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允让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赵士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
赵允让曾孙。
同徽宗为金人所掳北去,乘间变姓名入僧寺,落发著僧衣以行,抵会稽。
扈从高宗,以覃恩转千牛卫将军奉朝请,卒。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四
赵仲湜(一○七三——一一三七),字巨源,初名仲泹,楚荣王宗辅子。
熙宁十年,授右内率府右副率。
累迁密州观察使、知西外宗正事、保大军承宣使。
钦宗嗣位,授靖海节度使,更今名。
康王即位于南京,仲湜由汉上率众径谒,袭封嗣濮王,加开府仪同三司,历检校少保、少傅。
绍兴七年卒,追封仪王,谥恭孝。
见《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及本人所作《自赞》。
赵仲儡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一四九
赵仲儡(?
——一一三九),景王宗汉子。
初授右内率府副率,转右监门卫大将军。
建炎末授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
绍兴中,迁济州,知南外宗正事。
八年,袭封嗣濮王。
生而不惠,以次得封。
九年卒,追封琼王,谥恭惠。
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初见之于景德寺。
七俱胝院。
梵相奇古。
直视不瞬。
口吻衮衮。
不可识。
相传言。
诵法华经。
故以为名。
时独语笑。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手画空。
伫立良久。
从屠沽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对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
有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
以待皇嗣之生。
退居藩服。
不然。
典宿卫尹京邑。
以系天下之望。
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一留中。
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翌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 上道衣凝立。
以待。
俄驰奏。
言法华。
自右掖门径趍。
将至𥨊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有顷至。
辄升御榻。
跏趺而坐。
受供讫。
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
嗣息有无。
法华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 英宗登极。
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
将化谓人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
如来世尊曰。
我灭度后。
敕诸菩萨。
及阿罗汉。
应身生彼。
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
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妇。
奸偷屠贩。
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令其身心。
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
我真菩萨。
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
轻言末学。
唯除命终。
阴有遗付。
言法华临终乃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是也。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梵相奇古。
语言无忌。
出没不测。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指画空。
伫立良久。
与屠沽者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答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
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有。
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
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
使摄储贰。
以待皇储之生。
并州通判司马光。
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翼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驰奏言。
法华自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辄升御榻趺坐。
受供讫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嗣息有无。
师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英宗登极。
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吕申公蒙正居政府日。
焚疏请师斋。
翼旦师至坐堂上。
公将出。
念当拜不当拜。
师大呼曰。
吕老子。
快出来。
拜亦得。
不拜亦得。
吕大惊。
遽出拜之。
斋毕。
问未来休咎。
师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
天衣怀公。
依景德时。
与师遇。
拊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因奋而游禅。
遂大振云门之道。
儿孙珠走而玉跃。
师言于是乎验。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
谓人曰。
我从无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言毕右胁而寂。
或作寿春许氏子。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俱胝院。
留讲肆之久。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
志言。
姓许氏。
自寿春来。
居东京景德寺。
为人卜休咎。
书纸挥翰甚疾。
字体遒劲。
初不可晓。
后多验。
有具斋荐鲙者。
则并食之。
临流而吐。
化为小鲜。
群泳而去。
海客遇风且没。
见僧操絙引舶而济。
客至都下。
志言谓客曰。
非我汝奈何。
客犹记其貌。
真引舟者也。
后卒。
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
榜曰显化禅师。
赵士轕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五三
赵士轕(一○九三——一一八○),濮安懿王后。
绍兴二十八年由建州观察使袭封濮王。
授昭化军节度使。
久之,加检校少保,累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嗣濮王居为世业。
除知大宗正事,累加三少,充醴泉观使。
淳熙七年卒,年八十八。
赠太傅,追封安王。
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2 【介绍】: 宋明州人,字清臣。宁宗庆元二年进士。历知常、湖、和、庐等州,累官至江淮制置使,击败李全犯淮东,进兵部尚书。理宗嘉熙间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以观文殿学士致仕。有《洪范统论》、《春秋三传通议》等。
全宋诗
赵善湘(一一七○?
~一二四二),字清臣,鄞(今浙江宁波)人。
濮安懿王五世孙。
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调金坛县丞。
五年,知馀姚县。
开禧元年(一二○五),添差通判婺州。
嘉定元年(一二○八),判无为军兼淮南转运判官、淮西提点刑狱。
历知常州、湖州、和州、庐州、镇江府。
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为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
绍定元年(一二二八),兼江东转运副使。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授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改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淳祐二年卒。
有诗词杂著三十五卷,已佚。
事见《宝庆四明志》卷一、一○,《宋史》卷四一三有传。
全宋文·卷六八七五
赵善湘,(?——一二四二),字清臣,宗室,寓鄞县(今浙江宁波)。庆元二年登进士第。调金坛县丞,历知馀姚县,开禧元年通判婺州。嘉定中历知常州、湖州、和州、庐州、镇江府。宝庆二年知建康府。绍定元年兼江东转运副使,转江淮安抚制置使。嘉熙中知庆元府、绍兴府。淳祐二年卒。著有《周易约说》等多种,今仅存《洪范统一》一卷。见《宝庆四明志》卷一、一○,《宋史》卷四一三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世宁,一作张世宁(《类说》卷四六),太原(今属山西)人。曾官太原府助教(同上书)。神宗熙宁中以暴疾卒于家(《诗话总龟》前集卷四五)。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王世宁,与陈升之连姻,嘉祐中勾当御药院。
治平中为带御器械,奉命相度濮安懿王园庙。
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之一、职官三○之二、职官六五之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76 【介绍】: 宋东平须城人,初名元赓,字永叔,后更名,字潜亮。
郭劝子。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知萧山县,有惠政。
累迁殿中丞、太常博士。
英宗治平二年,御史知杂事吕诲等以奏弹中书议追崇濮安懿王典礼非是被黜,以源明补监察御史里行,源明乞免除命,请追诲等,遂听免。
神宗立,以荐擢知华州,以事免。
后以职方员外郎知单州卒。
赵士樽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一九四
赵士樽,濮安懿王之后,高宗皇叔。
建炎三年为右监门卫大将军、眉州防禦使,知南外宗正事。
绍兴五年,迁邓州观察使。
十一年任光山军节度使,同知大宗正事。
二十三年薨,赠太师,追封韶王。
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二之四五、帝系三之一四、帝系六之八、职官二○之二五、职官二○之三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八六、一四二、一六五,《宋史》卷二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95 【介绍】: 宋宗室。
赵允让子。
好古学,藏书数万卷。
英宗数被疾,尝请早建储贰以系天下之望,世称其忠。
以武安军节度使判大宗正事,加检校司徒。
卒谥端恪。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