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光静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30 【介绍】: 隋唐时僧。扬州海陵葛冈人,俗姓李。身长八尺,仪貌魁杰。年十六,辞亲出家。戒行清静,尤通习《法华经》。曾至建业摄山参法,后复归海陵。隋末,移住宁海。欲往天台寻智者故迹,未达,暂住江阴定山寺。唐初,归住海陵正见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杨州海陵葛冈之李氏。躯干八尺。眉目秀整。仪状杰然。性严恪寡言笑。足下有黑子。相者以为当得天下重名。年十六即出家。行头陀。清净自居。尤习诵法华。摄山栖霞寺恭禅师。为开室于寺侧。使脩智者忏法三七日。屡见瑞应。 后入京师。还乡里大宁寺禅坐。从寺僧智喜请也。一日昼卧。惊起曰。火发。喜匍匐四出顾视无所有。向曰。五眩妄有所见耳。明日又如此者凡三度。乃之宁海。未几而盗李子通。陷海陵。焚荡殆尽。时虎害殊甚。方设齐祈禳。忽一虎入室掠人去。向逐后呼曰。何造次。可放此人。虎遂放之。若有知者。俄虎群集。向遍以杖扣其头为说法。寻欲游天台。谓弟子曰。吾于天台。势莫能至。徒与江南一山有缘尔。及过江止江阴。缁素钦仰。为创构定山寺。久之复于盐亭之孤山。创构正见寺。而处焉。贞观四年冬。遽告别门人曰。吾比梦恶。病且弗起矣。卧二十日。索汤盥沐剃发。面西趺坐而终。寿八十七。始向欲以身施鸟兽。且虑嚼啮狼藉。见者讥议。乃使葬山之西南隅。至是掘地得石。其陷处仅尔容柩。而累塔其上。 向平昔言多预验。贞观二年。向每独语曰。幽州女子以乌丝布头巾。托常州贾人寄我。今久不来。何也。遣弟子逆之。才及门而或果以巾至。向得则把玩嗟惋。亟碎裂分之。人一片。有不得者。时以为疑。三年诏括天下僧尼之义宁间私度者。悉罢归编户。而头巾之谶著白矣。是岁大雪深数尺。向语弟子索新菜。弟子答以雪寒非得菜时。曰山上有。于是如言上山。行数里。至一树下。果得菜。皆青嫩可羹茹。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向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向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向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向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有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向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问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向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向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与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向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释慧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鲍氏。潞之上党人。幼循戒检未谐剪削。年十三。乡闾以其精苦。断爱却欲。不愿妻息。出于志诚。乃共白其父母。放使出家。始居郡之梵境寺。受具后。即趋邺都听采。然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因复闭关自读尝所讲者终八十遍。适闻洪律师设席于相。一坐八年。有虔无怠。由尔随师南北用裨进业。略计前后。寻究弘阐四分一宗约三百遍。其专志累功如此者。 盖亦鲜矣。隋文之季。有同寺僧。嫉其能。兴谤于外。进曰。世间每以名迹致嫌。而无诤行者。惟空生为然。予虽不敏。请从而后。遽揭襆而出。众共挽留之。进曰。予兹迫于缘故尔。非诚泥于去留也。诸君好住。吾岂郁郁。久居此哉于是遍游东川北部。周揽五台泰岳常山雁门之胜。而禅师慧瓒方道王朔漠。又往而师事焉。瓒入关遂访巢许旧迹于箕山之颠。得古寺基。构而居之。迄三十馀载。缁素承风追逐。使幽沮之地。成参请之场。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卒于山寺。寿八十六。其同乡有明瓒者亦宗四分。形质素瑰玮。晚岁风疾。顿乖仪节。虽衣服颓陊。而饮啖不衰。尝御众于法住寺。化洽韩潞沁泽等州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慧进。
姓鲍氏。
潞州上党人。
弱岁辞亲。
慕从缁侣修习戒检。
极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恋遂停俗里。
以仁孝见知。
年至三十。
乡闾觌其精苦洁身断爱无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亲。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闻说受净衣毛啬然。
重问持犯又阙咨悟。
承邺下讲律徒侣仅千。
欣喜满怀。
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即闭关自读八十馀遍。
行要耳目颇亦具瞻。
而义理由踪必从师受。
便往相州洪律师所。
一坐伏听不移其席乃经八遍。
中静缘务相续而听又经八年。
尔后栖遑随师南北。
或山或世游采经论用裨律宗。
略计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寻读强三百遍。
自有同尘专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历。
有同寺僧。
弊进学业匹难齐竞。
阴而嫉之。
进曰。
相与出家同遵律业。
潜加绳扇岂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闻无诤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规义非自结。
余虽不敏请从雅喻。
即日往谢。
掷弃公名揭襆而出。
众有止之。
进曰。
余不滞于去留也。
为缘故耳。
因逖听诸方胜徒名地。
五台泰岳东川北部常山雁门。
随逐禅踪无远必届。
沙门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师宗傅。
及瓒入关遂往箕山访踪巢许。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扫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馀载。
言行成范缁素寻焉。
旧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属常以禅律继业。
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终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时同乡沙门道瓒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讲解相仍具传章钞。
而形气弘伟少共齐伦。
在法住寺御众扬化。
韩潞沁泽四州从范。
末龄风疾顿增。
相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药食无瑕。
余闻往焉。
欣然若旧。
叙悟犹正。
年八十馀矣。