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元昊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卫慕氏 朝代:西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4 【介绍】: 夏景宗元昊妃。
为太后被毒死事责备元昊,元昊怒,尽杀其族。
因妃怀孕,幽之别宫。
景宗广运元年,生子。
因野利后谮告元昊谓此子面貌类似他人,与子并被元昊杀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1 【介绍】: 宋河阳人,字师望。
真宗景德二年进士。
累官太常博士。
黄河决滑州,上治河十策,为修河都监。
历西上閤门使、四方馆使。
赵元昊反状已明,犹以为可渐屈以礼。
后西夏攻宋,言者归罪于渭,累贬白波兵马都监。
黄德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七九
黄德和(?
——一○四○),仁宗宝元中为东染院副使、鄜延路兵马都监。
康定元年初,西夏主李元昊攻延州,执鄜延环庆两路副都总管刘平、鄜延副都总管石元孙。
德和弃军先遁,诬奏刘、石降敌,朝廷遣文彦博等鞫之得白,论腰斩于河中府。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五至一二七。
野利仁荣 朝代:西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2 【介绍】: 西夏党项人。
习儒学,学识广博,熟谙典故。
赵元昊一起创制西夏文字,演绎成十二卷。
夏景宗天授礼法。
延祚元年,赵元昊称帝,掌中书,主谋议。
定以西夏民俗为主之制;又主持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西夏文。
卒赠富平侯。
葛怀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2 【介绍】: 宋真定人。
葛霸子。
以荫授西头供奉官。
历知隰、莫、保、雄、沧、滁六州。
西夏进扰,起为泾原路副都总管、知泾州,改鄜延路副都总管、知延州。
范仲淹言其猾懦不知兵,复徙泾原路原职。
仁宗庆历中夏主李元昊率军攻镇戎军,怀敏督诸将战,不敌而死。
谥忠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1 【介绍】: 宋江州德安人,字子乔。以父战契丹死,授丹阳主簿。真宗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仁宗天圣五年,除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复为枢密副使。康定中除陕西经略安抚使,怯于用兵西夏,自请解兵权,改判河中府。庆历三年召拜枢密使,为台谏所攻,改知亳州。七年,复为枢密使,旋再被论罢,出知河南府。有才智,然尚权术,性贪婪,世人目为奸邪。卒谥文庄。有《文庄集》、《古文四声韵》。
全宋诗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为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为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台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
父承皓,与契丹力战死,录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
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出知诸州。
天圣三年复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迁枢密副使。
七年拜参知政事。
与吕夷简不合,寻罢为枢副,复出知州府。
宝元初,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出知永兴军,徙泾州,还判永兴军兼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
自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复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
庆历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枢密使,封英国公。
罢知河南府,加兼侍中,进郑国公。
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文庄。
竦资性明敏,好学,经史百家,外至佛老,无不通晓。
文章典雅藻丽,朝廷典策多以属之。
有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又著《古文四声韵》五卷(存)。
见《华阳集》卷三五《夏文庄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段少连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39 【介绍】: 宋开封人,字希逸。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登词学科。
历知崇阳、蒙城、名山、金华诸县,累迁太常博士。
仁宗明道二年,刘太后崩,召为殿中侍御史,屡谏郭皇后不当废。
出任两浙转运副使,徙淮南、陕西,皆有治绩。
河东地震,奉使安抚,还,擢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广州。
西夏李元昊反,范仲淹荐其才堪将帅,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
全宋文·卷四一二
段少连(九九四——一○三九),字希逸,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大中祥符七年举服勤词学科,历知崇阳、蒙城、名山等县。明道二年刘太后崩,召为殿中侍御史,与范仲淹等伏阁极言郭皇后不当废。后除尚书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两浙转运副使,淮南、陕西转运使,入兼侍御史知杂事,三司度支副使。擢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广州。时元昊反,范仲淹荐少连才堪将帅,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宝元二年卒,年四十六。见范仲淹《龙图阁直学士工部郎中段君墓表》(《范文正公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41 【介绍】: 宋宋城人,先世幽州人,字曼卿。
累举进士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
真宗时为三班奉职,历大理寺丞,久之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尝进备边策,不报。
李元昊反,受命往河东籍乡兵数十万,又请募人使唂厮啰及回鹘举兵攻元昊,得仁宗嘉许。
以气节自豪,为文劲健,尤工诗。
喜剧饮,尝与刘潜对饮至夕,无酒色。
有诗集。
全宋诗
石延年(九九四~一○四一),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治所在今北京)人,家于宋城(今河南商丘)。真宗时,以三举进士补三班奉职。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知济州金乡县。后改通判乾宁事、永静军。入为大理评事、直集贤院。明道元年(一○三二),加馆阁校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景祐二年(一○三五),通判海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康定元年(一○四○),奉使河东(同上书卷一二七)。二年二年,以太子中台、秘阁校理卒于京,年四十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石曼卿墓表》)。有《石曼卿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作《石曼卿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作《石延年诗》二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石延年诗,以抄本《两宋名贤小集·石曼卿集》一卷(原本藏台湾,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四部丛刊》本)等书所引。又清李振纲辑《石学士诗集》一卷(道光二十年刊本),较底本收诗为多,今删其重出,以其所馀参校诸书所引,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和残句合编一卷。
词学图录
石延年(994-1041) 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人,徙宋城(今商丘)。屡举进士不第。有《石曼卿诗集》、《扪虱庵长短句》,又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四○九
石延年(九九四——一○四一),字曼卿。先世幽州人,其祖南迁于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累举进士不第,真宗推恩三举进士,授三班奉职。后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乡县,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大理寺丞。久之,迁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康定二年二月卒于京师,年四十八。延年跌宕任气节,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最工于诗而善书。有诗集二卷(存)。见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本传。
夏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并州榆次人,初名元亨,字君正。夏守赟子。以父荫补茶酒班殿侍。仁宗即位,累迁西上閤门使,出为天雄军兵马钤辖。西夏反宋,改鄜延路副都总管。历知卫州、亳州、河中府,复为陕西副都总管兼缘边招讨副使。颇好儒术,屡在边陲,虽战功不多,然慎重少过。卒年四十三。谥庄恪。
全宋文·卷四八○
夏随(九九八——一○四○),字君正,本名元亨,与赵元昊名有嫌,遂改。
并州榆次(今山西晋中)人,夏守赟子。
以父荫为茶酒班殿侍,迁右班殿直。
仁宗即位,除内殿承制、閤门祗候,累迁四方馆使、营州刺史,出知卫州,徙邠州。
及西夏用兵,历鄜延、环庆路副都总管,除耀州观察使、知亳州,复为陕西副都总管兼缘边招讨副使。
康定元年十月卒于陜州,年四十三。
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五五,《东都事略》卷六二,《宋史》卷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1—1011 【介绍】: 即韩德让。
辽蓟州玉田人。
韩知古孙,韩匡嗣子。
圣宗统和间赐现姓名。
有智略,侍景宗以谨饬闻。
保宁十年,代父为南京留守。
次年,守城败宋太宗北伐之师,征为南院枢密使。
圣宗即位,萧太后称制,加开府仪同三司,总宿卫事,兼政事令。
统和十九年,拜大丞相,以齐王总二枢府事。
二十二年,与太后、圣宗攻宋,缔澶渊之盟。
军还,赐姓,封晋王。
次年,命隶横帐季父房,位在亲王之上。
威权之盛,无与伦比。
卒谥文忠。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