全宋诗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举茂才异等,授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庆历二年(一○四二),为知制诰。三年,拜枢密副使,与杜衍、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四年,出知郓州。历知青、郑、蔡、河阳、并等州府。至和二年(一○五五),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即位,为枢密使。居二年,出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郑。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判汝州。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河南,改亳州。后因阻青苗法受责,求归洛阳养疾,不久即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八十。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两宋名贤小集》卷四九《富郑公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诗。另从《伊川击壤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九九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天圣八年,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迁直集贤院、知谏院、史馆修撰。
庆历二年,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曾两使契丹。
次年,拜枢密副使。
至和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嘉祐六年,以母忧去位。
英宗立,召拜枢密使,封祁国公,进封郑。
熙宁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时王安石用事,弼与之不合,求退,以同平章事出判河南,改亳州。
复以诋青苗法被劾,以仆射判汝州。
遂请老,拜司空,进韩国公致仕。
元丰六年卒,年八十,赠太尉,谥文忠。
弼谙熟边事,与范仲淹分主西、北边务,又尝与仲淹推行「庆历新政」。
有奏议十二卷、劄子十六卷等,今存《富郑公诗集》一卷。
见《范忠宣》卷一七《富郑公行状》,《东坡集》卷三七《富郑公神道碑》,《韩南阳集》卷二九《富文忠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三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尚恭(一○○七~一○八四),字安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
历庆成军、袁州判官,以著作佐郎知陕州芮城、缑氏等县。
官至朝议大夫。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七十八。
事见《范忠宣公集》卷一四《王公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其先真定灵寿人,字子华。韩亿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通判陈州、知成都、开封府等。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言差役之弊。领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每言安石奏事“至当可用”。熙宁三年,参知政事。夏人犯塞,自请行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素不习兵事,以城堡相继陷落、庆州士卒作乱,罢知邓州。七年,代王安石为相,谨守新法,然事多滞留,且数与吕惠卿不合,乃密请神宗再用安石。及安石再相,又与之有异,遂出知许州。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卒谥献肃。
全宋诗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
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
历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嘉祐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
为三司使。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
治平二年(一○六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
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
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罢知邓州,徙许州、大名府。
元丰元年(一○七八),知定州。
六年,知河南府。
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
元祐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
三年卒,年七十七。
谥献肃。
事见《范忠宣公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二五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第三子。庆历二年进士。皇祐中累迁右正言。至和元年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出知蔡、庆州、成都、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条例,助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参知政事,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寻拜相,开幕府于延安。次年,以措置乖方罢。七年复代王安石相,密请再用安石。次年罢,历知州府。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元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著《治平会计录》、《枢密院时政记》等,有文集五十卷,又内外制集十三卷、奏议三十卷。《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字公达。登进士第。为郎官。善画山水。
全宋诗
宋道(一○一四~一○八三),字叔达,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
登进士第,为益州节度推官,迁通判原州。
英宗即位,历知晋、邠二州。
后为开封府推官,知同州。
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七十。
事见《忠宣集》卷一三《朝请大夫宋君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1 【介绍】: 宋开封襄邑人,徙居洛阳,字正国,一字定国。张师德子。仁宗天圣四年,以父任为将作监簿。历大理评事、卫尉寺丞,知榆次县,通判棣、齐二州,均有能名。后为淮南转运副使,移京西、东转运使,属官不法者多被举刺。神宗熙宁初授户部副使。极论抚宁、啰兀两城不可守,又谏阻在陕西以交子易钱之计划。加集贤殿修撰,迁河东都转运使。元丰初知河阳,次年徙同州。居官不畏强御,性至孝,颇为时所称。
全宋文·卷一○四三
张景宪(一○一五——一○八一),字正国,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人,祖去华徙洛阳。
师德次子,尹洙婿。
天圣四年,以荫授将作监主簿,迁太祝,监西京商税院,迁卫尉寺丞,擢知并州榆次县,通判棣州,移齐州,知梁山军、海州。
嘉祐初,使湖北较定茶税,改开封府判官,淮南转运副使,移京西转运使。
治平三年,授京东转运使。
熙宁二年,为三司户部副使,奉使北鄙、西陲,授河东转运使。
历知瀛州、河东、同州、房州。
元丰四年,以太中大夫知兖州,未赴而卒,年六十七。
范纯仁《张公行状》(《范忠宣公集》卷一六),《宋史》卷三三○有传(传谓卒年七十七,误,今从《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君实。
司马池子。
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
仁宗宝元元年进士。
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
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
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
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
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
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初编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
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
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甲科。历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见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